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07)09-0005-04
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07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数已从1999年的161所发展到1109所,占到了我国高等教育65%以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不免在办学定位、培养理念、发展方向等方面存有偏差。因此,深入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实现有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内涵
“有效”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能够实现预期目的”;而“发展”一词的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就是科学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即是以人为本、持续有序、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本质:以人为本的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发展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人民性,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提供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目标:持续有序的发展
“持续”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持续的前提是有序。“有序”就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运行的各个要素,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定位有规范,运行有章法,变革有计划,活动有准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四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这就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上得起”;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学得好”;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用得上”;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有前途”。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要好就业、待遇高、较稳定、有选择余地,考公务员都没有限制,尤其要打通高职升本科,本科读研究生的通道。
(三)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核心:全面协调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观,首先是追求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追求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其三是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更多的人接受全面的职业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实现由“单一素质”向“全面素质”转变。
(四)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关键:统筹兼顾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统筹是手段,协调是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必须统筹协调,进一步理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四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从中央政府看,需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宏观调控;从地方政府看,需进一步转化角色意识,强化统筹行为,提高统筹效能,优化地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地方高等教育特色等;从学校来看,要在获得一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从社会来讲,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建立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全社会对科教兴国意义的认识,并把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从认识水平上升为实际行动。
二、认清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困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新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对照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五重五轻”的困境。
(一)理念:重技术轻人文
现代社会崇尚物质技术至上,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与日俱增。近代以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分割的,高等职业教育注重技术技能的训练,认为只要掌握技术就可以了,而没有考虑职业生活中人格的因素,缺乏对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它把人视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经济社会中崇尚的是对物质的追求,技术更新的节奏日益加快,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样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忽视了人文的修养和熏陶,培养出的人才只能长久停留于一线操作战线,缺乏竞争能力,造成人才的断层和结构单一化。
(二)目标:重成器轻成人
一切教育,就其本性来说,都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当今时代明确地向教育提出了“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的任务。但是,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都是以对“人”的忽视和“人”失落为特征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把高职学生当成技术的容器,试图使其将来成为实用技术的高级“机器人”。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质的共性,也应是“成人”教育,即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种种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在其教育活动中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有的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企图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专科型,进而“跻身”于普通本科院校;有的院校基础不实,仓促上阵,缺乏必要的实践实训条件;有的院校教师大都是传统型教师,又疏于联合外聘,“双师型”教师奇缺,要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只好“君子动口不动手”。高等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导致高职院校和社会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社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智能型的高级实用技术人才而又“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逐年扩招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被社会排斥又得不到社会的认同。
(四)课程:重专识轻通识
目前,通识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引入高等职业教育,似乎高等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无缘。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以专识课程为主,即为特种事业准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等。这为社会短期培养急需的技术工人取得了很大效果。但从长远来讲,这种课程往往忽视了学生将来的岗位转化的可能,降低了其岗位适应能力。而通识课程为一般生活作准备的文化和人文修养课程,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应属于此列。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两课”及外语、体育、计算机等,这些课程有明确的等级考试和达标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基本得到保证。至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则或是可有可无,或是五花八门,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五)学生:重能力轻素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在欧美国家兴起了一种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本位观,它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却忽视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教育,其培养出的学生只掌握了其中一种技术或者一项能力,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使人的发展畸形化。“轻素质”本是一种不可行之举,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并能据此预测其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以能力为中心无可非议,但必须树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坚持注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同样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策略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中的种种失谐问题,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
(一)定位观:由“教育层次”转向“教育类型”
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的讨论,已经基本上将其由一种“教育层次”转向“教育类型”。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只停留在专科层次,而应当向着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发展。这种高职教育的“教育类型”定位观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类型特色。这种特色包括四点:一是本质特色,即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首先要考虑其本质特色,使其像个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它不是公司或企业,不是政府机关、更不是普通大学,它是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能人才培训、教育机构;二是时代特色,即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职业教育要求,新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新科学技术和技能的产业大军;三是地方特色,即高等职业院校多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而必须凸显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四是校本特色,即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定位时都要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考虑自己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和未来面向。
(二)目标观:由“技术工具”转向“技术人文”
在现代化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必须转变纯技术观点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坚持以人为主、注重可持续发展。技术人文它归根到底强调的是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中心(UNEVOC)于2005年出版的《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的副标题即为“在全球化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一体化的价值观教育的整合途径”。强调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并提供了操作性的教学模块。以人的尊严、劳动的尊严为中心价值观,以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心与同情、可持续发展、全球精神等为核心价值观,共同构建了完整的体系框架。从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出发,突出了“学会做事”这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维度,即,不仅要使学习者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发展各种能力,包括生活技能、个人素质、兴趣和态度。通过价值观教育,使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在全球化环境下,作为全面发展的工人和公民具有高尚的道德,负责任的全面参与社会和有效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观:由“工学分离”转向“工学结合”
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育人模式。说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是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还是“读”都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手脑并用,协调发展。说它是一种育人模式,因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表明学生的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重视学习与劳作的“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最佳模式。
(四)人才观:由“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在欧美国家兴起了一种能力本位观,它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而素质本位观,是基于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发展等综合素质的一种价值观。其“最大化”的价值追求和“最优化”的价值估量,指向它所置身的时代和社会,在当前特别指向各因素之中的协调一致和和谐,包括个体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和谐;个体与我国文化的和谐;个体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个体精神世界的和谐。这种和谐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亦即个体生命开发持久的长度、均衡的广度、透彻的深度。长度即人的一生,广度即人的各个方面,深度即指向人生终极意义的认识与最终关怀,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具体地说,即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变职业为事业(成人)、变智力为智慧(成才)、变操作为创作(成器)的一种职业教育观。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体现。
(五)生存观:由“竞争发展”转向“文化发展”
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近几年来学校管理和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关注。但是如果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看,这个提法是否合适,值得商榷。我国著名学者贾春峰先生说过:“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使得当前职业院校的发展和竞争已经不是以教学质量、办学规模论高下,而是更多的涉及职业院校深层次的内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日益成为学校发展的积极诉求,即意味着学校管理者已逐渐意识到职业院校发展将主要取决于文化的较量,故文化发展被视为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实属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