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课堂中学生对问题探索的积极性和兴趣是宝贵的课堂资源,这种资源是可变的,但同时又是可控的。如果教师善于提问,总能用问题不断地激发他们,总能提出他们感兴趣的,总能提出对他们有挑战性的而又不会为难他们的问题,这种资源定会随着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地增加。数学课堂的活动核心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就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问题 有效提问 提高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011-01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最常用、最主要的手段。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要是一个会提问的老师。一个会提问题的老师不但能帮助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还能在学生回答老师提问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问题呢?就实现这一个目标来说,以下的提问策略是比较有用的。
一、关于“求同存异”类的问题。
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维,即是善于在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比较,包括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即所谓的“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指怎样找出两个者的类似之处。所谓存异,就是由学会的知识去引出新的猜想及两者的差异。这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水平和数学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正反比例的意义在字面上看,很相似,而许多学生对于他们的理解也确实停留在很相似的层面上,如果问到他们二者的区别,很多的学生都会说区别在于:正比例是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是两个量的乘积一定,或者干脆就是一个是比值一定,一个是乘积一定。而实际上这二个概念的不同之处远不止于此,他们的概念在字面上很相似,但内涵却很不相似。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加以比较归纳,那么学生对于单一概念也许能理解,但在综合应用中一定会出现许多问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只会停在字面上。
教学中可进行如下问题: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联”的意义是不是相同?
(2)相同在哪?不同又在哪?
(3)你对概念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么理解的?
(4)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变化”
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在学生对(1)(2)(3)的问题思考回答后,在第(4)个问题提出时,学生会模仿前面的(1)(2)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比较,归纳总结回答。在不知不觉运用“求同存异”来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经常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求同存异”,必然会让学生在不断地训练中,学会“求同存异”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
二、关于“为什么”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什么”是促进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过渡的关键所在,是真正实现理解学习,而真正的理解应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另外,经常问为什么也是导致证明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在小学阶段,证明超出了小学数学的范围,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仍然要求学生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必要的论证。因为这正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逐步形成一定的理性精神与批判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出现错误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作法说明理由,也可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错误原因,从而就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曾有学生在计算乘法时,写出了像6×12=9×9这样的计算过程。开始大家都认为学生在随便乱写,但在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孩子给出的答案让人很惊讶,他认为6+12=(6+3)+(12-3)=9+9,所以6×12也可以像这样去想,原来是他不恰当地把加法的运算性质推广到了乘法中。当时我的处理方法是,给他提了这样一个建议:“这是书上没有的算法,为什么不去验证一下呢?”孩子在验证后,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嘴里总是重复着说:“为什么不行呢?”
孩子的头脑中总是充满着奇思妙想,如果不问个为什么,也许就会让他们那些创新的火花消失在我们的冷漠之中。
三、关于“回头看”类的问题。
总结和反思是解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问题解决后我们还应深入地去思考。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是否存在着更为简单的解题方法?这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问题的习惯就要教师在学生解题后适时引导。
我们在一个学段的学习任务完成以后,就应指导学生对相应的学习内容作出回顾。特别是,各个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在知识之间是怎样衔接的?是否存在着其他的选择?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跳出细节,能从整体上去进行把握,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学生超越教材的束缚从而建立起更适合自己,更加合理的认知框架。这应当是课堂总结阶段和复习课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要注意设置好这样的提问,不能过多,一定要与本节课契合好,要恰到好处。
四、关于“评价与调整”的问题。
让学习成为一种高度自觉的活动,是被看成为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不仅要有计划性,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对于自身的学习活动,学习策略的应用与进展情况等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并能进行及时作出必要的评价与调整。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个评价与反思,例如在五年级解方程这一单元结束后就有下面的问题
1、是不是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思考?
2、是不是能正确解方程,并自觉进行检验?
3、是不是能正确寻找数量间的关系?
4、是不是掌握列方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正确进行解答?
5、是不是能自觉进行检验,并养成检验的习惯?
这些内容正是学习好这一单元要关键所在,学生在教师的引领进行自我学习的评价,评价完成后,就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评价的指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堂数学课一定会有一个又一个问题,有的问题可以启迪智慧,有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正确的、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这些问题是交互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灵活运用。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应当学会提问题,提有质量、有价值的好问题。
论文作者:江登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求同存异论文; 学生在论文; 反比例论文; 正比例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