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中医医院检验科 新疆 昌吉 831100
【摘 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HBV)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集162例门诊和住院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经过PCR技术确定HBV-DNA阳性者、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的血清标本,通过PCR技术、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HBV-DNA阳性者和健康人群血清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滴度、核型,同时检测HBV-DNA阳性者生化指标。结果 HBV-DNA阳性者血清抗核抗(ANA)的阳性率为32.71%,高于健康对照组3.33%,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以低滴度、颗粒型为主。结论HBV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其产生的ANA以低滴度为主,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检测及滴度的监测在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乙型肝炎;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滴度;核型
【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337-02
乙型肝炎(HBV)是世界三大顽症之一,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而我国也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有学者认为病毒感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启动因子,慢性肝炎患者体内发生了自身免疫反应,研究证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能够检测到自身抗体[1]。本文通过对2015年7月-2016年5月162例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经过PCR技术确定乙肝两对半表面抗原阳性者行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探讨乙肝阳性患者与机体自身抗体之间的相关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收集162例门诊和住院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经过PCR技术确定HBV-DNA阳性者、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的血清标本。HBV感染的诊断根据血清HBV标志物和HBV-DNA测定,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入选前3个月内曾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②有糖尿病、甲亢、严重感染等合并症;③有其他肝炎病毒(甲、丙、戊型)肝炎毒重叠感染。选择60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无急慢性心、肝、肾疾病,无腹泻,无细菌感染,近期未使用抗生素及免疫调节剂。
1.2仪器和试剂 凯杰R-J-Q多通道PCR扩增仪,(德国),EVROStar lll Plus荧光显微镜,AU5811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
1.3实验方法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抗核抗体滴度、抗核抗体荧光模型,同时检测HBV-DNA阳性者生化指标,应用无菌技术清晨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4ml,3000rpm分离血清,-20℃保存备用。
1.4 统计分析 定量结果采用对数平均值来计算,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组间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均在计算机中经SPSSI19.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ANA检测结果比较见表 1,HBV-DNA阳性者的ANA 阳性率32.71%,与正常人群对照组阳性率3.33% 比较,两组经χ2检验,χ2=20.2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ANA 阳性组与 ANA 阴性组 ALT 值比较,t=3.014,* P =0.006,ANA 阳性组与 ANA 阴性组 AST 值比较,t=2.154,** P=0.044
2.3 ANA 阳性滴度分布情况见表3,荧光模型分布情况见表 4,由结果可知,ANA阳性标本以低滴度(1:100)为主,荧光核型以颗粒型为主,其他核型偶见。
3 讨论
慢性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往往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引出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有相关研究表明HBV感染后的肝组织损伤是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而进一步造成肝细胞的病理性免疫损害,其中包括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损伤[3]。本文对162例HBV-DNA阳性患者和60例健康人群进行的ANA阳性率测定结果显示,HBV-DNA阳性患者ANA阳性率为32.71%,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3.33%,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樊启艳和魏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4、5],证明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导自身免疫。
从HBV-DNA阳性患者生化检测指标可知,ANA阳性患者的ALT、AST数值远高于ANA 阴性患者,由数据可知,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已知文献结果相似[5],说明慢性病毒性感染者ANA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显著高于ANA阴性者。由本研究可知肝炎病毒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而诱发自身免疫,继而进一步加重肝损害,也可推测自身免疫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特征性表现。
HBV-DNA阳性者中ANA阳性者主要为以低滴度为主,荧光核型大部分为颗粒型。一般认为低滴度的自身抗体存在时,是自身免疫反应或疾病的标志,不直接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而高滴度(>1:320)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因自身免疫对病毒性乙肝肝细胞的损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对于ANA阳性、高滴度的乙肝患者,在常规抗病、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是否加用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
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自身抗体ANA、滴度和核型的变化和相关性,不仅对患者所患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以进一步协助临床对乙型肝炎患者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干预和治疗。
参考文献:
[1]Michalska Z,Stalke P,Witczak-Malinowska K,et al.Autoimmune reactions in HBV and HCV[J].Med Sci Moint,2001,7(suppll):175-180.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3]董振芳,李钿,赵万辉,等.H BV 感染患者自身抗体特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1)66.
[4]樊启艳,杨京.慢性H BV感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4,298(7):27-29.
[5]魏方,张鹏,范德胜.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核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64-366.
论文作者:唐恩波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抗体论文; 阳性论文; 患者论文; 血清论文; 核型论文; 乙型肝炎论文; 自身免疫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