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视域下的谈心教育:以青年思想引导为例论文

“理解”视域下的谈心教育:以青年思想引导为例论文

青年教育 Qing Nian Jiao Yu

“理解”视域下的谈心教育:以青年思想引导为例

□ 张桂华

摘 要: 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解释学的出场,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理解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认识空间,而且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谈心教育,可能是我们打开教育对象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

关键词: 解释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谈心

一、理解“理解”的内涵

解释学最初是解释“神”的旨意,把“不可理解之物变为可理解之物”。文艺复兴时期,解释学超出解释圣典的范围,扩大为对整个古代文化的理解,解释学转向为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论。真正使解释学成为显学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发表为主要标志。尽管在解释学发展演变中,不同流派对“理解”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有的甚至相互对立,但“理解”和“意义”始终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和关注焦点。人文社会科学不能无视解释学的存在,而应充分汲取其有益思想成分滋养自身。笔者认为,解释学的理解观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理解是把握对象的意义

解释学最初就是为了昭示《圣经》的原意,而《圣经》的意蕴就是上帝的意图。传统解释学着眼于对语言与文字的注释以达到对文本“原意”的揭示,理解是内隐于解释之中的。作为一般解释学的奠基者—施莱尔马赫引入了心理解释,探讨在作品背后作者的心理意境,从而使理解成为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施氏的继承者狄尔泰更进一步,把历史解释带入解释学之中,认为只有理解才能展示历史的意义。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再次使解释学发生转向,“理解何以可能”的追问,使解释学由认识论、方法论转向本体论。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一直伴随着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争论,简单地说,认为作品有原意的,就是客观主义的立场,认为作品没有原意的,就是主观主义立场。客观主义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独立于理解之外的,理解或解释就是去再现作品中的原意。主观主义认为,作品没有所谓固定不变的意义,是理解创造了作品的意义。哲学解释学观点更为新颖,它认为理解永远不可能发现及完整重现作品的原意,因而理解的目的不是去发现作品的原意。事实上,所有解释学都承认,理解是对某个对象的理解,没有脱离对象而孤立存在的理解;理解是去发现意义的,没有脱离对象而独立存在的意义。除了极端的认为“作者带去语词,而由读者带去意义”,即认为诠释是无限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观点之外,认为理解是把握对象的意义(不管是原意还是引申意义),应是解释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承认对象的意义和准确把握意义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绝对完整地去把握对象的意义,但不能因为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意义而否定理解是对对象意义的把握,而解释学较多的争论正是来自这一点。把握对象的意义,当然不能离开理解的对象。解释学的争论不绝,但文本这个对象没有哪方不去关注,对文本的存在谁都不能漠视。不论主观主义怎么解释,也不论作者怎样运用语言,读者要理解作品或作者的意图,要做的第一步仍然是阅读文本。我们不能脱离文本自身来对所谓作者的意图进行把握,正确的做法是既不能对语言的意义理解不足(如乔纳森·卡勒所说的“不足诠释”),又不能对文本过度诠释,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正如昂贝克·艾柯所讲:“在神秘的创作过程与难以驾驭的诠释之间,作品‘本文’的存在无异是一支舒心剂,它使我们的诠释活动不是漫无目的地漂泊,而是有所归依”[1]

三是确保前期工作质量。水规总院组成了5支专业齐全的综合审查队伍和3支专业审查队伍,同时开展审查工作;优化审查工作机制,在重点项目、重大水利规划中,注重提前介入,加强前期工作指导,促进勘测设计质量提高;进一步完善审查的技术保障体系,开展项目审查前期工作质量评价,坚持邀请院外知名专家参与大型项目审查的工作方式;强化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移民规划等专项的同步协调审查机制;坚持项目审查成果院长书记办公会议审议的集体技术决策制度。

2.理解是通过对话实现的

对话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深厚的传统,最早可上溯至苏格拉底时代,柏拉图树立了对话体的范例,此时的对话是获得真知的工具。把对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是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吸收了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从语言入手,认为人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思想,思想是一种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伽达默尔用对话来解读思想,在他看来,理解就是一个对话事件,对话使问题得以揭示,使理解成为可能。他指出:“流传物并不只是一种我们通过经验所认识和支配的事件,而是语言,也就是说,流传物像一个‘你’那样自行讲话。一个‘你’不是对象,而是与我们发生关系”[2]。伽达默尔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他进一步指出,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则更进一步指出,有效对话必须符合交往理性,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即认知的真实性、主观的真诚性、规范的正确性、语言的可领会性。

笔者认为,理解产生新意是有合理之处的,但这个新意不是与文本毫无关系的凭空生出的一个意义。合理的解释是:理解是一个过程,当我们去理解对象之时,通过对话方式,带着先有、先见和先知,与作品或作者进行视域交流,在交流中达到共识,而这仅是一次对话过程。由于在对话中双方受到启发,各自又会反思自己的先有、先见和先知,各自会调整原先的视界再次进行对话,这样就会形成新的共识。因此,新的意义产生过程其实就是新的共识不断产生的过程,新的共识不断产生推进了理解的不断深入,使我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对经典著作的不断学习、反复学习,保持与经典著作经常性的“对话”,才能准确学透经典著作的原意,才能学出深意、学出新意。

3.理解是新的意义生成

我国的猪养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但是随着市场对猪肉产品需求量以及品质要求的提高,常规使用的传统饲养管理措施已经难以适应规模化母猪养殖的需要,这就要求养殖户及时转变养殖理念、革新养殖管理技术,为母猪的大量、高质量养殖提供指导。

西方哲学强调以对话方式来获得知识、取得共识、实现理解,显现出哲学家的智慧。特别是哲学解释学的对话理论,不是停留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而是扩大为与历史的对话、与传统的对话,从而使对话成为理解文本、理解历史、理解社会的一般方法。哲学解释学的对话理论尽管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如过分夸大语言在理解中的作用,导致理解中的相对主义倾向,但就其对以往西方哲学偏执于一方、基本倾向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言,显然是个重大的突破。伽达默尔提出对话过程中文本的敞开性、无我性,对于具有明显交往特征的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实践而言,无疑极具启发指导意义,为我们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有效实施教育开启了新的视域。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弗莱雷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3]

二、思政教育为何难以“入心”

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理解活动,也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相互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交往行为是一种‘主体—主体’遵循有效性规范,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而发生的交互性行为,其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交往行动的目的是达到理解,同时没有理解也就没有真正的交往行动,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功能,但是作为一项教育活动,他必然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理解人与社会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同样也应该把理解人与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如果以理解来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发现那种“主体—客体”二分的认知存有重大弊端。尽管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离开教育者的组织引导、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但是,把教育对象简单作为客体来认识和对待,在实践中很有可能会导致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为一个静态的“文本”,忽视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认为他们没有任何“先见”、没有任何主动性、没有任何认知水平,仅是我们进行改造加工的一个“对象性材料”。如此,教育活动就只是教育者一场独白的舞台剧,教育对象就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境况下,交往没有了,对话没有了,理解变成了奢侈品。这样,我们的教育方法便变得简单而偏执,“灌输”方法大行其道也就不足为怪了,教育者强势的话语体系便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1.学科属性与功能

当代青年是在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的人群相比,呈现的代际差别非常明显。“当代青年需求具有丰富性与复合性共存、分层性与特殊性共存、矛盾性与冲突性共存等明显特征”[5],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独特性。另有研究表明,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表现为:自信心越来越强、社会公正感越来越高、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化、新时代秩序信仰越来越坚实[6]。与此相呼应,很多学者研究认为,当代青年最为显著的思想和心理特征是自主性、独立性、平等性,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民主意识强,交往需求强烈,渴望被尊重。青年的实际需求表征着这一群体的思想和心理特征,青年的思想和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这一群体的实际需求。这些需求和特征,应该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契合青年的需求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与人类政治文明共生共长的政治实践活动,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政治性辩护功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价值性。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这样的功能是其使命所在,不存在所谓完全“中立”的“去政治”“去价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我们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政治属性、价值属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所聚焦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在人的精神领域开展的这种政治活动,必定与人的精神与心灵世界直接相关[4]。必须充分肯定,经过多年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促进政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中,入脑入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教育效果仍然不能过分乐观。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依然是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为何难以入脑入心,原因固然很多也很复杂,但以下几点因素值得重视。

2.受众人群特点

不可否认,在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和实践方面,还存在过分放大其意识形态属性功能,突出强调其阶级性和党性,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人文性、精神性这个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侧重于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方法去研究其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以“主客”二分法去区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在教育方法上侧重用灌输方法来实现教育目的。这样的认知和做法,不仅违背了人文社会学科应遵循的正确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属性来看兼具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属性。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20世纪下半期以来越来越普遍使用解释学的方法,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在实证和诠释两种方法之间选择,或以一方为主,或兼而有之。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解即解释,因为它聚焦的是人的意义世界,用实证的方式是无法研究人的精神世界的。因此,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理解应是其共用的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体,在采用实证主义方法加以研究的同时,决不能无视解释学研究方法的重大价值,而这一点恰恰是以往的研究和实践所欠缺的。

我刊将以此次评选为契机,继续沿着创建世界一流期刊的道路,不断改进工作,提升质量,开拓创新,为广大读者、作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客观地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我们偏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过多强调教育者的权威性主体性,忽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具体性,教育活动多是按照既定的要求和规定的内容来实施开展的,导致我们对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关注不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实际工作中可能就出现这样的情况:青年想要的我们没有,不想要的还在灌输,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当代青年反感那种居高临下单调统一的说教,尽管碍于方方面面的考虑,表面上在听,实际入耳不入心,结果我们的教育往往就是自说自话。不了解青年的实际需求,不把握青年的时代特征,就很难去教育青年、理解青年,也很难成为青年的知心朋友。青年人群是一个特别需要理解的群体,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在一厢情愿地唱高调、提要求,而不是深入到青年中间,与青年平等相处、谈心交流,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赢得青年信任,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入脑入心。笔者在党校学习时曾翻阅腐败官员所写的《忏悔录》,有一位地级市的组织部长在分析自身腐败堕落的原因时说,担任组织部长以来,市委主要领导从没有找我谈过一次心,见面都是谈工作,我也是需要关心、理解的。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如此渴望被理解关心,何况青年群体对理解的心理诉求呢。

3.社会交往方式

对话既是理解的实现途径,也是理解的方法。对话作为一个方法,也有多种形式,如有正式对话和非正式对话,有公开对话和非公开对话,有群体对话和非群体对话,有平等对话和非平等对话。显而易见,非正式的、非公开的、个别的、没有等级之分的对话,是最为有效的对话。从这点来看,谈心是最佳的对话方式。谈心没有特别深奥的内涵意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谈心里话,而《辞海语词分册》没有收录这个词。能够谈心里话,就是一种特别的信任,是敞开心扉的交流,而这种交流能够进入对方的心灵世界,探知心灵深处的秘密,而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孜孜以求的理想结果。人作为宇宙之中最具灵性之生物,必然渴望被尊重和理解。从心理学角度看,尊重和理解是让人感觉到快乐愉悦的源泉。谈心的出发点就是尊重人、理解人,没有尊重和理解是无法交心的。谈心所具有的平等性、私密性、非正式性和个体性,这些是其他任何对话方式所不具有的特征,这也使之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优势。

采用傍河取水的方式开采地下水时,可以采用人工滤料来净化河水,通过研究含水层的淤塞机理、水流状态、滤料渗透性的影响、水质发生改善的机理等,探讨技术可靠,成本较低的净水工艺技术,不仅是净水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更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针对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净化机理、渗流场特征、渗流场变化规律、天然河床及滤层的淤塞机理、预测及防治等方面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需要在逐步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研究。

应该承认,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带来交往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一趋势是谁也无法阻挡的,我们不能戴着传统有色眼镜,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对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作用给予片面的否定,而应顺势而动、积极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主动接受互联网技术,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另一方面要尽量加强与青年人群的现实交往,多与青年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增强亲近感,真正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我们当然不会反对虚拟的交往方式,但是反对沉迷于虚拟的交往方式,因为虚拟的交往方式不能替代现实的交往方式,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这类直接要与人的思想心灵进行沟通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更是要强调直接的现实的交流与沟通,这对提升教育对象的幸福感和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虽然社会交往网络平台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社交途径且对幸福感也是有显著作用的,但在虚拟世界和他人的交往远远没有现实世界和他人面对面地交流更加有效,因此要特别重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不能沉迷于网络世界,否则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是有危害的”[8]

按照解释学的对话理论,理解不是文本自身单纯的直白,而是理解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海德格尔认为,“先有”“先见”“先知”是任何理解的先决条件,也就是理解的“前理解”状态,理解必须由“前理解”开始,而不是由“主体”开始。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把海德格尔的“三先”融为一体,统称为“偏见”或先见,认为偏见构成了个人的历史存在,为一切理解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伽达默尔这样解释,由于理解者在理解活动中的历史性,因而就会带有一种理解的偏见,这种偏见构成了理解者特殊的视界。同样,对理解对象而言(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解的对象是人及他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作品、文化、哲学,都是有意图的人来创造的),其也具有历史性而形成特殊的视界。因而,理解实际上是两种视界的交流,是一种视界融合。理解既不是不顾理解者的视界,一味迎合理解对象的视界,去单纯追求作品或作者的意图;也不是不顾理解对象的视界,一味遵从理解者的视界,去追求脱离文本意图的主观意义。而且,随着两种视界的不断融合,形成了对各自视界的一种超越,而在超越之中,理解对象的意义不断创新、生成新的意义。

三、善于通过“谈心”去理解青年

理解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确立,作为深入对象心灵世界的根本途径的出场,不仅使我们从认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主体性进行反思,而且也使我们从方法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重新认识。以理解的视域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豁然开朗: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难言之痛,很有可能由于我们在方法上的创新而有所改观。我们认为,谈心教育基于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1.谈心是把握对象真实意图的最佳方法

理解都是对对象的理解,实现理解就必须把握对象的本意。就对文本的理解来说,准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也绝非易事。唐代考生写了这样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实际上是问自己是否考中的事情,如果我们不知道此事缘由,仅从字面上理解,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是这么一回事。事实上,人作为特殊的理解对象,他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呈现于言行,而是更多的隐藏于内心。从教育实践看,受教育者的外显行为与内隐观念有时并不一致甚至反差很大。基于一种保护心理,我们的教育对象会表现为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一种尊重和服从,但在私下尤其在网络论坛上面,又表现为另外一种面貌。就如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其哲学理论洋洋洒洒,但其行为却反行其道,性格粗野,行为怪异,令人捉摸不定。德裔美籍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在论述政治哲学时也指出:“为了保护哲学,显白的教诲是需要的。它是一层铠甲,哲学必须身着这样的铠甲方可出场。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是“不思者无心,而思者则有其心”[9]。一般文本意义的呈现,我们还不能仅简单地通过静态的语言符号就正确把握,那么对人这个复杂的思想物来讲,更难以仅通过一些所谓的调查数据就准确揭示其内在的精神意义。

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对症下药”。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工作,摸清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状况,是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但正如前文所述,人的思想政治状况并非以裸露的方式呈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尽可能地掌握教育对象真实的思想面貌,要了解人的思想状况就必须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10]。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仅靠实证的方法有点力不从心,是需要理解的出场了。教育活动要成为有效的交往行为,必须通过对话才能实现。哈贝马斯认为,真正的交往是建立在同为主体关系、能够进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由此可以看出,对话在理解和交往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介的兴起,现代社会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年人群更是网络交往的主体。有报告表明:近一半的幼儿园孩子开始玩网游,超过三分之二的初中生拥有手机,高中生和大学生基本上都在使用手机。人们在形容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时,称现在真正是“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在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方面,青年群体与年长群体存在着代际差异,有专家称之为“数字鸿沟”。“年龄对于数字鸿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新媒体使用频率、利用程度及有效及时掌握新媒体知识方面,年轻群体都领先于年长群体”[7]。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传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面临着新的问题,青年人群善于在网络上交往沟通,利用网络表达自身需求,而父母和老师(特别是年长老师)因为不能充分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在与青年交流沟通方面出现了断层障碍,因而无法全面准确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反而促使他们会进一步利用网络来寻求答案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交往方式的变化也影响着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原来都是面对面地交流沟通,现在也通过网络视频来进行,如召开班会、布置工作、组织活动等,尽管好像我们的联系更为密切、效率更为高效,但是可能我们的心灵却渐行渐远,我们的情感也在逐步疏离。

2.谈心是达成共识的最好途径

解释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读者阅读文本看作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实际上,作为静态的文本是不会主动与读者进行对话交流的,因为静态的文本既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也不能主动回答问题,因此,真正的对话交流一定是同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解释学说读者与文本达成共识,可能更多的是指读者理解了文本的意图,因为共识只能在同为主体的人之间才会形成。与静态的文本不同,人作为理解对象决不是被动地被理解,而是也在理解理解者,正是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共识才会逐渐形成。不过,主体之间形成共识仍需要一个前提,即必须把各自的思想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相互之间或一方不能亮明思想,共识就无从谈起。共识不是一方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全盘接受对方的观点,而是双方都有所放弃也有所接受的过程,即“视域融合”。前文已述,谈心是能够让双方敞开心扉、直抒己见的,是真正有效的对话交流,这为形成共识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教育对象必须要接受教育,而是“接受”,即内心的真正接纳。“谈心教育不是教育者对学生的简单说教和灌输,而是教育者在遵循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的教育引导过程”[11]。在谈心的过程中,教育者不是强迫对象接受自己的全部观点,而是在尊重教育对象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 性作用,按照教育目标积极施加有效影响,让教育对象在内心深处主动接受自己的观点。

中医专业学生通过5年的本科学习,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普遍对中药化学成分、鉴别、炮制和制剂等知识缺乏了解,而中药是医生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中药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药物疗效的发挥,最终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随着中药现代化推进,中医专业研究生有必要加强中药化学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和现代制剂技术等知识的学习。

谈心的意义并不止于形成共识。在对话过程中,由于理解双方不断吸取对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也在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克服自己“前见”中的不足。同时,理解双方并不囿于原有思想认识范围,而是不断突破原有认识边界,增加补充新的思想内容,新的意义不断在生成,使理解双方的认识和境界不断提升。事实上,通过理解对话生成新的意义,既符合学理逻辑又符合实践逻辑。人与文本之间的每一次对话、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交心,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次提高的过程。

谈心教育绝对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但肯定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的话题。谈心教育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但这一很好的教育方法在现今思想政治工作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运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喜欢用宏大叙事方式来进行灌输式的教育,例如动辄上千人的大型报告会、表彰会,新媒体互动、电子屏展播,进行全方位展示,这样的活动有规模有气势有影响,当然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却很难深入到受众心灵深处。思想政治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没有教育对象内心的真正接纳认同,效果难以保持长久。这正是经常困惑我们的一个问题:教育活动面上开展很多,形式也多样,但教育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原因可能正在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这项工作多做少做差别并不明显,因而从效用角度考虑,教育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与青年学生谈心谈话,不如静心写几篇文章把职称提升一下。正因为缺乏动力压力机制,谈心教育活动也就容易被作为务虚的工作,忙起来就放到一旁去了。即便一些教育者认识到谈心教育的价值,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使之效果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升教育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求我们带着感情去做,而且还要寻求合适有效的方法。谈心教育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在日常、做到个人的有效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运用谈心这一方法,去接近青年、了解青年进而理解青年,在理解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1.2.2 稠化时间测定 参照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214-1996《酸液稠化剂评价方法》4.2章节规定方法测定稠化时间执行。

参考文献:

[1][意]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8.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65.

[3]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4]张桂华,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双重属性[J].教育探索,2014(9):105-106.

[5]刘俊彦.当代青年需求及其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1-7.

[6]邓志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现代性嬗变[J].中国青年研究,2018(4):5-12.

[7]林枫,等.同一个家庭不同的微信:大学生VS父母的数字代沟研究[J].新闻大学,2017(3):99-106.

[8]朱晓文,等.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大学生幸福感之归因[J].中国青年研究,2018(9):99-107.

[9][美]施特劳斯.写作与迫害的技艺[A]//贺照田.学术思想评论: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第六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0][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4.

[11]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BKS109)和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ZDIXM152)的阶段性成果]

张桂华:盐城师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程旭辉

标签:;  ;  ;  ;  ;  

“理解”视域下的谈心教育:以青年思想引导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