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担保机构运行的模式创新与转化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担保机构论文,信用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Riding & Jr.Haines(2001)和Hong et al.(2003)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为贷款担保产生的引致就业效应提供了实证上的证词。何祖玉、韩玉启、王华伟(2003)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遗传算法,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动态仿真模型,得出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国民经济有较大促进作用的结论,发现担保投入每增加1元,可以提高国民收入20—30元。Ben R.Craig、William E.Jackson and James B.Thomson(2007)通过用一组美国SBA贷款担保的数据,评估SBA担保贷款对当地经济发展是否有一个可观察的影响,发现SBA在当地市场上担保贷款的相对水平和将来的单位投入产出增长之间有积极的显著的关系(虽然经济上是小的)。当然,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认为担保机构的作用并不显著甚至有负效应(Lee,2006)。即使这样,Morné Nigrini & Andrie Schoombee(2002)仍然坚信,信用担保机构(计划)是当前政府降低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通常涉及的高风险的一个可行的途径。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设立了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计划)。
然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没有可持续的商业化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领域一个很大的难题:具备正外部性的信用担保机构经营上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换言之,中小企业融资很需要信用担保机构,但担保机构经营的风险却很大,使得担保机构亏损或微利比例较高,产生运行困境。探究这种运行困境的实质,在于担保机构附加收益与内在风险的冲突,即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承担了大于自身收益的风险,而企业和国家得到了额外的附加收益。改变这种困境的方法和途径涉及担保机构的运行转化效应。所谓运行转化效应,是指影响担保机构运行的主要因素发生转化后,对担保机构运行实绩产生的效应。那么,担保机构通过运行模式创新,发生运行转化效应后,是否有利于担保机构运行实绩的改善呢?本文试图就此展开研究。而现有文献主要围绕政府出台扶持政策、给予资金投入或风险补助来均衡担保机构运行风险与收益等方面(付俊文、赵红,2006)进行讨论,围绕担保机构运行的模式创新与转化效应方面的研究很少。
二、担保机构运行转化效应机理分析
传统担保模式中,影响担保机构收益风险不匹配的表象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增信能力不强,银保合作不畅和风险简单挪窝等。而在这些表象背后,有另外一些影响因素作支撑。其中,担保机构的合同性质考量着银保合作关系;担保贷款期限和规模考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并直接影响担保机构的收益;担保产品设计特性先影响其成本继而影响其收益;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影响担保机构的增信能力;风险特性用来刻画风险是得到有效分散还是仅仅从银行挪至担保机构。如果这些因素发生转化,则其影响担保机构运行的程度和方向将会发生变化,进而有可能改善担保机构收益风险不匹配状况。而且,这些因素的转化与不同的运行模式有显著相关关系。
第一,担保贷款合同性质的转化:由被动到主动。
在贷款担保过程中,银行贷款合同是主合同,担保合同是附属合同,因此,担保机构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商务谈判地位低。对担保机构推荐的项目,如果银行不同意,担保就无法实施。反之,对银行推荐的项目,如果担保机构不同意,银行还可采取其他替代措施。而且,在银保合作中,银行会充分利用其主导地位,少承担或根本不承担风险,给担保机构较少的授信额度和放大倍数。如果担保机构能通过创新,改变或摆脱这种被动地位,将有利于担保机构主动设计担保产品,形成新的运作模式,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第二,担保贷款期限的转化:由短期到中长期。
从信息对称程度对担保贷款期限的影响上分析,显然是期限越短,信息越对称;期限越长,信息越不对称。因中小企业通常规模较小、没有足够抵质押品(Hanley & Girma,2006)、没有适当反映其金融状况的会计准则、信用历史较短或干脆没有,所以银企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非对称信息。为规避已觉察的这些风险,银行一般偏好于对中小企业发放短期贷款,于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担保机构实施了大量的短期贷款担保。对一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的担保总额,如果担保前审查的费用相同,则担保贷款期限越短,审查次数越多,成本越高;担保贷款期限越长,审查次数越少,成本越低。在减少和合理分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前提下,当担保贷款的期限由短期变到中长期时,担保机构的运行成本将呈降低趋势。而且,中小企业得到中长期担保贷款,将有利于改变项目建设与贷款期限不匹配和短借长用的现象,使担保机构金融附加性得以提高。因此,如果创新担保运行模式,能使担保贷款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转化,将有利于担保机构运行实绩的改善。
第三,担保贷款规模的转化:由小额到大额。
毋庸置疑,因担保贷款存在人力成本、资信调查成本、审批成本等固定成本,担保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信用担保机构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相对较小,担保总成本一般比较高。如果能通过各种形式将单次担保规模变大一些,或有效扩大担保机构放大倍数,提高贷款担保的总体规模,则单位担保成本就会呈下降趋势,担保机构运行实绩将提高。
第四,担保产品设计特性的转化:由个性化到标准化。
传统担保模式中,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操作,即担保机构逐一考察每家企业的经营、资产、风险、融资需求等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担保方案,再分别向银行进行推荐,由银行审核企业是否符合贷款标准。这样做费时费力,成本自然就高。如果能创新担保运行模式,将担保品种设计成标准化或准标准化产品,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并能提供所需材料,就能按规定的流程实施担保,不但节省成本,而且提高效率,担保机构运行实绩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
第五,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的转化:由沉没到流动。
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业务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总体上说是一项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财政资金需要介入信用担保。如果采取一次性资助或风险补偿方式,资金就会沉没或一次性消耗;如果财政资金能以其公信力诱导或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就能发挥其放大效应,增加担保贷款总体规模;如果财政资金不仅能保本,还能循环使用,就能保证担保机构持续地获得财政资金的支持,使担保机构增信能力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低成本的提高,为其改善运行实绩夯实基础。
第六,风险特性的转化:由不可分散到可分散。
从担保机构产生的渊源看,中小企业信用不足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需要担保机构进行增信,因此,担保机构经营的风险应普遍高于银行的风险(晏露蓉、赖永文、张斌、朱敢,2007),而且很多风险是保险上的不可保风险(王传东、王家传,2006)。如果能创新担保运行模式,探索出新的风险分散途径和方式,将被动的事后风险化解变成事前控制,或把同一担保品种的规模做大或结构化,增加事中风险组合、事后风险多元分散的可能性,将有利于降低担保机构的营运风险,提高其运行实绩。
三、基于浙江省几个担保机构创新模式的案例比较分析
近年来,许多地区的担保机构和政府都意识到了担保运行模式创新的紧迫性,并积极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和尝试。其中一些担保机构通过深入挖掘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着重从整合各类资源、平衡收益风险结构、完善担保业的金融生态链入手,对担保运行模式进行了创新,有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全国视角看,浙江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运行模式创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本文选择了其中四个较有特色的案例进行运行转化效应的比较分析。
(一)案例简介
1.桥隧模式。
桥隧模式在传统的担保机构、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交易模式基础上,导入了新的参与主体(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上下游企业等),该主体以某种形式承诺,当借款企业由于某种非预期的变化而导致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时,将以股权收购等形式进入用款企业,为企业带来可以偿还银行债务的现金流,帮助企业渡过暂时困难,规避企业违约不还贷或破产清算进而迫使担保机构代偿的风险(其交易结构如图1所示)。在这种模式下,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无足够抵押物的初创型、高科技、新型商业模式企业,由于增加了第四方的股权投资承诺,能够获得原来难以实现的信用担保融资;对于担保机构而言,有利于其介入高成长型或朝阳产业的企业担保业务,在有效降低代偿风险的同时分享高成长带来的收益;对于银行而言,可以增强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扩大中小企业贷款的覆盖面。金雪军、陈杭生(2007)剖析了传统担保模式下有关各方因成本收益比较而面临不合作博弈的困境,论证桥隧模式扩延了参与主体的价值链,达到了合作各方共赢的局面。
图1 桥隧模式交易结构图
2.行业担保模式。
行业担保模式主要是由行业协会牵头组建担保机构,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了解行业内企业资信情况和发展趋势的优势,通过担保机构向银行推荐高质量的企业和项目的方式运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担保机构的运行成本和担保风险。目前运作比较成功的一个典型的是浙江信林担保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政策性担保机构,依托省内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有利平台,扎根于农林业担保市场,探索符合农林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缺乏抵押品等特点的担保业务品种。同时信林担保采取了围绕主营衍生多项配套业务的发展战略,组建了杭州信林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和杭州信林资产评估事务所,逐步形成“以融资性担保为主体、信用评价和资产评估为两翼”的运作模式,实现了资产评估业务与行业企业信用评价和担保业务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资产质量状况,以利于提高担保风险定价能力、健全反担保措施,为担保业务的开展起到风险甄别和防范作用;另一方面为公司形成担保业务链一体化服务提供商的盈利模式打下了基础(其交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行业担保模式交易结构图
3.抱团增信模式。
抱团增信模式充分利用了开发性银行的独特性,整合了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的资源,共同搭建起中小企业贷款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以浙江省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为例,该平台由省信用与担保行业协会出资设立的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国开行浙江省分行及其委贷银行、平台成员担保机构、中小企业等共同组成,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和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其中,担保机构向贷款平台推荐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并作为担保责任承担者,平台其他担保机构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促进中心是该模式运转的核心载体,组成风险评估决策委员会对担保机构推荐的项目进行评估,并承担贷款资金统借统还的责任,但促进中心只是一个协调和服务中介,不以盈利为目的,真正受益的主体是担保机构;国开行浙江省分行对经贷款平台风险评估后的贷款项目进行审批,对审批通过的项目以打包贷款的形式向促进中心进而委托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其交易结构如图3所示)。该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建立了双层风险准备金制度,由省级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专门安排200万元拨入平台风险准备金账户,并承诺以第一顺序承担坏账风险;平台各担保机构分别缴纳100万元风险准备金,存入国开行的专门账户,当用款企业不能偿还到期贷款,担保机构也不能按时足额代偿时,贷款银行有权从风险准备金中直接扣收资金,而且风险准备金一旦动用,有关机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补足。正是这种风险化解机制的设计,实现了担保机构抱团和政府公信力介入的双倍增信机制,大幅提升了担保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信用增级能力,增强了银行对担保机构的信心与信任,使担保打包贷款变成现实。
图3 抱团增信模式交易结构图
4.路衢模式。
路衢模式是对桥隧模式的深化,依托信托平台,引入政府财政资金、银行理财资金以及风险投资资金等多种资金来源,发挥各类金融要素的协同效应,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风险分担机制。将传统担保贷款的单一风险细分为优先、次级和劣后受益人的交易结构,由不同风险偏好者逐级分担风险,从制度层面满足不同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差异化要求,大幅降低了担保机构的风险。并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特点将有资金需求的企业组成“企业池”,实行批量化操作,实现担保的规模化经营(其交易结构如图4所示)。金雪军、陈杭生(2009)认为,路衢模式凭借其制度创新,集合多种企业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和各类变量对风险率的冲击力度,实现了融资关系中各方福利的优化。而且,信托贷款与银行贷款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的风险完全由投资者承担,信托公司只是一个中介,而后者的风险由银行承担,正是这个区别决定了路衢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很多不同,下面将详诉。这种模式既可应用于一个行业的多个企业,也可应用于多个行业的多个企业,还可进一步按照产业属性、发展阶段、风险程度对“企业池”中的企业进行分级,设计成包括中高级风险、中级风险、低级风险三类产品在内的一揽子融资方案。每类产品仍设计成三级受益权结构,做到“不分行业、持续发行、标准化设计、贷款利率浮动”,以更好地契合不同类型的企业融资需求和投资者风险偏好需求。同时,有条件地引入其他担保机构进行合作,分摊成本,共担风险。
图4 路衢模式交易结构图
(二)新型担保模式的运行转化效应分析
如果说桥隧模式和行业担保模式只是在传统担保模式某些环节上作了革新,比如前者增加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承诺,后者因弱化了信息不对称而提升了银行对担保机构的信任度,利用行业资源减少了担保机构的保前审查成本和保后监督成本等,那么,抱团增信模式和路衢模式就是一次全面的变革。其中,抱团增信模式中银企不直接接触,由担保行业协会出资的促进中心起着“中枢神经”作用,协调增信能力提高后的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路衢模式中的合作平台由银行变成了信托,并以集合信托债权基金方式运作。这些变化对担保机构运行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下面逐一展开分析。
1.担保贷款合同性质主动化。
为改变担保机构在传统融资担保业务中的被动地位,四种新型担保模式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破题:桥隧模式中担保机构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进行合作,降低甚至消除了担保机构面临损失的最大风险——代偿风险,进一步增强了银行信贷的安全性,可争取到银行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这有可能改善银保合作中的谈判力量,增加担保机构的主动性。行业担保模式中担保机构通过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信息资源优势,配套提供信用评级和资产评估服务,建立被银行认可的行业信用体系,从而增加银行信赖担保机构主动推荐项目的程度。抱团增信模式依托担保行业协会的平台作用,通过集合多家担保机构,有效突破了单家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的制约,更容易获得银行对担保机构增信能力的认可,形成银保紧密合作的态势,而且在实践中,直接由担保机构推荐项目,经过层层审核评估后,再由促进中心向中小企业企业“零售”贷款,彰显了担保机构的主动性。路衢模式中,担保机构主动融合信托、银行、政府、风险投资等各方关系,按一定标准筛选企业并承担部分担保责任,担保机构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2.担保贷款期限中长期化。
如何提高企业的中长期融资比例,四种新型担保模式分别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桥隧模式中,风险投资公司的加盟,稳固了银行收回贷款的预期,使银行有可能发放期限长一些的贷款。行业担保模式中,银行信任担保机构对企业的判断力,只要担保机构愿意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担保,说明企业有足够的还款信用,银行就愿意发放更长期限的贷款。抱团增信模式中,银行对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即使贷款期限长一些,即使贷款项目产生风险,银行也很容易从风险准备金中扣回所贷资金。路衢模式中,因进行了风险收益的结构化匹配设计,从理论上讲,只要内部增信(受益分级)和外部增信(担保)措施能落实到位,信托产品能卖出去,中长期限的借款需求都能满足。事实上,中小企业本身投资能力的限制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其固定资产投资期限不会太长,一般在两至三年。
3.担保贷款规模扩大化。
担保贷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决定了担保规模一般较小,如何扩大担保规模始终是一个难题,四种新型担保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桥隧模式和行业担保模式中,因担保机构的增信能力得到银行的认同,银行可能准许担保机构有更大的放大倍数,从而增大担保规模。抱团增信模式由担保机构向贷款平台推荐项目,再由贷款平台向银行推荐,银行对担保机构的信任度达到了最大值,而且批量贷款的操作方式也为担保规模扩大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路衢模式的产品本质是集合信托基金,只要投资者对担保机构和信托公司充分信任,信托贷款资金的供给是充足的,而且其使用不会受到类似银行信贷资金的存贷比限制和严格审查,加上企业无需支付隐性成本,融资成本完全透明化,使担保规模能够与资金的有效需求规模基本匹配,担保规模可以实现有效最大化。
4.担保合同设计标准化。
传统担保一对一的操作方式个性化强、制约因素多,四种新型担保模式对此进行了改善。桥隧模式中,虽然担保机构与企业还是一对一的操作方式,但是通过引入第四方的投资承诺,使一些之前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抵(质)押物而无法获得融资的高科技、高成长型企业也能实现担保融资,而且这些高成长企业有一些基本一致的判别标准,故有可能形成担保合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行业担保模式充分利用行业内企业类同的特点,通过构建担保机构筛选企业的行业标准,较大程度地实现担保合同和流程的标准化。抱团增信模式中,虽然担保机构仍然逐一推荐项目,但由于实行推荐项目的批量审查、批量贷款,担保合同可以实现半标准化设计。路衢模式则是通过细分市场,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融资性担保方案,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设计,担保机构可以分别对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的企业进行批量化操作。
5.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优化。
财政资金需要介入信用担保已取得共识,但资金引导、扶持方式不同,使用效率也会不同。在本文所讨论的四种新型担保模式中,财政资金以不同的形式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进行扶持:一是风险补偿,即财政专门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这是一次性、消耗性的使用方式,桥隧模式以这种方式为主。二是以资本金方式进入担保机构,以政府信用为支撑,带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到需要支持的中小企业,只要市场化经营有方,就会产生放大效应,行业担保模式是这种方式的代表。三是成立风险准备金,在抱团增信模式中,财政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风险准备金,事实上为中小企业贷款平台引入了一定的政府信用,提高了担保机构的增信能力,带动了银行更多的贷款,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资金对开发性金融承担兜底责任的做法。四是成立引导基金,在路衢模式中,通过财政出资成立中小企业引导基金认购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产品,起到了信用增级作用,能够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而且,作为次级收益人的财政资金还有担保机构的担保,损失风险极小,可以持续、循环使用。
6.风险特性可分散化。
在传统担保模式中,风险只能由担保机构或银行承担,而由于担保机构在银保合作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实际操作中担保机构承担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风险,因此,担保机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风险分散方式进行创新。桥隧模式引入了第四方来共担风险,能较大程度化解企业违约不还贷和破产清算的风险。行业担保模式的风险防控特点在于将企业信用评价、资产评估工作与担保业务有机结合起来,以建立行业信用体系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做到事前对贷款企业的风险进行甄别、筛选和控制。抱团增信模式采取担保机构、政府、银行共同参与的风险控制机制,设置了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三重严格的评审制度、平台成员担保机构的连带担保责任和保证金制度、风险准备金制度等三道闸门,确保风险在事后化解,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路衢模式从两个层面将风险化解在事中:一是将多个中小企业集合后,化单个企业的风险为一个“企业池”群体的风险概率,使担保贷款整体风险程度得到有效降低。二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分层结构化安排,将无担保条件下风险最大的劣后级收益权出售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风险投资公司,充分分散担保机构风险。
为更清晰地比较各种担保模式的运行转化效应,我们将上述分析的要点汇集在表1中。
四、担保机构运行转化效应调查分析
(一)专家问卷调查分析
我们在浙江省内共发放专家问卷45份,收回问卷43份,包括省级政府部门10份,高校4份,中介机构12份(其中商业银行一级分行10份,信托公司2份),担保机构14份,创投机构3份。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剩余26份。其中,信度检验折半可信度为0.733,满足0.6到0.8之间的要求;效度采用因子分析,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71.217%,公因子方差都大于0.4,基本满足。
我们将担保机构对贷款担保合同签约主动性的提高、担保风险分散技术和手段的改进、担保期限的延长、担保规模的扩大、担保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和财政支持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对担保机构运行实绩(实现利润)的影响分为“很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等五个等级,对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26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见表2),发现专家对上述6个因素的转化对担保机构运行实绩的改善作用持明显肯定的态度,但不同因素之间有显著差异。认为转化作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在总数中的比例按从高到低次序排列的因素分别为财政支持方式的改变(100%)、担保风险分散技术的改进(96.15%)、担保产品设计的标准化(88.46%)、担保规模的扩大(84.61%)、担保合同主动性的提高(80.77%)和担保期限的延长(34.61%)。其中,选择转化作用“很重要”比例最高的是担保风险分散技术的改进(69.23%),其次是财政支持方式的改变(61.54%)。没有人认为担保期限的延长对担保机构运行实绩的影响“很重要”,这也体现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偏于短期的特点。
(二)典型调查分析
笔者对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抱团增信模式的代表)、中新力合担保公司(桥隧模式和路衢模式的代表)、信林担保公司(行业担保模式的代表)等机构进行了典型调查,对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公布的传统担保模式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将四种新型担保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主要运行指标进行了汇总和对比(见表3)。发现四种新型担保模式代表性机构的运行实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有:路衢模式中的平均担保期限是传统模式的2倍,路衢和抱团增信模式中的平均担保规模比传统模式分别扩大13倍、26倍,行业担保模式中的放大倍数是传统模式的2倍多。四种新模式的代偿率均为零,而且受保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明显降低。因中新力合担保公司内部同时存在传统、桥隧和路衢三种模式,我们对其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桥隧和路衢模式所占业务比例的上升和公司声誉与品牌的形成,公司的实现利润大幅上升,而且,受保企业中没有银行贷款记录的比例从20%上升到30%以上,信用担保的金融附加性显著提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担保难”与“难担保”问题的解决并非不可企及的事情,关键是要降低银、保、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担保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机制。桥隧模式等四种新型担保模式对传统担保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突破,在担保贷款合同性质、担保贷款期限和规模、担保产品特性、财政资金运用方式和风险特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转化效应,有效地改善了担保机构的运行状况。我们从中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新型担保模式的运行实绩证明了运行转化效应的确存在。其中,路衢模式的运行转化效应最为显著,抱团增信模式的运行转化效应为其次,行业担保模式和桥隧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运行转化效应。
第二,运行转化效应是通过模式创新来实现的。运行转化效应通过担保贷款合同性质、担保贷款期限和规模等六个方面的转化来实现,而这些转化又是通过运行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的,没有运行模式的创新就不可能得到转化效应。这一点可在表3中十分清晰地看出。传统担保模式的运行实绩相对来说比较差,而四种新型担保模式因创新而使其运行实绩得到较大程度地改善。
第三,新型担保模式通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来改善担保机构运行实绩。(1)将政府公信力与市场创造力有机结合。除桥隧模式外的三种模式都试图借助政府的公信力而不是简单依赖于政府的资金补助,并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创造性,建立一种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模式,以实现服务中小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担保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目标。这是一种政府扶持加市场化运作或者是政府公信力与担保机构创造力有机结合的商业模式,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上的一股新生力量。(2)努力改善担保机构的市场地位。四种模式都试图摆脱传统担保模式中的弱势谈判地位和风险全部承担这两个束缚担保机构生命力的桎梏,使担保机构市场主体地位的独立性和担保合同的主动性不断强化,银保合作关系长期化、稳定化,风险分散的路径多元化,担保机构的自主、自生能力显著提高。(3)不断减少信息不对称。桥隧模式利用了风险投资公司对高成长企业的专业眼光和判断力,为担保贷款提供有关受保企业更加准确的信息,使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减弱;行业担保模式利用了行业协会对行业内受保企业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优势,使保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减弱;抱团增信模式利用了担保行业协会关于担保机构的信息优势、网络优势和政策优势,使银保信息不对称减弱;路衢模式根据企业的资信状况构建了收益与风险基本匹配的交易结构,使银、保、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全面减弱。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弱化,使担保贷款期限、规模、担保产品特性等发生转化,四种担保模式的运行实绩普遍得到改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当然,这些新型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桥隧模式中因风险投资公司只会看中少数有增长潜力的企业,使得该模式的适用面较窄;行业担保模式的优势仅体现在行业内企业之中;抱团增信模式由于考虑成本等因素仅限于开发银行的批量贷款;路衢模式中因涉及多个市场主体,会产生交易成本的增加,需要与担保机构运行实绩的改善之间有一个权衡。因此,还需要对这些模式的转化效应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以找寻改进模式创新的方向。
标签:银行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风险成本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项目贷款论文; 成本收益分析论文; 项目成本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规模收益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