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路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路径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政治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1)11-0019-04
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1](P267)。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政治文化的状况尤其是对现行政治体系、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可接纳程度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国家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现状特征、影响作用,探寻其科学发展的正确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原因
大学生政治文化是青年学生在大学时代表现出的对现行政治体系的态度、信仰、情感及其相应的政治行为模式,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政治文化的投影和缩写,属政治亚文化范畴。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具体反映在大学生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以及政治态度、信仰、价值观与行为技能等方面。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也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从总体上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与两重性特征。这种多样化与两重性的状况,实际上是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矛盾性的表现。
1.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坚定与模糊并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2011年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5000余名学生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肯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践行者、社会和谐稳定的热情维护者”[2](P1)。然而,由于转型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有学生称自己既信马克思主义,又信上帝,既信科学,又信宗教,并认为彼此之间并不矛盾。他们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存在一定的怀疑,政治认同处于较低层次,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2000-2009年众多学者的研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并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相偏离的现象。[3]
2.政治价值取向陷入双重矛盾。在政治价值观上,首先,表现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矛盾。当代大学生是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他们耳闻目睹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渴望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洪流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同时,随着崇尚自我的意识不断增强,不少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出现了游离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矛盾状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从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的结构性变位。其次,表现为政治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矛盾性。虽然大学生在政治价值判断上基本方向正确,有较为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在行为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知行脱节,选择趋于务实化和功利化,部分大学生甚至只以是否“有用”作为评判政治现象和决定自身政治行为的标准。例如在对待腐败问题上,大学生普遍对社会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但在现实生活中对“轻度腐败”又表现出一定的“宽容”与认同,部分学生甚至不讳言自己存在“腐败”的潜意识。在一项调查中,针对“如果行贿能解决自己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提问,53.6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肯定”或“可能”行贿[4]。
3.政治热情与政治冷漠交织。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多样化与两重性在政治心理层面突出表现为政治情感的热情与冷漠交织:他们“热心公益事业,但对参与党团、选举等活动疏离;仅仅关注网络传媒中新奇有趣的事件,对新闻时事、政府动态、决策缺乏了解;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政治理论课”[5]。在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汶川地震以及钓鱼岛争端等关乎国家主权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时刻,当代大学生均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但对一些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丑恶现象却失声、无语,缺乏“围观”、参与的热情。
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所呈现出的多样化与两重性特征,既是他们身处青年发展时期过渡性、矛盾性本质的必然反映,也是外部环境特别是当今国际政治文化、国内政治文化的投影与折射。从国际政治环境看,多极并存、多元政治文化共生、妥协和斗争、协调与竞争同行等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现象。[6]具体表现为政治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霸权与反霸权激烈争斗。一方面,国际政治文化形形色色,呈现出巨大张力,不断推进各自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另一方面,在受到外来异质文化植入时,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会潜意识地表现出强烈的同化与反霸权意识,这必然激起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与斗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基本保持着一元主导下的三种政治文化(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并存的格局。但作为核心的主导意识形态却始终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困境和挑战。就内部而言,政治文化分层趋势明显,各种政治亚文化广泛存在,如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它们在彼此冲突中并存,与主流政治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不断加剧。从外部来看,西方政治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仍占主导地位,但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在同一时空得到了充分表达并弥散着负面影响,对我国民众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特别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如此复杂、多样、充满冲突与竞争的政治文化生态必然会对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生成发展产生影响,使其印上多样化与两重性的印记。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功能分析
作为政治亚文化的大学生政治文化,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一是对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以多样化、两重性为基本特征的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对大学生个体和社会政治发展必定发挥双重作用,产生双重影响。
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政治社会化实质上是政治文化的传播和延续过程。因此,大学生政治文化必然制约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影响其目标的顺利实现。“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主体内在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指导和决定着个体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1](P270)在政治文化的一般结构中,政治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它代表着政治文化的属性,规定了政治文化的性质,从而也规定了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大学生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亚文化,必然要受到主流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引领,与主流政治文化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并要求通过政治社会化增加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大学生政治文化通过规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校培训、政治性社团活动等形式实现对其方向的引领,大学生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基本上保持了积极向上、认同主流的发展方向,广大学生长期表现出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就是有力的证明。从总体上来讲,大学生政治文化对其政治社会化目的的实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浓郁的大学校园政治参与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更为积极和稳定,政治心理更加成熟,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政治行为日益趋于理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实现顺利。然而,多样化、两重性的大学生政治文化实际上时常呈现出既与主流文化一致又与主流文化相对偏离的矛盾状态,这也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向和进程产生了干扰,严重时甚至使之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成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实现、任务完成的阻碍性因素。
大学生政治文化不仅对大学生个体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还发挥着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的重要社会功能。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大学生政治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认同、民主法制意识等内容都具有维持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无论是在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天灾”中,还是在应对拉萨“3·14”打砸抢暴力事件和新疆“7·5”事件、藏独分子干扰奥运圣火传递、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等“人祸”时,大学生都与党和政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热情、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理智的政治行为,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政治文化生存的现实土壤决定了其发展方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建设与人们生活的引领作用,促进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发展将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心理基础,锻炼和培养民主政治所需的政治参与主体,促进政治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心理不断趋于理性,能够较为全面地看待政治体制改革,对我国政治发展中暂时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也持较为理性的态度,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平稳进行提供了心理基础。同时,不断加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政治实践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现代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提升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愿,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毫无疑问,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就客观情况讲,其中也不乏消极的影响。例如,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大学生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非主导政治文化甚至是反主导政治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一些具有反动性的西方政治思潮也侵入到大学生政治文化中,这些因素无疑对大学生政治文化建设、政治社会化过程和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20世纪80年代频发的学潮事件不仅将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引向歧途,对我国改革开放形成了较强大的冲击力,也一度使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陷于低谷。近年来,大学生政治文化中的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因素也激发了大学生愤世嫉俗的情绪,时常引发大学生们非理性的行为,一些发生在部分大学校园内的生活、安全事件也由于少数人的煽动而演变成群体性事件,成为校园不安定的因素,甚至最终造成了社会不稳定的严重后果。
三、大学生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政治亚文化的存在,意味着其对主流政治文化的适度偏离,如果“政治亚文化过强,可能会威胁政治系统的稳定”[7](P28)。如何选择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发展的合理路径,保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其与主流政治文化的过度偏离,消减其多样化表现、双重性功能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和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和方向的集中体现。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和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首要的是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创新、发展、整合和传承。一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切实解决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二是处理好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传统政治文化集精华与糟粕于一体,其中一些消极落后的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在政治主体中代代遗传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例如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等依然在影响着大学生对权力的崇拜和追逐,在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盲目报考公务员热就是一个例证。因此,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视传统政治文化,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三是主动强化开放意识。在全球化视野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外来政治文化特别是西方民主政治思潮进行科学评介、合理借鉴。要坚持本土化与全球化相交融、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原则,在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包括政治文化)的合理部分,赋予大学生政治文化发展的自主性、选择性,培养他们有效地应对其他非主流、反主导的政治文化挑战的能力。
2.着力净化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环境。从政治生态的维度看,事物彼此之间存在着普遍的有机的联系。大学校园政治文化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于与政治文化乃至政治体系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国际、国内政治文化生态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大学校园政治文化,因此必须着力净化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环境,尤其要加强网络政治文化的规范和引导。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时代,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不容小觑。良莠不齐的网络政治文化信息容易模糊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评价,盲目地跟帖也易使一些过激的政治言论或政治主张影响面扩大,形成网络暴力;微博互动中存在着放大个人情绪和观点的风险,特别是名人微博的光环效应更易使大学生盲目跟从,丧失政治自我;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各种社会思潮一起涌来,大学生由于自身的鉴别力较低,易导致自身政治价值取向的错位;网络政治文化的自主选择性易助长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大学生政治行为失范。加强对网络政治文化的规范和引导,首先,要加强对网络政治文化源头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政治信息发布审查管理制度,切实把好“信息关”,及时阻止反动言论的扩散和传播。其次,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的发展规律,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用正面的、主导的政治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政治辨别意识,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自发的政治参与行为。
3.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方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质上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延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将促进大学生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与内化,促进大学生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其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大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政治理论知识灌输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批判意识,以提升其政治文化选择能力。其二,在内容上应突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同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其三,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更多地投身校内外社会实践,通过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增进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通过校园学生组织和政治理论社团的活动锻炼政治参与能力。总之,要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政治认识与政治态度,确立和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与政治价值观。此外,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点,针对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困惑、心理烦扰、行为困难,提供有效的咨询辅导和调适帮助,以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政治人格,使其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政治生活要求的合格公民。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社会化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大学生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文化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政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