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_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浅析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_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人力资本论文,规模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理论形成、传播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的演变,深深地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人力资本理论在内的各种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经济理论不断地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武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问题一直是我国高教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合理地确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兼顾公平和效益,在有限的投入下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力资本理论无疑对我们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理论指导。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新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有马歇尔、沃尔什、舒尔茨、丹尼森等。其中,舒尔茨的理论被认为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他被公认为现代教育经济学之父。人力资本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目前,这一理论体系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它的形成和发展展示了西方经济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人力资本认识的深化。我国有一些著名学者对此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人力资源是人类社会一次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必须经过投资才能形成;人力资本经过投入、转换,则体现于劳动者本身的工作技能和熟练程度所反映出来的资本价值上,并通过其价值运动达到不断增值的作用。可以说,人力资本的投资作用远大于物的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是我们这个时代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2.人力资本论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尤其重要,且关键靠教育。教育是一种隐藏在人体内的能力增长的生产性活动,它增长了一个人包括科学知识、生产技能以及凝集在劳动者身上各种生产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因此教育的投资比物的投资更有利,社会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人力资本积累上来。3.教育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功利作用,其投资收益率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其测算原则上与物质形态投资收益的测算相同,即收益/成本=收益率。4.人力资本理论主张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信号。舒尔茨认为,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一个国家企图对所需的各种人才做出长远规划,然后按计划执行,实际上是办不到的。教育制度本身相当于一连串的联立方程,只要其中一个变量改变了,其余的也会随之改变,又加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使教育在适应——不适应中发展。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教育投资,主要取决于人力价格的高低,当人力价格上涨时,则增加教育投资;当人力价格下降时,则减少教育投资。特别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教育与经济非固定不变的相关关系,要求我们的教育投资体制要有相应的灵活性。

人力资本论是针对战后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现实而提出来的,它研究和解释了西方战后经济增长和经济腾飞的奥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理论也逐步受到诸如“社会化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等理论思潮的挑战,其基本的观点诸如“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将决定其劳动率的高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将越来越需要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才”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挑战。对此人力资本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逆境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新的发展:1.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所提供的人财物等各种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生产过程中人的生产能力的增长。在经济与教育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中,经济对教育的依赖程度提高,并具有新的特点。2.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真正有利于两者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其他事业的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3.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投资,它不是纯消费也不是纯投资,而是既消费又投资。4.国际比较表明,各级教育的入学率与人均GNP 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阶段,高等教育将有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 5.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利润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的利润,高等教育的成本较为昂贵。6.战后各国教育投资所占比例依其发展战略不同而划分三种不同的发展战略:其一是重视物力投资的发展战略,物力投资大约为人力投资的20倍,它们选择的是数量增长型经济发展模式,其经济增长一般较缓慢,如巴西、巴基斯坦。其二是重视人力投资的发展战略,物力投资为人力投资的7 倍或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此模式下,产生了如美国、日本、韩国的经济腾飞的结果,也产生了如印度、斯里兰卡的经济进一步恶化的结果。其三是重视人力投资和物力投资协调平衡发展的战略。此战略物力方面的投入约10倍于人力方面的投资,经济发展到一定发达程度的国家大多数均转向这一战略。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理论思考

人力资本理论在我国开始传播和研究的时间大致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发表文章对此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宣传,该理论逐步被大家所认识。人力资本理论尽管在计划经济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影响作用不大,但仍不时成为人们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讨论的理论素材,并不断增强其影响力。

自80年代初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对高教规模开展过多次讨论,分别出现过“大发展论”(80年代初中期)、“严格控制论”(80年代中后期)、“适度发展论”(90年代初期)等倾向。高教规模“大发展论”勃兴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大规模地准备和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类人才”。加上文革期间造成的人才老化、人才断层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使这种需要显得尤其迫切。此时,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中的早期理论观点,如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将获得比物力资本更高的收益率,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等成为大发展论的最好的理论注释。但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不够,使当时的高等教育规模在80年代中期发展到失控的地步,再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教育质量不能保证,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不能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等等,使“大发展论”受到严重的现实挑战,在80年代后期产生了“严格控制论”的理论。随着邓小平92年南巡讲话,“适度发展论”的观念逐渐产生并占了上风。“适度发展论”提出的不宜压缩高等教育规模而应适当扩大其规模的观点,正好与人力资本理论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水平对教育的发展水平有着不同要求”,“教育与经济发展应强调适度、协调、优化原则”以及“人均GNP从3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高等教育应适度发展,超过1000美元后,高等教育有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等理论相一致。到了20世纪末,也有很多著名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大发展论”,如何祚庥、兰士斌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一直落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是现有管理体制实行控制的结果。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转型,市场越来越成为主导力量,文化价值出现了多样化多元化趋势,使原有的统一的、计划性、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需要,需要新思维和制度创新。他们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介于低收入国家和下中等发展国家之间,且正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按1995年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GNP汇率值为62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测算的GNP值为2920 美元,也就是说我国人均GNP在620~2920美元之间,而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在1996年才为5.78%,还不到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初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1994年只有440.4人,刚达到低收入国家水平。显然,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与正在进行中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的显著而深刻的变化不一致,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第三产业需要不协调,必须采取迅速发展、分步提高的方式,实现高教发展的下述三步战略目标:第一步,自1999~2003年,用5年时间将高教毛入学率提高到18%左右, 在1998年基础上翻一番,其年均增长不低于14%。第二步到2005年将毛入学率提高到22%,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年均增长11%左右。第三步,再用5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将毛入学率提高到34%,达到或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9%或略低, 从近几年的招生人数变化情况来看,决策管理部门采纳了上述观点。作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很多可取之处。

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历史轨迹和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功的经验出发,运用人力资本的有关理论,作者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应坚持“适度大发展论”。所谓“适度大发展”是指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的原则下,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适度大发展论”不是“适度发展论”与“大发展论”的简单相加。这里的“适度大发展”,不仅包含了高等教育要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相一致,而且还包含了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协调。既包含一定的速度,也包含较好的效益。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超前性。因此,“适度大发展”应是具有适应性、协调性的大发展,是优化的、有效益的大发展,是有重点的、有超前性的大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要大发展,其理由在上述何祚庥的“大发展论”已作了说明。不管从我国受高等教育者的“存量”指标来看,还是从“增量”指标来看,还是从经济发展运行规律和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来看,都需要有一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如果单从缓解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启动国内消费市场角度出发,把老百姓近6万亿的储蓄中的一大部分引导到投资既具有消费功能, 又具有再生产功能的高等教育上来,无疑是一件利国、利家、利民的大事。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要适度大发展,且这种发展是具有协调性、重点性、适应性、超前性、效益性特点的大发展,是因为高等教育要与国民经济协调平衡发展;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关系;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现实的物质基础;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依靠人力需求的预测,还应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和优化配置资源的需要;是因为高等教育发展向质量效益规模型发展的需要;是因为高等教育不仅要在数量上比经济发展适度超前,而且要在结构、规格上预为之谋的先行性、超前性的需求。在具体操作上、可沿用何祚庥的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不过在年平均增长率上可降低2 ~3个百分点,将34%的毛入学率的第三步目标定在2015年到2020 年较为适宜。

标签:;  ;  ;  ;  ;  ;  ;  

浅析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_人力资本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