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四一医院 血透室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尿毒症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各项炎症指标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改善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的状态,有效清除炎性因子,效果显著。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慢性肾衰;微炎症
尿毒症实际上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引起的危害 [1]。目前,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方式,但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透析膜与血细胞存在生物相容性不佳、透析液里的内毒素进入机体的血液循环、补体成分被活化等原因都可以促使单核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症因子(IL-6和CRP),使机体处于微炎症的状态[2]。本研究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尿毒症,旨在建立一种有效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相关毒素,降低其发生炎性反应风险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尿毒症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5~72岁,平均(48.37+5.22)岁,病程1~9年,平均(5.74+1.03)年,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肾病12例,慢性间质性肾炎4例,梗阻性肾病1例,多囊肾2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22~78岁,平均(48.59+4.93)岁,病程2~10年,平均(5.92+1.47)年,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病10例,慢性间质性肾炎4例,梗阻性肾病2例,多囊肾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原发病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机(德国费森公司),超滤系数为7.2ml/mmHg,3次/周,4h/次。
观察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灌流:一次性血液灌流器(HA130,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灌流器按串联方式与透析器的前端相连接。冲洗灌流器和整个透析管路,使肝素保持在5mg/h。血流量为200ml/min;每2周进行一次,时间为2h;灌流结束后取下灌流器,进行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方法同对照组,时间为2h。
治疗期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的IL-6、和CRP的水平。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IL-1、IL-6、TNF-α和CRP水平见表1,两组治疗后的各项炎症指标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显著(P<0.05)。
3.讨论
微炎症状态是患者没有受到明显的临床感染,在其体内受到多种内毒素以及免疫因子的刺激,促使炎性因子表达、分泌的炎性反应。血液灌流是利用灌流器对尿毒症患者血液中的外源性、内源性毒素进行吸附,起到净化血液的作用,但是血液灌流会使机体的水电酸碱失衡,血液透析则通过有效清除中、小分子,调整患者机体的水电酸碱平衡,所以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可以克服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单一使用的缺陷[3]。颜怀荣等人[4]利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研究慢性肾衰患者微炎症的状态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肾衰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后的相关炎症因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项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够明显清除患者机体的炎症因子,改善其微炎症的状态,缓解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清,黎林,王倩,等. 补肾健脾方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衰患者血清TNF-α和NO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J]. 中医药导报,2016(10):90-92.
[2]邱建华. 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透析效果的临床比较[J]. 临床医药实践,2016,25(6):470-472.
[3]刘忠强,王丽娜.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84-86.
[4]颜怀荣,东阳,程悦.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慢性肾衰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 西部医学,2015,27(2):218-220.
论文作者:李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血液论文; 炎症论文; 尿毒症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状态论文; 因子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