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发展前景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广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要充分认识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关于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这个新论述,点明了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有了新的认识。
1.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自己没有经验和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在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党的八大明确提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了社会生产力以巨大的发展前途。毛泽东同志在八大期间指出:“关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现在已不存在障碍中国发展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将来要变成什么样子,是要看发展的。”[1](P124)但由于此后“左”的思想占据上风,“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以阶级斗争为纲”又影响到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时,认为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主义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因此得出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结论。邓小平同志不断强调解决中国社会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并坚持认为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P377)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格局多极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凸显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强调要把发展问题不仅仅看作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看作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强调要把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作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进而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论断,进一步强调:“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3](P538-539)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在这次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4](P505-506)
2.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思想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作了系统归纳和深刻揭示,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思想和理论的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个历史进程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之所以是发展,不仅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渐次展开的,还因为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改革开放成效最重要的体现,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是正确把握基本国情,牢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所作出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发展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队伍和基本力量,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根本性、决定性的主体地位;发展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一如既往地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努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落到实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且全面把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确定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它各方面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确保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注重经济建设持续的高速发展,又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再生性和可持续性,保证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地恒久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应有状态和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统筹兼顾,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注重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实现发展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统筹兼顾处于科学发展的方法层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基本途径,深刻地体现着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动态平衡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和由统筹兼顾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会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四个方面辩证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坚持科学发展,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项根本要求,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在我们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改革开放近29年来的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了邓小平同志反复阐明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战略思想,在阐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中,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因此,我们既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又要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5](P3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必须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深得党心民心的拥护。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相辅相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以“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需要继续开放”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领导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说法,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国初期进行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那是一个革命”,这个革命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和解放,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把改革开放也称为一次革命,就在于它“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2](P135)。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6](P211)。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确实,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改革又包括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也涉及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发展了生产力,推进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进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以改革开放的全新实践集中体现了被世人喻为“中国模式”的特征。因此,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中国走自己的路的真实生动记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切实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4年9月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使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同年11月7日,党中央又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指出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要求共产党员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党中央连续作出一个决定,发出一个通知,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全面铺开,交替进行,有力地推动了党的建设。对此,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他还强调:“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进一步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7]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1.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世纪与新的发展阶段,就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从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到20世纪末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时,就“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2](P226)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的第四位。我国的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2006年进出口贸易总额1.7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是在这个新起点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从强调又快又好发展,到强调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质量、效益与速度相协调,坚持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使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新课题新矛盾。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总体上尚处在工业化中期的水平,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然而,推进工业化必然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重要约束,这些硬约束,任何国家都饶不开、躲不过,总要想办法应对。同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往往都要发生重大变动。此外,我们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面临着信息化的任务。由此可见,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我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面临着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而产生大量相对剩余劳动力与解决劳动力就业的矛盾,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就是如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下更大的决心和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使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而且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城镇化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如一些地方不顾城市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等客观条件,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的提高;一些地方政府打着“规模经营”、“加快城镇化”的招牌,纷纷“圈地”、“围地”,土地资源透支严重;随着土地被征用,出现了大批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农民”;有的城市盲目扩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房价高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要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认真解决好发展与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矛盾,推动城镇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市场化方面,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产品和服务市场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新的部署。这些都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是改革这样一场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相统一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政府转型也还不到位,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还存在社会环境问题;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市场化趋向和行为,已经使群众感受到上学难、看病贵和就业难等问题。由于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的原因,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就是如何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的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如何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如何建设好市场竞争的主体秩序和市场经济的交易秩序、法制秩序、道德秩序;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如何认真解决群众的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如何理顺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在国际化方面,从世界发展大势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加紧向全世界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这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进一步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促进和谐世界的建立;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如何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探索既符合国情又与世界发展潮流相适应的发展道路;如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汲取世界文化之长的和富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并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总之,我们要在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的基础上,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胡锦论文; 胡锦涛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