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变化解读_中国电影市场论文

解读2005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电影论文,之变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既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又是开创新世纪的元年,年末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影市不断传出令人振奋的信息。2005年中国电影从制片、发行、放映等同步增长的数据像春风般扑面而来,春江水暖谁先知,在产业最前沿的市场是末梢神经,最先敏感到国内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开始悄悄发生变化,解读2005国内电影行业创造和实现的各类数据信息可粗略观察到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

市场走势:高开高走

据国家电影局发布2005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为20亿人民币,同期增长33%。中国电影海外票房16.5亿元,电视播映收入11.5亿元,三项之和中国电影2005年综合收入为48亿元,比上年增长29%。近年国家电影主管部门建立并完善放映市场全国电脑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对全国电影院线安装了计算机售票系统的影院实现即时采集数据。从可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全国院线票房15亿,比上年增长27%,观影人次超过5700万,比上年增加19.3%,从影市终端传达的信息让我们看到了2005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的一幅高开高走的曲线图:

并由此可以看到:

表一 2005年院线票房季度走势图

1、电影生产势头良好,国产片进入院线放映数量增加。

中国电影制作连续三年增长,2005年更创新高,全年生产故事片260部,比上年增加22.6%。电影制作丰收直接反映到市场是节目源丰富了,影片类型多样化,院线及影院和观众的选择多了。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国内影市存在电影产量上去了,票房产出没有同步。2005年这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05年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片增多,全国院线在2005年发行新片180部左右,其中国产新片125部,占年度生产的48%。以上海联和院线为例:2004年发行影片120部,国产片80部,2005年发行影片169部,国产片124部,分别增长40%和55%。

考量国产影片的市场价值不仅仅要看生产量还要看其在市场的流通放映情况。2005年以拷贝投放量计算,可将影片的市场反馈分为三类:放映规模在投放拷贝100个及以上的为大规模放映,拷贝投放在50个及以上并配合数字银幕上映的为中等规模放映,其余为小规模或局部放映,2005年国产片大规模投放的影片30部左右,比上年增加10部,占发行新片23.2%,中等投放的25部左右,占18.4%,因此全年国产片在市场上有规模的进入院线的新片占41.6%,从市场结构看,由于国片制作质量逐渐提高,增加了进入市场的机率,改变了一些国产片生产出来直接进电影播映或放置库房的情况。

2、投资增长和消费指数提高是2005影市走高的直接原因。

2005年全国新增电影院55家,增幅4.6%,新增银幕272块,增幅11.3%。以每家影院平均投资额为1500万元计算,有近10亿资金在2005年直接投入在电影基础设施上。影院和银幕数增加扩大了国内市场的容量,而且新增影院大多是新型影院,对当地市场有较强的票房拉动作用,此现象与中国经济大环境是同步的。国内经济是在大投入下带动经济高速增长,由于中国整体电影市场的基础设施薄弱,在国家对行业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受国内宏观经济驱动,近几年都会是影院建设的高峰期,以这样的投资规模扩大影市空间使电影票房持续增长,才可与电影制作的丰收匹配。

从制作方面看来,如表一。

从表一可看出,2005年电影市场上的票房大户大多都是以高投资、高制作费用为前提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2005年影市显得尤其明显。

消费指数提高就电影而言,主要指影院票价在2005年继续上升,据可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院线平均票价24.54元。比上年增长16.8%。2005年7月行业三大协会联合发出全国影院实行“周二半价日”倡议,已有400多家电影院加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积极的市场效益,但是全国整体票价因各种因素还是呈现上升趋势。在全国市场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排名前五十的电影院平均票价是33.52元,高出全国平均票价36.5%。由此可以看到制约国内电影发生质的飞跃的“瓶颈”,即一个人口大国没有创造出与之相匹配观影人群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果中国电影生产了足够数量的影片,影院也开始日渐增多,那么可以影响市场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就是创造“观众”,从这点看中国电影的经营者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市场格局:院线扩张影响区域分割

2005年是国内“院线制”改革的第三年,院线的整合与扩张以及对区域市场格局牵动是05年市场的一个特点。全国现有37条院线,排名前五名的院线把中国电影市场分出三大板块,因为有了这三大市场依托,凸现出五大院线重要的市场地位。

2005五大院线票房,见表二:

表二

上海联和 2.4亿元

北京新影联2.1亿元

中影星美 1.8亿元

中影南方新干线1.3亿元

广东珠江 0.93亿元

表一 2005国产片票房TOP10线性分析

这五大院线托起的全国三大市场:

上海年度区域票房2.5亿元,占全国16.6%;广东年度区域票房2.4亿元,占全国16%;北京年度区域票房2.2亿元,占全国14.6%。

五大院线票房之和是8.53亿元,占全国可统计院线总票房的56.8%。三大市场之和是7.1亿,占全国47.3%的市场份额。

从2005年票房统计给出的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电影市场结构已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以人口画线大小的痕迹,人口基数虽然是可以拥有的观众量的前提,但国内目前的电影消费是集中在大中城市,所以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娱乐业,电影市场热点与地区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其次,从2005年电影市场运行中可以看到,院线整合扩张顺应着市场经济的规律,典型表现就是五大院线的整合重组扩张,上海联和增加10家影院24块银幕,增幅11%,现拥有78家影院241块银幕。中影星美增加影院23家银幕95块,银幕数增幅达69%,现有73家影院,232块银幕。北京新影联和中影南方新干线更是大手笔与辽宁北方,广西新联整体重组,使这两条院线实力大增。广东珠江在跨省建影院效益显著,整合资源快速扩张。这种重组整合是2005年中国电影市场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任何企业都希望抓住机会发展壮大,但是为什么这五大院线有比其他院线更大更多的机会以至在三大市场集中了中国电影半数以上的票房产出呢?这就是社会经济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马太效应”在电影行业扩张中的反映。可以预见新一轮的院线整合扩张将延续“赢家通吃”经济法则规律展开。一些虽排名靠前但没有或不去主动拓展市场范围的院线,一些已出现困难的中小院线如不寻求转机重组或整合,将更加难以为继。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2005年院线整合扩张虽然对形成国内三大市场板块有一定推动作用,但从整体看全国大多数院线仍然处在一种原始积累的急功近利状态,表现在2005年市场上就是院线经营“抓大放小”,受所有影片都要赚钱的错误观念引导,放映资源几乎集中于大片、商业片上。院线既缺乏培育市场的长远规划,又主要只在既定区域经营,尚未出现真正有力的市场经营主体,电影市场化所需要的调节功能和产业必需的良性循环体系还有待建立。在全年主要档期里,产品同质化严重,观众几乎只能在三、两部热门电影中选择,影院多厅也是同时放一部或两部影片与多厅影院投建理念相悖。院线和影院之间竞争大部分处在一种低水平层面。

主体竞争:发行公司遭遇“阻击”

2005年对大多数国内发行公司而言可用两个字——“艰难”概括,除了有进口片发行权的国有大公司,曾经活跃的民营发行公司除少数几个外,其他发行业务就很少了。发行环节的涨落与中国制片业的高速增长是一个两极鲜明的反差。

2005年在国产片发行公司中民营发行机构保利博纳一枝独秀,全年发行影片20部,占进入院线放行放映的国产片16%,票房近3亿人民币,占国产片总票房约40%份额,年度前十名国产片排行榜上,保利博纳占据三席。观察该公司近两年市场发行业绩,今年票房份额比上年增长23%,是目前国内电影市场规模做得最大的民营发行公司。

进口片发行因为受制于平衡机制,影片资源是分配方式,所以中影、华夏两个发行公司难以发挥各自更大的积极性,2005年市场业绩上,双方几乎持平,华夏略有盈余。回顾2005,如此大的中国市场,每年生产260部影片的产量,应该有更多的发行公司来推动这些影片进入市场。但发行公司的萎缩使一些可以进入影院放映的电影找不到发行者,从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票房产出。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随着院线制的推行,那些缺乏上下游依托又没有强大资金支持的发行公司更加举步维艰,因为每年市场争夺的焦点往往都在数量不多的热点影片上,形成了小影片无人问津,大影片挤破头的局面。当然也有一些原来做发行的公司还没有适应市场转型,不发影片还不亏损,一发影片就亏损,所以2005年发行公司不活跃就成为一大特征。

发行其实是电影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实现回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成熟的电影市场除占主导地位的大公司,也有许多独立制片独立发行的公司,两者结合构成完善的市场发行体系。而目前,在国内活跃的发行公司数目甚至都不到10个,这对电影市场的发展绝对不是好事。由于中国电影整体处于转型期,发行也有一个重建、巩固与推动的过程,为了推动更多国产片更快地进入市场,电影主管部门理应在宏观政策上对发行特色影片的发行公司再多一些鼓励。

市场秩序:初步建立

2005排名前10的影片票房见表三即占全国年票房37%,在年度国产片票房中占73%份额。和2004年三部过亿国产影片就占据国产片市场大多份额不同的是,2005年排行前10名的国产影片的整体票房比较高,且出现了票房集中在4000—8000万元的影片集群,使市场中影片的格局层次更加分明。

其实,大多数票房集中在少数影片这不奇怪,也不是中国独有。2004年美国市场放映405部电影,排在前40名的影片票房控制了90%的总收入。从经济学角度投入与产出不平衡是一个普遍现象,产出和报酬的大部分是由少数力量的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这就是经济学家常常提到的“二八定律”。所以有80%的影片只产生20%票房也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但从电影大众娱乐的特性看80%也是支撑整体市场不可缺少的基础,从放映市场看大片挣钱、小片聚集人气不失为一种培育市场的长远方向。问题是这些影片营销宣传怎么做,发行需要一定规模,如果发行方投入资金宣传却没有几家影院愿意放这些影片,那么发行商又怎么会去投入呢?所以电影营销的创意还需要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相配合,所以我们的电影经营者不能简单凭影片票房多少来决定经营的价值取向,我们要建立合理的市场体系,多元化的市场结构,产业间可以良性互动规范秩序才可以真正把中国电影做大做强。

表三 2005国产片票房前十名

名次 影片名称 首映时间票房(万元) 类型投资额 发行方

1无极 2005.12.1417000

古装/奇幻 3亿人民币 中影集团/21世纪盛凯

2神话 2005.09.239600

古装1.6亿港币 保利博纳电影发行

3七剑 2005.07.158300古装/武侠 1.2亿人民币中影集团/中国文联

4头文字D

2005.06.236400运动/都市 8000万港币 保利博纳电影发行

5情癫大圣 2005.12.224000喜剧/奇幻 1亿港币西影华谊电影发行

6韩城攻略s2005.02.034100现代/动作 4000万港币 保利博纳电影发行

7千里走单骑2005.12.222205情感/文艺 6000万人民币

北京新画面

8如果·爱 2005.12.022800歌舞/情感 8000万港币 星美传媒

9任长霞2005.06.302600剧情/主旋律1000万人民币

上海文广/东方卫视

10

生死牛玉儒2005.10

2000剧情/主旋律600万人民币北京紫禁城影业

标签:;  ;  

2005年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变化解读_中国电影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