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鹿寨县第三初级中学 广西 柳州 545600)
【摘 要】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然而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依赖心理、急躁心理、定势心理、偏重结论等方面。所以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要彻底的消除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关键词】 心理障碍 消除 方法 引导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3-083-02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开辟了从未知到已知的道路,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然而,不但是学生甚至很多老师都认为数学是最难学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初中数学教材教法,明确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和数学教学的规律。
(2)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更好的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提高成绩,纠正错误;
(3)有利于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4)有利于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
(5)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师和学生热爱数学的激情。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满堂灌使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习惯于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类地一一讲述;习惯于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模仿硬套。事实上,很多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做不到以不变应万变,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不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不到创造的乐趣。
2、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审题,没弄清解题的条件;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不能做到"对症下药"; 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3、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这种思维格式和习惯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不会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甚至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偏重结论。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常教育学生学数学要学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背一道题或者是一种题型,然而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教师也存在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家长,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只要分数高就完美无缺了,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偏重结论的心理。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难以深刻领会概念和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如下:
①应试教育的影响,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②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③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④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⑤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⑥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
⑦教师和学生不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不理解数学的思想;
⑧数学的应用没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
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必须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3、重过程
教师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重方法
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第三,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
第四,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加强家校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数学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8、方法引导
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所以,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作者:张远南 《数学故事丛书》[M]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作者:李建才 《初中数学教材教法》[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作者:王呈详 《教师的爱与责任》 [ M] 海南出版社
论文作者:胡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0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心理障碍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方法论文; 中学生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