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货紧缩的讨论综述_通货紧缩论文

关于通货紧缩的讨论综述_通货紧缩论文

关于通货紧缩问题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段时间以来,通货紧缩问题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究竟应如何认识通货紧缩;我国是否存在通货紧缩;如果存在,它的形成原因何在;如何治理通货紧缩等等,都有一些争论。现将主要观点加以综述。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第一种观点,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有的同志认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一样,是货币现象。当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了商品流通量的需要,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当货币供应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流通量的需要,较多的商品追逐较少的货币,商品跌价,出现通货紧缩(注:范剑平.遏制通货紧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J].城市金融论坛,1999,(9):2-6.)。有的同志认为,通货紧缩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大大少于商品流通的需要,特别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社会对于经济前景预期普遍不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造成价格水平普遍下降,经济持续萎缩,资产缩水,收入下降,失业增加,保护主义盛行和货币连续贬值(注:杨帆.预想1999——通胀背景下的通货紧缩向何处去[N].中国企业报,1999.3.2.)。有的同志认为,通货紧缩有两个特征,一个伴随。首先它是一种货币现象,与货币流通量的下降有关;其次它会符合规律地导致物价变化;再就是它通常伴随经济衰退的出现(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面临新千年的话题:通货紧缩与反通货紧缩[J].改革,1999,(4):58-62.)。

第二种观点,通货紧缩是一种经济现象。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把通货紧缩理解为一种货币现象是不准确的。因为在现代货币制度下,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已不再具有客观标准。评价流通中的货币是否过多,只能通过价格总水平反映出来。通货紧缩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与经济增长、就业、财政收支等相联系的经济现象(注:许光建.关于通货紧缩的几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4):11-14.)。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指货物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普遍地、持续地下降。这里所讲的“货物与服务”不包括各种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而是指经济组织生产和销售给别人的有形和无形商品;“货币价格”是指单位商品相对应的名义货币量;“普遍地”是指货币价格普遍地、广泛地下降,而不是某个产品或某个行业的价格水平下降;如计算机、电子表的价格不断下跌,不能看作是通货紧缩;“持续地”意味着价格不是一次性地下跌,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向下移动的过程(注:胡鞍钢.通货紧缩治理的政策建议[N].光明日报,1999.9.10.)。

也有的同志认为,物价的持续下降并以负增长的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就是通货紧缩。有的同志不接受通货紧缩这个现实,认为现在的突出问题不是货币供给不足,也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人们的支出预期抑制了人们的即期消费。人们的即期消费不足限制了市场需求,从而造成了物价的持续大幅度下降。这种分析并不是毫无道理的,相应也可以认为,通货紧缩这个概念无法全面概括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但是,如果因此就否认通货紧缩对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是不客观的。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我国物价在持续负增长,城镇失业率则在上升,下岗职工人数也在继续增加,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仍在下降。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形势更不容乐观,出口负增长,进口正增长,外汇储备的边际增量不断下降,资本净流出趋向于大于净流入,国际收支形势不容乐观。如此等等,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注:刘迎秋.论次高增长阶段的宏观政策目标[N].光明日报,1999.9.10.)。

第四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经济政策。即通货紧缩是用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来缓和通货膨胀的措施(注:石风.通货紧缩时代会来临吗[N].解放日报,1999.3.3.)。

二、我国目前是否存在通货紧缩

第一种观点,我国目前只是进入轻度的衰退,而不是紧缩。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就像不能将所有的物价上涨都称之为通货膨胀一样,物价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不管有多少诱因,但它首先应是货币现象,也就是说,物价下降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应当是银根的收紧,否则就无“通货紧缩”之谓。但是,目前中国的银根紧吗?1999年1月—6月,M1比上年同期增长15.7%,M2增长17.7%,大大高于同期GDP7.1%的增长速度。那么会不会是前两年银根紧呢?不!1997年M1增长16.5%,M2增长17.3%,1998年M1增长11.9%,M2增长15.3%,显然也都高于同期的GDP和物价增速之和。三年来中国的利率已经下调7次,无论如何,将物价的下降归之于银根紧是说不通的。目前中国的物价下降是由轻度的经济衰退引起的(注:姜洪.我国是否发生通货紧缩[N].经济日报,1999.9.6.)。

第二种观点,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出现了轻微的通货紧缩。持这种观点的同志用近两年来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状况来加以说明。按照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1997年与1996年相比,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8%。可见,从年价格指数来看,并不存在通货紧缩,而且是轻微的通货膨胀。1998年与1997年相比,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2.6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8%,表明已经出现了轻微的通货紧缩(注:许光建.关于通货紧缩的几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4):11-14.)。

第三种观点,我国已进入通货紧缩阶段。

有的同志认为,判断是不是通货紧缩,有三个角度。一是认为通货紧缩是以价格是否全面持续下降为判断标准,称之为单因素论。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从1997年10月以来,已连续17个月同比为负值,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连续13个月同比为负值,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连续37个月呈负值。1999年1月—4月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3.1%,4月份比3月份又下降1%。因此应认定为是通货紧缩。二是认为通货紧缩是价格持续下降与货币供给量持续下降同时发生的,称之为双因素论。目前我国货币供给量指标表面上正常,实际上信贷已出现全面萎缩。1982年到1995年的13年时间,广义货币供给M2平均增长速度是25.3%,而1998年M2仅增长15.3%,下降了10个百分点。对9万亿的M2总量来讲,相当于下降了1万亿。1998年基础货币供给基本上是零增长,说明货币供给是下降的。同时资金的流动性严重不足,货币周转速度放慢。三是认为只有价格、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三个指标均持续下降,才算通货紧缩。事实上,从1993年起,我国经济增长幅度一直在下降,已连续6年时间。近两年产品全面过剩,企业停产、限产,职工下岗、待岗,“软起飞”一直没起来。总之,不论从什么角度看,现在已进入了通货紧缩阶段(注:李晓西.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与政策思路[J].财贸经济,1999,(8):9-13.)。

有的同志认为,本次通货紧缩是逐步加重的。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从1994年底达到21.7%的峰值后逐年回落,到1996年10月,生产资料批发价格首先出现负增长,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零售商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也相继变成负增长。1997年前的通货膨胀率下降,是宏观调控的结果,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1997年以后物价的普遍持续下跌,就不能不被视为通货紧缩,而且不能简单地视为轻度通货紧缩。因为企业产销率降低、群众收入增长趋缓、市场消费不旺、下岗职工增加等等与中度通货紧缩相联系的问题相继出现,并日益加重。此时的物价下跌,既非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带来的,也非宏观调控所要求的。可以认为,1997年通货紧缩已见端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国外净需求大幅度降低,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率继续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到年底,商品零售价格、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分别为-2.6%和-0.8%,创改革开放以来物价水平最低,通货紧缩已经明显显现。1999年上半年这种趋势继续保持,零售物价和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率分别从1月的-2.8%、-1.2%降到5月末的-3.5%和-2.2%,通货紧缩正趋于严重(注:谢平,沈炳熙.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1999,(8):14-22.)。

第四种观点,中国陷入了与日本经济相类似的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的困境。“日本陷阱”的主要特征是,通货紧缩引起实际利率提高,储蓄率上升,投资率下降,消费疲软,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央行为了抑制通货紧缩,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下调利率。当利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时,扩大货币供应量,只是刺激了公众对手持现金的需求,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使货币政策失效。我国自1996年下半年以后,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作出了重大的政策调整,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适度放松,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放松银根的政策。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经济增长乏力、物价持续下降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更为严重的是,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货币供应量持续回升、物价继续走低的情况,表明目前中国经济陷入了与日本经济相类似的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的困境(注:刘宪法.“日本陷阱”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现实[J].经济研究,1999,(8):40-47.)。

第五种观点,我国已出现危害型通货紧缩。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通货紧缩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温和型通货紧缩;另一种是危害型通货紧缩。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状态,属于危害型通货紧缩,严重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大大伤害除垄断性服务行业之外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生产者和供给者的利益,特别是农业和制造业生产者,同时还造成其他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注:胡鞍钢.通货紧缩治理的政策建议[N].光明日报,1999.9.10.)。

三、我国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

(一)国际原因。

有的同志认为,从1997年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已经日趋明显,这是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而且使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需求锐减,导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在这种外部环境下,中国1998年的国外需求急剧下降,外贸进出口比上年下降0.4%,这是自1983年以来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999年1月—4月,外贸出口继续负增长,直到5月才成为正值,前5个月出口累计下降5.3%。出口大幅减少,或者直接给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带来损失,使其被迫减产或停产;或者使出口产品转内销,造成该类商品的供给过多,迫使价格下跌。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进出口贸易在当年GDP中的比重高达33.8%,全球性通货膨胀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的通货紧缩(注:刘宪法.“日本陷阱”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现实[J].经济研究,1999,(8):40-47.)。

有的同志认为,人民币竞争力的下降和国际性的通货紧缩成为加剧我国通货紧缩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国内企业对汇率预期比较悲观,结汇意愿不强,导致国家结汇收入明显下降,从而使得外汇占款明显下降。这是1998年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大大低于计划指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居民的资产结构也有所改变,出现了资本外逃趋势。据估计,1998年全年的外逃数量接近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同时,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通过贸易传导影响到我国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价格进一步走低,这一情况1998年上半年开始显现,当时突出的反映是走私数量巨大。1998年“打私”后,国内价格暂时回升,但一般贸易进口的数量急剧增加。如聚脂切片,1998年下半年一般贸易进口量是上半年的8.5倍,同比增长382.3%。1998年化工原材料价格下降10.7%,与大量进口有直接关系。又如1999年1月—5月,进口钢材钢坯721万吨,同比增长47.1%,出口钢材钢坯157万吨,同比下降23.8%,以致全国钢材平均销售价格以每月每吨10元左右的幅度下滑(注:高梁.历史积冰浮出水面,通货紧缩新病旧因[J].经济管理文摘,1999,(18):16-20.)。

(二)国内原因。

1.企业效益低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1)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是导致总需求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收入增长,必然造成银行呆坏账的增加,引起银行效益的下降以及金融风险的增大,迫使银行更加谨慎地发放贷款,企业贷款投资的能力也相对减弱。如果不从供给方采取措施,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仅靠扩大财政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内需的做法就会成为无水之源,一旦政策效应逐渐减弱,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可能会继续下去。(2)亏损企业不能及时退出生产领域是造成通货紧缩循环的主要原因。如果亏损企业能够及时退出生产领域,盈利的企业就能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得到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其生产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亏损企业退出生产,又可以减少产品的供给,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的价格。亏损企业不退出生产领域还意味着宝贵的经济资源不能及时释放出来,使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矛盾越积越深。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下降会导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要的下降,而总需求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加剧企业的亏损状况,通货紧缩循环就是这样产生的(注:张延群.企业效益低是通货紧缩的主因[N].经济日报,1999.9.13.)。

2.居民不良心理预期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长期因素。制度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居民心理预期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首先,我国就业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业制度改革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就业模式,就业稳定性下降和大量下岗职工的存在,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人们利用以往经验很难确定当前的收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其次,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已无法正常运转,而新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普遍预期在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支出将有大幅上升,支出预期的上升也导致消费需求的下降(注:洪宇.消费市场疲软,心理预期增强[J].中国经济信息,1999,(15):7-8.)。

3.投融资体制尤其是金融制度与实际经济变化不相适应。1993年后,银行制度改革大有起色,却导致与实质经济结构的脱离。一方面,银行制度的改革相对国有企业显然是“快”了,高负债低效益的国有企业越来越感到银行的脸色难看,并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惜贷”;另一方面,银行制度的改革相对非国有企业却又显然是“慢”了,虽然非国有经济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七成以上的工业产值和利润,但只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不足三成的信贷。因“供血”不足致使非国有经济发展乏力,进而导致整个投资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面临新千年的话题:通货紧缩与反通货紧缩[J].改革,1999,(4):58-62.)。

4.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从当前我国经济的现状来看,经济增长在“软着陆”以后持续减速,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储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政府采取高强度的积极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发国债,加强政府投资,但对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乘数作用很小;金融政策的效果也很不明显,几次大幅度降低利率而没有对投资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物价持续下降;失业率上升。这些事实说明,我国经济进入了一种特殊状态,即在五种长期发挥作用的力量推动下进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这五种作用力是:(1)技术创新的外生性与经济扩张的边际就业弹性下降,导致就业不充分,有效需求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2)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严重脱节,城乡二元结构日益突显,导致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有效竞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过慢,有效需求增长滞后。(3)长期的低收入政策和不合理利益分配结构降低了最终消费需求增长速度。(4)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到了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升级的阶级,但多年来积累的问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创新的能力而没有动力,乡镇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有动力而又不具备能力。(5)人力资源素质低下,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注:齐建国.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N].经济日报,1999.9.6.)。

(三)政策原因。

政府在近两年中没有明确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多重政策目标同时推进的问题。因此,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是扩大内需政策效应较快减退、通货紧缩日趋严重的首要原因。从财政政策看,虽然政府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1998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并没有始终一贯地坚持扩张性方向,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政策效应很大程度上被紧缩性的税收政策所抵消。对非国有经济而言,紧缩的效应还可能大于扩张的效应。从居民消费政策看,政府在努力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又出台了国企、住房、医疗、政府机构、社会保障、教育等多项改革。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大部分使人们降低了收入预期,提高了支出预期。另有一些改革方案因其自身久议不决、变化无常,增强了居民谨慎储蓄的动机。从货币政策来看,1998年货币政策的提法确实由前几年适度从紧改为“适当”的货币政策,从货币政策操作的技术层面上看甚至是极为放松的。中央银行数次大幅降息,同时还降低了准备金率及其利率,恢复国债回购业务,开展消费信贷等,但实际效果始终难以如愿,贷款增长始终不活跃,存差不断扩大,通货紧缩日趋明显(注:范剑平.遏制通货紧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J].城市金融论坛,1999,(9):2-6.)。

四、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1.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1)适当缩小国家财政对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全额)投资规模,抽出部分财政投资资金,通过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多种途径,以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可以放大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2)调整财政投资方向。除了继续进行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应有选择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对关乎工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工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需求,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3)发行专项建设国债。就是此类国债的发行以及项目投资、项目经营和还本付息等活动,建立在运用这些国债所形成的资产及其收益上,并最终以资产转让和经营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财产基础和资金来源。这种做法能收到刺激经济、减少财政债务负担、提高投资的资本化程度、增加国有资产比重和控制力、优化经济和产业产品结构等多重功效(注:刘溶沧.治理通货紧缩的财政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1999,(9):6-8.)。

有的同志认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重头戏。一是据测算我国1998年、1999年国债累积余额占当年GDP比重约为10%,赤字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2.2%和1.7%,债务和赤字的相对规模均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60%和3%)。因此,如果从全社会可动员资源的角度综合考虑,那么财政扩张的空间还是比较乐观的。二是当前居民储蓄增长过快,截至1999年5月底,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147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968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9021亿元,存贷差12453亿元,进一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很大余地(注:贾福兴.积极财政政策仍是重头戏[N]经济日报,1999.9.6.)。

2.实行积极进取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相比,灵活迅速、及时调整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特征。中央银行的作用和目标是稳定货币,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既要防止高通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使通货膨胀率既不加速也不减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最好在2%~3%,至少应控制在5%以下,前者是一个理想目标,后者是一个可控目标(注:胡鞍钢.通货紧缩治理的政策建议[N].光明日报,1999.9.10.)。

3.放松利率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治理通货紧缩,下调利率是必要的,但同时还应加快利率体制的改革。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率为负,银行存贷款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加强,国有企业在总需求下降的形势下扩张机制受到抑制,是利率改革的有利时机。要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放开贷款的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确定贷款利率(注:谢平,沈炳熙.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1999,(8):14-22.)。

4.财政性货币发行。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财政性货币发行有其独到的特点和用处:(1)财政性货币发行,是用特种融资券形式代替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而直接将货币供应到社会上。这笔资金不通过商业银行,就可到达需要者手中,因此不会受货币供给渠道梗阻和货币需求不足的影响。(2)这种形式既有发国债的效果,又不使财政增加负担,对央行来讲,也只是资产形式的调整。从理论上讲,这是在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下,由央行资产创造出来的负债。(3)财政性发行货币的使用方式完全是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由政府来决定,因此对解决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有很直接的效果。这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直接用于启动消费的环节上,增大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量,这比金融机构实行消费信贷更为容易和有力度;二是可直接用于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障,对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社会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三是可以提高人们对价格上升的预期,这对遏制当前正在发展中的通货紧缩,有重大作用(注:李晓西.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与政策思路[J].财贸经济,1999,(8):9-13.)。

5.加速城市化发展,加速农业技术创新,快速提高有效需求。在当前的情况下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加速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必须加速城市化建设,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根据国外的经验,当农村居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之比达到1:1.3以上时,农民就有进入城市就业的要求,而我国这一比例已经降低到1:2.5。建议重新修改国家到2010年长远发展规划,将推进城市化列入2000-2010年发展规划(注:齐建国.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N].经济日报,1999.9.6.)。

标签:;  ;  ;  ;  ;  ;  ;  ;  ;  ;  ;  ;  

关于通货紧缩的讨论综述_通货紧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