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方法研究的模式及其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管理论文,模式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管理方法是学校管理学领域争论最多、分岐最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争论与分歧的关键在于研究模式不同,推本溯源,当归于其理论定位不准。就此进行适当的探讨,必将有益于研究的深化。
一、学校管理方法研究模式的审视
业已出版的学校管理学著作中,对管理方法的研究错杂纷乱、不一而足,概括起来,主要存在如下六种方法体系的基本建构模式:
(一)哲学建构模式 正象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一样,许多学校管理研究者,非常善于站在哲学高度看问题,所以他们在认识学校管理方法时,定要重申马克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于是形成了学校管理方法的哲学系列,诸如要实事求是、要走群众路线、要全面看问题、要用两分法等①皆在其中。这些方法的价值和功能毋庸置疑,但它们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影响效力比之于对其它工作既无大的、更无质的区别。因此,严格地说,它们不过是涵盖社会生活的思想方法而已,很难反映学校管理方法的本体特征。
(二)系统科学建构模式 系统科学在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波及到学校管理,尤其是八十年代后的我国学校管理研究开始对系统理论在方法上加以引进,提出了学校管理方法的系统科学体系,该方法体系包括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控制方法等②。这样构成的方法系列与哲学方法系列相比,对学校管理有着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但由于其本身仍属方法论层次的认识,加之以新术语的接踵叠出,致使其对学校管理任务的完成更是辅之甚少。
(三)管理学基础模式 此类模式是将管理学的基本方法直接牵入学校管理领域的结果。持这种认识态度者远非一人,并且观点也比较接近。例如,有的提出行政的方法、法律的、宣传教育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咨询的方法③;有的提出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思想教育方法、学术方法④。基本上大同小异。审之即明,概括企业管理、军队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等广大领域的普通管理学的一般方法,就连名称也未作大的修整,便“登堂入室”了。
(四)管理要素分析模式 顾名思义,该模式主要是从管理要素的构成上提出和建构管理方法体系的。我们知道,管理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质量等,依此也就可以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方法体系。如,有的书就讲到了管理时间的方法、管理人和物的方法、管理信息的方法、管理质量的方法,⑤大致与之相吻合,分明是借助于要素分析所得到的。对学校管理方法采用这种认识方式似乎无可厚非,不过,其它领域的管理方法亦可照例去认识。如此说来,这种分析仍属一种“普遍性”的方法分析,借以形成学校管理方法的独特体系则是比较困难的。
(五)领导科学建构模式 一般认为,领导科学是管理职能维度上的管理分支学科,所以领导科学方法只是管理科学方法职能类型的一部分。现实研究中,从领导科学的角度建构学校管理方法体系,主要是以我党传统的领导经验为基点,借鉴并适当扩展而形成的。齐亮祖先生主编的《普通学校管理学》将其表述为:组织号召与组织推动的方法,监督检查、具体帮助的方法,控制的方法,放手的方法。⑥不言而喻,这种模式较多地倾向于领导职能的行使和领导作用的发挥,强调人的积极性的激励与调控,这的确对传统经验的发扬光大不乏积极意义。不过,其局限性也清晰可见:其一,传统领导方法对决策、组织及协调职能的行使缺乏指导的有效性;其二,诸种领导方法同样为各行各业的领导工作所共有,亦不能体现学校管理方法的独特性。
(六)感性认识模式 相当一些学校管理学著作对学校管理方法根本不主张设专章研究。而是将问题贯穿于对学校各项工作管理的探讨中。这样做的原因比较复杂,多数则是出于学校管理方法理论不够成熟的考虑。如,黑龙江教科所编写的《学校管理学》、肖宗六先生著的《学校管理学》、严永晃和黄国漳先生主编的《学校管理学》、邓品珊和康尔珪先生主编的《现代普通教育管理学》等均未专门讲学校管理方法,而只在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课外活动管理、教务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或有关内容中分别有所涉猎。另外,也有人针对学校专项管理工作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赵学华、徐凤云二同志合著的《学校班级成功教育管理方法》一书,仅对班级管理问题就列举了一百三十三种方法之多。总的来看,此种模式的特点是具体专一,可感性强、易于操作,但表面的、经验性的东西偏多,理论的整合性较差,且不追求建构有机完整的方法理论体系。
当然,学校管理方法的研究不限上述六种认识模式。有些研究者既不赞赏亦不执意纯粹从某一角度提出观点,而是更广泛地激活思维、拓展思路、提出看法,然后聚于一起,构成学校管理方法的体系。如盛绍宽先生主编的《学校管理学》所讲到的调查研究、抓点带面、数量统计、预测、反馈、协调、教育与激励七种方法⑦,既涉及传统领导科学的方法认识,又涉及现代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方法观念,足见其“兼容并包、融为一炉”的良苦用心;可结果仍免不了带有“拼凑”痕迹,亦不能说已经形成了完整合理、独具特色的学校管理方法体系。
综观研究的全局,对学校管理方法的认识还处于较朦昧的状态,远没有达到准确把握的程度。这不仅仅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模式;即使相同的研究者的同名著作的不同版本,由于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的时差,其认识也几乎迥异。以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张济正先生等人编著的《学校管理学导论》为例,1984年的版本基本上为哲学认识模式和管理要素分析模式,1990年的版本则倾向于管理学基础模式和领导科学认识模式。究竟哪一种或哪几种研究模式更准确?如何建构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方法体系?问题尚一时难以作答,用张先生的话说,“还需要花极大精力去探索”。⑧
二、学校管理方法理论定位的管见
祈望学校管理方法研究取得理想化的认识成果,必须对其进行理论定位。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虽非轻而易举,却是应然之举。这里,我们不求给出一个异常明确而又十分正确的答案,仅对其思路谈几点看法:
(一)基本概念的界说:学校管理方法外延的匡定
基本概念作为正确思维的首要条件,对于讨论问题、撰写文章、交流思想非同小可。列宁就曾指出:“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⑨学校管理方法亦即如此,没有对这一概念的明确认识,其理论的准确定位是不可能的,建立在同一基点之上的理智的论争局面也不能形成,使研究走向深化则更是一种奢望。
诸多著作里面,学校管理方法概念的解释差异甚大。根据这些解释,可以推断,在研究者的直觉中,通常潜隐着三种不同的概念命题:
Ⅰ.学校管理方法泛指有助于学校管理工作开展的一切方法;
Ⅱ.学校管理方法是指在学校管理领域内形成和运用的管理方法;
Ⅲ.学校管理方法是完成学校各项具体工作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和措施。
为选定更具实际价值的学校管理方法概念命题,我们不妨依据概念系统和逻辑学的知识分析一下学校管理方法与方法、管理方法、教学工作管理方法几个概念的关系:
首先,方法是庞大的概念系统,学校管理方法只是方法体系中的“隔代”子类,与普遍意义上的方法有极大的差异性。因为它比方法增添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双重内涵,所以其外延比“方法”概念要小得多;
其次,学校管理方法直接隶属于作为方法概念子系统的管理方法概念系统,不过,依然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方法。因为它在管理方法内涵的基础上增添了学校教育方面的特殊内涵,所以其外延比“管理方法”也自然要小一些;
再次,学校管理方法自身又是一个更小的概念系统,它囊括学校内部各领域管理工作的具体手段和措施,如教学工作管理方法等。由于它比教学工作管理方法少缺教学上的特殊内涵,所以其外延比“教学工作管理方法”等同位概念要大一些。
由此可见,命题二所作的价值判断是比较适宜的,也就是说,学校管理方法是介于管理方法与学校内部各领域管理手段与措施之间的概括范围不大不小的概念,其外延比“管理方法”小,比“方法”更小,比“教学工作管理方法”等同位概念则大(如图一所示)。对学校管理方法的概念不予明断,尤其是对其外延不加限制,必须导致研究的偏颇和混乱。
(二)认识层次的把握:学校管理方法的纵向限定
“方法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工作采用不同的方法,越接触实际,方法越具体,越丰富多采。”⑩这说明方法具有相对性。某一层面上所形成的理想的或科学的方法,都是以其上位的方法为指导、反映和体现上位方法的精神实质的结果;都是对该层面上工作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反复印证的结果;都是对其下位方法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切实忽略下位方法特殊性的结果。
有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法是异彩纷呈、多种多样的,这些方法同样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客观地说,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管理中都伴有哲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管理学方法、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该项工作管理的具体手段与措施五个层次的方法指导(如图二所示)。不过,前三个层次的方法不属于学校管理学研究的范畴,而且因概括和抽象程度偏高,对学校管理的适切性较小;第五层次的方法更多地属于方法的技术问题,同时因缺乏概括和抽象,又很容易导致学校管理工作的偏狭和非整体化。所以直接决定学校管理效能的是第四层上的方法。这一层的方法恰恰是具有相对性的“学校管理方法”的本体意义。
毫无疑义,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理论学科,既不能架空它,也不容贬低它,因此,作为学校管理学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管理方法体系,更根本、更关键的是从本位观念出发,立足于学校层面来建构。否则,就有可能把它的方法论基础或实践论基础当作本位方法横加探讨。
近几年来,确有不少同志把学校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泛化为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使得学校管理方法的研究变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哲学方法研究、系统科学方法研究和管理学方法研究,唯独不是学校管理方法研究,所以迟迟不能形成独特的学校管理方法体系。这是值得反思的。同样,仅限于研究学校名项工作的具体管理手段与措施,停留在感性水平上,不作总结、不去归纳、不善于概括和抽象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种只着眼局部、不研究全局的倾向,也是不足取的。
(三)管理分析的维度:学校管理方法的横向规定
管理活动可以从不同的维度上进行分析,分析的维度不同,提出的方法就不同。我们既可以从要素分析的维度提出管人方法、管财方法、管物方法、管时间方法、管信息方法、管质量方法,也可以从职能分析的维度提出决策方法、组织方法、领导方法、控制方法、协调方法;既可以从过程分析的维度提出计划方法、执行方法、检查方法、总结方法、也可以从领域分析的维度提出企业管理方法、军队管理方法、机关管理方法、村镇管理方法、学校管理方法;还可以从管理活动整体分析上提出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社会心理方法等等如(图三所示)。
应当强调的是,学校管理方法是管理领域划分的结果,属于管理方法的领域类型范畴,它与管理方法的要素类型、职能类型、过程类型、整体类型之间均为交叉关系,而非同一关系。用管理分析的其它任何一个方法体系来阐释学校管理方法都会造成适应对象的扩大,以致使其升格为管理方法研究;至于把学校管理方法等同于其它某方法体系中的一种如领导方法进行的分析,又将导致学校管理方法研究的偏移和错位。
当然,对学校管理进行方法研究可以参照和仿效管理分析的理论框架。但是,“各种理论都有其特殊的适应对象和前后的基本假设,不当的移植,可能会误用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和方法的适切性。”(11)如果不加批判、不加检验地将那些“他山之石”全搬进学校管理方法的“山中小屋”,那么,小屋固然丰满了,小屋的价值却荡然无存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借鉴管理分析中其它方法系列的合理成份,关键的问题是要善于把握管理分析的维度和学校管理方法所处的位置,切实在形式和内容上充分研求学校管理领域的特殊性,突出学校管理方法的学校领域特色。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方法的研究必须致力于学校管理方法的本位和本体,既要立足学校管理领域,紧扣学校管理的特点;又要面向学校整体,从学校层面上进行。为此,我们建议可尝试提出学校目标管理法、学校民主管理法、学校常规管理法、学校量化管理法等,以此形成学校管理方法的特有体系。近几年的学校管理实践在这些方法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已成为可能。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管我们的建议正确与否,我们始终认为,对学校管理方法研究加以梳理并给以准确的定位,有利于推动研究的深化,促进独特的学校管理方法体系的形成,也必将能够带来我们所期盼的效果。
注释:
①⑤张济正等著:《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页,第168-230页。
②参见《学校管理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转引自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1990年版,第238页。
③参见《学校管理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转引同上。
④⑩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编著:《学校管理学》,海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第56页。
⑥齐亮祖主编:《普通学校管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6-73页。
⑦盛绍宽主编:《学校管理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第98-115页。
⑧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7页。
⑨《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页。
(11)陈伯章:《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湾南宏图书公司1989年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