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1]2000年在《运动对大鼠骨骼肌废用性萎缩和恢复过程中雄激素及其受体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60只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体重241.67±11.89g,随机分为五组:(A)正常对照组;(B)外固定3周后即刻宰杀组;(C)外固定3周后自然恢复26天组;(D)外固定3周自然恢复5天后小强度跑台训练3周组;(E)外固定3周自然恢复5天后小强度游泳训练3周组。右后肢石膏外固定21天。取材时,将每组大鼠随机分为两部分,之一即刻宰杀取血,放免方法测定ST水平;之二手术去势48小时后宰杀,取右侧股四头肌,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吸附法测定AR结合容量。实验结果表明:外固定21天后,大鼠ST水平及股四头肌组织的AR结合容量分别为0.58±0.24 nmol/L,7.99±2.19fmol/mg,较正常对照组(6.21±3.51nmol/L,11.61±2.96fmol/mg)显著下降;自然恢复组的ST水平(1.93±0.77nmol/L)显著高于固定即杀组(0.58±0.24nmol/L)而低于正常对照组(6.21±3.51nmol/L),但AR结合容量(10.41±3.90fmol/mg)无变化。运动组的AR结合容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以跑台组(25.70±7.53 fmol/mg)增高的幅度更大;运动组的ST水平较固定即杀组也有显著提高,但跑台组(3.01±1.82 nmol/L)尚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跑台组及游泳组的AR结合容量(分别为25.70±7.53fmol/mg,14.79±0.76 fmol/mg)均较自然恢复组高,但ST无差异。提示:外固定可造成骨骼肌废用性萎缩;解除固定后,萎缩的肌肉可以逐渐恢复,而运动对萎缩肌肉恢复过程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运动提高机体血睾水平及局部肌肉组织的AR结合容量有关;运动对AR结合容量的影响比对激素水平本身的影响更大;激素对肌肉蛋白合成的调节,其强度和速度可能低于受体对肌肉蛋白合成的调节,因而有效地提高肌肉组织AR的蛋白合成或其结合容量较单纯提高激素水平对肌肉的发育增长、肌萎缩的恢复有更积极的意义。另外,跑台训练与游泳训练分别在提高局部肌组织AR结合容量及ST水平上见长,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运动方式、强度、时间、损伤等各种因素作全面思考,以寻求最佳的康复训练方案。
邱凤鸣[2]2012年在《不同负荷的游泳运动对大鼠废用性肌萎缩后比目鱼肌雄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不同负荷的游泳运动对大鼠肌萎缩后体重、比目鱼肌湿重、蛋白含量、雄激素含量和AR含量的影响,分析哪种负荷的运运更有利于肌萎缩的恢复,同一负荷运动下肌肉总蛋白含量、雄激素与AR含量的变化情况,不同负荷运动下比目鱼肌蛋白含量、雄激素含量与AR含量的变化情况及与肌萎缩恢复的关系,探讨肌萎缩恢复的可能机制。通过对大鼠的研究,为人类肌萎缩后的运动康复提供参考。研究方法:42只健康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并各自编号、称其体重。分为A组:自然对照组。B组:悬吊对照组,从第2周开始一直悬吊到实验结束。C组:从第2周开始,悬吊2周,休息适应5天,(前3天自由饮食饮水,后2天做15min的游泳适应训练)。然后进行4周无负重游泳运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1次,水温(32±1)℃。D组:从第2周开始,悬吊2周,休息适应5天,(前3天自由饮食饮水,后2天做15min的游泳适应训练)。然后进行4周负重2%体重游泳运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1次,水温(32±1)。C。E组:从第2周开始,悬吊2周,休息适应5天,(前3天自由饮食饮水,后2天做15min的游泳适应训练)。然后进行4周负重5%体重游泳运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1次,水温(32±1)℃。F组:从第2周开始,悬吊2周,休息适应5天,(前3天自由饮食饮水,后2天做15min的游泳适应训练)。然后进行4周递增负荷游泳运动:运动第1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1次,每次30min;运动第2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1次,每次60min;运动第3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1次,每次90min;运动第4周每周训练6天,每天训练1次,每次120min。所有的大鼠自由饮食饮水,C、D、E组的运动时间一样,根据预实验大鼠负重5%体重游泳运动产生力竭的时间确定为2小时。6组大鼠运动结束后第二天秤取体重,统一处死取比目鱼肌,秤取湿重,并记录。测定每组大鼠比目鱼肌中蛋白含量、雄激素及其AR含量。指标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经过2周悬吊的大鼠与悬吊前对比体重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与A组对比,体重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悬吊2周后,适应性休息5天可以使大鼠体重非常显著增加(P<0.01),与A组对比,体重非常显著下降(P<0.01);悬吊对照组B与空白组A比较,SWW非常显著下降(P<0.01),SPC、SAC、SARC均有所下降,但是没有显著差异(P>0.05);大鼠SWW和W成正相关,且比例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1周运动结束后,C组体重W显著性增加(P<0.05),E、F组体重W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第2周运动结束后,F组体重W显著性降低(P<0.05),第3周运动结束后,D、F组体重W显著性增加(P<0.05),第4周运动结束后,D组体重W显著性降低(P<0.05),运动组各运动期体重W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第1周运动结束后,D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4周运动结束后,E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结束后,运动组SWW与A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B对比,显著性增加(P<0.05),且C、D、F组非常显著性增加(P<0.01);运动组SPC、SAC与A、B组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组C、E、F组ARC与A、B组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组与A组对比显著低于A组(P<0.05);不同时期对大鼠W有非常显著性影响(P<0.01),不同样本对大鼠W无非常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组别对大鼠W有非常显著性影响(P<0.01),不同时期的不同样本对大鼠体重无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时期的不同组别对大鼠体重无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组别的不同样本大鼠体重具有非常显著性影响(P<0.01);E组的运动最有利于大鼠比目鱼肌肌萎缩的恢复。
叶晶[3]2011年在《振动训练对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康复效果的形态学观察》文中提出废用性肌萎缩多发生在机体失重去负荷、肢体制动、运动减少时,振动训练作为一种治疗肌萎缩的手段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由于大负荷高频率的振动可以选择性兴奋肌梭,因此人们多使用超过100Hz的高频振动来对抗肌萎缩,但频率过高的振动容易损伤机体,时间过长还会引起“振动病”。研究表明,当频率小于50Hz时,适宜的振动刺激能增加肌肉张力,而且低频振动刺激不易引起机体损伤,安全性高。目前尚未见到低于50Hz的振动训练与废用性肌萎缩的关系在形态学影响方面的研究与报道。目的:本研究采用尾部悬吊肌萎缩动物模型以及mATP酶染色技术,探讨30Hz振动训练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的影响,为低频率振动训练对抗废用性肌萎缩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悬吊组(HS)、悬吊后振动训练组(VT)、悬吊后自然恢复组(SC)。VT组解除悬吊后予以30Hz的振动训练,10分钟/次,2次/天,间隔5分钟,6次/周,持续4周。悬吊组在悬吊2周后立即处死,其余3组在VT组振动训练4周后统一处死,取比目鱼肌称量其湿重,记录4组大鼠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制作冰冻切片并进行mATP酶组织化学染色后在200倍光镜下观察,对大鼠比目鱼肌平均横截面积(CSA)以及Ⅰ、Ⅱ型肌纤维构成比例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与C组相比,ⅡS组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明显减少,Ⅰ型、Ⅱ型肌纤维CSA明显缩小,Ⅰ型肌纤维比例显著下降,Ⅱb型肌纤维比例显著升高(p<0.05),Ⅱa型肌纤维比例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明显;(2)与HS组相比,VT组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明显增加,Ⅰ型、Ⅱ型肌纤维CSA明显增加,说明振动训练能有效改善肌萎缩;Ⅰ型肌纤维比例明显增加,Ⅱb型肌纤维比例明显减少(p<0.05),Ⅱa型肌纤维比例有所上升,但差异不明显;(3)与C组相比,VT组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Ⅰ型、Ⅱ型肌纤维CSA,Ⅰ型、Ⅱa型和Ⅱb型肌纤维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4周30Hz低频率振动训练能明显减轻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后湿重/体重比的下降,显著增大Ⅰ型、Ⅱ型肌纤维CSA,促进Ⅰ、Ⅱ型肌纤维比例的恢复,从而有效改善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
黄炎[4]2006年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在防治大鼠腓肠肌废用性萎缩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骨骼肌的废用性萎缩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最常见的发生原因是固定、制动和失重,而在骨与关节病损中的治疗中固定、制动又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许多内科疾病的治疗也需要患者长期卧床。而由此产生的骨骼肌废用性萎缩会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患肢功能的康复,有的甚至超过了疾病本身所造成的危害。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尽快的治愈疾病,同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课题。骨骼肌萎缩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肌质量的下降和收缩功能的降低,还表现为肌细胞调亡的增快和肌细胞的损伤。目前骨骼肌废用性萎缩的治疗方法以物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研究较少。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1984年由大阪大学Nakamura教授所发现的肝细胞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它是一种作用广泛的细胞因子,对多种细胞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包括刺激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迁移及抑制细胞调亡等。目前,较多的研究证明它对神经轴突末稍的再生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激活肌肉卫星细胞,促进肌肉卫星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因此我们考虑将两者结合,本研究将初步探讨HGF在防治骨骼肌废用性萎缩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石膏固定后肢后大鼠的腓肠肌湿重、收缩功能及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功酶(CK-MM)、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LDH_5)
参考文献:
[1]. 运动对大鼠骨骼肌废用性萎缩和恢复过程中雄激素及其受体水平的影响[D]. 刘颖. 北京体育大学. 2000
[2]. 不同负荷的游泳运动对大鼠废用性肌萎缩后比目鱼肌雄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D]. 邱凤鸣. 湖北大学. 2012
[3]. 振动训练对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康复效果的形态学观察[D]. 叶晶.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4].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防治大鼠腓肠肌废用性萎缩中的作用[D]. 黄炎. 第一军医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