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能动性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见性论文,能动性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是指认识和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所谓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指认识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则。
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为社会意识不过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9页。) 唯物主义者否认意识的绝对至上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当进入下一个环节,即意识与行为的关系时,意识就起支配作用了。因为人的行为无一不是有意识地进行的。因此,在意识与行为的关系上,意识在先,行为在后,意识决定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支配行动”。
意识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是行为的目的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预先的目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之一。这个目的是否端正,对个人来说常常表现为一个“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问题,在一个阶级或一个政党则表现为性质和路线问题,可见,目的决定着行为的性质,也从一开始就影响着行为的成败。在社会历史领域,意识对于行为的目的性的决定作用表现尤为突出。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在变革之前都必须先出现变革的意识。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当然是生产力,但是当生产力发展了,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变革的时候,就一定要先出现这种变革的意识,形成指导这种变革的理论,然后才能进行变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因此,要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前进,就要大力宣传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意识,使它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这一高度来理解我们党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生命线”形象地比喻了人们的行为要受某种思想、某种政治观点支配。新时期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切不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为眼前的生产和学习任务服务的领域,而放松共产主义思想和人生观的教育。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缺乏战略的考虑和有计划、有预见的教育和引导,往往会导致短期行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急功近利,消极防范,只能扮演“消防队”和“堵漏洞”的角色,就会造成极大被动,教育效果自然难以理想。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克服单纯的消极防范,是实际工作中提出的重要课题。
其二是行为的计划性。任何人或集团在进入一个实现特定目的的行动之前,都必须对其实现的可能性即条件、途径、步骤等等,进行一番判断和推理工作。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为了根据人类的需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事物同人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确定自己的活动方向,人们就必须在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和可能之后,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制订各种计划和方案,促进事物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计划是目的的展开,计划的每一个细节也都是一个“小目的”。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注:《列宁全集》第38 卷, 第228页。)为了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人们要在充分掌握客观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认识和掌握的事物发展规律,从现有的材料和物质条件出发,通过想象和组合,观念地创造出客观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一种局面或物质实体。没有对世界的观念改造,对世界的物质改造就会是盲目的、无效的。如果在实践中达不到这种超前的认识境界,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认不清方向,不是消极无力,就是东冲西撞。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决不能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理解为认识与眼前实践工作的简单符合,否认或者排除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假使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看成是任何认识或理论只能停留在现有实践的水平上、任何对理论的宣传教育都不允许超出眼前现有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出了问题再来纠正错误的认识,再去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宣传教育,就会陷于消极被动的应付局面。
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一个人如何想,他就会如何去做。而如何想,除了上面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以外,还有一个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应该保持适度的超前。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就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坚持思想领先或思想先行的原则,从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入手,预见到群众可能出现的思想倾向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工作做在前头。
从社会现实看,改革和开放推动着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给予人们的思想观念以深刻的影响。事态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且要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因此,就必须超前认识人们思想运动变化的趋势,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真正发挥为改革开放,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功能,而不是被动地跟在经济建设后面,扮演“消防队”和“堵漏洞”的角色。
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实践比任何时候都会更加纷繁复杂。
首先,以经济形式而言,目前社会上合法存在的就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形式、集体所有制形式、个体经济形式、私营经济形式、中外合资经济形式、外商独资形式等。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权力、关系等对经济活动施加影响的形式。在这种多元的经济形式条件下,人们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会发生矛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会发生矛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也会发生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首先需要人们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
其次,中国曾经是小农经济汪洋大海,又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因此小生产意识和封建意识根深蒂固。许多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小生产观念的感染,从而在社会变革中表现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和怀疑观望的心理特点。另外,我们还曾有过二十多年“一大二公”的社会生活经历,大锅饭、铁饭碗,结果均等等思想观念,早已在人们的心理沉积下来形成了心理定势。今天,我们进行改革,正在打破大锅饭,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股份制。因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别。个人利益的得失也存在着种种机遇,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而一些喜欢用老眼光看待新世界的人,在竞争与差距面前,自然难以保持心理平衡,会产生种种不利于改革的思想倾向。
最后,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当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自由化思潮也会乘虚而入,可能助长一些错误思想在一定程度的泛滥,从而引起人们的思想上的混乱,影响和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不可能不遇到各种矛盾和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使人民群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冲破一时一地的局限,克服错误的心理定势,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潮流中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