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民族地区学生习惯使用的母语,与汉语差异极大学生的普通话不流畅,不能准确地表意。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很多学生没有学好语文,跟不用说学习生物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浓,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希望在参与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参与式教学方法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它强调了教材的主载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自由、平等的对话环境。它增强了学生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生物学科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教学载体既有书本上的知识,又有自然物种,丰富多样,仪态万千,它与实践紧密联系。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从“参与”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的策略是符合生物学科的教学规律的,也是很必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下几点策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为参与打下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例如七年级《输血和血型》一课,课程内容非常简单,老师可以设计学案,通过几道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完成,引导学生学生去思考、筛选课本知识,从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参与自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程的内容掌握,学生熟悉了教材知识,上课的时候信心满满。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工作便可得以减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参与能力也得以培养。
2.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学的捷径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为解决某一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辨明是非,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八年级《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阅读完“资料分析”后可以再经过讨论让学生得出超级鼠培育成功的原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由此得出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每个学生参与其中,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实验是学生参与的高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再通过实验的完成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验的结论。课堂实验能使学生看见事物的因果关系,体现实验检验事实和证明真理的价值,坚信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和小组协作的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求实精神。
4.演示教学让学生集中精力参与课堂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可采用幻灯片、挂图、模型、电影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例如:在讲《种子》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实物带入课堂,自己观察并区别两种结构的不同,然后教师出示挂图,由学生进一步掌握种子的结构,最后,教师利用有声电影播放种子的萌发过程。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地认识。在整个演示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过程,总结出图片意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参观教学让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自觉参与其中
在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了许多实地实物观察、探究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参观法。例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节,我们组织学生到农田去考察,让他们把调查结果加以整理并交流,起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能把课本知识以实际生活相联系,体现了生物学的应用性。
6.多媒体运用是学生进行深度参与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白板教学系统,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以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乐于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现出一幕幕人为的环境灾害(白色污染、赤潮、酸雨、长江洪水、荒漠化等),以及一段段真实的录像片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环境危机就在眼前”,然后老师再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7.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平等的课堂对话环境是参与教学的定海神针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积极性高、创造力强、思想活跃;相反在沉闷、压抑的环境下则受到束缚。因此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应该是循循善诱,提倡思考,精心设疑,引导讨论,互相尊重,融洽情感,严谨治学,松而不乱的教学状态。教师要用对待学生应是用鼓励、友善、真诚的目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易于沟通,易于互动、易于激发其创新精神的思维。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教无定法,贵在有法”。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生物教师,我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前行,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营造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的参与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论文作者:刘朝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环境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生物论文; 方法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