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高等教育消费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到90年年中期美国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学费已经占据了最大的份额,第一次超过州政府拨款数额。而中国高校的学杂费人均经常性支出的比例也在短短的5年中从原来的17%上升到27.7%,增长了10多个百分点。两国的高等教育都已成为家庭消费的主力支出项目之一,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本文试着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家庭高职教育消费额和资助状况来比较两国高等教育家庭消费的实际状况,以便对我国的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状况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索。
家庭高教育消费是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的高等教育费有,其中包括学杂费、食宿费、资料费,及其相关的交通费、娱乐费和其它费用。但受两国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仅以高校经费来源的学杂费一项作为分析和比较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的主要指标。其次,除特殊说明外,文中的大学均指受予学位的四年制本科院校的全日制学生的高等教育消费。
家庭高等教育消费额
首先,学杂费的数额是考察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状况最直观的依据。
一、美国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状况
表1:1979/80~1999/2000年间美国大学平均学杂费、食宿费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1998,(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8)
*资料来源于《国外高等教育快讯》,20005/6,第45页。
80年代,美国高校的学杂费和食宿费都以十几个百分点的增长率递增,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前半期,超过了消费者价格指数①。进入90年代,年增长率也都超过了6%。到“1993-94年度,(全美高等教育的)学费上升至486亿美元,而州政府拨款仅上升到419亿美元”②,由学生及其家长负担的学杂费第一次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首要来源。
表2:美国大学平均学费和食宿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
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的增长不仅表现为绝对金额的增加,而且表现在家庭负担率的提高。在1979年,学费、食宿费占到收入最少的25%家庭收入的15.1%,相当于100元的家庭收入中,有15.1元是用来支付高等教育费用的。到了1994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6%,相当于100元收入的26元必须用于高等教育,增长74%。可见,无论对于低收入家庭还是较高收入家庭,高等教育消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出现了“学生借更多的钱和更多的学生借钱支付高等教育费用”③的状况。
二、中国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从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其中,高等教育的消费是各阶段中最高的。根据1999年9月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组织的对城市住户基本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问卷显示:接受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学生家庭教育总消费为人均4,387.68元,基本教育支出(受教育者应付的最起码的教育支出,即校规定家庭必须交纳的费用)为4,632.05元,扩展教育支出(课外的文化补习班、兴趣爱好等各种培训班的费用,以及自愿购买的学习资料和家教费用)为205.63,选择教育支出(由于择校生、借读生及其他各种情况所支付的费用)为242.77元④。这还不包括和学习有关的住宿费、伙食费和交通、娱乐费等。
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的迅速增长明显超过了家庭收入的增加,导致家庭高等教育负担率也呈现增长趋势。国家统计局城调队调研数据表明,1996年家庭高等教育负担率为14.17%(基本教育支出)和14.55%(教育总支出)。然而,到1999年家庭高等教育的负担率已经上升到48.03%(基)和50.18%(总),增长率为239%和245%。短短的三年之内,家庭高等教育负担率远远超过了原来的两倍。中国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状况的变化的确是非常惊人的。
政府降低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水平,而把学费杂费方面的经济负担更多的转嫁给学生及其家长,是两国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增加共同的原因,它导致了家庭高等教育负担率的持续上升。
三、原因和家庭负担分析
对于美国而言,这只是原来思维框架中的局部调整。他们一直以来选择了一个庞大的、开放的、非常灵活的高等教育体系,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成本分担原则,由学生及其家长、政府和慈善家及其它的资金渠道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的费用。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四个主要的群体所分担的比例。在这些群体中分担和转换高等教育成本是一种减轻一方的负担,必须通过减少总花费或者将负担转嫁到另外一方或几方来补偿的游戏。
表3: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构成(%)
说明:*此项包括政府拨款、助学金和合同项款及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开发收入,但去掉了尔助学金:联邦政府直接对学生提供的资助。已经包含在学费与销售和服务项目中。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统计中心,Digest of ducation Statistics,1998(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Edducation,1998)
如表所示,学杂费的比例在80年代以1.2%的比例持续装增长,90年代前半更是以加倍的速度猛冲,至1991-92年学杂费所占的比例第一次成为最重要的经费来源(见表中黑体字),除地方政府保持稳定的经费投入以外,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在逐渐削减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它们和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状况共同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所以,在高等教育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尽管政府投入总额还是在增加,但是它在经费来源中比例的下降还是表明政府正在将自己的负担转嫁给了其他一方或者几方,其中主要是学生及其家长。其次是“私人赠与、助学金及合同款项”。
公众对学杂费的增长普遍表示担心,“等教育费用已经成为父母官新的头等大事之一,列与他们对公立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子女保健的关注之上”。⑤于是,学杂费在八九十年代飞速上涨以后,90年代末已经趋于平稳。尽管如此,美国60年代到80年代高等教育消费一般只占家庭收入的10%左右⑥,90年代中期最低收入家庭的25%左右。再加上高校和政府所提的各种财政资助,还是绝大多数家庭所能承受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它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高等教育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政府的拨款,学生不仅免交学杂费,而且还可以普遍享受政府提供的助学金。随着80年代初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国收收入分配格局转变导致政府财政拮,来自政府的教育经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开始逐步推行委培、代培和自费制度。到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高校学杂费占生均经常性指出的比例已经达到27.7%,处于上升时期。诚然,中国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政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在强调家庭对高等教育进行成本补偿的同时,家庭经济收入和对高等教育消费的承受能力无疑应该是制定合理的学杂费标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1994年收入最少的25%家庭的高等教育消费的负担率是26.2%,估计到90年代末略有增长,也不会超过30%而中国1999年家庭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的负担率已经达到了48.03%,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生均成本中的20%需要受教育者补偿时,家庭负担率为25-30%左右,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显然,和美国家庭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项更为承重的负担。
资助状况
一、美国学生资助体系
美国在分担和转嫁高等教育成本的同时,早就意识到了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的“可承受性”问题,并对学生及其家长采取了多种资助措施,以便保持高等教育消费的“可承受性”。
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资助措施,有助学金(基本教育助学金即佩尔助学金、增补教育机会助学金)、贷款(国家直接贷款、政府担保的学生贷款)和各种勤工助学的机会。近年来,一种变相的助学金形式日益盛行——学费折。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用学费折的形式对那些不能负担全部学杂费的学生提供资助。据1996年一项对147所美国私立大学和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不同类型的美国私立高校中均存在大范围的学费折扣现象,1994-95年的学费折率为28%。
另一方面,还推出了一些针对学生家庭的资助措施。
1.家长贷款 家长为了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可以申请银行贷款,利息为12%左右。家长从借款后60天开始还款,5-10年内还清。银行要求此项贷款的申请人必须具备偿还能力,必要时可用固定资产如住房等作抵押。
2.低税贷款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家庭每年收入中有一万美元可免交所得税,同时,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如成绩保持在"B"以上,其家庭可以享受1500美元的抵税退款。
此外,州政府还提供了大量偿还选择的预付学费计划、大学储蓄计划和私人贷款计划,并得到普及。家庭筹资渠道的扩大已要成为过去十年期间最受政府关注的学费预算政策领域。对学生本人不具有财政资助申请资格的家庭而言,这些措施也减轻了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的负担。所以,尽管低收入和高收入阶层学生之间的就学率差距仍存在,美国所有收入群体的就学率稳步上升。他们较为完善的资助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中国学生资助体系
中国1994年部分高校进行招生“并轨”试点、学生交费上大学的同时,初步形成了奖学金、勤工俭学和特殊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为主的学生资助体系。
中国的学生资助措施主要有奖学金、助学金和勤工助学,这是两国共同采用的措施。除此以外,中国还有两项特殊的资助政策:一项是国家针对少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或有突发性灾祸的学生而实行的特殊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另一项是政府为每一个学生所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津贴,按月发放,无需偿还。
除了针对学生的资助措施以外,“由中国工商银行制定的教育储蓄办法已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执行;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教育保险办法也已下发执行”⑦。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些针对学生家庭的资助措施并未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和美国的“家长贷款”和“抵税贷款”相比,效果并不如人意。显然,中国的学生资助政策在家庭资助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总体而言,中国“奖、补、减、贷、助”的学生资助体系的实际执行状况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资助面太小,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虽然比较困难但不属于特困生的学生还很难给予应有的资助;二是资助数额太小,除了减免学费外,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而美国真正发挥作用的就是一套完善而庞大,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体系。他们还本付息的期限往往延至学生毕业后几年甚至十几年。这种贷款既可以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又可以回笼基金缓解国家的财政困难。因此,在我国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该着重完善“贷款”的资助方式,建立以贷款为主,奖、补、助、减等形式为辅的资助体系,减轻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负担。
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美国和中国的家庭高等教育消费额先后不断上涨,美国高等教育家庭负担率稳步上升,中国家庭高等教育负担显著增加。
2.美国针对学生及其家长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直接或间接地有效缓解了家庭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压力。而中国的学生资助体系还存在资助面小、资助数少和家庭资助少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借鉴和完善。
3.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的比较结果显示,实际中国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已经高于美国的家庭消费。中国需要以家庭收入为依据,更合理地制定家庭所应承担的高等教育负担。
因此,在未来的高等学校投资体制改革中,建议我国政府和高校根据学生及其家长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高校学杂费,同时配以完善的贷款体系,重视针对学生家长的贷款和税费资助,逐步建立以贷款为主的,积极有效的学生资助体系,从而切实缓解家庭高等教育支出的负担,使高等教育成为每一个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及其家庭所能享受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