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师教育发展历史沿革及启示
寇金路1 刘 扬2李雅君1
(1.哈尔滨师范大学 斯拉夫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黑龙江科技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摘要: 俄罗斯的教师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有很多新颖的、开放的、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因而,文章通过对苏联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及存在的弊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进而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教育理念上的新启示,形成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理论和体系。
关键词: 苏联;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可见,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对于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发展坚不可摧的基石。为了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教师教育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未来的教师教育必将是一个集科学性、文化性、包容性、国际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全新的教育模式,优质教师资源的储备是国家发展的催化剂。俄罗斯作为教育大国,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十分重视。从1779年俄罗斯第一所师范学校——莫斯科大学附属师范学校的建立,直至今日历经两百多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师范教育体系。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利与弊进行有益的探索,进而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提供新思路。
一、苏联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师教育也称为“师范教育”,主要是针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培养和教育。最早有关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首先提出了建立师范类学校的建议。世界上第一所师范类教育机构于1672年在法国成立。此后,俄罗斯也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并于1779年建立了第一所师范类学校——莫斯科大学附属师范学校。至此,揭开了俄罗斯教师教育发展的序幕。
(一)“十月革命”前:由宗教教育转为世俗教育
俄罗斯的教师教育在“十月革命”前尚未形成独立的教师培养体系。教师的培养以东正教主管的学校与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学校双规并行运转,教育以服务贵族阶层为主,教师主要是东正教教徒。当时,俄罗斯的沙皇及领导阶层对教师教育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未树立国民需要受教育的观念。直到178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才正式建立国民学校委员会,并于1786年颁布了《国民学校章程》,这是俄罗斯第一个有关教育制度的法令。随后在1804年成立了彼得堡师范学院,1861年更名为中央师范学院,六年学制,学生均是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需要在国家直属的教育机构至少工作8年,这一政策为文科中学、私立学校、完全中学等输入大量的教师。
随着农奴制的爆发,唤醒了国民受教育的意识,一些反对神学教育的有识之士主张全面开展国民教育,培养国民素质。乌申斯基在1861年撰写的《师范学校章程》中,首次对师范学校的类型、规模、课程结构以及实习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也正基于乌申斯基的这一章程,俄罗斯各地开始兴办师范类院校。1867年建立彼得堡文史学院,属于三年学制的专科院校。1911年又建立了舍拉普钦师范学院,招收男生,学制两年,同时师范生的课程也更加系统化,并且为教育实习建立了专门的附属中学。一系列的政策实施后,俄罗斯的初级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这对于当时俄罗斯适龄入学人数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据资料记载,直至1917年,俄罗斯开办各类师范学校共171所,其中有部分女子师范学校,在校学生大约2万人。当时招生的主要对象是有东正教信仰以及品学兼优的中学毕业生。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俄语、数学、地理、历史、神学、音乐及教学法等内容构成,毕业后的教师大多被聘任到小学任教。这也使得当时俄罗斯小学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二)“十月革命”至“卫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教育
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由不完全高等教育、基础高等教育和完全高等教育等三个阶段组成。其中,第一阶段属于不完全高等教育,修业年限为2-3年,主要进行师范教育的基础培训,毕业生将授予基础教育教师证书,有资格在9年一贯制学校任教;第二阶段属于基础高等教育,修业年限为2年,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职业培训,毕业生将被授予学士学位,有资格在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包括文科中学、私立学校及师资培训机构中任教;第三阶段属于完全高等教育,修业年限为1-2年,主要研究教学法及教育创新,经过“4+1”培养的毕业生可获得教育研究者专门技能证书,经过“4+2”培养的毕业生可获得硕士学位,毕业生有资格任高中、私立学校、中专、古典中学和专业学校及大学助教。由此可见,俄罗斯师范教育注重学科专业的学术性、师范性和人文性。
低血糖症状,治疗组出现1例,对照组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治疗组4例,表现为轻微恶心、不思饮食,未给予特殊处理,后逐渐消失,对照组无胃肠道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5,P>0.05)。
“卫国战争”使得国家的教育再一次面临严峻的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加快普及七年义务教育的工作、改进国民教育、教师教育加快步入社会主义的步伐。苏维埃政府大力发展师范院校与校外机构,截至1956年,补充了近170万名师资,这一数字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建设带来的师资紧张问题。国家在发展教师数量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教师质量的提高,1945年8月20日,苏联即通过了《关于改进师资培养工作》的决议。决议指出,师范学校毕业生通过国家考试之后,得到的不是中等教育证书,而是注有授予小学教师职称的毕业文凭。很多师范院校根据这一决议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3]。1958年12月24日,苏联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该法律对师范教育做出规定,要求各加盟共和国采取具体措施,重新训练教师,并根据普通学校的新任务给各校配备具有必要知识的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1]。1961年,通过了《关于给普通学校提供师资的措施》的决议,该决议注重改善培养青年教师,特别是寄宿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教导员、教师及劳动教师区工作。扩大夜课部和函授部网,更广泛地吸引师范学校和综合大学参与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工作中来[1]。
因此本文以汾河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灌区内的长系列数据(1951—2014年),分析灌区内的水量平衡,提出主要作物的灌溉计划,为灌区的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数据支撑。
(三)“卫国战争”结束后:多层次的学科教师教育
在苏维埃政府的密切关注下,当时苏联的中等师范教育也在这一时期迅猛地发展。截至1926年,苏联共开设了354所中等师范学校,校内分设学校、学前和政治教育等学科。直至1935学年,中等师范学校的数量达到772所,学生共计166 500人,师范学院115所,学生约67 000人。直至20世纪20年代末,俄罗斯的高等师范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1927年,共开设30多所师范学院,在校生人数也达到17 000余人。这也为苏联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尤为显著的是,形成了以师范院校培训师资为主的三级师范教育制度,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的四年制师范学校,培养5-7年级教师的二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学制1-3年不等[2]。
总体来说,苏联时期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专业开设的课程与所培养的师资目标有差别,导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面临极大的困难。例如,苏联时期教师教育仅开设三类课:政治课、教育学理论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的学习大多停留在理论范畴,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因而,此后俄罗斯也多次进行了教师教育改革。例如,在1963年5月9日,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高等和中等教育及改进专门人才培养和使用办法的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将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年限改为四年,以培养一种专业为宜。在20世纪60-70年代,苏联又否定了开设一种专业的做法,提出应增开新学科新专业或者开设第二专业。80年代以后,苏联为了适应科技革命的到来,再一次开设第二专业,采取5年制的统一培养体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提出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注重人文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进而形成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师范教学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得益于其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技能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且能够制定相关的制度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教师,另一类为实训教师。理论课教师即为职业院校中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这一类教师在德国均属于国家公务员,待遇好、社会地位高,队伍很稳定。另一类是上技能课的实训教师,这一类教师一般为通过国家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的企业工程师,这一部分教师既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结合为德国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十月革命”带领俄罗斯走向了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府在对国家改革的进程中意识到教育是救国之本,大力发展教师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国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领导新的教育工作。此后,一系列的教育法令和计划得以实施(见下表)[1]。
岩溶塌陷的发生是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岩层岩溶化程度、上部覆盖层厚度及性质、活动断裂是前厝村塌陷形成的主要因素[9],而矿洞开采透水是塌陷发生的诱发因素。
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学校的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她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学生能从理论上认识并在实践中从事各种劳动(既有脑力劳动,又有体力劳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是区别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特征,伟大的“十月革命”推动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为培养新型的、符合国家发展的教师奠定了基础。
二、苏联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因素干预过多
苏联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经磨难与转型。在沙皇俄国时期,政府以发放工资的方式,巩固了教师的政权和官吏的身份。教师的活动受到严格的检查,师范教育以政府的“附属品”存在,传播着为贵族阶层服务的意识形态。政治在教师教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也大大地影响了当时教师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公信力。
(二)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再一次意识到教育是加快国家发展的基础,在1995年6月,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对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做出相应调整,规定了学生毕业的最低标准,在保证俄罗斯教育空间的统一上,各地区、联邦根据本地特色发展教师教育。
(三)教师的质量和待遇良莠不齐
苏联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走过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据统计至1985年,苏联共培养160多万名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基本达到社会需求,但是教师质量却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基本功较弱、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水平尚有欠缺。数据显示,在1986年小学毕业生中,读、写、算合格的分别占学生总数的23%、38%和30%。可见,教师质量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很显然的。此外,俄罗斯的教师工资偏低,这是一个直至今日仍然存在的严重问题。通过调研莫斯科高校师资现状,我们发现,即使是莫斯科高校的教师月平均工资也只有两三千元人民币。教师的待遇及社会地位偏低,显然这不利于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苏联教师教育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国家应重视对师范教育的扶持政策,形成“一条龙”的培养模式
从宏观角度看,师资力量的培养离不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大多停留在职前教育阶段,入职后及上岗前的实践教育扶持政策相对匮乏。建议国家可以根据地区特点及师资需求情况进行职前—职中—职后“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在夯实教师基本功的同时,对每位教师做一个长期培养和锻炼的计划。使我国的师范教育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二)不断更新师资培训课程和评价体系
我国众多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千篇一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养的方向和效果。每所院校培养的对口师资是不同的,因而在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上应有所区别。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师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一名普通高校教师的培养应从该生入校的心理辅导、角色培养、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品行锻炼、社会实践、岗前培训、职后规划等一系列的措施开始。同时各大院校应结合自身培养特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只有教师安心,教育才能发展。
(三)改良教师教学理念,提升师资技能水平
俗语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在师资培养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样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积极地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强中外师范合作办学,为教师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学校可以从各自师资培养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力争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专业型、技能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虽然当代俄罗斯教育对苏联时期“为了国家、社会、个人的利益”彻底否定,提出了“为了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的教育目标,但是俄罗斯的教师教育仍然延续了苏联教师教育的优秀理念。
土建工程根据施工特征将工程分为各种分部分项工程,例如基坑支护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等等。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特征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土建施工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土建技术进行展开,以便实现土建施工技术提升,不但可以保障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而且可以提高建筑舒适度。土建技术内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但会涉及到建筑施工图纸的设计要求,同时涉及到施工成本的控制,还有施工的进度。土建技术的施工内容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但是其核心问题是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智贤. 俄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成有信. 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7.
[3] [苏]Ф.Г.帕纳钦.苏联师范教育——重要历史阶段和现状[M].李子卓,赵 玮,译. 北京: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5.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Kou Jinlu1 Liu Yang2 Li Yajun1
(1.Slavic Language Academy,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2,China)
Abstract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over 200 years. It is worthwhile for us to make further research on many of its innovative, open and internationalized education philosophies. This paper, on one hand, giv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s and internal drawbacks in the course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some new enlightenment for China’s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he Soviet Union; Teacher education;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 G65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156( 2019) 06-045-04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2018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编号:SJGY20180281);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俄教育实习比较研究”(编号:HSDSSCX2019-66)】
【寇金路: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教学论。刘 扬:黑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俄语教学论。李雅君: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教育中心、斯拉夫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俄语教学论、俄罗斯教育】
标签:苏联论文; 教师教育论文; 培养模式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论文; 黑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