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郊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借鉴国内外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力求寻找我国城郊农业在市场经济导向下的发展途径,研究和探讨了城郊农业体制,生产结构,生产布局以及生产力水平等问题,并阐述了由传统型转换为市场型的机制,旨在推动城郊农业在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 城郊农业经济发展
1 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大中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般在地域网络上呈圈层状结构的特点,反映出城市是一种由不同功能圈层构成的向心环带,即市区、近郊区、远郊区及其腹地四个空间层次。它们各自构成整个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大系统的子系统,既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经济辐射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各自承担着独特的职能与作用,它们相互联系、协调、制约,使城市的经济及社会生活得以运转。
城郊农业,一般又称郊区农业(Suburban Agriculture,Suburb Farming),是城市周围以生产经营直接供应城市居民及加工工业所需的副食品为主的农业类型,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地域类型。城郊农业的发展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出现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开发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发达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以蔬菜鲜奶肉蛋禽水果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然而,对城乡结合带范畴的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研究还很薄弱,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转变的新阶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2 城郊农业特殊性
城郊农业是一种系统要素与结构深受城市特性影响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一般农业活动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业。就整个活动过程而言,城郊农业生产十分近似一般农业生产,但由于个别要素具有明显“城郊”特征,而使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发展具有特殊性。
2.1 市场性
市场是城郊农业发展的机制,是系统十分重要的要素。譬如:由于土地和劳动力受到限制,城郊农业生产环节不同于一般农区,生产、布局结构常受到变化的市场和城市扩张影响。另外,由于接近市场,资金技术投入较为方便,使得城郊农业在生产链变得愈来愈短之时,城郊农业活动的全过程反而延伸得更长。因此,城郊农业功能的显现完全是由市场检验的,赢得市场的城郊农业,整个系统可以正常运转、再发展,反之,城郊农业就走向衰败。总之,城郊型农业应该是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受信息和市场动态深刻影响,表现出浓厚市场性色彩。
2.2 过渡性
城郊农业地域是城市与农村的接壤带,它既要承受城市文化波的冲击,又要接纳和输送来自农村腹地向城市的人口流,特别是随着市区的向外延伸,城郊农业向远郊大田农业退却,呈现出过渡性色彩。
2.3 渐变和突变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都在扩大范围,提高城市的功能。当城市表现为局部开发时,城郊农业以不明显的渐变方式经常地、长期而又缓慢地向外扩张。而在城市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因受到城市区扩大的影响,城郊农业土地利用突发地向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迫使它在原有的位置上向远郊大田农业的位置扩张。因此,城郊型农业的区位变化过程呈现出渐变与突变性色彩。
2.4 集约高效性
城郊农业对于灌水、施肥、防虫、技术等条件要求高,集约经营水平高,能较大地挖掘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产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远郊大田农业。因此,与大田农业相比,表现出集约高效性色彩。
3 城郊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随着农业计划管理的逐步放松和农业自给性的逐渐减弱,市场机制在农业中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阔,价值规律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形势下,首当其冲的应是城郊农业,所以,研究和探索中国式的城郊农业在市场导向下的发展途径课题,实属迫在眉睫。作者基于国外成功经验和国内偿试,尤其是借鉴近些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特区的城郊农业经济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城郊农业经济发展途径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3.1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转向企业化
3.1.1 农业企业化体制。提出城郊农业通过企业化体制改造,使得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同时使围绕农业生产的各经济部门集中在一起。企业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那些分散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的城郊农业生产单位,从经营管理诸方面结合在一个农业企业里(通过契约关系,合作,国营或垄断兼并以及股份制等方式);二是把分立的不同产业,从经济体制、资金信贷,生产工艺、产销联系各方面,联合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综合体。这种崭新的农业企业起了城市经济体与原来城郊农业生产体制之间联系纽带的作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城郊农业企业化的出现标志着城郊区域人文地理景观发生了质变,这是在现代社会科技、经济进步推动下,城郊农业系统各要素及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农业生产地域综合体。
现今世界不少农业企业起步于城郊,但已不只限于城郊。尤其在经济发达国家,这种企业化农业体制已在国土范围内影响到农业规模,同时拓展了农业生产经营传统领域,在产业联合中,走向国际合作。如东南亚最大的农业企业,泰国正大集团则是以契约关系与分散农户挂钩,把个体生产纳入企业经营范围,实现适当规模集约,其跻身于世界农业企业之林前茅的秘诀,主要在于其经营上进行农工商联合和国际合作,发展以生产饲料为龙头的畜种(种畜、种禽、谷物种子等)养殖(禽畜、水产)、保健、加工(分割、冷藏、食品加工)销售等产业部门联合,使得农业成为规模大、灵活性强和效益稳定的产业。
3.1.2 我国城郊经营体制改革。当前,我国城郊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承包为主,部分为集体经营,造成农业经营规模小而散,加工和销售环节薄弱,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步履为艰。因此,经营体制改革将是城郊农业总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营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组织流通,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其唯一的途径就是建立农业企业。同时,要求政府决策部门在有关农业政策、法规制定上给予方向性引导,积极支持,使之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经营体制建设。农业企业可采用外资、独资、合资、内资联合和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等形式来建立。农业企业内部扩大经营规模和进行产业直通要在企业自身建设中进行,前者可效法已有的合同挂钩、兼并、结合政府扶贫项目等做法,后者可通过自行或联合兴办加工厂、开发与第三产业结合的观光事业,与科研部门相沟通参与国际国内各种经贸合作等来实现。如: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以奶牛、瘦肉型猪、乳鸽、肉鸭四项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活动,真正实现了产运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
3.2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尝试发展观光农业
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过程中,应强调部门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转变,城郊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由原来的以大田作物为主(包括粮食作物与工业原料作物),变成以经营蔬菜、水果花卉、园艺作物及乳、肉、蛋等畜产品为主,这些部门都是资金,技术密集的生产部门,即农业的“精细”部门;同时,各部门的品种结构也有所变化,抛开大宗品种,以优质、优价、新鲜,新奇的品种为主。只有这样,城郊农业的生产结构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市场规律、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最接近市场的优势农业用地上,进行既顺应市场要求,又顺应高价土地生产高价商品的价值规律。所以,我国城郊农业的部门结构、品种结构应逐步转向“精细”、“优新”,从而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总体方向从过去增量型转为注重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效益型。如:深圳城郊农业已转向效益型,1988年,其生产出口的蔬菜、鲜奶、活鸡、水产品、乳鸽等产品在香港市场占香港进口份额分别为:17.9%、49.6%、66.4%、17.0%、50%。且年供港瘦肉型生猪16万头,达上市总量的53%。
再者,城郊农业可以因地制宜,因市制宜发展以景观、农趣等精神产品为对象的部门。这样,既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又能适应城市居民离开喧闹和繁忙的城市,返回大自然,休憩娱乐的需要。这种观光农业在我国沿海城市亦有不少尝试,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上海桃花节、桔子节、深圳荔枝节、海棠花节等,都是利用果园,以品果、赏花等形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等精神产品,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3 农业生产布局要面向市场区位
城郊农业生产布局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象以往那样显著,更多受市场区位和交通位置的影响。市场远近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和生产资料,随着离市场的远近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的价格——成本关系的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生产部门、品种结构)布局发生竞争性转移(如附图)。同时,由图分析,接近市场和改善对外交通状况能提高农业经营和组织的强度,有利于专门化和集约化经营的部门取得优势,进行多种经营以及缩短土地休闲时间的作用,对城郊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城郊农业生产布局应抛开传统的原则和方法,顺应市场区位的影响重新调整生产布局。
3.4 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附图 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区位相关性示意图
技术、管理水平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因素。要使我国城郊农业步入世界发达的城郊农业行列,需要在技术、经营管理方式方法上迅速与城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接轨,提高栽培高产农作物和饲养高产家畜,发展高效饲料、肥料、植保药物以及其它生物品种方面的技术。采用全盘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操作。提高领导的管理水平,雇佣技术工人和熟练的管理人员,使得城郊农业在工艺上不断加深专门化,在经营规模上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在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不断向现代化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沿海的城郊农业在技术、管理上有较明显体现。如:上海郊区养猪、养鸡普遍采用工厂化生产,管理上向电子机算机管理方向发展。同时,蔬菜、花卉及特种种养殖品普遍采用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塑料隧洞进行设施化生产。但是,这种水平距离发达城郊农业仍有差距,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标准化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综观上述,我国城郊农业生产发展仍处于低级阶段,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尝试,力求解决经营体制改革,调整生产结构,合理布局生产,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等问题,同时,还要宣传教育农民转换观念,增强市场意识,逐步探索出一条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郊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来稿日期:199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