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马克思主义传播“微”阵地
柴婷婷
微平台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开辟新阵地
微平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受众范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往往局限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政治觉悟和具有学习需求的人群中,普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不深,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而微平台的迅速普及则使普通的网民得以有了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机会,打破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结构局限,为大众走近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打开了大门。微平台缩短了马克思主义与受众之间的认知距离,使大众在使用微博、微信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马克思主义,并最终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我不知怎么竟然摸到了一根竹竿。这根竹竿是前几天同屋里的一位同事从积木场上顺回来晾晒他的内衣内裤的,那上边还有花花答答的裤衩子。现在我要派上用场了。
微平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体。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依靠理论教育,实施理论教育的主体多为官方媒体、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各级党组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结构比较单一。在微平台的迅速崛起之下,多种微平台为网络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使自媒体、权威网站、政务微博等主体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兴平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源头,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中的影响力。
微平台重新设计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内容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键,内容是否紧密结合生活,是否具有真理性和亲民性,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微平台由大众共同维护和使用,具有浓厚的人民性特点。在微平台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可将马克思主义与微平台中的主流网络文化不断融合起来,采取大众便于接受、易于快速读懂的短视频、线上活动、远程讲解、图文搭配等方式,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概念、核心思想等加以解读,以“接地气”的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便于人们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增强人们的信仰。
微平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掣肘因素
复杂信息环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干扰。微平台环境开放、舆论复杂,包含着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也容纳着不同主体的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理性与非理性的舆论交织,使马克思主义在微平台中的传播要克服多种认知障碍。
缺乏多面型传播人才。利用微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需要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深、思想活、敢创新、懂技术的多面型传播人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依靠创新人才,通过丰富新颖的文化创意设计、妙趣横生的话语表达、高质量的线上互动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给广泛的受众群体,增强大众的理论传播参与性。当前,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缺少新媒体素养,而具有新媒体素养的人才却缺乏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专业能力,导致马克思主义在微平台中的传播效果弱化。
总之,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有利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为验证所设计文丘里管的引射效果,选取柴油机TBD234V12推进特性下的75%负荷,EGR率分别为5.80%、11.20%时,对其进行三维流场分析。这2个工况点能够较好代表中等和偏大废气回流量的文丘里管混合情况。
联系生活,开展“接地气”的理论传播。在微平台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要主动回应群众的需求和关切,改变宏大叙事的传播风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解读和剖析社会现象,引领社会价值与道德风尚,树立群众在哪马克思主义传播就到哪的理念,进一步消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障碍,丰富理论传播的话语内容,充分应用形象化、生活化、趣味性的大众话语,缩减马克思主义与微平台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创作更多《200岁的马克思依然年轻》等受青年网民喜爱的文化作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微平台网民的互动交流。提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网络体验,增强人们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采取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话语表达范式,让马克思主义走进人群,走进网络,成为网络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文化类型。
妙用微平台打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
培养多面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一是在学校教育中,结合微平台的发展趋势,实现学科资源整合,使信息人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型人才培养实现有机统一,开辟网络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型课堂,从高等教育的源头上提升人才队伍的质量。二是重点针对各大微平台的运营团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教育,提升微平台运营管理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信息辨识和舆论引领能力。三是要增强文化创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文化创作者运用生活化的语言,精炼、趣味、深意地解读马克思主义,推出一批受群众喜爱、便于理解接受的文学影视作品,使微平台中具有一定话语影响力的自媒体积极参与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率。
坚持文化兼容与文化引领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融入网络文化环境。在微平台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发展的根本性指导,使马克思主义在复杂多变、不断衍生新变体的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从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寻找契合点,在多元文化的摩擦、冲突以及融合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网络文化价值取向,努力诠释先进文化的思想内涵,进一步增强微平台中的文化自信,使马克思主义与网络文化紧密交织,在兼容和发展中,增强在微平台中的话语权。
通过前期对南京机场线S1车辆段的事前施工筹划,按照场地填筑选材和工艺的不同进行了区域划分,根据后续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事中组织现场管理人员对原材选取和现场回筑的质量进行了过程控制,根据含水量和压实系数动态调整碾压工艺和遍数,最终提前将一区房建区填筑完成,为后续桩基施工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将四区绿化区用土提前预压堆载,既保证了充分的沉降时间,又减少了场内驳运。根据事后对埋设的沉降和水平位移边桩的监测数据来看,复合地基的整体沉降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确保后续库外有砟轨道和库内无砟轨道对接平顺,没有产生差异沉降,为后期试车线运行调试提供了有利保障。
大众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马克思主义学习需求不强。在“泛娱乐化”现象下,大众的文化需求倾向于及时获得快乐元素的娱乐文化,对需要深究、耗费时间的学习内容往往缺少兴趣。动机决定需求,由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缺少内在动机,因而难以形成强烈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部分网民的网络道德素养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消极思想带入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持消极态度。
普及媒介素养教育,激活马克思主义学习需求。一是要面向所有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要讲究方法性,采取系统教育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以宣传引导为主,引导大众围绕马克思主义主动发言、热烈交流。使人们变马克思主义的受众为传播主体。二是要为微平台的文化传播把好关,重点加强后台审查力度,对损害马克思主义、诋毁历史、煽动偏激思想的话语内容加以处理,避免用户因情绪影响和疏忽大意而传播失实信息,对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话语权造成干扰。三是要加强案例推送,在各个平台中传播具有专业性、法治性、道德性的案例解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经济现象、文化现象、道德现象与生态现象,增强大众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四是要强化交流,不断在微博、微信平台中抛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讨论话题,提高大众的理论认识水平,增强人们维护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责任感,从而依靠人民的力量,打开微平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局面。
微平台马克思主义传播偏重理论术语,偏离大众生活。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阻碍是大众对精深理论的认知困难,由于微平台中的受众文化素养、理论基础、认知能力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过于复杂和专业化的理论理解能力有限。目前,在微平台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存在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过于晦涩的理论话语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在微平台的文化场域中比较突兀,导致马克思主义与网络文化、与大众认知产生偏离。
【摘要】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迅速普及,为人们开辟了学习和参悟马克思主义的新渠道,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范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主体,活化了理论传播的内容体系。但微平台的负面影响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临多种问题。为此,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微文化”的契合,提升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的引领,推动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微生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微平台 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①李娟、刘光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战略指向》,《理论探索》,2019年第1期。
②金国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社会的传播逻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23期。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
责编/张晓 美编/史航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微平台论文; 网络传播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