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_科学论文

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_科学论文

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1-0052-04

打开《方法大词典》一书,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目录,有好几百条。但是,关于 “社会科学”本身研究的方法,却付之阙如。这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陷于低迷有 关,笔者并非想做点什么,而是想到,恐怕是我们的基本观念有所淆乱,所以写下几条 存照,给自己一点方便,也让别人能够明白我所思考的过程。

一、勉强的分类

学术研究,简单地区分为两大类,一是把研究宇宙间自然现象的统归为自然科学;研 究人类所形成的文化现象统归为人文科学。根据在研究过程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被处置 的地位,又可分人文科学为两部分:

1.一种是如果我们将人看作独立的个体,将他与群众分开,视他与所属的社会背景无 关,例如研究人的思维的逻辑学。

2.一种是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与人结合,组成小组、家庭、团体、政党、民族、 国家、地球村等等,构成种种制度或现象(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信仰现象 、精神现象、生活现象等)。以这些团体现象为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科学的任务。从这 个角度出发,社会科学就是人文科学中关于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

如果再根据人与社会的相对关系,又可将社会科学分为两部分。

1.纯粹属于社会范围的研究:以人作为社会团体中的一员为研究对象,而非作为独立 的单独的人来研究。例如对政治、经济、历史、法律、人类、文化、宗教、生活、社会 等进行研究,形成学科。

2.非纯粹属于社会范围的研究:有些原本从个人出发,但也有社会的来源,并且渐渐 增加社会的内容。例如伦理学多是从个人的修养去讨论道德问题,教育学则偏重人的个 性的发展。近现代的伦理学和教育学比古老的有着更明显丰富的社会内容。其实有些自 然科学,也脱不了社会的内容。其初始的研究对象确实为自然的本体,并非起源于社会 ,但因后来研究发展的结果,亦应用到人类社会上。例如生物学发展出优生学,地理学 发展成人文地理到环境学,医学发展出公共卫生学等,全变成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相关 联的学科。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学科的分类,是一件十分勉强的事情。一种现代学科,可以归入 这一类,也可以归入另一类,这是人类知识发展史证明了的,从来就是在相互交叉发展 中,由古希腊的哲学演进到科学;由自然而兼涉及到人类;其学科范围由小的个人扩展 到团体社会,又再影响到个人。于是,分类归纳就往往由它所使用的方法来决定,而不 能由某个人的政治权威来决定,更不能随便硬性规定或更改,因为要取得共识和历史性 的说服力。只是方法也非万能,我们看到研究人的心理作用的心理学,如果它所用的是 纯粹抽象的思辩的方法,那就可以归入哲学中;如果它是用的实验与生理的方法,那便 归入自然科学;如果它将研究具体个人所得来的成绩去处理或解释相当类似的社会心理 现象,称为社会心理学,那可就属于社会科学了。

但是我们又有分类的必要,因为需要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自从亚里士多德的 学科分类和孔子的六艺说法以来,人类不知道曾对学科分类进行过多少研究,提出过多 少方案,但至今尚无全人类公认的、公允的分类结构,其本身依然还是一个研究课题。 在现代中国很缺乏研究,实际上是各取所需。

二、相关的义界

1.科学的义界。我们中国人在20世纪给“科学”所下的定义,如果稍为摆在一起,抄 录几十本工具书中的定义,就会发现是多么的混乱,并且是于今更混乱。有人是企图将 “科学”垄断全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更实际的则是将“科学”仅作为自 然科学的代名词。例如中国的“科学”院,是根本不包括社会科学,甚至连“工程”都 不包括;同理,中国的“社会科学”院,是不研究“科学”的内涵的。那么,这其中的 “科学”到底指的是什么?恐怕连这个词的作者自己也搞不清楚吧?

笔者这里也非是给科学下一个万全的定义,而是想阐明自己因定义问题而引发的思考 。在文艺复兴以来所成长独立的自然科学,是指那些认识自然的已经得到普遍承认的原 理原则的准确的学问而言。据此,我们只能说,科学只是各种独立专门知识的类名(Gen eric Name),而不能说科学是一个统一体(Unity)。因为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学问或 一条原理可以将世界上所有的各种不同的现象完全解释出来。企图用自然科学定义套到 人文科学头上,恐怕是检验过的糊涂思想。更何况现代人文科学中许多基本观念尚在研 究的起步阶段,许多研究仅是在低水准重复。不过,说不定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 会科学全合为统一体,倒是开拓一条新思想之路。当然其研究结果如何还很难预料,至 少在中国还很难开展。

如果我们将“科学”定义为:各种有系统的并且可靠的知识,那也是可以的。因为我 们只需将科学看作一种抽象的现象,而暂时忽视其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很容易发现各 种科学的研究在方法的表现上,虽或大同小异,但其基本原则是一致的。由此而言,科 学也就可以看作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不止限于自然科学,也能包括人文科学了。只是 各有各的理由去说明研究对象的各种现象,并且肯定在准确性方面有很大程度的差别。 这样,对于现代中国人就有一个基本前提,即科学并非单指自然科学而言。可惜实际上 已经混乱。

2.方法的义界。如果论方法,则应该包括以下三个主题:(1)基本方法,即通用方法。 如逻辑系统之严谨,三段论结构之严密,推理之不背拗,是普遍适用各类学科以及整体 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2)特殊方法。是针对应用于某一特殊问题的具体表现,其方 法往往要受到研究对象的制约。哪一种问题应当用哪一种方法去处理才妥当,需要看其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结果而定。也就是说,可将选择某一种方法,看作一种技术操作方 案。如统计方法、访谈方法、个案方法等皆是。各门学问的研究愈精细,发现问题愈多 ,则发现需要特殊方法也愈多。并且,也就往往可以在不同学科中,有彼此相通用的特 殊方法。于是实际上,我们可以对同一个学科课题,利用不同的特殊方法去研究处理它 。例如研究某一个人的思想,可以用历史方法、制度方法、哲学方法、心理方法以至统 计方法等。不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或相同的结论;相同的方法,也会得出不同的或相 同的结论。问题的解决靠方法,但方法并不一定解决问题。特别是当我们任意夸大某一 种方法的万能作用时,就是种瓜得豆。19世纪的社会学家喜欢用生物学观点和方法去解 释社会现象,套用来推求其异同,所谓比拟。清末的严复先生偏偏通过编译《天演论》 ,在中国全面推广这虚拟的方法,全然不顾及生物学与社会学之间的本质差别,至今还 在影响中国思想界。恰恰应了一句话:真理走过一步就是谬误。(3)方法的实证问题。 在自然科学中,一种方法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实验的全过程得到验证,科学方法与实 验几乎不可分开。但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则难以重复实验室中的实验。“实践”在社 会中,在“人类”中,在某一“人”中,是不可重复的,也即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实践 ”;“标准”更是“人”订的,根据昨天发生的事情、千年前发生的事情,就确切认定 明天肯定同样发生,那是唯心的假设。即使仅讲文化标准,也只能是过去几千年来人类 发展所积累的共识和保留不同的见解。所以,将“实践”、“真理”、“标准”等概念 ,含糊强制地规定为一个整体,本身就违反逻辑。不容许别人讲不同的话,这本身就不 是真理。在自然科学中可以不讨论思想价值问题,而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无法避免 讨论思想价值问题。在自然科学中,我们可以做到为研究而研究,马尾巴的功能完全可 以研究。而我们所说的社会科学中的唯物方法、唯心方法、哲学方法、神学方法等,其 内涵都有着社会价值问题。我们也叫做看法问题,或立场问题,都是只表达着研究者对 于自己选择的因素的重视,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就是真理的化身,更丝毫没有增加对无知 者和不同思想者的说服力。反倒是嗓门愈高者,其所承担的风险愈高。

三、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之异同

如果方法是指基本方法的思维过程,指的是抽象的形式逻辑,只限于推理部分,那两 者并无区别。而我们平常所讲的是前述特殊方法,即技术部分,那就不但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不同,而且社会科学和其各学科,又各有其特别适用的方法系统。量化的研究和 性质的研究,就肯定各有其方法。

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根源在于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在性质上的差异 。了解这些异同,很有必要。主要在三方面:

1.研究对象的关系:自然现象原本不是人类造成的,但是已经受人类的严重干扰破坏 。人类本是自然中的生成品,人类的活动处处受到自然环境所限制,人类在几千年间已 经改变地球自然的一部分,但还是有限度,人类并不能反抗自然的最终势力。就个人而 言,他本身亦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本身行为多数可以用生物与心理等自然现象去解释 。人作为社会成员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同样是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并且社会现象远 较自然现象复杂,具有更多的变数和未知数。特别像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焦点问题, 全都牵涉到自然、社会和个人的综合关系,连建立研究模式都很困难。知识社会也许是 美妙的需要,但不能靠画饼充饥。

2.研究者的关系:研究者作为人对于自然的观察,可以设定实验模式,隔绝淘汰无关 的因素,建立求知的一一对应关系,取得可能的结果。如此的方法,运用到社会或人的 思想研究上就难以适用。因为(1)社会是一个太大的太复杂的有机体,一个偶然因素就 可能牵涉到其他因素的全面变动;各类因素间的矛盾演变尚难以确定其规律;人为地硬 性隔绝一些社会因素,恐怕会产生更多的干扰因素。所以隔绝方法并不适用。而模糊方 法,则可能得出一个模糊的结论,其适用性就有限度。(2)人是有感情感觉的动物,人 情味在社会研究中就是造成测不准的根源。贪污现象的研究,就可能是新贪污现象产生 的因素。当然做人必须要有人情味,冷血动物肯定不是人。(3)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方 法与实施之间没有什么大距离。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两者距离可能会很大,大到南 辕北辙的地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即使所选择的方法正确,但可能仍然没有办法获得 实施的效果。例如古典经济学派所假定的完全自由竞争学说,逻辑上没有问题,但就是 与市场运转不符,近年有所修改,加上各种动态模式,但依然尚无公允的答案。就是说 ,方法除了要求正确,要求完备,还不能保证能够实施,因为还要发生价值选择的问题 。当我们出笼一个政策口号时,也许从政治角度看是需要的,但从社会角度、经济角度 、文化角度看,则未必妥当。(4)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者也是人。我们知道 ,社会与个人的利害固然常不一致,社会中各个团体阶级的利害也往往不一致,个人与 个人的利害也多不一致。于是在实际上产生了许多偏见。研究者各人在天赋、环境、训 练等方面更是千差万别,如果我们鼓励“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 斗,其乐无穷”,那就是无知的无畏。

3.历史(时间)的关系:认识自然的知识,认识人文的知识,全是通过人类几千年思辩 和实践积累所获得。认识历史上知识的演变,和实践活动的成功或失败,都是对后人有 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因此,这更成为研究了解自然、人类和社会各方面的一个扎实 的手段,一种已经行之有效几千年的研究工具。当然,从人类观察角度看,自然的宇宙 、地球、环境的演变,是相对缓慢的过程,在许多具体学科研究中,往往还能够对自然 因素的演变忽略不计(并非全部)。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是频 繁地在变动、生长、盛衰、矛盾着;人为的组织与风俗习惯、欲望追求、生活理念等, 都是错综交互影响,如此形成整个社会众生像;还有作为个人的精神世界的自由扩展等 等,都有着太复杂的因素纠缠在一起。任何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心理学 、政治学等具体学科的研究,都是只能从一种视角选择一部分材料。人类知识的发展史 ,哲学的思辩史,都是构成历史研究的一个函数,都是可能相对全面地认识自然和人文 社会的工具。如果我们都习惯于只做好或坏的判断,而不做或很少做历史的关系考证, 或拿历史当作随意附庸的材料,肯定将严重损害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

四、研究社会科学方法的选择

研究社会或人文的某个课题,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那么,用什么标准去判断所用方 法的正确与否呢?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选会捉老鼠的猫,肯定无须看猫的颜色;但是会 不会捉老鼠的猫,可就必须选择正确。貌似会捉,或自称会捉,或只会与老鼠合作的, 都不是选择的标准。研究者的目的决定方法的选择,研究结论所产生效果,则可判断其 方法妥当否。在社会科学中,个人差错的代价可能还不算大;而集体投大气力所产生的 差错,则可能没有挽回的余地,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恨是社会的仇恨)。这里列四类 目的作为选择方法的情况。

1.纯粹限于描述方面。我们应当注意(1)是否已经将所有要素(不是全部原始资料)都列 入程序了?不要随便利用减法将一种要素去掉。(2)关于要素的质和量的描述记录是否已 经准确(尽量用第一手史料)?描述方法的生命力主要在于要素的准确,并非没有理论, 而是很少空头判断。(3)对于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对位置的观察是否正确?写成文字 ,就是描述的观察结果,所以观察的时空坐标位置必须注意。1901年6月的事,就不能 挪用到2001年6月来;在上海发生的事,也不等于会在北京发生。近年的学术描述中, 时空错位的情况是太严重了。这不单纯是基本功问题。

2.探求某一种现象的意义。已经发生的某一种社会现象,如果想探求其社会意义,以 能说服读者,那么,应该是从创造或改造此一种现象的人或者是团体的基本原意去着手 研究,切忌建构空中楼阁。倘若研究者能够证明他寻觅出来的意义与创造者或改造者的 原意相符、或有多少区别,那就是说他的方法是准确的了。如何能够说明是创造者的原 意?要充分地从正面、反面、侧面和历史方面展开证据,有如律师工作。特别是如创造 者的著作、日记、行为,以及相关人士的类似资料,以求整个仿佛是还原创造者的心理 状态一般。

3.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前因后果的话容易说,但是社会间的此因,并不一定是研究 者所判断的果,这是由于太复杂的现象所致。更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太迷信有天然存在 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因果规律,似乎只需套进某种规律名词中,就能够解决社会科 学中任何问题。而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求,社会科学的规律是什么?还 是处于幼稚阶段。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要想探求因果关系,就必须遵守一切因果律的法 则、文字上的法则和实际上的法则。必须从事发掘全部各种因素的彼此关系:几个因、 几个果、几个异变的果、几个因果倒置以及随时在变异的因果变量,和变化得还小的近 似常量、谁先谁后、谁强谁弱,等等。然后才有可能去给出内在的因果关系。笔者相 信,这工作依靠目前最有计算能力的“深蓝”电脑,恐怕还是难以胜任。因为研究者的 思想在其中是起到影响的,也是变数,这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就不一定是积极的 因素。

4.求得逻辑上的说明。符合逻辑,其实也是任何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问题往往就是 产生于与形式逻辑相悖、与三段论不合的语词矛盾,比比皆是。而且我们现代中国的工 具书观念太弱和太模糊,让年轻人也难以按照逻辑严格要求自己。而让社会科学论文能 够基本可以接受,基本可以对社会问题有所答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逻辑上的说明不 能有差错。做到这一点的要求,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有所明示了,所有成功的研究论文 ,没有例外地全部严谨地遵照逻辑规范(成功不成功,不是某个首长说了算)。所以,如 果想求得逻辑上的说明,必须解决以下五个问题:(1)现象中的各个要素在逻辑上是一 致还是有矛盾?(2)全部要素能否建构成一个广博与协调的系统?不协调的因素能否排除? (3)形成系统后的整个性质,与原先各个要素的单体性质之间,是什么关系?(4)有没有 什么逻辑原则是贯穿于全文中的各个部分?或有什么逻辑原则是贯穿不下去的?(5)什么 是这一个系统的明的或暗的大前提?逻辑判断的依据,首先在于大前提通过论证后,与 结论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中国在学习苏联哲学逻辑学时期,曾经吃过大苦头,至今还 存有轻视逻辑的基本问题。

五、不算小结

有人鼓吹方法学是教人聪明的学问,话不错,但仅说了一半,因为方法学也可能是教 人糊涂的学问。

有人鼓吹方法学不过是一种智慧的游戏,话不错,但也可以说,方法学是政治斗争的 工具。

诸如此类的判断,对于读者是害多于利。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希望是不依赖别人的判 断,而是自己带着一定的好奇心,去注意方法,去选择方法,去利用方法,去研究方法 学。我们的大前提很清楚,就是没有方法,或有糊涂的方法,就显然严重影响我们对知 识的探求。

关键在于学会对方法的选择,学会对方法本身的训练,学会思考方法,才可能不是种 瓜得豆,更不是播下龙种,长出跳蚤。学好了,化腐朽为神奇;学坏了,化神奇为腐朽 。

笔者研究人类知识,研究百科方法有年,从来不研究方法论,但使用方法的实践给予 自己莫大的兴趣,故写几句话以存之,留待方家教正。

标签:;  ;  ;  ;  ;  ;  

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