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新秀——苏氏硭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秀论文,淡水论文,苏氏硭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氏硭鲶又称苏氏圆腹硭,因头似鲨鱼又称淡水鲨鱼,属热带性鱼类。该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堪称淡水水产品之上乘。该鱼食性广、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养殖技术简单,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淡水养殖新品种。现将其池塘主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苗种培育 鲶鱼苗孵出2天后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即开始摄食外界活体食物。如果适口活饵不足,常在鱼苗孵出第三至四天开始出现严重的互相吞食现象。因此,必须提供大量的活体饵料。鱼苗培育可采用水泥池和土池2种方式。水泥池一般为10—50平方米、水深20—40厘米,池顶设置遮阳棚。每平方米放苗5000尾左右,饵料自外荡捞取水蚤、轮虫等浮游动物,日投饵3—6次,每1—2天换水1次。要及时将沉积池底的残饵、死鱼及有机物排出,确保水质清新。采用土池培育,每池面积在0.5亩左右,池底淤泥少。放苗前严格清塘并施足基肥,当水中浮游动物即将达到高峰时放入鱼苗,一般按每平方米500—1500尾。鱼苗放养7天后逐渐增加大型食物,如水蚯蚓、摇蚊幼虫等和熟鸡蛋黄。第十天后,逐渐增加鱼虾肉糜,以弥补鲜活饵料的不足。一般饲养15天左右,鱼体长达2厘米以上时,幼鱼器官发育已趋完善,活动和适应能力也较强,可直接转入大池进入成鱼养殖阶段,或继续饲养至大规格鱼种。有条件的地方,应在鱼种培育过程中适时进行过筛,将不同规格的鱼分池饲养,确保同步生长。
二、池塘建设 池塘面积宜小,底泥宜浅。一般每个鱼池面积小至几十平方米,大至2—3亩均可。水深1—1.5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水泥池或土质池皆宜,水泥池宜铺少量底泥。鱼苗放养前7—10天,应用生石灰清塘消毒,随后在池塘四周浅水处按每亩100—200公斤堆放经发酵的牛粪、猪粪或鸡粪等有机肥料,繁育天然饵料供鱼苗摄食。
三、鱼种放养 鱼苗种应选择个体大、规格整齐、健康活泼、体色正常的。如果体色变淡、活动呆滞、反应迟缓的一般成活率较低。放养鱼种在5月中旬前后,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进行。放养密度可视鱼种规格、水源、饲料、养殖条件及产量规格要求等灵活掌握。一般主养鲶鱼计划亩产1000公斤时,可亩放5—10厘米体长的2000—3000尾。如果池塘面积大、水源充足,可同时套养10%左右的鲢鳙鱼以利净化水质。但如果鲶鱼密度大、水位浅或水源不足时可不放鲢鳙鱼。套养鲢鳙鱼时,其规格应大于鲶鱼,以便秋后养成商品鱼。同池放养的鲶鱼种尤应规格一致,以免弱肉强食影响饲养效果。苗种放养初期应先小范围暂养精养,以后随鱼体长大,不断扩大养殖面积。
四、饲养管理 鲶鱼是喜食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在人工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则以人工配合饵料为主,适当增加其他辅助性饲料。如低质鱼虾、屠宰下脚料、酒糟及畜禽粪等。提供充足的鲜活、细嫩、适口饵料是提高前期成活率、促使其快长的重要措施。因此,鱼种下塘初期除培肥水质、繁育大量浮游动物外(或自外荡捞取水蚤)还应每天每亩泼洒3—5公斤(干料)豆浆,分3—4次泼洒,1周后改投颗粒配合饲料。投喂方法采用声响条件反射、驯化鱼集群上浮抢食,坚持小把投喂,每次投喂不少于20分钟,直到大多数鱼吃饱游走为止。每日投饵2次,即早晚各1次。配饵可用鱼粉、饵料酵母、豆饼、麸皮及全面粉等合理搭配。饲料蛋白质含量,放种前期在35%以上,达到大规格鱼种后可在30%以上。饵料中动物性蛋白质应占较高比率。投饵量随鱼种生长、水温高低、水质肥瘦及天气状况酌情调整,一般占鱼体重5%—10%。同时利用鲶鱼夜间摄食习惯,在池塘边堆放豆饼、麸皮或低质鱼虾肉糜、动物下杂、螺蛳、蚯蚓等。鲶鱼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容易相互蚕食,因此应足量供应。颗粒饵料粒径应随鱼体长大而调整,以达适口。鱼种下塘初期,水位应保持在30—40厘米,以利水温升高、肥料分解和苗种呼吸。以后随鱼体长大逐步加水到最高水位。此外,每半月左右排放部分老水、调换新水,改善水体环境、保持水质适当肥度。但水质不宜过瘦,透明度过大时鱼相互残杀机会增多。每半月每亩用生石灰15公斤,对水化浆全池泼洒或配制药饵以防病原体滋生和鱼病发生。
五、池塘混养及网箱养殖 池塘混养鲶鱼可充分利用水体及饵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及经济效益。混养方法,可在主养“四大家鱼”、鲤鱼、罗非鱼等池塘中,亩放鲶鱼种50—100尾。养殖过程中不需要专门投饲,管理方法与其他鱼混养相同。网箱养殖鲶鱼与网箱养罗非鱼、鲤鱼、斑点叉尾回等相似,投喂人工颗粒饵料,每平方米放养规格为10厘米左右鱼种50—100尾;投饵按“四定”原则,确保水质肥度适中,还应及时防治疾病。有条件的可在网箱上设置遮阳盖网,为鱼创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网箱养殖成活率高,一般为90%以上,每平方米单产可达80公斤左右。
联系电话:0531-793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