基于CAS理论的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机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机理论文,理论论文,组织论文,CA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G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9)07-1139-05
1 引言
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的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1]。知识链由核心企业(盟主)、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等拥有不同知识资源的组织构成,这些组织的交互作用使得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流动,实现知识在链上不同节点的转移和扩散,从而达到成员之间知识优势的互补与融合的目的。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各组织既要向其他组织提供知识,又要通过主动的学习吸收其他组织已拥有的知识,并在此交互过程中实现知识创造。
复杂适应系统(以下简称CAS)理论是霍兰于1994年在圣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提出的,他将CAS定义为“由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2]。CAS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CAS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将微观和宏观世界有机地联系起来。
CAS理论揭示了适应性主体组成的复杂系统是如何演化、适应、凝聚、竞争、合作和产生多样性、新颖性和复杂性的,为人们认识、理解、控制和管理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样,CAS理论为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的认识和理解和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将从CAS的四个特性(聚集、多样性、流和非线性)和三个机制(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的角度探讨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的机理。
2 CAS的特性与知识链组织间的知识创造机理
2.1 聚集特性与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
聚集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复杂系统的主体会由于相似性而自动聚集在一起。这些个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在双方彼此接受时,组成一个新的个体——聚集体,新的聚集体在系统中可以像一个单独的个体那样行动。第二层含义是在第一层含义基础之上构建的,即CAS就是由许多聚集的主体按照一定的层次构成。在这些层次之间由于主体的聚集而相互作用,必然会涌现出大尺度行为。
事实上,第二种含义下的聚集是所有CAS的一个基本特征,且由此所产生的涌现(什么是涌现现象)现象,正是CAS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一面[2]。聚集不是简单的合并,也不是消灭个体的吞并,而是新的类型的、更高层次上的个体的出现。原来的个体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新的更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知识链并不是各个成员组织的简单相加,它与单个组织相比,既具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的特点。与单个组织的相似性在于它也有自己的战略目标、组织文化、运行机制,知识链内部成员之间、知识链与其他知识链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等关系。但同时知识链也具有单个组织所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网络组织(或称中间性组织),兼有企业与市场的某些特性。知识链既能克服知识市场交易的失灵,又能克服科层组织的僵化和臃肿,从而降低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的成本;各成员组织相对于组织内部个体、部门来说保持更大的独立性;与组织的科层治理机制(其特点是以权力和严密的制度来协调组织成员及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知识链的治理机制是以组织间的正式契约和以限制性进入、共同文化、信任与声誉等为标志的隐含性契约共同协调知识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隐含契约治理机制起主导作用。
2.2 多样性与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
多样性是指CAS在各个类似的层次上都具有大量的不同种类的主体的特性。在适应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个体之间的差别会发展与扩大,最终形成分化;同一属性的主体之间也有着属性的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决定着它们在行为上也不完全相同。多样性与聚集结合起来看体现了宏观尺度上的“结构的涌现”,即“自组织现象”。
相对于单个组织,知识链主体在个性、知识、能力、心智模式等方面更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多样性与差异性对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的促进作用表现在:①提高知识创造效率。各主体在创造特定知识方面效率存在差异,这就为组织间知识创造的分工与协作提供了可能性。成员间的分工可以使各个体和组织将有限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到具有比较优势的知识生产活动中,从而提高知识创造效率。②创造更多知识创造机会。在单个组织所拥有的各项资源中,总会存在一些被闲置的资源,原因可能是在一个组织的边界内,往往缺乏与之配套、互补的资源,而在知识链中,组织间的各种知识链资源有机会互相匹配,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机会。知识链成员的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入的专业分工上得到有效配置活动,这使得组织能够参与更多领域、更大难度、更加高昂的知识创造活动。③为创造高质量新知识创造更大的可能性。首先,多样性的主体对同一对象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带来更为宽广的观点,更为丰富的认知资源,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3],并有利于避免群体思考。其次,多样性主体会减少信息遗漏。当人们面对超过其处理能力的庞大信息时,他们总是会运用其知识结构来聚焦于某些熟悉信息而忽略大量不熟悉信息以加快信息处理速度[4],同质性团队面对同一问题也会忽略类似信息。差异较大的团队与差异较小的团队相比,因忽略而遗漏的信息也会错开,信息遗漏就少,更逼近任务所涵盖的原始信息,从而拥有更坚实的创新基础。再次,这些异质性的观点和看法之间会交互影响,相互启发,导致高质量新知识的产生。最后,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对原有知识的不断重新组合而产生的,而知识链成员知识的多样性为知识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为创造高质量知识提供更大的几率。
2.3 流与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
流指在个体与环境,以及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这些流的渠道是否通畅,周转迅速到什么程度,都直接影响系统的演化过程。流具有适应性、乘数效应和再循环效应。在复杂适应系统中,网络上的流因时而异,而且节点和连接会随着主体的适应或不适应而出现或消失。因此,无论是流,还是网络,皆随时间而变化,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经验的积累而反映出变易适应性的模式[2]。
知识链是一个由多个体、群体、团队、组织等节点构成的网状结构,这些节点是通过知识在不同节点之间流动而连接在一起。
(1)知识链各节点通过主动性学习而具有适应性。随着知识在各节点的流动,各节点会在与其他节点进行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主动学习或积累经验,并根据学习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知识链整体行为。那些能力得到提高,不断消除自身阻碍知识流动的因素并不断为网络作出贡献的优秀节点才会得到其他节点认可,并将留在网络内,反之则可能主动或被动退出网络。
(2)知识在知识链各节点上流动将使知识产生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是指只要在某些结点上注入更多的资源,通过网络传递,总的效应就会成倍递增。知识在知识链各节点间的流动之所以产生乘数效应,主要原因在于:①各节点主体之间存在竞争、冲突、分工与协作等非线性相互作用,个体创造出来的知识被不断放大。②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过程中,各节点的知识创造、知识吸收、知识转移等能力将得到提高,将进一步放大知识创造的乘数效应。
(3)知识链各节点上的知识流具有再循环效应。再循环效应则指流的再循环,在每个节点会产生更多的资源。当知识链外部某一新信息或新知识流入知识链内某一节点后,该节点一方面会通过各种创新思维方面创造出新知识,另一方面又将自己从外部得到的信息或知识连同自己创出来的新知识主动传输到其他需要这些知识的节点,其他节点在得到这些信息和知识后也努力创造出新知识并将其在知识链内更多节点进行更大范围共享;同时由于知识链各节点加工知识的能力具有互补性、异质性,这些节点创造出来的知识之间会交互影响,相互启发,从而创造出更多高质量新知识。综上所述,知识链各节点不仅相互接受其他节点的知识,还发送自身原有知识以及新创造出来的新知识,知识在个体、群体、团队、组织之间循环往复地流动,旧知识得以更新,新知识得以增加,从而使乘数效应和再循环效应得以实现。
2.4 非线性相互作用与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
非线性(non-linearity),指主体及其属性在发生变化时,并非遵从简单的线性关系,主体之间相互影响不是简单的、被动的、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适应”关系,从而导致主体之间、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构成简单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的线性关系,而产生诸如混沌、分型、分岔等复杂的非线性耦合关系。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并不是一个将个体创造出来的知识进行累加的过程,而是一个各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不断把个体创造出来的知识进行放大,从而导致新知识涌现的过程。这些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知识创造活动得以生机勃勃地开展。这些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知识链内部主体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知识链内部主体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冲突、竞争、分工协作、创造性氛围的创造四个方面。
冲突:知识链成员的多样性(异质性)必然导致知识创造过程中冲突的增加。一般认为,中等程度的认知冲突属于建设性冲突,有利于创造性工作。在认知冲突中,通过团队成员间的持续争论和广泛交流,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分析潜在的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获得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在冲突过程中,团队成员能够互相激发彼此的灵感,增加产生新想法、新观点的可能性;适度的认知冲突会给个体带来一定的紧张与压力,个体的知识创造的动机得到增强。
竞争:适度的竞争往往可以引起团队成员思想上的重视和精神上的紧张,使他们精力集中,情绪振奋,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竞争变为团队不断奋进的动力。同时,团队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团队内部凝聚力的增强。知识链内部竞争主要表现在知识首创权的争夺和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
分工协作:知识分工与协作可以使主体(包括个体、群体或团队、组织)将有限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到具有比较优势的知识生产活动中,从而提高知识创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创造性氛围的创造: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是一种集体活动,个体的任何活动都免不了受团队氛围的影响。团队氛围是由团队成员创造出来的、在成员中形成共鸣的相对稳定的主观体验。在良好的创造性氛围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关爱、信任、宽容、尊重、团结和帮助。知识链各层主体都是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的智能主体,它们会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创造出良好的创造性组织氛围。创造性组织氛围主要通过对个体的创造情感、思维、个性品质等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对知识创造活动起到推动作用。从安全感角度来看,关爱、信任和宽容的氛围为个体提供一种心理安全感,使成员心理放松,不必担心批评、怀疑他人尤其是权威的观点而受到打击报复。从情感来看,人的心境、激情、意志、态度等都会受到互相的牵制,和具有创造激情、有坚强毅力、积极乐观的人共事,会触动创造欲望,调动身心资源,从而提高知识创造效率。从思维上看,创造思维具有敏感性,创造氛围能提高创造思维的感觉灵敏度,将相关信息灵活重组,得到新知识。从冲突角度看,相互信任是保证知识链良好运转的“润滑剂”,可以促进沟通和理解,化解破坏性冲突,降低主体之间的协调工作量,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主体之间的交互学习,促使各成员以灵活的方式相互调整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树立长期导向,并自觉作出具有信任性特征的行为。
(2)各种知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知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主要体现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旧知识与新事实、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
旧知识与新知识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新旧知识的和谐相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对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如牛顿的知识体系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另一方面表现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相互冲突,因为新知识是为了解决旧知识与新事实的矛盾而提出的。这时旧知识会阻碍和延迟新知识的发展和被接受,新知识又反过来会导致旧理论逐渐自我调整、发展或被抛弃。
旧知识与新事实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5]:它表现在旧知识体系对新事实的说明、吸纳和怀疑、阻碍,新事实对旧知识体系的支持巩固和解构重组。一方面,旧知识体系能直接或间接(通过调整自身)对新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从而把新事实纳入旧知识体系,此时新事实扩大了旧知识体系的应用范围,支持和巩固了旧知识体系地位。另一方面,当旧知识体系无法直接或间接地对新事实进行解释说明时,旧知识体系会对新事实构成怀疑,阻碍和延缓新事实被承认和接受,此时新事实就会对旧知识体系构成反对,甚至引起旧知识体系的崩溃并重组出新假说。旧知识与新事实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知识进步和知识变革的根源。
新知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新知识之间是一种竞争和协同的关系。竞争的结果不是一个新假说战胜另一个新假说,就是两个新假说长期共存,或者是两个新假说归并成一个综合性假说,而归并通常是两种片面性理论或虚拟冲突理论竞争的结局。新知识之间的竞争同时又伴随着知识之间的协同,即新知识之间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内容,并逐渐修正、改进和补充竞争中显露出来的缺陷与不足,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新知识之间的竞争,加快了知识增长的速度,而新知识之间的协同则缩短了知识创造的时间,新知识之间相互吸收有益于自己的内容,并改进和补充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非线性相互作用[6]:知识是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连续的能动的相互作用中推陈出新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形式就是SECI过程,也就是知识转换模式的依次交替: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外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和内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知识链的知识创造是一个不断使自身升级的永不停顿的过程。SECI过程并不局限于单一主体层面,即知识创造主体层面(个人、群体、组织或组织间的作用者)。知识链必须关心开发个人层面上积累创造的模糊知识,因为个人的隐性知识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基础。个体创造出的隐性知识在知识链系统内经过四种知识转换模式而得到增强,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结晶明晰。野中把这种增强称为“知识的螺旋上升”。它代表了一种动态过程:当其跃上更高的本体层面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层次就提高了。从个人层面开始,这种螺旋运动经过不断扩展的相互作用的团体而上升,这种相互作用超越了小组、部门,甚至组织的界限。
3 CAS的机制与知识链组织间的知识创造机理
3.1 标识与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
标识(tagging)是为了聚集和边界生成而存在的一个机制[2]。标识能够促进选择性的相互作用,它允许主体在一些不易分辨的主体或目标中去进行选择。设置良好的、基于标识的相互作用,为筛选、特化和合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它使组织结构得以突现,即使在其中的各部分不断变化时它们仍能维持,它是CAS普遍存在的机制。总之,标识是隐含在CAS中具有共性的层次组织机构(即主体、介主体、介介主体)背后的机制。
标识如同纽带,知识链成员通过标识来选择交互的对象而聚集成知识链。个体、团队、组织的知识特色、创新能力、合作声誉等构成它们的标识。组织一般选择那些与自己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异质性和互补性,并具有良好合作声誉的其他组织作为潜在合作伙伴,组建知识链。在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过程中,知识链主体会根据主体标识(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结构等),以某种特定方式结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较高层次的知识聚集体(如群体、团队等)。
具有良好标识的组织对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具有良好标识的组织之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相互信任能提高知识流动中的透明度并保持沟通中的开放性,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交互式学习;相互信任还促进知识链成员增加合作中的专用性投资。其次,知识链及其成员良好的标识将吸引那些优秀的外部组织加入知识链,从而为知识链注入新鲜血液。再次,知识链组织间合作知识创造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动态博弈过程,具有相当的交易成本和合作风险,因此,具有良好标识将能够有效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之间签订合作协议时,双方只需花费较少的时间,无需讨价还价;二是在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无需花费过多时间和资源去监督对方是否会逃避责任;三是合作各方不会面临事后的机会主义和再谈判问题。最后,具有良好标识的组织的创新精神和创新项目往往会激发起其他成员的创新欲望。
3.2 内部模型、积木与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
内部模型(internal model)指主体认识、预知世界的模型,代表了主体对外在刺激的响应能力或者反应机制。复杂系统是由简单—复杂的若干层次所构成的,每个层次可视为一个内部模型,它们会与模型外部发生关系。
积木(building blocks):CAS理论认为,在现实情况中,内部模型必须立足于一个恒新环境中的有限样本上。这些有限样本就是霍兰所谓的“积木”。积木反映了CAS的建模思想,即复杂系统常常是相对简单的一些组件通过改变组合方式而形成的。因此,事实上的复杂性往往不在于积木的多少和大小,而在于原有积木的重新组合。在很多情况下,旧的内部模型常常扮演积木的角色,通过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内部模型。知识链各层次主体、知识、信息、思维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是知识链的积木,这些积木的不同组合将形成不同的内部模型,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
新知识是知识链主体不断利用原有内部模型或调整内部模型对外部信息、外部知识和自身原有知识(这些都可以视为构建新积木的原材料或小积木)进行不断重新组合与搭配的结果。结合野中的SECI知识创造螺旋[7],知识链主体进行积木构建(即知识创造)大体上要经过以下步骤:
(1)个体构建粗加工的积木:当个体在认识、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时,它们会从知识库中寻找那些自己比较熟悉、已被检验过能够再次使用的相似信息情况,提取相关行为规则(即内部模型),运用这些行为规则对知识元(知识元是指构建新积木(即新知识)所需的信息与知识,包括个体原有知识以及从知识链其他成员或从知识链外部获取的新信息、新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演绎与推理,在这些知识元之间建立初步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出自己的积木(即假说、观点或想法)。当个体运用原有内部模型和常规思维方法无法在知识元之间建立合理联系或提出相对合理的假说、观念等时,它们会进行反思,并运用直觉、灵感、联想法、移植法等创造性思维法对原有内部模型进行调整或建立起新的内部模型,从而在知识元建立新的联系,并不断试错,直到提出自己认为相对合理的积木。
(2)知识共享与积木再加工:知识共享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共享的对象不仅包括个体创造出的积木和内部模型,还包括在搭建积木、构造内部模型过程积累的经验。隐性知识的共享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和表出化(externalization)方式完成。所谓社会化是指不同个体通过在相同的环境中工作,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体验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表出化是将隐性知识表述为显性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性知识常常通过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方式转化为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的共享主要通过内在化(internalization)方式进行,即通过模拟、实验、反思等方式将他人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共享,个体通过吸收他人的隐性知识、内化他人的显性知识,大大丰富了构建积木的知识元以及构建内部模型和建造积木的经验;个体转移知识、接受知识、建造积木的能力得以提高。
(3)高层次积木组装:该阶段与野中的联结化类似。高层次主体按一定规则将较小积木组合成较大积木。在对较低层次的积木进行组合时,可能需要进一步对积木进行修正或精加工,以使它们能够完美搭配。较高层次积木搭配好后,需要进行按知识链相关标准进行评估,如果不符合要求,就会再重复前面几步,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4)转移知识:知识链将创造出来的新积木(新知识)以及建构内部模型和积木的经验通过社会化和内在化方式转移给团队内部其他成员以及知识链内部其他团队、部门的个体或相关组织的供应商、客户等。这进一步丰富了知识链整体的知识存量,提高了知识链构建新积木的能力。接受知识的个体将所得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相结合,构建出新的积木,从而开启新一轮知识创造。
4 结语
知识链是一个典型的CAS系统,符合CAS的全部特征。拥有良好标识的组织聚集而成知识链,为主体间良好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主体的多样性与异质性提高知识创造的效率,创造更多的知识创造机会,为高质量新知识的创造提供更大的可能性。知识在个体、群体、团队、组织、知识链等主体间循环往复地流动,旧知识得以更新,新知识得以增加,乘数效应和再循环效应得以实现。知识链主体之间、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旧知识与新事实之间、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知识创造活动得以生机勃勃地开展。新知识是知识链主体不断利用原有内部模型或调整内部模型对外部信息、外部知识和自身原有知识进行不断重新组合与搭配的结果。
收稿日期:200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