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E和CSSCI的布什2007-2013年引文统计分析_情报学论文

布什的“As We May Think” 2007-2013年被引统计分析——基于SCIE与CSSCI,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布什论文,统计分析论文,年被引论文,SCIE论文,CS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万尼瓦尔·布什于1945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As We May Think”(以下简称“As”)一文,美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Life”和“Time”曾专题刊发报道对布什的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预言进行介绍,此文也被西方国家以及我国发表的许多著作认为是情报学诞生的标志,是影响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文献,被视为情报学界经典之作。这位美国科技政策之父用此文回答了罗斯福总统就“如何把战时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运用到未来的和平时期”的提问,并提出和描述了一个归档和检索系统,即记忆扩展器(Memex)。

      本文对其在2007—2013年间的被引情况作出统计分析,一方面是对情报学发展历程中一篇经典文献的认识与解读,另一方面,时至布什先生逝世40周年,也时值该文发表近70周年,通过其重要论著“As”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体现其作为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并以此向其致敬。

      1 引文及统计概述

      1.1 万尼瓦尔·布什简介

      1974年,万尼瓦尔·布什与世长辞时,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兼肯尼迪总统科学顾问的威斯纳这样评价他:“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美国没有任何人比万尼瓦尔·布什的影响更为巨大,在20世纪可能不会再有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人了。”历史学家M.Sherry说:“要理解比尔·盖茨和比尔·克林顿的世界,你必须首先认识万尼瓦尔·布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80年创建了万尼瓦尔布什奖,用以纪念他对公共服务的贡献。

      享有如此至高评价的布什,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政府官员,先后在塔夫茨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MIT和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担任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期间,他带领的OSRD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信息产业领域里,美国国内两个著名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州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的“高科技走廊”的诞生都凝结了布什的心血。作为一位全方位的时代巨人,布什一生获得诸多荣誉,曾先后获爱迪生勋章、国家科学奖章、IRI奖章和原子先锋奖等[2]。

      1.2 “As”内容简介

      关于“As”篇名的中文翻译存在种种分歧,徐跃权在其《科技名篇“As We May Think”解读》一文中大篇幅论述了“As”的篇名翻译问题,他在文中指出了以机械化思维为题的译法,以思考或想象为题的译法,以及其他译法[3]。在此,由于各种译法均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及缺憾,所以我们直接选用英文标题“As We May Think”。

      “As”全文共8个部分,布什用战后“科学家们应该如何做,他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在哪里?”引出全文。文章第一部分指出人类文明复杂,记录方法需要革命性的改良。第二部分回顾和展望了干法摄影技术和微缩摄影技术的发展,“按动相机后即刻便能看到图像”也早已实现。第三部分提出了机械化,以著作机代替纸、笔、打字机、甚至速记员。“未来的作者是否不再使用手写或者打字的方式,而是直接对着记录机讲话就可以了呢?”在今天看来答案是肯定的。第四部分指出“如果科学推理受限于算术的逻辑过程,我们就不会更为深入地了解这个物理世界”,将出现更多为科学家所能使用的用以解决高等数学的仪器。第五部分指出根据逻辑判断,可以使用计算机实现简单重复思想。科学家并不是唯一一个操作数据、运用逻辑过程审视周围世界的人,所以“我们也极有可能构建一台机器,它可以合乎我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对中转电路的明智使用来操作我们的预想。”第六、七部分,布什基于“人类头脑中的信息不是永久保存的,记忆是暂时的”这一特性,设计了一种机械化的私人文档和图书馆,即记忆扩展器。第八部分,布什提出“百科全书的全新形式将会出现,它即将成为是一个带有联想浏览轨迹的网络,它即将被输入记忆扩展器并被放大”。

      作为一名科学家,布什严谨地表明“提出一种可能性也许是很好的,不做预言,只是提出建议,因为在已有知识的延伸基础上所作的预言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而在未知事物基础上所作的预言只能是无尽的猜想。”这也证实了有学者指出布什在“As”中提出的某些技术解决方案不切实际或已经过时这一说法。文章的最后,布什说到“在人类学习使用记录获得真正利益以前人类可能在战争中毁灭,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对于人类的需要和欲望而言,这看起来是唯一不幸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要么停滞不前,不再应用科学技术,要么因为结果而放弃希望。”这也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为战后科学家应该如何做给出了指引。

      1.3 检索方法

      检索数据库: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SCI-Expanded引文数据库(5.13版本)。检索方式: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被引参考文献检索”方式。检索条件:(被引标题=As we may think),并且(被引作者=Bush Vannevar or Bush V or Vannevar B),并且(时间跨度=2004—2013年);为保证检索的全面性,再以“被引著作=‘As we may think’”(其他检索条件相同)条件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4年1月15日(SCIE每周更新一次数据)。检索结果:由于Web of science 5.13版本中SCIE数据库只有2007年至今的数据,因而未检索出2004—2006年的施引文献。所以按照被引标题检索出118篇文献,按照被引著作检索出3篇文献,经比对无重复,最终检索结果为121篇相关施引文献。统计结果见表1。

      

      2 检索结果统计分析

      2.1 施引文献年代分布统计分析

      从时间的角度对引文分布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文献出版、传播和被利用的情况[4]。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L.C.Smith考察了“As”自发表之日至1980年间的被引情况,最终得到155篇引用文献,结果见表2。2005年国内知名情报学专家王知津教授借助SCI数据库对1999—2003年间“As”的被引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仅在1999—2003年的5年时间里,引文数量就达到110篇[5]。其引文按年份分布情况见表3。

      

      结合本文统计结果,制成柱形图以显示“As”自发表之日至今总体被引情况趋势(1981—1998年和2004—2006年数据在图中以空格表示),见图1。

      图1显示,“As”自发表之日起,15年内共被23篇文献引用,接下来两个十年内,分别被59篇、73篇文献引用,在此35年间,年被引率总体上升,年均引文4.4篇,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布什的科学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接下来1999—2003年间,虽然被引频次逐年减少,但是相较早期年均引文4.4篇而言,施引文献在数量上保持了较高水平,年均引文22篇,正如周晓英教授所说“《诚如所思》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发表的当时以及其后的短时间内,它对信息科学的发展还具有持久的影响力”[6],文章发表50多年后,依然被广泛且高频引用于信息科学的诸多领域。

      在本文统计年限2007—2013年间,施引文献的数量较前一阶段有了明显地减少,呈现一定的波动和下滑趋势,反映了“As”一文的老化现象。文献老化即“科技文献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内容日益变得陈旧过时,失去了作为科学情报源的价值,因此越来越少被科学工作者和专家们利用”[7],但这7年来“As”年均施引文献数维持在17篇左右,仍较早期年均引文数量多,其发表已接近70个年头,如今从其被引情况来看,该文是特别突出的一篇科技信息文献,正如严怡民教授所言“早期文献情报如要获得读者或用户的青睐,必须在客观上比现代的文献情报更加重要。因此,经过时间变换,早期的社会信息往往只有特别重要、突出的才能被流传至今”[8]。

      2.2 “As”对各学科领域的影响

      通过对SCIE数据库检索结果分析页整理统计,可得出各学科领域的文献对“As”的引用情况,现列出施引文献数5篇及以上的统计结果(20篇文献未涉及以下研究方向),见表4。

      

      

      图1 1945年以来“As”引文年代分布趋势图

      以下按照SCIE结果分析的研究方向列举布什的“As”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影响。

      2.2.1 计算机科学 1995年10月,布什的学术故乡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EECS)召开大会,纪念布什划时代的文章发表50周年,会议主标题为“As We May Think——纪念V.布什1945年的构想,检验成果、明确任务”。布什其文其人在计算机领域的地位可见一斑[9]。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在“As”最初发表后不久就读到它,并且留意到了布什的思想,随之着手展开一系列研究,这最终导致了鼠标的发明。创造了“超文本”和“超媒体”的“HTTP之父”泰德·尼尔森也受到了布什文章的极大影响[2]。从1930年开始,在MIT担任电子工程学教授的布什领导一个研究小组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这一开创性工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字计算机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国内学者徐跃权指出:布什的实质性贡献在计算机领域。

      表4显示,共89篇文献涉及计算机科学领域,接近施引文献总数的3/4。在这部分文献中大多开篇指出了布什在“As”一文中提出的Memex等思想为超文本、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的发展给予的启迪与指导意义。如美国学者S.Davies在2011年发表了《重构Memex》,G.Stahl在《学习型社区的计算机支持》一文中指出:从计算机历史的角度来看,在20世纪中叶,计算机被看做是独立的机器,设计师的重点在于强调逻辑操作和内存分配方面的内部效率。他们采取了类似梦想家布什和恩格尔巴特的理念使得计算机作为人类智慧的扩展概念化[10]。这体现了布什的理念对早期计算机的发展产生的启蒙性影响。美国学者史密斯·布莱恩·K在《整合血糖仪和数码摄影技术作为经验捕获工具,以提在高糖尿病自我管理实践中患者的理解和沟通》一文中提到:万尼瓦尔布什的Memex提案中描述了人机共生的愿景,在这里机器会演变为工具,以补充人类的记忆[11]。史密斯基于布什的这一构想及其发展,描述了将数码摄影技术引入到糖尿病自我管理程序,以达到增强血糖仪的数据处理和促进影响长期健康的经验分享的目的,这一论述正是对“As”中提到的干法摄影技术和微缩摄影技术思想的发展与应用。

      在检索结果中,“国家/地区”为中国的5篇文献的研究方向均涉及计算机科学方向。诸葛海在《知识网格环境》中基于布什的Memex,提出了其扩展模型ME。王斐乐在《面向社会计算的范式转变:ACP方法》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计算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新的研究领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现代计算的伊始,和像万尼瓦尔布什的Memex这样的里程碑式的研究[12]。这一说法也给予了布什的“As”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所处地位的高度评价。

      2.2.2 信息科学(情报学)与图书馆学 统计过程中发现,所有涉及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的施引文献都同时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这24篇文献占施引文献总数的1/5左右,这也充分显示了布什作为“信息科学之父”、“超文本之父”、“现代电脑之父”等的广泛影响力。被人称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在MIT获得电子学博士学位的导师正是布什,1939年诞生的惠普公司是特曼的胜利,也是布什在信息科学领域卓越贡献的体现。布什在“As”中首次公开提出的Memex(记忆扩展器)相当于一个机械化的私人文档和图书馆,主要解决战后信息超载问题,也是对个人知识和共享知识进行管理的实现,这一构想对图书馆学领域,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学者C.Legg在《基于语义网的本体论》中介绍万维网时指出“万维网的核心理念是来自V.布什在40年代提出的Memex愿景”[13],布什的这一想法最早被“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采纳,并用于创建网页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充分肯定了布什作为“IT和互联网思想之父”的地位。

      布什描述的Memex中,人们可以将他看过的书、记录和交流都存储在其中,而由于其机械化的特征,人们可以快速而灵活地对其中的资源进行浏览。它是人类记忆的扩展装置。它由一张书桌组成,当它可能进行远程操作时,它就是人类借以工作的一件重要家具。在家具的上方是一个半透明的屏幕,信息资料可投放在上面以方便阅读。还有一个键盘,一组按钮和操纵杆,另一端则是存储的信息资料,大批信息通过微缩胶片被妥善保管好。Memex内部仅有一个小部分用于存储,其余部分都是机械化设置。Memex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微缩胶片的形式为我们所能购买到的,插入即可阅读。在记忆扩展器顶端是一块透明板。上面安置了普通书法本、照片、备忘录等各种东西[14]。

      美国学者R.D.Houston于2007年发表Vannevar Bush and Memex一文,对布什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通过对Memex传统的理解、早期对Memex的反应、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Memex积极的反应、1965年以后对Memex明显的误解以及1966—2005年信息技术年报上有关Memex的内容等方面的论述,阐释了布什的Memex对知识管理、万维网、文学理论、图书馆学、教育学、营销思想等方面的深远影响[15]。英国学者M.Campbell-Kelly在其2013年发表的《互联网的历史:缺失的叙述》中评价“布什很可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管理者”[16],在介绍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相关的网络发展时,也将“As”的发表纳入其中,这充分显示了布什在20世纪对信息科学的重要贡献。

      2.2.3 工程学、电信学及其他学科 统计结果还显示,归属工程学的施引文献数为24篇,其中19篇也同时涉及计算机科学领域,交叉接近80%,电信学领域的9篇文献中也有6篇涉及计算机科学,交叉接近70%,还有2篇文章同时涉及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电信学,这种从对单一学科影响到对多学科影响的渗透,也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As”不仅仅是单一指导信息技术的文章,更重要的是提倡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知识增长与利用问题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在当今时代,对各学科领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日本学者T.Maekawa在Object-Blog System for Environment-Generated Content中描述面向环境生成内容(EGC)的对象——博客系统时,这样论及布什的“As”:万尼瓦尔布什的Memex,用于存储日常事务和供日后访问的链接,已经启发了许多研究项目,例如“MyLifeBits”项目,可存储所有类型的可捕获的数字媒体,包括照片,视频和声音[17]。可见“As”所表达的思想理念对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的启发性影响。在科学技术其他主题领域,德国学者E.Schneider于《EyeSeeCam:眼动驱动摄像头对自然视觉探索的检验》中介绍了一种头戴式摄像头(EyeSeeCam),这是用眼睛控制的一个独特且一流的摄像系统,也是唯一可以记录用户眼睛真正看到的东西的系统[18],这种系统的构想和设计也运用到了布什在“As”中提及的摄影技术及思想。此外,“As”对物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

      2.3 与CSSCI数据库检索结果对比分析

      2.3.1 CSSCI数据库检索结果 数据库简介: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开发,由南京大学承担并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于2000年研制成功,作为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数据库。

      检索条件及时间同SCIE数据库。

      检索结果:由于CSSCI比SCIE更新周期长,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还未检索到2013年的数据,所以整理得出最终检索结果为23篇相关施引文献。结果见表5。

      

      2.3.2 SCIE和CSSCI检索结果数据对比分析 图2显示SCI-Expanded和CSSCI引文数据库检索出的2007年至今的引用“As”的文献年代分布,从柱形图走势可以看出“As”在两个数据库上的被引用情况都处于波动状态,并且在数量上伴有一定的下滑趋势。由于在CSSCI上还没有2013年的数据,图3列出基于CSSCI的1999年至今的引文数量变动情况,通过近十多年的趋势及科技文献老化规律可大致预测“As”在CSSCI今后的被引状况会波动性下滑,同时其波动上升的幅度不会太大。图示结果还表明,虽然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领域,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欧美等发达国家晚一些,研究成果也尚有不足,但是一旦涉足某一领域的科研,在研究热点上还是能够跟国际接轨,并且保持大体趋势一致,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图2 SCIE与CSSCI数据库的引文年代分布

      

      2.3.3 SCIE和CSSCI检索结果主题对比分析 尽管引文数量显示国内外研究趋势大体一致,但从施引文献内容可以看出,在研究侧重点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阅读摘要或浏览全文,归纳得出CSSCI上的施引文献有13%涉及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是有关超文本的研究,26%涉及个人数字图书馆,57%属于情报学范畴,包括信息组织与管理、知识图谱及可视化等内容,还有1篇涉及文学领域,而SCIE检索结果显示接近75%的文献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这其中涉及信息科学及图书馆学的文献接近占20%。对于计算机科学领域施引文献比重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世界先进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滞后,在反映计算机科学发展史的图灵奖得主中,欧美学者居多,也印证了这个事实。其次,情报学领域施引文献占有较大比重,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As”被西方国家以及我国发表的许多著作认为是情报学诞生的标志这一说法。

      此外,在这两个数据库检索结果中,同一年内引用“As”的文献主题也存在较大差异,如2011年在CSSCI数据库的5篇施引文献中,3篇属于图书馆学领域,2篇属于情报学领域,未扩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而同年在SCIE数据库的19篇施引文献中,14篇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其中3篇涉及信息科学及图书馆学),2篇属于教育与保健学,其余3篇分别涉及营养与生理学、天文与天体物理学及实验医学。这进一步表明在同一短时期内,“As”对不同地域相关学科领域的差异化影响,也体现出国外学者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中对积极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影响所做出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个数据库检索结果中,都有文献提及“As”对看似相去甚远的文学领域的影响,厦门大学郭亚娟在《意象即叙事——评超文本小说〈十二蓝〉》中写道“这(指Memex)原是计算机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然而这篇文章倒是无心插柳地启发了超文本文学的创作,其意义之深远超乎想象。尤其是布什论述人类意识活动的这一段,怕是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颇有建树的意识流评论家”[19],美国学者R.D.Houston.在Vannevar Bush and Memex一文中也提到了布什的Memex对文学理论的影响。这充分说明了布什及其“As”对现代科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倡导的科学理念,其对信息科学发展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在发表的当时以及其后的短时间内,而是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或许在今后的研究挖掘中,还会发现其思想对其他更多更广泛领域的影响。

      3 结束语

      战争成为万尼瓦尔·布什成功的特殊条件,因为战争创造了特殊的环境,这是后来的总统科学顾问无法相比的。在“As”发表之际,该文编者按非常准确地描述了文章产生的时代意义:“作为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的领导,万尼瓦尔·布什博士指挥着大约6000名杰出的美国科学家工作,以便把科学应用于战争。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他为战后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研究方向,他鼓励科学家们改变他们的工作重心,使人类正在增多的知识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14]在文章发表近70年的如今看来,“As”被广泛引用于各学科领域,其思想理念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其文其人在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地位及影响也无可厚非。CSSCI数据库结果显示,“As”对我国科学发展的主要影响领域之一是情报学和图书馆学学科,特别是对我国情报学的产生和发展来说,“As”的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①奠定了情报学诞生的重要技术机制Memex,并实质性地影响到互联网平台构建及网络时代我国情报学的技术研究走向。②明确阐述并拓展了一种研究领域,即围绕信息与知识的组织、存储、交流、检索和利用问题而展开的新学科,为我国情报学明确研究对象、构建学科领域、定位学科性质与任务并不断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学理基础。③较全面地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知识利用问题的思路,为我国当代情报学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给予关键启示,并且深刻地影响到我国情报学核心功能的日益凸显。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情报学以及诸多其他学科领域未来的发展中,“As”依然能够发挥其卓越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

标签:;  ;  ;  ;  ;  

基于SCE和CSSCI的布什2007-2013年引文统计分析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