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导向性,凸现高考地理复习的过程性——以必修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流论文,海陆论文,为例论文,课程改革论文,导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省区的广大师生普遍关注这样一个话题:如何将高中地理课改的基本理念落实在高考的复习之中。我个人认为,凸现复习中地理思维的过程性,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要重点改变非毕业班级落实课改要求,高三年级重演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复习过程。
问题提出
1.在学习了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及移动中的风带气压带之后,如何理解海陆分布及其热力差异对风带气压带的影响?
2.上述变化对大陆东西两岸及内陆的气候特点有何影响?
凸现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画出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注明纬度和过程序号。
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
过程1
副热带高气压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
7月份
教师:请同学们再绘出本区域海陆分布的实际状况。
学生:自西向东分别是大西洋、欧亚大陆、太平洋及北美地区。
教师:依据季节信息及海陆热力差异,在图中标出此时气温高低状况。
学生:
教师:依据气温差异,在图中标出此时气压高低状况。
学生: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结。过程1与过程4有什么差异?
学生:过程1表现的带状分布的高气压带;而过程4是高低压中心相间分布的格局。
学生:也可以说,过程1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过程4的高低压中心相间分布形式取代了。
学生:也可以理解为过程1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过程4的海洋上。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学生:当然是由海陆相间分布的格局与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决定了。
教师:那么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两侧分别分布着哪些风带呢?
学生: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为西风带,南侧为信风带。
教师:请同学们在过程4中绘出太平洋上高压中心的空气水平运动方向。
学生:那不就是反气旋吗?
教师:那么亚洲东部地区夏季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夏季东南风。
教师:同理,冬季风的风向同学们也能够判断——西北风。将北半球中纬度大陆分为东部、西部和内陆三部分,请同学们分别绘出全年的盛行风向。
教师:结合盛行风向,说明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部、西部和内陆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学生:受季风影响,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西风影响,北半球中纬度大陆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北半球中纬度大陆内陆既受不到大陆西岸西风带的惠顾,又受不到大陆东岸夏季风的影响,所以形成了降水稀少、冬冷夏热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海陆相间分布的格局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仅决定气压带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了风带的变化,出现了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部、西部和内陆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三个区域的降水及其气候特征。
巩固练习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课上的学习过程,自己绘制1月份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受海陆分布及其热力差异影响,气压状况和盛行风的变化过程图示。并做到边画边思考变化的成因。
第二天,教师收回学生的作业,逐一批阅,并与部分同学面谈。力争达到全班学生对此问题的真正理解。
事后反思
1.在新旧高中地理教材中同样出现的知识点,为何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2.再仔细研究一下新课程标准下不同版本的教材,关于海陆分布的格局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风带气压带的影响问题,为何有的教材已出现了引导学生探究的活动性课文,而有的教材却依旧采取“跳跃式”的编写手法给学生制造思维过程的障碍呢?
3.作为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教材,如何依据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科学地把握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本质呢?
当我们关注高中地理的课改实质,当我们把握8年来高考改革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上述问题的反思线索,不难发现课改与高考两者的统一性。
试题佐证
2003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37题有力地佐证了我们前述的基本观点,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地理空间的思维过程。
(1)补绘图中赤道附近海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动,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