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论文_梁汝圣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论文_梁汝圣

梁汝圣

天津市第一医院 天津市 300232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中医药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以下简称 NAFL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简单来说,是由于除酒精等损肝因素导致的一种以肝细胞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尽管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仿,但是患者并无长期过量饮酒史[1]。前人针对NAFL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业内认为该病与遗传、环境、代谢、药物等因素息息相关[2-4]。近年来,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改变、长期缺乏锻炼、药物服用过多等因素的影响,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NAFLD后期会逐渐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极大的影响国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NAFLD的临床治疗方面,西医在治疗的过程中药物作用靶点单一,并且容易引发不良反应,治疗效果通常欠佳。将中医药用于NAFLD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7]。本文从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中医药治疗等几方面对NAFLD的治疗进展进行概述,详细如下。

一、病因病机认识

在传统中医学中,对于NAFLD这一现代医学的病理学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命名。传统中医从临床症状或者病因病机的角度将其纳入“肝癖”、“胁痛”、“肝胀”、“肝痞”、“积证”、“积聚”等范畴。事实上,由于NAFLD临床表现症状不一,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命名是否合理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针对该问题不做过多的讨论[8-10]。目前可以查询到的关于NAFLD最早的记录出现《难经》中,书中有“肝之积,名曰肥气”的记载。中医针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记载较多,其中清代名医尤怡所著的《金匮翼》提及“积聚之病……风寒外感,亦能成之”,认为该病由风寒外邪导致;清代医书《杂病广要》中有“肝气被压……横行之则两胁痛”之说,认为偏嗜肥甘厚腻也会导致NAFLD发病;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有“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明确说明了肝脾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情志失调会引发肝郁,造成肝疏泄不畅,久而久之形成“积聚”,重在强调情志失调是NAFLD 的病因之一,传统中医认为NAFLD虽然发病部位在肝,但是肝与脾胃等脏器之间密切相连,肝病久治不愈也会伤及到肾脏;明代龚信所著的《古今医鉴·胁痛》有云“胁痛者,……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为痛”,认为痰瘀积聚日久也会导致NAFLD发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上述诸多医者对于NALFD的病机认识可以概括为外感邪气、情志失畅等导致肝功受损,疏泄失司,进而引发脾虚湿盛、痰阻中焦、气血瘀滞等症,可见,痰湿和瘀血是NAFLD的病机共性。

二、辩证论治

西医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因等相关因素采取治疗措施,但是效果欠佳;在这方面,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对于NAFLD的辨证论证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辩证论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的精华,是根据病人的发病原由、症状等,应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诊断,最终完成医治的过程。对于NAFLD来说,不同医生根据其临床经验的不同,分型方法也不相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杨智海等学者将NAFLD分为肝胃阴伤、气血瘀阻、胆胃湿热蕴结等三型,对于肝胃阴伤型NAFLD的诊治选取一贯煎化裁取其滋阴清热之功,对于气血瘀阻型的诊治,方选逍遥散合调营饮加减,对于胆胃湿热蕴结型,选取黄连温胆汤合三仁汤化裁进行治疗[11];张卫东等人将NAFLD分为三型,其中脾胃气虚型选取人参归脾汤医治,痰湿互结型的诊治选择黄连温胆汤,湿热内生型NAFLD的治疗选用茵陈五苓散[12];韩加强等人将该病分为脾虚肝郁、痰瘀互结和痰湿蕴结等三型,并选择合适的中医药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适当运动锻炼,取得了不多的治疗效果[13];柯美华将本病分为湿阻气滞、湿热交蕴、痰饮内恋和肝郁血瘀等四型,并选择不同药方予以诊治,效果明显[14]。

三、讨论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中医药界针对NAFLD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见的是中医疗法对于治疗NAFLD有广阔的前景[15]。但是不可否认,中医药诊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比如临床诊断不够严谨、科研设计样本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学对NAFLD的治疗水平,首先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治疗标准和规范,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实验研究,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第三,注重研发疗效高、使用安全的中药新药;第四,需要注重饮食调整、体育锻炼等非药物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牛逍遥,赵文霞.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研究进展[J]. 中医研究,2016,29(1):75-78.

[2] Ferramosca A,Giacomo M D,Zara V. Antioxidant dietary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fatty liver:New insights and updates[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23(23):4146-4157.

[3] 王一强,姜德民,张玉香.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2):144-145.

[4] 娜日苏,包纳日斯.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39-40.

[5] 戴冰清,张明香.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概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1):139-142.

[6] 王魁彬.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6):150-151.

[7] 张海博,王宇.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现代研究进展[J]. 海南医学,2017,28(10):1651-1653.

[8] 张顺贞,石安华,姚政,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17-19.

[9] 李松梅,吕花荣,蔡豪,等.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论治[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5):91-93.

[10] 邹必英.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浅析[J]. 山东中医杂志,2013(5).

[11] 杨智海,刘吉善. 刘吉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经验[J]. 光明中医,2008,23(12):1925-1926.

[12] 韩加强,孟庆敏. 脂肪肝的辨证论治[J]. 亚太传统医药,2007,17(2):62-62.

[13] 张卫东. 脂肪肝从脾论治三法[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4):359-359.

[14] 柯美华. 脂肪肝证治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4):259-259.

[15] 李军祥,陈润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3):180-185.

论文作者:梁汝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进展论文_梁汝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