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统一编码之小篆字形测查
周晓文1, 朱生玉2,李国英1
(1.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2.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50)
[摘 要] 小篆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与桥梁,对小篆字形进行计算机国际统一编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集小篆之大成,对小篆字形进行计算机国际统一编码首选《说文解字》收小篆字形。由于《说文解字》历史久远、版本众多,各版本字形在风格和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有些差异明显有正误之别。在对小篆计算机编码之前,必须对字形进行全面的测查整理。
[关键词] 《说文解字》;大徐本;字形测查;计算机编码
一、引言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以小篆为字头,收小篆正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自唐以来,几乎一切字辞书及注释书中的释形、释音、释义无不依《说文》,《说文》在我国语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和研究、应用价值。小篆是连接古今汉字的桥梁,作为艺术字体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说文》原本早已亡轶,南唐徐锴取《说文》原本,撰《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世称“小徐本”。宋太宗雍熙三年,徐锴之兄徐铉等人奉诏校订《说文》,今本《说文》即徐铉等人校定本,世称“大徐本”。大徐本在流传过程中亦命运多舛,元明间大徐本旧貌已知之者为数不多。时至明末毛氏父子购得《说文》大徐本,雕版印行,大徐本《说文》复行于世。其后依毛本重刻且今流行的主要代表版本有:一是嘉庆九年(1804)孙星衍重刊宋本,即“平津馆本”又称“平本、孙本”;二是同治十二年(1873)陈昌治依孙星衍本刻一篆一行本,即“陈昌治本”又称“陈本”;三是嘉庆十二年(1807)额勒布刊鲍惜分所藏宋本,即“藤花榭本”又称“藤本、鲍本”;四是光绪七年(1881)丁少山校刊汲古阁旧藏的宋监本,即“汲古阁本”又称“汲本、丁本”。
基层处理→涂刷抗碱底漆→喷涂多彩印象石专用底色漆→喷涂多彩印象石涂料→喷涂多彩印象石专用面漆→清理打专用石材胶收尾。
在数字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字料库方法[1],对大徐本《说文》主要版本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是小篆计算机编码和小篆信息化处理的必经之路。
本文的数字化处理及对比研究材料选取(1) 为行文方便,四版本名称简称如下:“汲古阁本刻本”简称“汲”、“平津馆刻本”简称“平”、“藤花榭刻本”简称“藤”、“陈昌治刻本”简称“陈”,并用小括号标注于字图右下角。 :一是平津馆刻本{清嘉庆九年(1804)阳湖孙星衍平津馆校刻宋小字本};二是藤花榭刻本{清嘉庆十二年(1807)长白额勒布藤花榭重刻新安鲍惜分藏宋小字本};三是陈昌治刻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番禺陈昌治广州刻本};四是汲古阁刻本{清光绪七年(1881)淮南书局据汲古阁第四次样本重刊}。
二、四版本字形差异情况
在大徐本全文字料库的基础上,以四个版本的篆文及重文字头(2) “字头”包括《说文》中正篆及重文。 为单位,将相同释义条目的字头一一对应,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四个版本从字形书写风格到字形结构都存在差别。首先,在书写风格上,平本的篆书在书写上略显随意性;陈本的篆书其线条起笔特征上明显带有楷书意味;有些构件写法的差异在四个版本中呈现系统性;有些构件在同一版本中的写法略有不同。其次,在字形结构上,四个版本的小篆及重文在字形结构方面均存在差异。由于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大徐本《说文》不同版本字头的对比,保证了“音义相同、记录同一个词”,因此我们可以借用异体字的分析理论来描述这种差异,即分为异构和异写两种情况。
(一)异构
异构字是指:“用不同的构形方式或选取不同构件构成的异体字。异构字有以下几种类型:1. 由于采用不同的构形方式产生的异构字。2.用同一种构形方式而选用的偏旁不同产生的异构字。”[2]
1.构件不同
耆:(平)-
(藤),该组字下部前者作“甘”,后者作“口”。陈本、汲本同平本。
(1)类似于异体字中的异构字,即选取不同的构件来组构成字。例如:
古文“嚚”:(汲)-
(平),该组字前者“臣”下从“壬”,后者从“土”。
古文“”:
(汲)-
(藤),该组字前者中间从“丘”,后者从“北”。
古文“商”:(藤)-
(汲),该组字前者不从“口”,后者多一“口”形。
(2)在实质上有别于异体字的构件不同。异构字中的构件不同,是由于造字者选取不同构件来为同一个词而造字所造成的,异构字之间无所谓正误;而大徐本不同版本小篆及重文对应字头中的构件不同是由于刊刻、讹误等原因而造成了与既有构件混同,例如:
:
(平)-
(藤),该组字右侧构件前者作“占”,后者作“古”。陈本、汲本同平本。
这里所谓的“构件不同”包括两个层面的现象:
燬:(平)-
(藤),该组字中间上部前者作“臼”,后者作“口”。陈本、汲本同平本。
我一定要去找那个煤老板算账,我想,以我现在的能耐,是可以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动作的。我首先得找到他的栖身地。曾经我听说,那家伙的家住在城里。城里当然远了,我又没去过他的家。但他在西山的办公室我却去过几次。那家伙是不轻易叫工人缺工的,即使你生病了,也得必须亲自跟他去请假。我该先去他的办公室找他。
上述不同构件之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应加以纠正,详见后文。
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因为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常常不能正确理解含有后置定语的句子,直接导致了阅读理解和写作得分低。本文从学生普遍容易混淆的后置定语入手,分析英语中后置定语的相关规律,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有学者认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编辑,要提升信息产品的原创力与掌控力、平台适应力与创新力以及与信息用户的亲和力[18]。作为新时代的网络内容编辑,不仅要精通网络信息内容的生产和制作,而且要懂得如何设计和营销信息内容,使内容信息能够促进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网络信息的应用价值,扩大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促进网络媒介自身的经济发展。
即有的书手在写篆文时受了楷书字体的影响,于是在书写篆体时加入了楷书的写法。可以从线条和构件两个层面来看。
此种现象较为少见,例如:
薽:(平)-
(藤),该组字后者左下缺少构件“土”。陈本、汲本同平本。
:
(平)-
(藤),该组字前者“母”上少一“屮”形。
国外再生水项目规划以复杂而严格的法律规范为依据。再生水项目较一般供水项目有更多的涉及健康、环境、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法规。这些法规的限制和支持决定了再生水项目的基本实施空间。各种规程所要求的水质和工艺标准、管理规范,以及再生水项目在融资、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定,都必须纳入再生水项目规划中。
(二)异写
异写字是指:“在同一体制下,记录同一个词,构形、构意相同,仅仅是写法不同的字样。”异写现象主要表现为线条、笔画形态、布局图式等方面。线条长短会影响布局图示。
这次从山下村子里回到岭上茶庄,红琴一声不吭。本来她想去红丝带上打个结的,可终究没有心情去打。不久,她特地到东白湖镇上,去买来了不少廉价的香水,从此,她开始喜欢往身上不停地洒香水了。因为洒得频繁,洒得过量,整个身体像是浸泡在香水池中洗过澡一样,奇香无比,近在咫尺的风影多次晕厥,几近昏迷。她不相信这浓郁的香水味会敌不过自己身上的那点又臭又酸的怪味,她的决心比天还要大。
1.线条有增减
輀:(平)-
(藤),该组字声符“而”形体不同,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字形?我们可以测查各个版本“而”单独成字时和参构其他字时的情形。测查的结果是,“而”单独成字时均作
;“而”作意符的字有“耏、耐”,均从
;“而”作声符的字有“胹、恧、
、洏、荋、耎、栭、輭、鮞、需”,其中“荋”字四个版本均作
,“耎”字平本、陈本同
,汲本、藤本同
,其余的字则均作
。依照系统性而言,作为构件时的写法应与单独成字时保持一致。
陈:(平)-
(藤),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
(平)-
(藤),“纲”之古文。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2.构件数量不同
2.构件置向不同
构件置向是指同一个构件在一组字中可横置或竖置,或左右上下位置不同而不影响构意,置向变体在大徐本的四个版本中表现如下:
攕:(平)-
(藤),该组字构件“韱”中的人形前者同向朝左,后者相背。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
(平)-
(藤),该组字左上构件“禾”朝向不同。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芩:(平)-
(藤),该组字“今”所从“
”朝向不同。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篍:(平)-
(陈),该组字中构件“禾”与“火”的左右位置不同。汲本、藤本同平本。
3.布局图式不同
静态地看,汉字构件在同一个平面上呈现出一种布局样式,可以区别汉字的结构。王宁将小篆的平面图式确定为17种。大徐本《说文》四个版本字头在布局图式方面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两种主要的类型。
(1)构件摆放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布局差异,例如:
蛮:(平)-
(藤),该组字前者为左中右结构
,后者为上下结构
。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对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影响的展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增加我国大众冰雪运动的体育人口;第二,促进我国大众冰雪项目场所建设的发展;第三,提高国民对大众冰雪运动及全民健身的观念意识;第四,进一步提升大众冰雪运动的社会经济及人文价值。
:
(平)-
(藤),该组字前者为右上包围结构
,后者为左右结构
。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2)线条长短不同所造成的布局图式差异。如:
蓉:(平)-
(陈),该组字前者“宀”之两垂线较长,将“谷”含在内,可图示为
,而后者可图示为
。
汉字的布局图示对汉字理据的清晰度有一定影响。对于会意字而言,构件之间界限越清晰越有利于理据的表达;而对于形声字,则形符与声符之间的界限越清晰越有利于理据的表达。例如:“壻”字平本、藤本、汲作形体近似,图示为“
”,而陈本作
图示为“
”。“壻”从士胥声,显然后一种布局更有利于彰显其理据。“
”字平本作
,图示为“
”,藤本作
,图示为“
”。 “
”字从玉勒声,显然后一种布局更有利于彰显其理据。
4.线条交接不同
线条之间关系大体可以概括为相离、相接、相交等三种情况,大徐本四个版本的正篆及重文在线条交接方面也存在此种情形。
坻:(平)-
(藤),该组字底部一横前者相离,后者相接。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鎧:(平)-
(藤),该组字“豈”之上部前者相接,后者相离。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极域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应用方向广泛,根据基础性教学功能的不同,分为多个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对综合性教学工作进行深层优化,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并有效的对多种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确保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学习阶段,能够有效的对部分基础性内容进行掌握,充分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意识,改变学生对传统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基础性认知,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方面的实践水平。从教学广播技术应用实现在知识题目作答方面的一体化应用,在为师生建立良好沟通管理的同时,也使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开展更符合实际需要。
輀:(平)-
(藤),该组字右侧构件“而”中间一竖与“几”形前者相接,后者相离。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新闻语体中,真实性是新闻的价值和生命。从修辞学角度考虑,新闻语体修辞语义的表达自然是以新闻事实为根据的,脱离了新闻事实,用假新闻来吸引眼球,消费听众和观众,都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所以,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卫生、交通、娱乐、旅游等哪个方面的新闻创作,都要求新闻作品所反映的新闻事件是真实的,所使用到的数据是客观的真实的,是已经发生了的,是客观存在的。修辞语义也是客观的、真实的,令人信服的。例如来自搜狐新闻网(2012年9月23日19点53分)的新闻:
聘:(平)-
(藤),该组字右侧部分之“由”与“丂”前者相离,后者相接。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5.线条形态不同
这里所说的线条形态是指线条的横竖方向、长短及弯曲度等。这些细微的差异虽不影响构意,但也是造成字形差异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缺乏客观尺度去衡量和描述线条形态的差异度,所以见仁见智。本文略举数例线条形态差异较大者,以期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感官印象。
絀:(平)-
(藤),该组字构件“出”的下部写法不同。陈本、汲本均同平本。
:
(平)-
(汲),该组字构件“天”的线条形态不同。陈本接近汲本,而藤本接近平本。
上文为叙述方便分项条举了大徐本四个版本之间小篆及重文的字形差异,但还有的字是上述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臻”(平)-
(藤),此字为“臻”字无疑,右当从“秦”,而藤本之字右侧显然非“秦”字,与“康”形近却不是“康”。又如“碏”
(平)-
(藤)。不同版本字形差异之现状可窥一斑。
三、差异原因
造成大徐本《说文》四个版本小篆及重文字形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篆文认识不足所致
上文已言及,《说文》小篆的构形具有系统性,且每个构件都具有一定构意,反推之,构件不同则体现的构意也可能不同,甚至破坏了小篆构形的系统性。由于刻写者缺乏必要的文字学知识、对篆文自身系统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刻写过程中对某些构件的篡改或忽视了形近构件的差异,因此而形成不同版本篆文字形差异的局面。这一点也可从上文“异构”部分略窥一斑。兹略举数例详加分析。
(平)-
(汲):该组字右下角构件写法不同。陈本同平本,藤本同汲本。这种不同很好地反映了刻写者对篆文理据性认识的不同。《说文·艸部》:“
,日精也。以秋华。从艸,
省声。
,
或省。”“
”字各本作
,而“
”为“
”之省文。显然汲本和藤本的刻写者认为
形省去“米”字应作
。而为什么平本“
”字篆文右下角从人?大概平本的刻写者认为“
”从
省声,“
”又从
省声,而“
”从幸从人从言竹声,依《说文》字形说解,以次类推可知“
”“
”“
”当从人,故平本“
”字从“
” 作。实际上,
亦为“人”形之变体。《说文·勹部》:“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刻写者对篆文系统性及构件具有构意作用的特点认识不足。另外,当构件处于非直接构件的地位时,相对于整字而言,次级构件的作用没有直接构件那么明显,因此容易被忽视。
(二)刻写所致
不同书法家的风格有别。这从上举“异写”部分的例子也能看出端倪。书手风格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以楷法入篆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vapor during a persistent rainstorm event in Chengdu
从线条来看有又包含两个小的方面:
(1)线条的写法笔画化。从书法的角度来讲,在风格上,小篆讲究线条粗细均匀、结构对称;楷书讲究笔画有范式、结构方正;在用笔上,小篆以藏锋、正锋、圆笔为主,而楷书则藏露、正偏、圆方笔兼而有之。上述为总风格,不同书家在艺术展现方面则有不同。例如:-(平)(藤),“
”从“
”声,“
”从“聿”,“聿”字所从构件“又”下一笔当呈弧状。这说明藤本的书写者在写“
”字时受到楷书字体的影响而将“又”下一笔改造成横画,类似的还有“蕭”
(平)-
(汲)。
:
(平)-
(藤),该组字前者为左右结构
,后者为上下结构
。陈本同平本,汲本同藤本。
(2)从构件层面来看,即某些小篆构件为相应的篆化了的楷书构件所代替。如蘆:(平)-
(藤)-
(汲)-
(陈),构件“虍”与“皿”之间的构件为“甾”,本应作
。汲本、藤本字形很明显受了楷书“甾”写法的影响,即用篆书的笔法去书写“甾”。其实这种现象早已有之,隋唐碑铭中的篆文就有根据当时通行的隶楷字体而改写的,有的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作“篆文当代化”。
2.书写随意性
有时,书写显得随意不严谨,如瑑:(平)-
(藤)-
(汲)-
(陈),第一个字形显然书写较为随意。又如
:
(汲)-
(平)-
(藤)-
(陈),该组字所从“之”写法各异。
3.结体差异性
所谓“结体”是指汉字由书写单位(线条或笔画、偏旁)组成一个整体的形式,也称作“结构”。结体方面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布局图式和同一构件有不同变体。布局图式和构件变体在很大程度上与书法结体原则——“避就”有关,如瑬:(平)-
(陈),该组字构件“
”之下部前者写得近似“巛”,而后者作“川”形。虽然楷书“巛”与“川”为异体字,但在篆文的字形系统中作“巛”却有违系统性,也不利于构意的体现(3) 小篆作“巛”形则与“首”“
”字所从象形构件混淆。 。
(三)避讳所致
避讳是历朝历代都常有的现象,避讳之法大体有改字、缺笔、空字三端。改字、缺笔例在《说文》不同版本的篆文中亦有不同的表现,其中以缺笔较为常见。禛:(汲)-
(平)-
(藤)-
(陈),藤本将字头“禛”改为“正”,属于改字例。缺笔例如:胤:
(平)-
(藤)-
(汲)-
(陈),是为避雍正帝“胤禛”讳所致;曆:
(汲)-
(平)-
(藤)-
(陈),是为避乾隆帝“弘历”讳所致。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宋本篆文不避讳,清代始有篆文避讳的现象。“胤”字王昶本篆文不避讳,但释文用字避讳了。淮南书局本“胤”字篆文则避讳了,很明显是清代的避讳现象。
四、字形校正
小篆字形具有系统性,且构件均有一定的功能。基于此,我们可以断定上文所举四个版本小篆及重文有差异的字形中有的有正误之别,有的有优劣之分。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对《说文》小篆字形进行纠误、择优便是一项颇有价值的工作。本文试就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说文》小篆字形的校正。
(一)利用《说文》篆文自身的系统性校正
《说文》小篆构形有其自身的属性,具体体现在基础构件、各级构件、构件功能、平面构形或层次构形、层次结构的层级数、构形模式、布局图示等方面,这些构形属性使得小篆构形具有自身的系统性。正因为这个“构形系统”的存在,我们可以利用其校订字形正误。如:
点或线条的增减有时并不影响构意,因此而形成一组异写字。这种现象在大徐本四个版本中较为常见,例如:
瑾:(汲)-
(陈)、
:
(平)-
(藤)-
(汲)-
(陈),该组字声符“堇”的写法不同。平本、藤本与汲本同。《说文·玉部》:“瑾,瑾瑜,美玉也。从玉,堇声。”《说文·堇部》:“堇,黏土也。从土,从黃省。”“堇”字陈本作
,汲本、平本、藤本作
,二字中间部分前者作
,后者作
,二者中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堇”字从“从黃省”,“黄”字“从田从炗”,可见“堇”字中间部分正是“黃”字所从“田”之省,由此可证“堇”中间部分应作
形,借此可知“堇”作为构件时亦应作
。“蓳”字四个版本均从
形,不误,由此也可知从
之字在同一版本中“
”的写法不同。
由表2可知,经过冷补沥青修补料处治后,路面抗渗能力较好。该高速公路各修补路面施工完毕后的渗水系数极小,且在开放交通一年后,渗水系数的变化较小,这是由于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渗性能,能有效减缓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现象,从而避免二次坑槽病害。
咦:(汲)-
(陈)、茵:
(平)-
(汲)、鞇:
(平)-
(汲)、轪:
(平)-
(汲)、
(汲)-
(平):该组字中均含有构件“大”。就甲金文来看,“大”象正面站立的人形,两臂下垂。而上组字形中的“大”之两臂或下垂或平直,其写法不符合小篆系统性。“大”单独成字时四个版本均作两臂下垂形的“
”,从“大”之字理应如此作。
籀文“雞”:(汲)-
(平)-
(陈),该组字最明显的差异是左侧“奚”字底部的“大”。“大”字《说文》作
,而《说文》还有
,即籀文“大”。依据《说文》篆文的系统性,“奚”本从籀文“大”,则籀文“雞”之字形应以陈本为确。
采用GE OPTIMA660 64层螺旋CT机,自胸廓入口至膈肌横断面行常规胸部平扫20例,平扫加增强扫描32例,扫描参数设置:电压为120 kV,电流为200 mA,层厚为5 mm,螺距为1~3,时间为27 s,部分患者病灶区加2~3 mm厚层扫描,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注射80~100 ml 碘海醇(300 mg/ml),流速为3 ml/s,扫描时间为38 s。
(二)利用《说文》的字形说解校正
依据《说文》的体例,每一篆之下必言“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某声”等,以对篆文字形结构进行解析。我们可以利用字形说解对篆文字形进行校订。例如:
闒:(平)-
(藤),该组字中构件“
”上部前者从“日”,后者从“冃”。《说文·羽部》“
”字云“从羽从冃”,可知藤本“闒”字为是。
:
(平)-
(藤),各本《说文·耳部》均作“从耳占声”,可见从“占”为是。
当前青海盐湖上调国产钾报价,港口钾及边贸钾货源少量补充,国内氯化钾价格守稳运行。后市青海盐湖上调价格,将对市场价格起到支撑作用;磷复肥会议即将召开,下游复合肥企业观望心态较浓,市场需求短期内将无明显起色;亚洲地区新一轮采购启动,询货现象增加,国际钾肥补采需求仍存。综上预计,短期内国内氯化钾价格将盘整维稳,重点关注港口钾到货量及11月磷复肥会议讨论结果。
璶:(平)-
(藤)-
(汲)-
(陈),该组字藤本所从“盡”下部作“皿”。《说文》“盡”字从皿,篆文作
,可见藤本字形有误。
(三)利用古文字材料校正
随着出土古文字资料的日益丰富,《说文》中字见于出土文字者已有不少。因此可以从汉字字形演变的角度,利用古文字材料校订《说文》小篆字形。
瑰:(平)-
(汲),该组字构件“鬼”前者“田”形上不出头而后者出头。“鬼”甲骨文作
H7153、
H34146、
H14289,且“
”“畏”等字所从“鬼”上均不出头;金文“鬼”作
(鬼作父丙壶)、
(
鎛)、
(六年上郡守间戈),“
”作
(陈
簋盖)、“畏”作
(大盂鼎)、
(王孙诰钟),可见西周早期“鬼”字的写法上不出头,而到了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鬼”字上部呈尖形;楚简“
”作
(信2·013)、
(郭店·老子乙·5)、
(上博二·民·13),“鬼”字写法有上部出头的痕迹;至《说文》四个版本中“鬼”字均上出头作
,字形演变虽细微但有迹可循。由此可证平本“瑰”字形不确,构件“鬼”之上部应出头为宜。
以上字形校正方法只分类略举一端,在实际操作中却需综合运用。蘆:(平)-
(藤)-
(汲)-
(陈),该组字汲本、藤本字形相近,而与平本、陈本各不相同。鸕:
(平)-
(藤),该组字所从“盧”藤本之写法与“蘆”亦不同。就《说文》小篆自身的系统性而言,“盧”字从甾虍声。四个版本“甾”字形并无差异,均作
。由此可知,平本的“蘆”字较正确。验之于出土古文字,“甾”字甲骨文作
(H177)、
(H20534)、
(H36512),金文作
(甾作父己觯),可见《说文》“甾”字不误,理应作为构件时也作
形。又如上文所举“堇”字各本写法不同,然而从《说文》字形说解的角度知当作
而非
;从小篆系统性的角度可知所有从“堇”之字均当作
形,从
者均不确。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徐本《说文》四个版本的字形对比分析,描写出四版本从字形风格到结构呈现出来的差异情况,并分析了差异原因,校正了部分字形,为小篆计算机编码提供参考。
《说文》版本众多,小篆字形的使用更是历久弥新。就小篆字形整理而言,可利用的主要材料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说文类”传世文献。自《说文》诞生以来,产生了大批阐发《说文》的著作,包括“六书”类著作及以收录小篆字形为目的的著作。二是秦汉乃至隋唐的碑刻文献。秦汉碑刻中有些直接就是用小篆书写的,如泰山石刻、峄山石刻、袁安碑等;汉魏至隋唐,碑刻正文多用隶楷字,但碑额多用篆书。这些碑刻中的篆文亦是研究小篆字形的良好材料。从理论上讲,在对小篆进行计算机编码之前,应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字形整理。但是,由于字形过多,全面整理费一时之功。因此,选择最具代表性、字形最集中的材料进行整理,提供计算机先期编码,是可行、有效和科学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李国英,周晓文.字料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李国英.异体字的定义与类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中图分类号] H1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0292( 2019) 05-0093-06
[收稿日期] 2019-06-2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资料库的古籍计算机辅助版本校勘和编撰系统研究”(15ZDB104);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华字库’工程——版刻楷体字书文字整理”(0610-1041BJNF2328/11)
[作者简介] 周晓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文信息处理、汉字学;朱生玉,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字学;李国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责任编辑 薄 刚]
标签:《说文解字》论文; 大徐本论文; 字形测查论文; 计算机编码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论文; 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