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复合教学”--分区教学_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中的“复合教学”--分区教学_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中的“复式教学”——分区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课论文,分区论文,堂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分区教学

分区教学是指在同一年级的课堂上,为了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而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区域进行动静相间的教学。根据不同区域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授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目的的预设、教学环节的安排和作业、练习的布置上,体现更强的灵活性,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品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里的“分区”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各区之间可以适当的互动和交流。

构成:

A区:由数学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组成,该区学生不宜过多。

B区:由学习成绩一般、有一定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求知欲、上进心的学生组成,这部分学生宜占大多数。

C区:由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较高自学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精神的学生组成。这部分学生不会太多。

教学目标:

A区: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运用过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思维水平。

B区:理解并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规律,经过交流、探究,明白知识和规律的产生过程,通过反复运用达到熟练掌握,并形成一定的能力,能用所学知识或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C区:灵活、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原理,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清楚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在知识的运用上能够举一反三,并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能勤思考、善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地位:

A区是教学的难点,B区是教学的重点,C区是教学的突破点。

二、为什么要采取分区教学

1.教学实际的需要

进入初三后,学生在数学科目上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这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两极分化,更令人忧心的是有些学生对学习已经心灰意冷,毫无学习信心可言,作业或其他任务只有抄袭才能完成;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经过前面的努力学习,有了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思维水平显著提高,并且养成了自觉的学习习惯,教材上的知识内容和题目经过自学已能够基本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若还是采取“一刀切”的授课模式,已显得与实际很不适应,因此,课堂教学常常顾此失彼。

2.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③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鉴于此,为了使每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收获,得到发展,根据教学实际有必要打破统一的课堂授课模式,进行灵活的教学模式设计,并积极高效的付诸实施。

3.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到初三后,学生的年龄稍大,有了较强的自制能力和较高的思维水平;渐入成年的他们,渴望有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期盼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认可。原来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与这些特点和需要有不适应的地方。

4.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数学课程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基础性既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系统内部,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基础和工具的作用,同时在日常和工作中,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思想也是处处要用到的。

三、分区教学如何进行

1.动员和筹备阶段

首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学生宣传分区教学法,让学生明白这一举措是为了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展和进步,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通过改变授课模式进一步转变课堂现状。

其次,解释三个区域的构成条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思考一段时间,然后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老师了解推荐的方式进行人员划分。但老师向学生说明这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如两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可以即时调整。

最后,在人员确定、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三个教区的规划布置,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又能便于沟通与交流。

2.实施阶段

(1)如何备课。

能否根据各分区的学生情况和所讲授内容的特点,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各分区的动静时间以及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上好这样的“复式课”的前提和关键。

对A区的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时,要难易适当,且问题情境要让他们感兴趣,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导,能够理解和解决,在布置练习和任务时要适量,呈渐进性,且要充分考虑所用时间的长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设置一定时间的选学内容(可以是以前未学扎实的数学知识)。

对B区的学生要严格按课程的常规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让他们对该节内容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依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地安排教学过程,对例题的选择要根据实情灵活调整,以适应这一群体。作业和练习的布置要难易相间,富有弹性,要适量。

对C区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以便考查其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对于其自主探讨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指导和点拨,教师要准备充分,以利于准确、高效的解决问题。

(2)如何上课。

对于分区教学来说,怎样处理好各分区间的动静关系而又能适时地进行互动、交流是能否成功驾驭课堂的体现。

首先,我在给B区、C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后,开始A区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用耐心和信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惑点和不足处,进行及时的补讲。要多用激励性评价帮其树立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既要保证这部分学生学得懂、用得上,又要外松内紧,把握好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习任务要适量,难易适度,并可以当堂完成。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专题补讲和复习。

然后,转入对B区的教学。在学生完成前面任务的前提下,教师了解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点拨学生的易错处和疑问点,并通过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培养多角度分析、考虑问题的习惯,以鼓励为主,也要指明其不足和前进方向。练习和作业的布置以教材上的题目为主。

再者,C区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于存在的疑问和不解之处,可通过探讨、交流解决。若还存在疑问,则由老师给予适当引导,点拨。教师通过设计的教学情境来反馈这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熟练性和准确性,根据获得的信息,来决定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要因势利导,以点拨为主,不必和盘托出。

最后,各分区动静环节的设置也可以是灵活的,各分区的教学环节也可以相互穿插进行,但不能相互干扰和影响。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还可以设置各分区之间的互动环节,目的是巩固所学,提高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3)做好课堂的延伸工作。

①课前的预习和任务布置。

C区学生要课前预习该讲的内容,并尝试完成教材上该节所有的问题、练习和习题,明确自己的存疑处。

B区学生也要课前预习,但只要求其尝试完成课后的练习和问题,让他们去发现不懂的地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A区学生虽不做课前预习的要求,但提倡预习,要做少量的铺垫性的练习。

这些任务的留置,可以是常规性的要求,也可以是些临时性的补充,这都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

②课后反馈和辅导。

要通过作业(三个区学生的作业是不尽相同的)和练习,辅导资料的批改,及时收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3.评估和整改阶段

由于这一探索是全新的尝试,在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就需要对分区教学的各方面进行评估,整改其中的不完善的地方,使这一教法越来越趋于成熟。

评估可以是本人评估、学生评估和同事评估等;整改可以是阶段性的,也可以是即时的。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让学生理解这一措施不是为了划分等次,而是实事求是地为了搞好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2.教师既要做好某一区的教学,又要能统领全局,统筹兼顾;

3.动的要有效果,静的要有成果。动静要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学生积极性的高低是这一举措成败的关键;

5.既要注重形式,更要关注实效。必须用实效来推动此举措的扎实实施和完善。

通过这一探索和尝试,达到解放学力、发展学力的目的,促使课堂教学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标签:;  ;  

数学课堂中的“复合教学”--分区教学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