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_活动理论论文

论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_活动理论论文

论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史论文,研究者论文,主体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5)12—0063—03

主体意识是教育史研究者的素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主体意识是一个源自哲学上的概念。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① 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是指教育史研究者对自身作为教育史研究活动全过程中的主体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史学术问题所做出的各种认识与判断。由于潜在的认识偏见,史学界往往忽视了主体认识能力方面的研究,不敢承认在历史研究中加强主体意识、发挥史家主观能动性的正当性、合理性。这是一定时期内我国史学沉闷、迟滞、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开始重视对历史认识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进入21世纪,研究史家的主体意识的趋势仍在继续和发展。③ 然而,在教育史学界, 对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问题却一直缺乏关注,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这方面明显落后于哲学、史学等其他社会学科。

一、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与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历史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史学成为科学的前提。教育史也是如此。历史上所发生和存在过的一切教育事物和现象,无论后人是否承认它,认识它,都改变不了它曾经存在的事实。因此,强调教育史认识的客观性对确立教育史学的科学地位功不可没。然而,与史学研究一样,这种现象走到极端就必然要求教育史研究者在研究中排斥“自我”,消灭“自我”,而教育史研究活动中不渗透任何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说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呢?第一,教育史认识活动的目的性决定了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历史上的教育事实、教育现象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与现实之间具有关联性。人们是为了解答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和预测未来而去回忆和思索教育史的。“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史。人们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去认识教育的历史,教育史认识活动的目的性表明了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教育史认识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同历史认识一样,教育史的认识客体有三个层次,即教育史原型客体(客观教育史本身)、教育史遗存客体(实物和文字史料)和教育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现实社会)。教育史认识的特殊性就表现在教育史研究者不可能直接接触教育史原型客体,而只能通过教育史遗存客体即教育史史料去解释教育史,而教育史史料也是经过人们整理的,难免打上研究者的主观烙印。因此,教育史研究中的纯客观是不存在的。第三,教育史认识主体的观念和用以思维的概念、范畴的主观性决定了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教育史认识是教育史研究者依据自身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教育史学实践再现和评价以往的种种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而教育史研究者的观念和用以思维的概念、范畴等带有主观性,它们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其适用范围也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我们在认识,只要我们还必须利用概念、范畴去分析客观历史,我们也就不可能去追求到纯粹客观性的历史结论”。④ 第四, 教育史认识中的创造性行为决定了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任何一个教育史研究者的教育史认识活动都不是毫无思想的机械重复,而是包含了创造行为。创造的本质就是在已有的经验上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教育史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史思维和教育史认识活动并进而叙述教育历史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创造性行为。这种创造性行为就包含了教育史研究者的主观性。

由此可见,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客观存在的。承认教育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研究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的重要前提。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恰恰忽略了对教育史研究中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在教育史研究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必然性、共性和客观受动性,而忽视了偶然性、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从事教育史研究的主体也是如此,我们忽视了作为教育史学主体的研究者的教育史学实践活动的意义。我们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教育史学是一种观念性的精神产品,它是教育史研究者能动地认识教育史客体的产物。任何一部教育史学专著,都不能不渗透着研究者主观意志,因此,这也就成了影响教育史学发展的直接原因。

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史研究的水平。影响教育史学科的诸因素中除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等外部因素以外,从教育史学科自身来看,主要表现为教育史学观念的进步和教育史学思想的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史认识主体意识的提高。因为,观念的进步和思想的发展都不可能是自发完成的,而要建立在教育史研究者艰苦的理论探索和理论概括的基础之上,并需要教育史研究者自觉地接受和运用。在中外教育史研究中,教育史研究视野的扩大,教育史研究选题的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广泛采用等等,无一不是与教育史认识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主体意识的加强,首先表现为教育史研究者思想上的不断解放,以及教育史研究者在研究工作中主动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对于不同的认识主体来说,主体条件及其发挥的程度,使他们的认识成果显示出大小高下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别。而对教育史研究群体来说,主体意识发挥的程度如何,则关系着整个教育史学科的繁荣和发展。所以当前我们要发展教育史学科,尤其是在人们期待教育史学科出现新的“转机”的时候,就不能不提出主体性的解放这个根本性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增强教育史研究者自觉的主体意识,提高教育史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

二、增强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主体修养的问题,这是加强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基础。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修养,就是教育史研究者主体意识结构的培育问题。它包括“主体哲学观点的进步性,政治立场的革命性,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生活经验的深化、高尚情感的培养、性格气质的锤炼等诸多方面”。⑤ 教育史研究者应培育出一种适应专业科学研究的良好的主体意识结构。

从我国的史学传统来看,重视史学家的主体修养历史悠久。从孔子开其端绪,历代史学大家无不重视史家精神对于撰史的重要性。上一节我们提到的刘知己的“三长”说和章学诚的“四长”说等,就是深入论述史学家个人品质修养对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的代表。今天我们从事教育史研究,同样需要重视研究者的主体修养。如果教育史学科要想和整个社会历史时代保持同步发展的水平,那么,教育史研究者就必须高度重视改变自身的主体条件,以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加强主体修养,首先要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促使自身主体性的真正解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仍是教育史学的理论原则和导向性方法,要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做出新认识、新阐释,科学地对待唯物史观,让唯物史观成为教育史研究的利器;其次,应建立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的知识结构,要改变我们知识结构单一、贫乏的状况,不断吸收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素养和方法论手段,为认识结果的科学性奠定基础。再次,应该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培养开拓性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开辟出一批能够标志一个时期的新的教育史研究领域。最后,要培养高度自觉的责任感、使命感,关心当代社会的发展,增强从时代需要出发去认识教育史的自觉意识。⑥ 如果能从上述几个方面重视加强主体自身的修养,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教育史研究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育史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次,要有强烈的教育史学理论创新的欲望和行动。就科学研究来说,创新是科学的本质。没有教育史学理论的创新,就没有教育史学的进步。教育史学理论的创新从本质上说是时代的呼唤,反映了社会发展与教育史学学术发展的要求,即它要有必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术发展的环境。但是,即使上述条件都具备了,却缺少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没有教育史认识主体积极主动精神的发挥,那也是不可能有教育史学理论创新的。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主体意识,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史学科发展的要求。教育史学科的进步以教育史学理论的创新为前提,教育史学理论的创新则以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教育史学的每一个进步,都和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研究者主体意识的加强和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有时候人们并没有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些教育史研究者开始打破“左倾”思潮影响下盛行的种种精神枷锁,冲破了一些人为设置的所谓研究“禁区”,对一些教育史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重新研究与探讨。如对教会教育史的研究,对杜威、胡适等人的重新评价,对教育史分期、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等问题的探讨,以及近年来对运用包括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心理史学、口述史学等在内的新的史学方法来开展对教育史学的跨学科研究的提倡与借鉴,都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教育史学的复兴和发展。

进入21世纪,我们更应该强调加强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加强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进行富有创新的历史研究活动,从而推动教育史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重大进展。

最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教育史研究者在从事教育史研究活动中的自觉的主体意识。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性自觉,应该体现在教育史研究的全部过程之中。首先,应在研究课题的确定上表现出自觉的选择意识。教育史研究者在研究课题的选择上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主体自觉的选择意识,就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重复选那些老课题,选题缺乏新意,研究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并与现实发展的要求相脱节。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育史研究内容的选题应该是极其丰富的。但选题不能盲目进行,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教育史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主体自身知识结构的是否适应等因素来确定选题。教育史研究者在选题上要突出主体自觉的选择意识,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敢于大胆地无拘束地从“我”出发,去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史学就一定会出现活跃、繁荣的局面,并实现它的强大的社会功能。其次,在对教育史料的正确判断和鉴别上要体现出自觉的主体意识。从事教育史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史料,只有在史料搜集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进行批判的分析和比较。但是,如果教育史研究者对教育史史料不加判别,拿来就用,就将会陷入一种盲目的认识之中,使其认识自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这样,认识主体的全部活动及其结论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我们必须继承我国两千年来鉴别史料的传统,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鉴别史料的主要任务是:鉴别史料的真伪、作者、时间、地点和用途”⑦ 等等。只有通过正确的鉴别,利用教育史料所作的研究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三,在对教育史材料价值的开掘上也要表现出自觉的主体意识。我们从事教育史研究首先就要认识材料,判断材料的价值。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排除认识上的主观随意性,但是不能反对主体的自觉性,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是主体在认识材料。材料的价值是客观的,它所反映的事实早就在历史上产生过它的影响,它决不以研究者的解释、判断为转移。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任何材料必须通过研究者的解释、判断才能折射出光彩,没有哪一条材料的价值的显示,不与教育史研究者对它的解释、判断相联系。因此,教育史研究者要积极挖掘材料的价值,寻求材料的客观内涵和史家主体认识的统一。

随着主体性的解放,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它必将带来教育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繁荣。目前教育史研究中一些新的生长点正在滋生,新的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新的教育史学概念和范畴,新的研究课题,新的教育史学流派,将会成批涌现。不同的学术观点的对立和争鸣,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期盼教育史学领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的到来,因为这才是教育史学的真正的春天。

注释:

① 张建云:《试析主体意识的内涵》,《天中学刊》2002年第6期,第5页。

② 参见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138页。

③ 参见余小明:《史家主体意识及其与史学繁荣和发展的关系》,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第23页。

④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151页。

⑤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165页。

⑥ 参见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 版, 第166页。

⑦ 荣孟源:《史料和史料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标签:;  ;  

论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意识_活动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