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高等教育论文,对策研究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0)06-0067-06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成员国。“服务贸易总协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是世贸组织最重要的法律框架,也是世贸组织成员所必须遵守的国际规则。教育服务部门是“服务贸易总协定”所规定的成员国市场准入的12个基本服务部门之一。世贸组织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将教育服务分为初等教育服务、中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成人教育服务和其他教育服务五类。[1]
加入世贸组织无疑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规则,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在被动开放的过程中也在积极地探索如何更好地主动开放。扩大高等教育服务的对外开放与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是相契合的,它有可能为我国加速成长为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一条捷径。因此,分析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对我国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观念、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存在逆差
1.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经济指标的逆差
近年来,虽然来华留学生数量有了较快增长,但就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的经济效益比较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如图1所示,2005年起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开始超过出国留学生数,从表面上看,我国留学生教育出现“顺差”。然而,仔细分析便可以发现,一方面,来华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亚洲等发展中国家(2007年来自亚洲和非洲的留学生占75%),我国对亚非国家的留学生提供了数额较多的各类奖学金;另一方面,出入境留学生学费实际差距较大,赴外留学学费远高于来华留学学费。我国的一流大学,对本科留学学费一般定为3000美元左右,而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高校,办学质量不及我国一流大学的水平,学费却高达10000英镑左右。[2]若以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每人每年花费14万元到18万元的底线计算,2008年就有约250亿至300亿元流向国外;以来华留学生每人每年花费8万元计算,约有170亿元流入国内,当年贸易逆差达80亿至130亿元。考虑到我国的物价水平较低,以及我国政府对通过政府间交流项目来华留学的亚非学生提供高额补助,这种差距会更大。因此就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而论,尽管2005年以来每年来华留学生数已超过出国留学生数,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逆差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2.高层次人才外流严重
人才外流,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发布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指出,在国际移民大潮中,中国现在是全世界人才外流最严重的国家,在海外的中国大陆专业人才估计超过了30万人,许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北大有些科系的学生76%移居美国。[3]根据《中国教育年鉴2008》的统计数据,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4]其中,2007年回国人员总数为44500人,比2006年增长6%。即便如此,归国人员数量和选择留在国外的人员数量相比,比例还是相当失衡。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人数与滞留人数比例的最佳状态是2∶1,这个比例被称为“最佳黄金回归比例”。[3]尽管近年来我国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但归国留学人数远未达到“最佳比例”。
(二)高等教育跨境学术服务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根据来华留学生学科分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图2),2007年来华留学生中,文科类约占70%,理工类占4.2%,经管类占8.9%。由此可见,来华留学生中有较大部分是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而我国留学生到欧美发达国家留学则偏重于选择国外先进的理工科和经管类专业。会计、金融、投资、市场营销、计算机等传统的热门专业仍然是众多留学生的首选专业,占留学生所选专业的比例近30%。而法律、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也是留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比例达到22%。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大众传媒、教育、工程管理、环境工程、建筑、城市工程、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也广受留学生欢迎。[5]
(三)出国留学尚存一定风险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等教育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能适应GATS规则及管理不到位等现象,这使得当前出国留学尚存一定的风险。
1.国外留学的质量风险
出国留学涉及学生选择国外的高校和选择所要就读的专业,因此,学生对国外高校及其所设专业情况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出国留学的成效。由于国外招收留学生的高校数量众多,且层次与质量参差不齐,留学生通常要承担较大的留学质量风险。此外,随着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部分留学“黑中介”对留学市场这块大蛋糕垂涎已久,留学“黑中介”不顾留学生的利益是否会受损,通过不实广告、网上散发虚假信息等手段随意承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什么学校,几年能够拿到文凭等,[6]甚至以“零中介费”为噱头,诱骗消费者钱财,从而增加了出国留学的质量风险。如2005年数批曾在爱尔兰都柏林某语言学校留学的中国学生因学校被关闭致使自身利益受损,该校被关闭的原因是未经爱尔兰官方资质认证机构的认可。[7]
2.境外留学的诚信风险
留学生或是遵从父母的意愿出国留学,或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追求而选择出国,家长和学生大都抱有较高的期望。然而,当留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由于语言基础准备不足、生活习惯差异等因素,出现了对异文化的不适应。同时,部分学生还因家庭经济状况拮据而靠打“黑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逐渐地偏离了最初的留学目标,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更有甚者,为了回国后对父母有所交代,购买假文凭来欺瞒父母。如2009年发生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买文凭事件——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土伦-瓦尔南部大学通过贿赂管理学院购买文凭,使得中国留学生海外留学出现“诚信危机”。
(四)市场化激流对留学生个体造成负面影响
市场化为我国更多学生走出国门接受国外优质教育提供了机遇,有利于留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国际视野的拓展。然而,在市场化的驱动下,出国留学的功利性也愈来愈强,对留学生个体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我国留学生中出现了诚信问题、黑工现象、留学目标的偏离等。如上所述,我国留学生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为造假,包括学历资料和经济收入证明的造假。另外,我国留学生“黑工”现象近年来时有发生。部分留学生在经济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加之对留学目的国的打工政策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发生经济困难时,往往通过非法打工来解决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问题;还有部分留学生留学动机本身就不纯,不顾自己的学业,而把国外当作遍地黄金的打工天堂,假借留学之名出国“淘金”。如2002年发生在日本的“酒田短大事件”——就读于日本酒田短期大学的86名中国留学生,因滞留在东京打工而被学校开除学籍。[8]这些现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出现不足为怪,但若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损坏我国留学生的整体形象和留学质量。
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与措施
(一)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实现规范有序
1.转变观念,提升国际高等教育服务的产业意识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之争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观念因素。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作为一项国际服务贸易的高等教育将日趋国际化。因此,我们在承认高等教育社会公益性的基础上,针对跨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树立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观念,强化产业意识,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国际新市场,不断提高输出教育的层次、类别。[9]在国际市场上采用产业化运作的方式来发展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强化教育机构营销意识。[10]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东方文化魅力的升华,国际市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潜在需求将得到激发,与此同时我国也具备“出口”高等教育服务的能力与优势。
2.立足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直接关涉到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等。世贸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教育列为一种服务贸易,使得跨国高等教育具有了商业化属性。教育服务贸易的概念为发达国家介入别国教育市场提供了依据。以营利为目的引进教育资源,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势必会冲击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的属性,扰乱我国高等教育的原有秩序,引发教育商业化的种种不良后果。因此,我国应针对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惯例,调整并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法规;借鉴发达国家在教育服务贸易立法方面的经验,根据教育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高等教育服务跨境提供方面的政策法规。
3.设立收集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数据的专门机构,实现信息公开
翔实、权威的数据是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也是进行政策规划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深度。课题组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发现:相关数据的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部分信息的获取渠道极其不通畅。尽管教育部已通过多种途径发布跨境教育服务贸易的数据,许多对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对外服务贸易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都没有得到收集或公开。教育部可以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下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部门,负责收集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学生、中外合作办学、外国来华文教专家的数量与专业分布以及国外远程跨境教育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汇总自费出国留学的各种信息,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留学生“进出口”详细信息,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中外合作办学和远程教育的具体信息,国家汉办网站发布孔子学院发展状况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公开。这样的信息收集与公开既能为有留学意愿的学生、合作办学者等提供所需信息,又能为政府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分区、分批、分类实现优势组合,逐步缩小“逆差”
要逐步扭转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现状,国家应充分发挥其规划与整合的功能,通过大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进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
1.优先区域定位,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出口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较之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许多学科在跨国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及发达国家。然而,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具有较大的优势。除了传统的特色学科外,我国在许多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纳米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培育、高铁及航天技术等。因此,在高等教育对外服务贸易中优先确立区域定位,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出口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之一。
我国双边、多边、区域的民办跨国高等教育的交流和合作不够发达,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巴西等国。[11]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在区域协定、多边协定和双边协定中比较保守。我国应优先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利用比较优势办出特色,并致力于建成“亚洲高等教育中心”。借助我国在亚洲地区的区位优势、学科优势、成本优势等扩大对整个亚洲地区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2.建立高等教育组合带,形成强势生长点
目前,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大部分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东部沿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仍非常匮乏。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浙江、北京、黑龙江、辽宁等地,2007年接收来华留学生居前十位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江苏、广东、山东、黑龙江、云南和浙江。[12]
通过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之间的合作,建立优势高等教育组合地带,形成强势生长点,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扩大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如建立“黑吉辽组合带”,加强对俄罗斯、蒙古及中亚的高等教育开放与合作;建立“京津组合带”,加强对北美、日本、韩国及朝鲜的开放与合作;建立“江浙沪”组合带,加强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开放与合作;建立“云广组合带”(云南和广西),加强对“东盟”国家的开放与合作。此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还需要建立几个强势生长点,如国际化程度较高、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北京、上海,有“世界四大古都”之誉的西安,孔子的故里——曲阜等世界知名的城市打造高等教育品牌,形成强势生长点,着力对其进行宣传、推广,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的输出。同时,香港、澳门作为“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是高度开放的前沿阵地,可以利用其高等教育在英语系国家和葡语系国家的广泛联系,以港澳为平台,通过与大陆高校的合作,共同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
3.组合优势学科,创设特色教育品牌
跨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需要独具特色的学科及专业,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尤其如此。然而,某些本应是我国特色的学科,却也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我国的特色教育品牌。因此,加强特色学科的建设、形成特色教育品牌便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出口的“利器”。
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汉语正成为国际社会的“香饽饽”。美国《时代》周刊载文称,在20世纪掌握英语是领先一步的关键,而到了21世纪,掌握汉语则成为占据优势的体现。[13]我国应继续推进汉语的国际推广,借助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设立扩大汉语海外教学和汉语教师培训。中医、戏曲、武术、古代哲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独有的特色传统学科。此外,我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增长以及在金融危机中的成功避险,使我国独特的经济学日益引起国外的关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将经济学发展成为我国的特色学科。我国高校应重点发展这些学科,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形成优势学科组合。
(三)加快跨国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教育质量
1.推动学位的国际互认
高等教育学历、学位、文凭的互认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质量保障成为跨境教育提供的核心。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是保证全球高等教育质量达到一致的标准,是高等教育质量获得全球认可的基础。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经合组织共同起草了一份“高等教育跨境提供质量保障纲要”(草案),之后于2005年提出“建立或鼓励建立一个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认可机制”。[14]
我国不仅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质量保障体系,还要积极促进其与国际质量体系的互认,并强化服务意识。建议教育管理部门争取与更多国家实现学位的互相认可,融入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保障行动体系,以促进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扩大高等教育输出。我国已加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国际网络组织,该组织目前有超过200个成员机构,覆盖近70个国家。[11]可以借助该国际网络组织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改进,加强与其他成员机构的跨国合作,推动学历资格的国际互认。
2.推进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的建设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优先区域定位应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加强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的建设,将有利于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借鉴欧盟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如“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欧洲“文凭补充文件”(Diploma Supplement)等,我国可致力于加强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组建和加入已建立的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如亚太教育质量保障网络联盟(APQN),[15]构建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确立一致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实现学分互换,学历、学位和文凭互认等。
3.探索高校间的联合与合作
国际性或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的跨国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外部促成力量。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能仅仅依靠国际性或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的监督与评价,还需要高校间致力于跨国合作的质量保障。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深入,高校的跨国合作将愈加频繁与紧密,探索高校间联合的质量保障途径将成为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种重要举措。如在中外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中,我国高校可以通过与国外知名大学的联合,引进国外的优质教材,双方共同制定有关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学分互认、学位颁发等方面的规定,从而以协商一致的质量标准为基础共同保障教育质量。
(四)加强对留学生的引导,提高留学效益
1.加强对出国留学生的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留学生不能全面获取有关留学目的国的文化、留学政策等相关信息。我国长期实行的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使人们普遍倾向于认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教育部可凭借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权威性,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向留学生提供留学目的国的详细信息,通过举办讲座、进行短期培训等方式向留学生提供留学目的国的相关政策信息,并对留学生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从而使留学生及时获得权威且充分的留学信息,了解留学潜在的各种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同时,随着自费出国留学生比例的增加(2008年达到16.16万,约占2008年出国留学生总数的90%[16]),教育部可以借鉴其在管理国家公派留学生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其良好的做法推广到对自费出国留学生的管理中。
2.增进留学生对异文化的了解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留学生出国前如果不对异国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到达目的国后很容易产生对异文化的不适应。此外,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即选择出国留学,随着留学生群体的低龄化,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应更加引起我们的重视。建议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向留学生介绍异域文化,使留学生个体对异国文化产生认同感。留学生本人应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留学目的国的文化、学校的具体情况、留学政策等,以充分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及时做好心理调试。我国高校在招收国外留学生时,也应积极向对方宣传相关的留学政策和规定,以及开设介绍汉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等。
3.加大对留学动机的引导力度
我国留学生中有一小部分是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被动出国的,除此之外,大部分选择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是抱有较高的预期的。但是,随着国家对自费出国留学的逐渐放开,部分留学生的出国留学动机发生了异化:有的只是为了拿个国外的“洋文凭”而不顾就读学校的质量;有的是出于移民的需要;有的为避开国内大学激烈的入学竞争;还有的到国外后发现“打工”赚钱比国内容易,于是忙于赚钱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面对留学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趋势,需要教育部联合国家留学基金委、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宣讲会、讲座等形式,对留学生进行留学驱动力的引导,将其作为留学生出国留学的“必修课”。前期的留学动机引导活动还有助于预防留学生到达目的国后留学目标的偏离。
4.充分发挥驻外教育机构的作用
驻外教育机构凭借其直接在留学目的国的便利条件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得驻在国留学政策变动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实现信息公开是充分发挥驻外教育机构作用的重要途径。驻外教育机构可以在其网站上及时更新其驻在国的最新留学信息,还可开通咨询专线向我国留学生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服务。此外,驻外教育机构还可协助当地留学生组建留学生会等组织,留学生会通过聚会、网络论坛等形式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互帮互助共同解决异国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维护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