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蹒跚学步”到“茁壮成长”——民营外贸公司的发展瓶颈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营论文,茁壮成长论文,瓶颈论文,对策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全国民营企业(集体、私营企业)占全国出口的比重已达到12.9%,比2002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统计数字显示,1-8月,全国民营企业出口34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7%,高于整体出口增幅47.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为我国贸易保持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多年来,民营企业经过长期摸索,生产规模和发展空间日益壮大,尤其是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目前,经营规模已从家庭作坊到劳动密集型甚至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所从事的行业由服务行业发展到集产品的产、供、销于一体的工贸结合形式,经营区域也由国内扩展到国外。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加入WTO后更加凸显。
发展瓶颈
(一)自身局限
众所周知,在我国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虽然在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企业文化、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小而全”以及企业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等不合理,面对加入WTO后的冲击显得抗冲击力不足。
一是实力较为单薄。表现在企业规模小和出口实力弱两个方面;二是出口后劲匮乏。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雷同、附加值低和出口市场集中以及经营方式落后;三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四是人才机制不灵活。
(二)缺乏政策支持
我国的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得到大规模发展的。多年来,国家的政策是向大型的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倾斜,政策不一。对民营企业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不大,对存在问题规范少,帮助少。不同程度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使民营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在其发展中遇到许多困难和不公正待遇。
一是竞争歧视。在融资方面,由于贷款手续繁琐、贷款额度低、归还期限短,加上中介担保体系不健全,直接融资更加困难。在行业准入方面,禁区过多。在80多种的社会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民间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如电信、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限制民间进入,保险业和金融业禁止私人经营。一个市场两套游戏规则,影响民间资本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二是社会服务体系非常薄弱,政府的服务职能不到位。面向民营企业的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WTO规则缺乏了解甚至对国际市场运作一无所知,必将造成民营企业在短时间内付出代价。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小。党的十五大提出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摆脱困境,对国有企业采取解困扶持措施。对外资企业政府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如投资设备的关税减免,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项目等,而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排斥在外,这种“抓大放小”与WTO的公正、公开的原则相悖,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出国考察正面了解国际市场的机会少。作为因私出国考察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申请出国考察审批手续繁琐,办理护照、签证等时间较长,这对自主独立性强、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来说,直面了解国际市场的机会较少,只能是坐失商机。
五是出口退税手续不尽合理。因受
资金的限制,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环节需要向政府交付税金,只有产品实际出口了,方予以办理部分退税。这对资本相当有限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负担,资金运作难上加难。
(三)面临双重夹击
加入WTO,政府的所有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展开了一场攸关民营企业“生死存亡”竞争。不同的起跑点要在同一跑道上比赛,对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面对国企和外资的冲击,民营企业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资金差异产生的压力。加入WTO后,国内的金融、保险、能源、交通等领域逐步对外开放,民营企业与资本密集型的外企及国企相比资金明显不足。
二是市场占有率差异产生的压力。国有大中型企业或是国外资本的市场占有基本上是以垄断的形式存在,无论是企业的经营还是新产品的销售都有独占性、覆盖性。
三是产品品质差异产生的压力。民营企业的产品品质与国企或外企都有差别,国企、外企的产品品牌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其质量和品牌在消费者中根深蒂固。
四是科技力量差异产生的压力。外
国企业多数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个人产出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国内民营企业高出许多倍,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民营企业比优势明显。同样,国有企业在科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发展对策
民营企业发展正逢良机。首先是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将极大地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全面发展。其次是与国有外贸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没有历史包袱,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开展国际贸易这个赛场上,国有外贸企业是背着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诸多历史包袱竞赛,民营企业则是轻装上阵。第三是前景广阔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已经上市的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到位,资金相对充裕,实力较为厚实,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民营企业解决分配问题到位,多劳能真正多得,凭实力排座次,按效益定待遇,这是吸引优秀人才的最大优势。
面对这种千载难逢的宏观历史机遇,民营企业必须苦练内功,才能培育出自身微观跨国核心竞争力。
1、“以熟为技”———熟练把握WTO相关游戏规则
我国加入WTO,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时要在熟练把握、遵循WTO相关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利用好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例外规定和“灰色区域”,打好“擦边球”。
2、“以制为基”———明晰民营企业法人产权
当前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两种不合理的产权安排模式,其一是“带红帽”模式,即通过挂靠某个国有单位的方式获得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这种方式的确为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外汇使用权、配额商品出口权等跨国经营权利提供了方便,但由于产权界限不清,当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也往往就是危机出现的时候,如发生在2002年的“仰融事件”就是典型。第二种常见模式就是采用家庭或者家族式产权安排,这种模式产权界限虽然比较清晰,但由于“一股独大”,常使企业组织治理结构和经营战略受到很大的制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的拓展,其文化适应性差、缺乏创新精神、不思进取等负面影响就会逐步暴露出来。民营企业只有拥有了基于全球市场的科学的产权管理制度基础,其跨国经营发展才能获得核心支持。
3、“以人为本”———树立唯才是用的国际人才观
在国内市场上,民营企业一般采用“血缘、亲缘、地缘”式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职位尤其是高层管理职位基本上被家族成员所占有,这种传统模式在企业创业初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却很难为国际化人才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只有拥有了大量既懂生产经营技术,又熟悉WTO规则,既懂东道国市场环境,又能把握企业战略目标的大量专业性、综合性、国际性人才,民营企业才可能把握住时代脉搏,将中国入世变为自身开展跨国经营的发动机。
4、“以信为根”———重合同守信誉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积极推行市场经济制度,而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各种交易的成功都与信用息息相关,没有信用的企业在健全的市场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在跨国经营领域,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法律制度的差异、交易习惯的不同,几乎每个交易环节都离不开企业信用,如信用证的兑现、产品质量的保证、售后服务的提供等都需要交易双方严格的重合同、守信誉,任何一次失信行为将不仅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努力前功尽弃,而且会给国家政府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信用意识相对较为淡漠,在国内生产经营过程中这一问题便常常凸显出来,跨国经营时,如果仍不能树立起以信用为根本的长期经营理念,那么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
5、“以牌为利”———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世界名牌产品虽在整个产品品牌中占比不到3%,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近年来我国虽然逐步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称,但加工贸易占据了很大部分,企业可以从生产加工中获得的利润非常小,而一旦贴上外国知名品牌后,在国际市场上却身价百倍。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能够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屈指可数,民营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就是低价销售,贴牌生产,很少创设自己的品牌,更不要谈培育出世界名牌了。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中谋求到核心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高国际营销策划力度,持之以恒地培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名牌产品。
6、“以证为先”———推行生产经营管理的国际标准化
目前我国工业标准有70%至80%低于国际先进标准,而民营企业的产品标准大多又低于国家标准,这使得民营企业的产品在开拓国际市场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据统计,自1991年外经贸部会同国家商检局在外经贸企业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到2000年6月,全国已有27000多家企业通过该认证,但其中大部分是非民营企业,被誉为世界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的ISO14000环保标准自1996年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以来,到2001年6月全球已有30181家组织通过了认证,但截至2001年9月底,我国获此认证的企业总共还只有836家。WTO体系下,民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生产技术、产品规格、质量包装等标准化管理,积极参与各种产品相关国际标准的认证工作,这样跨国经营时才能确保自己的产品在符合东道国各种市场流通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满足国际市场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7、“以网为依”———搭建国际营销网络国际营销网络是现代企业跨国核心
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以间接或者直接出口等初级方式为主,很少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停留在原始的价格策略上,根本不注意企业在东道国的形象宣传和营销网络建设。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中谋求到核心竞争优势必须积极建设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大力发展B2B(企业对企业)和B2C(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将企业生产的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的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合适的消费者手中,企业才可能在维持既有国际市场地位的同时,不断开拓出新的国际市场。
8、“以邻为盟”———构建各种跨国经营战略联盟
国际市场商机无限也危机四伏,任何企业在勇于进取的同时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垄断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实力还过于单薄,单凭自身既有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往往力不从心。这时通过与邻近的相关企业结成各种跨国经营联盟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如与前向和后向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通过“股权参与”、“人事结合”、“营销代理”、“风险共担”等方式结成战略性或策略性联盟,各成员专注于整个产业竞争链中自身最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持续优化配置各成员既有资源,而且有更多机会使联盟核心竞争优势最大化。
9、“以银为伴”———积极与银行携手合作
在国际市场中,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业务开展到哪里,其国内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几乎都会跟随着在相应的东道国就地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本国金融业和跨国公司都获得了很好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会遇到很多诸如融资发展、资金调拨、出口押汇、信用保证等问题,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与银行业
的跨国经营支持息息相关,民营企业应该积极主动与中资银行携手合作于海外市场,建立民营企业和中资银行间相关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体系,使各自海外业务的经营风险得以分散,提高海外相关业务开拓的成功几率,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适应性、效益性为原则,开展“相互参股”和“人事结合”等高层次合作,使各自的优势资源在国际市场得到综合利用,并进而产生资源整合后最大的整体效用。
10、“以文树人”———营造兼收并储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精诚团结的高素质员工是优秀企业文化的载体,它们的融合发展是企业实现各种经营目标的战略平台,西方跨国公司长盛不衰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唯才是用”、“入乡随俗”、“兼收并蓄”的优秀企业文化。而我国民营企业传统的“小农思想”、“近亲繁殖”等文化却是跨国经营的大忌,国际市场上文化多元、宗教信仰各异、生活习惯不同,企业只有在不同的目标市场使用不同的国际化人才,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方式才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如何使那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性人才在认同企业既有经营思想的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融合当地文化习俗是民营企业培育跨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而这些都有赖于企业全体员工持之以恒的努力。
11、“海外扩张”———进军海外市场实现规模扩张
民营外贸企业走向国外投资办厂,将更能适应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环境,更好开展跨国经营和国际化经营,也是享受加入WTO的权利和抓住机遇的重要举措,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规模扩张。政府的相关部门应为民营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的资信,
加强引导和服务,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更多的政治和经济信息,防范投资风险。至于有志于海外投资的民营外贸企业则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海外投资的重点行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民营外贸企业已经从过去的“蹒跚学步”发展到现在的“茁壮成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民营外贸企业需要克服前进路程中的一切人为与非人为、主观与客观并存的障碍。除了社会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外,民营外贸企业更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战胜自己,寻找最利于自己发展的道路。
民营外贸企业需要政府哪些支持?
政府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则的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制度保护,也是民营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条件。从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来看,目前我国政府要集中进行的政策环境建设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放宽行业投资、市场准人范围的政策;二是逐步改变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财税、金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落差;三是完善民营企业财产利益等方面法律保护的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是企业的领导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其中服务者的角色最重要。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更多服务、提供迅速发展的有力支持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发展经济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自己去发展经济”,这同样体现在政府对企业发展对外经济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上。
希望政府鼓励民营外贸企业设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走工贸结合的路子,鼓励民营外贸企业出国参展寻找商机,加强对民营外贸企业的业务培训,健全信息网络,提供各种商务信息等方面整体规划。目前民营外贸企业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尽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外经贸主管部门应与金融及司法部门着手建立民营外贸企业资信档案库,建立、健全民营外贸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使民营外贸企业更容易地从商业银行及金融市场获得所需资金;建议市政府继续推动银行加快退税质押贷款步伐,加大退税质押贷款规模,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打折比例;帮助民营外贸企业做好向外资金融机构融资的准备,研究民营外贸企业向外资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行性及操作性,增加民营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设立帮助民营外贸企业融资的中介机构,发挥担保公司等中
介机构的作用,引导资金进入民营外贸企业,这方面我们能否借鉴国外的做法,由政府成立专门为民营外贸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