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绿野高中 李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主渠道。追求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一个历史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所谓高效,并不是单纯的指教师讲的高效,也不是指单位时间内进行的内容的多少,它应该是指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高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学习效能最大化,这就是高效课堂。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注重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
(一)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准确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的目标看:我们要培养的人才,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中,要求他们勇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在求变中创新,在竞争中求生存,具有开拓精神。从短期目标看,每一堂课必须有一个具体目标,这个目标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不应是难以实现的,而是要与教师和学生的最高能力一致,是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且又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围绕上述目标,通过准确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复习中美关系史时,向学生展示了四幅图片和《尼克松回忆录》中部分摘要。四幅图分别是:1972年的握手、1979年邓小平和卡特、江泽民与克林顿、胡锦涛和小布什,围绕四幅图,设计了如下问题,要求同学们思考:从这四幅图中(1)图片“1972年的握手”中的两国领导人分别是谁?(2)这次握手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3)你能看出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4)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5)综合上述材料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正确地发展中美关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疑难的问题简易化,把繁琐的问题简明化,注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这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里,积极参与,大胆分析,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因此,只有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准问题,才能拓宽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一般而言,第一层次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即对基本史实、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过程的把握。第二层次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即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也就是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立场去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现象。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要求学生分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现实问题,并预测某种社会现象的发展前途。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仍以中美关系专题复习为例问题的设计顺序是: (1) 图片“1972年的握手”中的两国领导人分别是谁?(属于书本知识)(2)这次握手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属于书本知识)。(3)你能看出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 (4)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分析实质)(5)综合上述材料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对书本知识的综合)(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正确地发展中美关系?(与现实联系)
(三) 注重设计问题的纵横联系。如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个不平等条约成了中国近代史的线索,使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如在复习明治维新时,可以围绕日本古代史上大化改新和战后日本的崛起的相关内容设计问题(纵向联系)。也可以联系俄国的1861年改革的相关内容设计问题(横向联系)。再进一步联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三种方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通过资产阶级改革:日本、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德意志、意大利。
(四)培养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最高境界。为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开始于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鼓励学生学会从史料的阅读中或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处发现问题,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向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鉴别问题的价值,学会升华实质性问题。通过自主的努力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直至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昔日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历史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含有理性独立批判的、自觉探索问题的较高的科学素养。
总之,只有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题目化,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思考内容,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作者:李峰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历史论文; 中美关系论文; 学生论文; 尼克松论文; 高效论文; 现象论文; 目标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