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高中英语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和指导者(supervisor)。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的英语语言知识和科学、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主辅的关系,师生之间将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
(一)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际的应用,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目标。
1.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将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对于社会与人类进步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坚强的品格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认真、扎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培养自己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品格。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需要围绕研究的问题主动地收集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通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在英语学习中,利用因特网来收集信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运用英语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研究的成果,培养和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渠道,使学生在分工与合作中学会共同生活,教他们学知,学做,学会发展,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英语语言学习本身。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6.培养学生具有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也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可能是英语学科内,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的需要不同,研究的视角、研究的目标、切入口的选择、研究的过程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为学生和教师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不是学生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下面就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实施程序以及实施原则分别进行讨论。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1.根据研究内容分类。
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1)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2)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以完成一个任务为主要目的,比如策划搞一个用英语进行的申办奥运会或如何迎奥运活动的设计。
2.根据组织形式分类。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请有一定专长的校内外教师或学者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题目,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周、几个月或半年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学生需要围绕一个研究课题,各自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然后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共同学习有关文章等。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收集材料的方法、采取的行动和可能的结果,等等。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本阶段包括以下方面。
(1)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逐渐学会运用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报纸、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法,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整理与归纳资料,并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获得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记录在调查中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信息资料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
(3)进行初步交流。学生在分别进行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的资料以及初步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交流。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制作软件,等等。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通过交流、研讨,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的作用
1.设计者。
有效的研究性学习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这种学习通常要通过任务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一个设计者。
2.组织者和建议者。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向已有的结论引导,应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3.资源开发者。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和利用对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是资源开发者。
4.指导者。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要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写研究日记,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四)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解放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递进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在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要体现出层次性。
3.过程性原则。
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细致地抓好每一个环节、步骤,充分发挥每个过程的作用。
4.共生性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提高,教师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同一过程中,师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英语研究性学习示例:多媒体海洋资料展示
胡国燕老师在课文The Sea(人教版高二教材UNIT 16)教学之初,提出任务:海洋如此浩瀚,充满活力,是否可以根据我们对海洋的学习和了解,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海洋资料呢?学生的反应是肯定和热情的。全班各小组以海洋为题,确定各自的多媒体资料专题,并将在课堂上进行各专题的多媒体海洋资料展,各专题要有相关的讲解。同时确定了各组交“资料”的时间。
任务型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海洋的探究精神和进行语言实践的热情,也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搜索、筛选、澄清),组织信息的能力(概括、分类、系统化),传递信息的能力(讨论、撰写、宣讲)。这项任务也为学生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了施展空间。各组学生首先学习、研究、讨论并确定本专题的资料内容和展示方法,然后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收集资料或制作软件。他们先在书籍、光盘版百科全书和互联网上进行文字和声像资料的查询、下载;之后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筛选、定稿;然后进行软件制作、资料系统化展示、资料讲解训练;最后将所有专题材料汇集到网络教室服务器。
在汇报课上,学生不但以美丽的画面和录像生动地展示了课文中所提到的珊瑚礁(coral beds)、鲸鱼(whale)、吃海底鱿鱼(squid)的巨头鲸(sperm whate)及海底(the bottom of the sea)的生物圈环境,还介绍了海洋中的其他生物,如鲨鱼(shark)、锤头鲨(hammerhead shark)、大白鲨(great white shark)的生活。有的小组就海洋的某一专题进行了生动的特别介绍,如海洋中的危险生物(the dangerous oreatures in the sea)、海洋中的噪音污染(ocean noise pollution)等。沿海地区的文化也是学生关注的内容。课文中提到死海及中东地区,有的小组就用画面展示了该地区的文化和风情。
学生制作的海洋资料中,很多图片、录像和动画片都配有英文说明。有的小组还为他们精选的文字材料中的生词做了注释,以帮助同学们顺利阅读资料。各组成员轮流边展示自己的成果,边进行生动的讲解。由于全班所汇集的资料非常丰富,课堂上不得不限制各小组展示和讲解的时间。为了便于用英语讲解,学生采用的资料主要来自各种英文的语料库和互联网。可以想见,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学生们体验着探究的辛劳和乐趣,实践着英语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正如后来学生们所说,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所提高的决不仅仅是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这一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主体精神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这样的课还可以使各个学科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如进行海洋这个话题的教学时,涉及地理、生物、历史学科的内容。就可以使这些学科内容的教学融为一体。
不少教师观看了学生汇编的海洋资料,在对学生任务型学习的成果感到惊叹之余,深感多媒体技术不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工具,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和语言实践的有效工具。教师要利用好这种工具,不仅需要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面临的任务同样需要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