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的慢行道路被各种高速路取代,因此不仅仅带来了空气的污染,交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慢行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文章从微观领域入手,探讨城市慢行交通网络设施构建策略。
关键词:城市;慢行道;交通网络;微观设施
1微观设施构建原则
1.1设施系统化
慢行交通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并不是独立个体,因此需要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同时注重人们对慢行交通的需求,比如在慢行道上设置各种标示,指引,改变慢行道路样式等,这些都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同时注重服务与环境的融入性。
1.2设施景观化
慢性设施是城市环境重要组件,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各种交通设施及景观的协调性与融合性,因此注重城市地形地貌的运用,将慢行设施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同时注重其自身功能的实现,这就需要充分重视慢行设施的景观化设计。
1.3设施人性化
慢行设施设置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民,因此应当以方便使用为设置的基本标准,在慢行设施的规划中要注重设施的方便性、安全性与通达性,注重各种不同人群的使用便利性。
1.4设施科技化
科技给城市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给交通安全、管理与维护提供了便利,而慢行交通设施的应用也应当如此,注重科技化融入。
2慢行道路控制研究
慢行交通与慢行道路为载体,是城市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根据需求不同,设置不同的道路。
2.1依附城市道路的慢行道控制研究
大部分的非机动车道路依附于机动车道路构成,构成简单,且目的性强,在设计中应当在注重骑行的速度与安全性基础上,注重骑行的舒适性与周围景观的宜人性。比如在没有设置隔离带路段加宽自行车道路,避免骑行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在山下坡的位置,车道要与机动车分开;人行道的宽度不得低于两米;无障碍设施要连续、完整。
2.2独立设置的慢行道控制研究
公园,河流及城市历史文化区域一般都会设置专门的城市独立慢行道系统,因为这些地方观赏性与舒适性强,道路的设计也相对更加灵活,搭配不同的材质与颜色设计的非机动车与人行道,为城市人群提供了休闲与娱乐的场所。在策略的控制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统一的,容易辨别的导向系统;第二,注重路面的特殊材质设置,人车分流;第三,在交叉路口设置明显的标示,并适当拓宽;第四,如果条件允许,设置双向车道,从而保证安全性。
2.3“人+非”混行路控制研究
城市旧城区改造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专用的非机动车道经常出现机动车占用的现象,针对这类问题,杭州市政府采用了一系列手段,主要总结为“机非”空间分离与“人非”共板,值得借鉴。
(1)“人+非”共板慢行道控制
老街区最大的问题便是道路扩展问题,而“人+非”一体的共板断面形式可以保证两者的通行,同时在一些交通量较小的路段可以适当推广,允许行人与非机动车公用道路,保证通行。这种设置需要注重以下几点:这种方式适用于车流量少的路段;铺设的材料要辨别性强,防滑;尽量不设置坡道与转弯;注重标示系统的完善。
(2)以休闲功能为主的混行路控制
混行路以休闲为主,则可以纳入景观设计中进行统一设计,这种设计注重景观的宜人性,可以更加灵活,增加其趣味性与舒适性。
3街道空间控制研究
街道主要用于通行,是慢行与交往的主要场所,需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沿街界面控制研究
好的沿街街道商业控制,可以为城市慢行空间安全提供一定的督导作用,同时增强了线性行走的趣味性,也更好的发挥了城市慢行道的商业价值,美国的著名交通研究者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也提出了这个理论。因此需要适当控制,比如:注重任性空间的通透性,同时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设置一些必要的小品与休息区,为步行提供便利性与趣味性;注重整体风格的统一性与协调性等。
3.2公共空间控制研究
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件,也是城市慢行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在广场或者绿地上,设置一些慢行道路的进出口,可以时刻满足出行者慢行的需求,同时也要适当的结合附近的人流量与产业特点,设置各种不同用途的慢行空间,比如休憩区,健身区,文化广场等。在详细的规划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公共空间为半开放式,多入口、配护栏,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方便人员疏散;注重与人行道的自然衔接,同时充分利用高度差设置层次感;与通过式慢行交通不交叉;增强趣味性特征。
4慢行过街设施控制研究
交通首先需要注重的就是通达性,慢行道过街不可避免,过街的安全与顺畅直接影响到了慢行道的使用率与行人的安全性,而慢行交通发展的重要瓶颈也在此,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给慢行道一个更加合理的过街方式。
4.1平面交叉口
大部分慢行道过街采用的还是平面交叉口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机动车、非机动车与步行者的混流,主要采用红绿灯、斑马线与环岛控制,这也是交通事故多发的地点之一。控制策略:人行横道的斑马线一定要清晰;根据交通需求量与建设条件适当设置环岛;车行交通路线曲化;避免交通设施或者小线路的遮挡。
4.2道路中段过街
一些路段的交叉路口较长,则需要充分考虑中段过街的方式,设置相应设施,从而为慢行者提供基础保障,鼓励他们通过显著标志的人行横道,同时增强过街中行人的辨识度;尽量选择道路相对较窄的位置过车行道,减少人员与车辆的冲突空间;安全岛或者中间隔离带上设置一定角度性,且方便行人观察车流的缓冲区。
4.3道路立体过街
立体过街设计应当充分的考虑城市环境设计的要求,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保证立体过街的通达性,特别是针对一些残障人士等,行走区的高度不得低于3.7米,同时需要宝胜地下车道的行车安全与慢性者的人身安全。
5慢行环境控制研究
这里的慢行环境主要是指一些慢行道的铺设、标示等设施环境,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提升慢行道整体的交通环境控制,突出文化特色,且容易辨识。
5.1铺砖系统研究
城市慢行道的铺装与公路不同,应当满足稳固、防滑与观赏性特征,同时也要耐用,不同区域应当根据环境不同搭配不同的材质,突出地域特征,比如历史街道应当注重铺设材料的历史感,注重与周边建筑的搭配;商业中心在应当注重平缓铺设,同时采用色彩突出行人道路;如果需要穿越机动车道,则需要设置一些铺设的色彩或者标示,从而指引慢行的正确路径。
5.2绿化系统研究
城市慢行道的绿化系统应当以人文本,注重慢性者的心理需求,同时注重慢行线路的通透性,在交通的节点位置等设置绿化要保证视线的畅通,同时提倡多功能性的慢行绿化景观设计,比如在慢行道上设置一些遮阴挡雨的设施,通过绿化的方式将慢行道与汽车道隔离,保证空气的清新等。
5.3标识系统研究
慢行道与机动车道有着较大冲突的地方应当做到交通标示明确,注重设置慢性者优先过街的交通规则;同时对慢性者提供必要的指引与标识提醒,引导他们正确通行。确切的尺度为:在车速小于24km/h的街道,标志的面积应控制在0.5~0.7平方米内,字体高度限制在10厘米以内。
参考文献:
[1]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02)
[2]余伟,钱科烽,高奖,钱建华.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城市交通.2009(02)
[3]高世明,王亮.城市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营造——以铁岭市凡河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8(10)
[4]龚迪嘉.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和长沙的应用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9
[5]胡鹏.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一体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论文作者:王晔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6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行道论文; 注重论文; 交通论文; 设施论文; 城市论文; 过街论文; 系统论文; 《科技中国》2016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