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下)_乾卦论文

龙的文化(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2)02-0101-09

(四)

中华民族有一句习用的吉祥话,“龙凤呈祥”。在许多雕刻中有龙凤交织的形象。

“龙凤呈祥”并不是随便制造出来的,这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蕴聚了龙图腾文化与 鸟图腾文化的互相转化。

古史传说中以鸟为图腾的有少昊(皞)氏和殷之始祖契。少昊即帝挚,姓嬴,名 挚,居山东曲阜一带。

殷,在什么地方?

《竹书纪年》说:“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奄,指的是山东曲阜一带 ,殷,在邺南,即今安阳一带,这个说法是说盘庚自南方向北迁。

《史记·殷本纪》又说“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 凡五迁,无定处。”这段话意,是自北迁南;《竹书纪年》说的是自南迁北,两说完全 相反;司马迁可能觉得自北迁南之说不太准确,加了个“凡五迁,无定处”,这六个字 摆明了,盘庚迁殷之事,并无特定地点。

《帝王世纪》说:“帝盘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又曰:“亳殷,今偃师是也。然 则殷有三亳;一亳在梁国,一亳在河南;谷熟为南亳,即今都也;蒙为北亳,即景亳, 汤所盟地;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者。”

《竹书纪年》说的五迁是:“仲丁自亳迁于嚣(又作敖,在郑州附近—作者注),河颤 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书·盘庚 上》说“盘庚五迁,将治亳殷”,孔壁《书》作“将始宅殷”。这样看来:北蒙即北亳 ,即殷,即安阳;盘庚还是自奄迁殷比较合乎实际。仲丁是盘庚九世祖,河颤甲是七 世祖,祖乙是六世祖,南庚是盘庚的祖父,在未进入农业为主的时代,正是“凡五迁, 无定处”的局面,到了盘庚才自奄迁殷,与北方以龙为图腾的民族杂居起来。汤灭夏, 俘虏了一大批夏族人当奴隶,也把龙的图腾文化带进了殷族。从殷墟出土的文物证明北 亳是一个拥有众多奴隶,建筑庞大,工艺繁盛的城市。这是殷族与北方部族的大融合。

在这多次融合中,殷族的鸟图腾文化与龙图腾文化结合起来了,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 了殷人崇龙的记载,龙字在甲骨文中已成常用字。

殷族不但向北发展,也向东南发展。纣王曾多次出兵攻打东夷,捉了大量俘虏当奴隶 ,也促进了鸟图腾文化与龙图腾文化的融合。

殷之末世,日渐衰败,周族势力,日益壮大,逐渐向东方发展,压迫殷族。《诗·鲁 颂·閟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说的就是这个 意思。武王伐纣时,帮助武王的南方八个小国家有:庸、羌、髳(苗——作者注)、微 、卢、彭、、蜀。从这些史传可知龙图腾文化早已不限于中原一带,已及于荆襄和 众多少数民族。这个影响最明显的证明有两个方面:一是祭龙,一是“断发纹身”。

《淮南子·原道篇》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故以 像鳞虫也。”

《汉书·地理志》:“(越人——作者注)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淮南子·泰族篇》许慎注:“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

《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 不见伤害也。”

《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作者补)种人皆画其身,象龙文。”

哀牢种人就是哀牢山区的彝族,他们以龙为图腾,每年举行一次祭龙大典,还举行与 龙交配的象征性仪式。布依族铸铜为“龙宝”。苗族祭龙时,为龙叩头烧香。怒族选择 结婚日子时,多选龙(辰)日或蛇(巳)日,龙、蛇是怒族的图腾。

可见龙图腾文化,在远古时代已经传播到南方。

殷民族出自东方,有人说与夷族杂居,也有人说殷族是独立于夷族之外的部族。纣王 曾大力征夷。《孟子·离娄篇》说:“舜东夷人也”。可见夷族在远古是一个不小的部 族。

武王伐纣还是用周族的武力征伐的殷族。《书·武成》还说:“罔有敌于我师,前途 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战斗还是很激烈的,到了《孟子》书上,把“血流漂 杵”给删掉了,以示“万民悦服”。

其实,哪里有“万民悦服”?《书·洪范》说:“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武庚是 纣王的儿子,武王留下他与三监管叔,蔡叔,霍叔共同留在洛阳监管殷民。《逸周书· 作雒解》说:“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殷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 俾监殷臣。”可见周武王知道殷民不服,才设了“三监”。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不服,联合武庚和淮夷造反,周 公东征,杀了武庚和管叔,放蔡叔,平定了叛乱,同时,用了怀柔政策,把纣王的庶兄 微子封在宋国,“命微子启代殷后”(《书·微子之命》)。

周公还不放心,把周武王的同母弟老九封,曰康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 河、淇间故商墟。”《史记·卫世家》、《书·康浩》详述了成王要康叔尚德慎罚,用 刑律以治殷民,“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睯不畏死,罔弗憝”,“刑 兹无赦。”意即凡是为寇作乱,杀人越货之辈,不可赦免。

殷人好饮酒,纣王作酒池肉林,周公要改变殷人的恶习,“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 。惟我一个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书·酒诰》)。这段话意是:有这样明白的劝 戒,竟然还有人不遵从我的命令,我不会怜惜他们,不会赦免他们,处治这种人,和群 众聚饮的人一样,一律杀掉。

周公也许觉察到只用高压的办法不妥当,《书·梓材》又阐述了怀柔政策:“先王既 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意思 是:上天既然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托付给先王,今王也只有施行德政,来和谐,教导殷 商那些执迷不悟的臣民,用来完成先王从上帝那儿接受的大命。

周公摄政七年,还政于成王,成王决定重新营建洛邑,加强对殷民的管制。成王和周 公到洛邑视察,太保昭公拜见成王说:“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今休,王不敢 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书·召诰》以上的意思是:要顺 从周公的意见告诫殷商遗民和任用殷商的旧臣。现在可喜的是:“王不敢迟缓营建洛邑 ,顾忌畏惧殷民难于治理;王来卜问上帝,在洛邑亲自治理天下。”

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劝成王居洛邑主政,成王未允,决定让周公治洛,安定殷民,此 见于《书·洛诰》。

平定了三监叛乱,营建洛邑,采取了种种办法,并没有治服了殷民,周人认为必须彻 底治服殷民,又采取了进一步办法。在洛邑附近营建成周,把殷人迁入成周,加强管制 ,类似集中营。殷人恋故土,多怨气,周公代成王作《多士》,教训殷民:“尔殷遗多 士,弗吊昊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惟天不畀允罔固乱 ,弼我,我岂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周公是说:天不佑殷而 助周,故亡殷而兴周;天不佑怙恶不悛的人,凡我下民,应畏天命。

《尚书》中的《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 、《洛浩》、《多士》等篇,都说了对殷民软硬兼施的办法,多年整治殷民,促其驯服 。从武王伐纣以后,可以说,周人无时无刻不对殷人施行周文化的影响,到了春秋战国 时,殷族的文化中的鸟图腾,也就式微了,只保留了鸟图腾的痕迹。

在山东即墨、胶州一带,到清明节时,家家用面做成面燕,蒸熟后,邻里互相赠送, 只由女人吃,表示求子的愿望。这大概就是鸟图腾的遗迹。

周族势力南到荆襄,是周武王时代;之后,鬻熊事文王,其曾孙熊绎事成王,熊绎四 世孙熊渠流落江汉,伐庸、扬粤,至于鄂,自称王,遂据“江上楚蛮之地”。楚之祖是 祝融六姓中芈姓季连之后,而祝融据近人考证,乃是“人面龙身而无足”的烛龙。楚之 立国于楚蛮,又一次把龙图腾文化向南扩展。

周穆王征西戎,周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周太王生太伯,季历及昌,太王欲 立季历,太伯乃奔荆蛮,文身断发……以避季历……自号勾吴。”成王时,封周公之子 伯禽于鲁,伯禽率师征伐淮夷、徐戎。《书·费誓》载其事。这又是周族龙图腾文化向 南与东的大发展。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 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子勾践 立,是为越王。”越之祖先,也是龙文化的传人。

历史大量记载了龙图腾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铺展,其势广而猛,把鸟图腾的帝挚族与 殷族的影响缩小了,便给我们留下了龙鸟调和的痕迹,这便是今日习见的“龙凤呈祥” 。

孔子之祖先是宋人,微子之后,带有殷人鸟图腾的色彩,所以楚狂人《接舆歌》里说 了这样的话:“凤兮、凤兮!何如(汝——作者注)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

很明显,楚狂人把孔子比做凤,是因为孔子是殷之遗族。《接舆歌》见于《庄子·人 间世》,在《庄子》所载佚文中又有另一种记载:

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力。其次子贡为智, 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曰凤,……凤鸟 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这也是说孔子为鸟族的意思。

在《庄子·天运篇》写了孔子称老子为龙的话: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翔)乎阴阳,予口张而 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

孔子说老子是龙,因为他是楚人,祝融龙族之后;老子称孔子为凤,因为他是殷族之 后,这都是龙图腾与鸟图腾的遗迹。实际上,龙图腾文化早已压倒了鸟图腾的影响。《 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爻辞,早已成为天子登龙位的证词。到后来 ,愈演愈烈,天子不单是真命天子,而且是真龙天子,他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椅,建 筑及各种雕饰上到处是龙,而凤只居于配属地位,天子是龙,皇后是凤。闻一多先生说 :龙已是“天威”的象征,凤则成了女人的象征。“龙凤呈祥”里的凤,不过是从属于 龙的附属物。

龙凤交织、龙凤呈祥的习尚也就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

(五)

龙图腾文化的普被华夏,居于统治地位,很自然地便产生龙的文学作品。关于龙的口 头文学,经后人追记出来的文本,首推《山海经》,其中写龙(包括蛇)的故事共有25处 。《山海经》是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前后多人辑集的书,堪称记龙的传说之大成,是大 量口头文学的传述,是研究龙的文学极有价值的材料。

关于龙的文学,有文字可考的材料,先是甲骨文。殷墟甲骨文《粹·四八三·四片》 上,刻有“祈龙”二字,就是祈龙求雨的意思;殷晚期甲骨文《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 所记的“龙”就多了:

2114片

徐锡台先生释周原九十二片卜辞的“龙”及“见莫”均为人名,意为“龙呼唤见莫” 。我意:这个“龙”仍可以为“龙”,“见”,可释为“现”,“莫”通“暮”,全文 可释为:“龙啊,现于暮。”

从以上材料可见,卜辞中龙已成为可以致雨的神物,这类卜辞应是有关于龙的最早可 见的文学作品。《帝王世纪》说:“汤为抗旱祈雨,祷于桑林之社……言未已而大雨至 ,方数千里。”从这个传说可以想见汤在位时,已经相信向天龙祈雨了。

龙图腾文化的发展与积累,使人们很自然地想到《易经》关于龙的作品。

《周易》乾、坤二卦,龙字出现六次:乾卦五次,坤卦一次。在乾卦爻辞为:

初九·潜龙勿用。

初二·龙见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天首,吉。

在坤卦之上六爻为: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其用六辞为:

“利永贞。”

对于这些爻辞,歧解甚多。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把乾卦爻辞解为“群龙之歌”, 认为是用赋的手法,绘出群龙百态。

龙见在田(有龙出现在田间)

或跃在渊(有的龙跳跃在水潭)

飞龙在天(有的龙飞腾在云天)

黄先生认为这是一首有文学价值的古歌。但黄先生没有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一句与龙无关的句子为什么夹在这里?“潜龙勿用”、“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 吉”等爻辞为什么丢在歌外?坤卦的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一句,为什么突兀地 插在坤卦之内?把这些都丢开,只择用了三个爻辞曰“群龙之歌”,似有割裂取需之弊 。

从文字本身看,乾卦与坤卦的构成,都有毛病。从乾卦上可以看到:第一,“乾、元 、享、利、贞”,只说了占断之辞,并没有说占卜的内容。群儒凭空去解释“四德”等 说,并无根据。第二,乾卦的六个爻辞,有五个讲的是龙,独九三突然冒出与龙无干的 一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坤卦全部讲的是做人就该注意的事项,忽然来了个上 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简直是不伦不类;紧接着,用六来了个“利永贞”的断辞 ;没有占卜内容,不着边际。这些,都是两卦构成上显而易见的矛盾。应该怎样解释呢 ?

我认为从小屯南地出土的对于龙的集刻文字可以看出:殷人常常祭龙,祭祀的形式也 有多种,龙,已被当为神了。《易经》的经文就是“事经多人,时历多世”辑集卜辞整 理出来的。因为经手多人,又非一次合成,所以,各卦各爻的内部构成,常见矛盾。坤 卦的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与用六的“利永贞”很可能是一个爻辞,被错抄或错 简给拆开了;这个合成的爻辞很可能原是谈龙的乾卦的爻辞,而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夕易若”也是讲的做人之道,移到坤卦里去又正合适。我设想乾卦爻辞似应这样排列 ,可能更合乎实际: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龙见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或跃在渊,无咎。

九四·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九五·亢龙有悔。

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利永贞。

闻一多先生认为《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谓之旋玑(机)玉衡以齐七政。”“ 乾”为旋玑,北斗谓之为旋机,‘乾’为北斗。他说:“乾卦六言龙……亦皆谓龙星。 ”(《周易义证类纂》)他认为所说的“龙”,就是苍龙之星。

苍龙星的记载,在典籍与文物中出现很早。《说文通训定声》说:“龙东方七宿为苍 龙,以尾九星屈折似龙,故角、亢、氐、房、心、箕、亦因之得名。或曰角为龙角,尾 为龙尾,合七宿视之,象升龙也。”按现行星座来看,轩辕座即狮子宫。《援神契》: “轩辕十二星,后宫所居;石氏《星赞》以轩辕龙体,主后妃也。”(石氏约为公元前3 50年时人,与孟子同时——作者注)郭沫若先生指出:“甫人匜盖、商风匜 盖、商蟠夔壶耳,三器都有一角有翼之龙,背上背着一双似虎非虎的异兽。”可见苍龙 星之被人认知很早。因之,夏含夷、陈久金先生这样解释乾卦的爻辞:

潜龙勿用 指龙星未见,潜于地平线下。

见龙在田 指春分前后初昏时苍龙体之角宿出现在地平线上。

或跃在渊 指苍龙星全部出现于地平线上。

飞龙在天 指夏至初昏时整个苍龙体位于南方上空。

亢龙有悔 指苍龙体西斜,位于西南之象。

群龙无首 指秋分初昏时,角宿偕日而没。

这个解法,与《说文》所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之说合。但未说“龙战 于野,其血玄黄”的意思。《说文》云:“祭。所荐牲,血也。”这里把“血”字当动 词用。唐李朝威作《柳毅传》:“俄有赤龙长千余丈,雷目血舌,朱鳞大鬣。”这里把 “血”字解为红色。《汉书·司马相如传》:“采色玄耀,炳炳辉煌。”这里把“玄” 字解为光亮。《说文》释玄黄为“五采相合。”又《说文·壬下》云:“《易》曰龙战 于野,战者,接也。”《周礼·秋宫士师》“及郊野”郑玄注:“去国百里为郊,郊外 谓之野。”郑玄又曰:“野,谓远郊之外也。”如果用这些解法,解“龙战于野,其血 玄黄”,其义应是:

“苍龙星接于野外地面。其色黄亮。”

也就是秋分黄昏时苍龙将没的景色。

这样用天文学解乾卦应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濮阳西水坡龙虎墓出土文物与曾侯乙棺 盖漆画,都已有了龙星,可知殷商时,人们已经认识了龙星,有了“二至”的认识,已 认龙为掌行雨之水神。卜官们占候的词句(也许是民间占候的歌谣)逐渐集中乾卦之内, 当着八卦正式编成时,乾卦之象已有龙象(《九家易》);那时在殷末周初中华文化已有 了深厚基础,民间占候的歌谣,一定不少,而掌天候的天官和卜官们拾取民谣以自丰, 也是正常的,所以,乾卦,应是民间占候歌谣的集成:

潜龙勿用,苍龙不来雨不来。

见龙在田,苍龙出地喜气来。

或跃在渊,龙浴于渊取水来。

飞龙在天,龙云满天雨就来。

亢龙有悔,天高云散雨意衰。

群龙无首,云朵堆集雨或来。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星接地好光彩。

乾卦的爻辞作为民间占候歌谣,是零散占候卜辞与民谣杂揉的集中,这是卜辞文学的 上升。虽然文采上之《诗经》还略逊一步,却是由卜辞上升到《诗经》的一个阶段。

龙的文学并不止于乾卦。龙象之象,是愈演愈繁的,在《易·说卦传》中,它只象天 ,天(朝廷)、天(比其他)、君、君子、阳气、刚健;到了《帛书易·说卦》,又增加了 象马、首、父、玉、金、寒、冰、……等;到了虞翻辑易象,它又象先王、明君、人、 大人、圣人、贤人、君子、武人、行人、盛德、高宗、龙……等;焦赣《易林》之象, 又有不同,如以乾为日、河、海、山、陵、南、顺等。研《易》大儒都把“飞龙在天” 解为“九五居上卦之中,为君位。”因之,“龙飞九五”便成了登上皇位的成语,后来 文人便作出了许多关于龙、马、真龙天子等绮丽文章。

在现存金文中,“龙”字凡九见。这些龙不但神化,而且普遍成了装饰物。

《诗经》里的龙字凡八见:《山有扶苏》之“隰有游龙”,《小戎》之“龙盾之合” ,《蓼萧》之“既见君子,为龙为光”,《载见》之“龙旗阳阳”,《酌》之“我龙受 之”,《閟宫》之“龙旗承祀”,《玄鸟》之“龙旗十乘”,《长发》之“何天 之龙”。这些“龙”,有的直指的真龙,有的把君子比作龙,有的指为龙神,有的指为 龙旗。

在甲骨文、金文、《诗》、《书》、《易》里,虽然龙已经神化、人化、装饰化了, 却还没有出现大片文章。春秋战国时代,人文大盛,关于龙的文学作品,就层出不穷了 。

《庄子·达生篇》:

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对曰:“臣无所见。 ”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

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则自伤,鬼则恶能伤公……。”

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沈(水污泥)有履,灶有髻,户内之烦壤,雷廷处 之。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跃之。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水有罔象, 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 “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 。见之者殆乎霸。”桓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 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这段文字中的“鲑”、“匜阳”、“罔象”、“夔”、“彷徨”、“委蛇 ”,都是水神,蛇龙之属;“峷”,注曰:状如狗,有角、文身五彩,亦似龙属。 这是一篇写龙的散文。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 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 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殴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蓄龙,以服 侍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川。夷氏,其后也,故帝舜世有畜 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洛各二,各有雌雌。孔甲不能食,而未 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 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 ,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 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 若氓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

《国语·郑语》载史伯引《训语》:

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 :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而藏之,吉。乃布币焉,而策告之。龙 亡而在,椟而藏之,传郊之,殷周莫之发也,及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流于 庭,不可除也。王使妇人不帏而澡之,化为玄鼋。

《路史后纪第十三卷》:

胤甲之立,湎泮陂僻而不敏,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始衰,诸侯叛之。游畋黄萯 之颜,天风晦冥,遇神而迷,急趋居舍。主人方乳,曰:“后来不胜。之必殃。 ”帝取子之,曰:“其谁敢殃及?”长幕动,橑折而中厥足。帝曰:“有命遂以守。 ”取啴缓之声,以为破斧之歌,始为东音,而民邪僻之心生矣。于是得乘龙于河洛 ,不能饮食。有刘累者学扰龙于豢龙氏,以服事之,赐之氏曰御龙。它日,龙战于庭, 流椟之。既一雌死,累潜醢以奉甲,已而求之,惧而之鲁。”

这些是关于孔甲畜龙吃龙及龙存椟的故事,是流传已久的几种散文。

《孔子家语》: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有龙垂胡髯而下,迎黄帝,群臣欲从,持龙髯,髯拔遂 坠。

《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 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帝之弓,百姓仰望帝 既上,乃抱其弓与龙髯而号。

以上是黄帝乘龙升天的故事,也就是成为后世“从龙”的成语。

孔子说龙的故事也不少,择其数则如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孙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朽矣,独其言在耳。且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 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 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庄子·天运篇》:

孔子见老聘,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聘亦得何规哉?”孔子曰:“吾乃 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养乎阴阳,余口张而不能嗋, 又何规老聘哉!”

《帛书易·二三子问》:

孔子曰:龙,大矣。龙刑(形) (迁),段(假)宾帝,伣 (读欠,比喻之意)神圣 之德也。高尚行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阳也;下纶穷深(渊)之而不沫,能阴也 ;上则风雨奉之,下纶(沉也)则有天(神护之),游乎深汄 (即字,水流也)则鱼 鲛先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隋从。陵处,则雷神养之,风雨辟乡(向),鸟兽弗干。

以上传述,可知龙的神话,已经是愈演愈完美了。这几段文字是很好的散文。

实际上,在春秋战国以后留给我们的有关龙的文学作品,最为美丽和流传久远的还是 这几则寓言:

《新序·杂事五》:

子张见鲁哀公,哀公不礼,托仆大夫而去。曰: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龙也。 叶公好龙,室屋雕文,尽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真。今君非好士, 好夫似士而非真也。

《说苑》:

吴王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豫且射中其目, 白龙上诉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 :鱼,固人之所射也,若罪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之贱臣也;白龙 不化,豫且不射;今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

《抱朴子》:

西域方士能神祝者,临渊禹步吹气,龙即出浮。其初出,乃长数十丈,于是方士更吹 之,一吹则龙辄一缩,至长数寸,方士乃掇取著壶中,或有四、五龙,以少水养之,以 疏物塞壶口。于是方土闻有旱处,便赍龙往卖之。一龙直数十斤金,举国会敛以雇之, 直毕,乃发壶出一龙,著渊潭之中,因复禹步吹之,一吹一出,长数十丈。须臾,云雨 四集。

这是几篇寓言,伍子胥的话是劝吴王应自尊,不可自卑致乱之意;抱朴子是说龙也可 以当商品,实有贬真命天子之意;至于《新序》的“叶公好龙”,刺意更深远,好士不 可假,谈仁义道德更不可假,人不可以画皮自绚。所以,“叶公好龙”成了千古不朽的 成语。这几个寓言,寓意深,文字炼约而美,是具有高层价值的文章。

有关龙的文学的精品,当然要属战国时屈原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龙为神物,龙马 互用,龙人交通感情,前边已引用了若干,不另。至于汉赋,如《三都》、《两京》等 众多篇幅,无不侈说奇花异草,龙凤麒麟,神奇怪异,言龙蛟者几乎篇篇皆有,文章华 丽,内容空虚,左思当时已有批评:“相如赋上林,而引橘夏熟;杨雄赋甘泉,而陈玉 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 色。……于辞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这个论断, 对汉赋之弊,说得是对的,却也不能把汉赋的文学价值一概否定,这当另论。

汉赋中写龙写得文丽艺高的也有,如贾谊的《旱云赋》,颇写了龙行云布雨的神态: “屈卷轮而中天兮,象虎惊而龙骇。相搏据而俱兴兮,望绮丽而时有。遂积聚而给沓兮 ,相纷薄而慷慨。若飞翔之纵横兮,扬波怒而澎湃。正帏布而雷动兮,相击冲而碎破… …。”

刘琬专写了一篇《神龙赋》,也很可观:“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 则升云,贤怪其似之乎!惟天神上帝之马,合怡春夏,房心所作,轩照形×(缺文——作 者注),角尾规矩。”

曹操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化为土灰”之句,也是脍炙人口的。

因为龙图腾文化之可考者,已在6000年以上,经这样久远年代民间传说的演化,愈精 愈多,后来的《张羽煮海》、《哪叱闹海》、《八仙过海》、《柳毅传书》等,成本大 套的文艺作品便在前人积淀的基础上兴盛、发达起来了。

(六)

龙图腾文化的演进,不但直接地促进了文艺作品的发展,也促进了卜筮传述的艺术性 。《易·大传》的作者是春秋战国至秦汉间的许多人,他们也受了龙文化的艺术影响, 在文词的构造上,也沿用了歌谣与韵语的形式。《易》之乾卦的《彖传》与《杂卦传》 表现得很明显:

《易·乾卦·彖传》

潜龙勿用,阴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这段文字,说是歌是赋都可以。《杂卦传》的作者,出现最晚,他完全用了有韵的体 式,把六十四卦作了解说:

(乾)刚(坤)柔,

(比)乐(师)忧,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蒙)杂而著。

(震),起也,

(艮),止也,

(损),(益)成衰之始也,

(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

……

《杂卦传》所用的韵,并非古韵,显然,它的创作,远在《诗》、《书》、《易》之 后。

(七)

龙的图腾文化与杂占也挂上了关系。

《瑞应图》曰:“言吉则河出龙图。”《搜神契》曰:“天子孝则大龙负图也。”《 礼记》曰:“圣王用水、火、金、木必时,颁爵位必当年,得无水旱之灾,妖孽之疾, 则龙在宫沼。”《天镜》曰:“凡龙春见,无殃咎。”《瑞应图》曰:“青龙,水之精 也,乘云而上下,不处渊泉,王者有仁则出。又曰:君子在位,不有斥退,则见。”《 礼稽命徵》曰:“王者得礼之制,则山泽谷之中有赤龙。”蔡氏《月令章句》曰:“智 听政事则黄龙见。”

《大戴礼》曰:“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只 属。又曰:帝喾妙日月而送迎之,明鬼神而教事之,春夏乘龙,秋冬乘马。”

《括地志》曰:“禹平天下,二龙降之,禹御龙行城,既周而还。”

《尚书·中候》曰:“周公摄政七年,归政成王,沉璧于河,荣光幕河,青云浮至, 青龙御玄甲,临坛吐图而去。”

以上所传述,都是龙出之吉象,占经家常谈及此。占经家也谈龙星的形状,这在《开 元占经》中谈得最多。

《鸿范五行传》曰:“辰星者,北方水精也。”

《荆州占》曰:“辰星,色太阴之精。”

郗萌曰:“辰星七名:小五星、天免、安周、细爽星、能星、勾星。”

《荆州占》曰:“辰星一曰勾星,一曰鼎星,一曰小霜,一曰音黄,一曰岁咸,吴龙 。”

这两种说法实即东方青龙七宿之异名。东方青龙七宿在中国天文学里,自古及今,都 说是:角、亢、氐、房、心、尾、箕。与今之狮子宫同位,与《搜神契》所说“轩辕龙 体”的轩辕座近似;而轩辕座与角、亢、氐、房、心、尾、箕所组成的龙星又不同位。 但东方七星是龙星,这是相传已久的。

龙为辰星,在十二肖象中,居于辰位,这又是迄今末改的。

十二肖象见于《论衡·物势篇》,其中十二支与十二肖象之配属,与现在之说同,王 充也没有说出十二肖象之说,从何时起,缘何与十二支相配。这个做法,希腊、埃及、 印度都有,其中稍有差异:

中国 印度 希腊 埃及

子:鼠鼠牡牛 牡牛

丑:牛牛牛牛

寅:虎狮子 山羊 山羊

卯:兔兔狮子 狮子

辰:龙龙驴驴

巳:蛇毒蛇 蟹蟹

午:马马蛇蛇

未:羊羊犬犬

申:猴弥猴 鼠猫

酉:鸡鸡鳄鳄

戍:狗犬红鹤 红鹤

亥:猪猪猿鹰 猿鹰

中国的十二生肖象与印度的极近,可能是因为两国毗邻,互相影响所致。希腊与埃及 相近,其肖象也大致相同。龙在中国与印度都视为重要的神物。

(八)

龙图腾文化从龙的形体上说,最早它是蛇、晰蜴、鲛、夔、鱼等的混合借形,渐渐地 以蛇为形,增加了须、鳞、角、足,变成了可以升空、行地、入水的三栖动物,成了众 多部族的共有图腾。此后,它在天上成为龙星,在地上成为“四神”(青龙、白虎、玄 鸟、朱雀)之一,在人群里,它成为天子、君子、大人,在形迹里,它能长能短,能聚 能散,可以招云致雨。它与鸟图腾结合之后,使龙或龙凤结合成为吉祥物,成了纹饰。 龙了文化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每个角落。龙的图腾文化成了华夏大文化的部分,华夏民族 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据此而创出的艺术,在文学领域层出不穷,在雕塑、建筑领域,以及百业之中,几乎 是无所不在,郁郁葱葱,实为天下之大观。

兴言及此,可以说几句结语了。

由龙繁衍出来瑰丽多姿,绚烂光彩的文学艺术及其他艺术品,其根蓄及养料,其首创 者及不断注入新的圣水者,不是别人,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大艺术家,最上乘的艺术 品,无一不是最多地吸收了这大海养料,才培育出来的。

我勾引这些材料的目的,一是溯本追源,一是互相比较,以求对人民创史的认识,从 而认识自己身打何处来。

收稿日期:2001-09-04

标签:;  ;  ;  ;  ;  ;  ;  

龙文化(下)_乾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