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碳排放核算方法探析论文

建筑物碳排放核算方法探析

张秀敏1吴朝晖21(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 200062)

2(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 上海 200030)

〔摘 要〕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构建了针对组织机构的建筑物分类碳核算方法 (BTCA方法),详细阐述了建筑物隐含碳核算和运营碳核算两个子方法框架。针对新方法引入了实际算例,着重评估数据库差异性以及BTCA建筑类型划分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并与典型的碳核算方法比较分析,充分显现出新方法能够简化流程、兼顾核算准确和提高效率,进而提出建筑设计、使用阶段的减排意见。

〔关键词〕 建筑物碳排放 碳核算方法 建筑物生命周期 碳交易市场 线性静态模型 数据清单

引 言

据报告显示,建筑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碳排放的19%,在国内的比例亦是如此。建筑对上游行业碳排放具有拉动作用 (冯祥玉等,2018)[1],建筑物碳减排潜力和压力巨大。建筑物减排对控制全球温室效应、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 《京都议定书》提出 “碳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市场交易的机制后,碳交易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已日见成效。而建筑业不同于生产工艺较为标准和程序化的能源密集行业,其碳排放计量核算难度大,建筑物碳交易机制制定和运行缺乏数据基础 (金占勇等,2018)[2],使得建筑物碳交易市场发展受阻。因此,探索一套针对建筑物特殊性的适用于建筑碳交易市场的碳核算方法迫在眉睫。

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顺应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事实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引我们石油企业突飞猛进、实现持续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

在研究和实践中常用的建筑物碳核算方法有过程生命周期分析法 (亦称排放因子法)、投入产出法以及结合二者的混合分析法。国际组织机构、各国政府至21世纪初才开始制定建筑碳核算标准体系,大多基于碳排放因子的技术方法对单体建筑物进行碳核算,包括我国即将实施的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 T51366-2019)。建筑碳排放生命周期分析法在国内外被广泛研究与应用,许多学者通过实例研究表明,建筑物运行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占比最大 (Gustavsson等,2010;Ramesh,2010; 刘燕,2015; 陈莎等,2016)[3-6],其中电力的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Dimoudi等,2008; Airaksinen等,2011)[7,8]。 除了一些基本的全生命期分解方法外,许多学者建立碳排放评价体系,强调数据库的重要性及影响 (彭渤,2012;张孝存,2018)[9,10]。此外,国内外学者也针对建筑碳排放的回归分析与软件拟合关系,编制碳排放计算程序和构建量化核算拟合回归公式 (黄志甲,2011)[11],并将BIM技术应用到建造阶段的碳排放核算中 (Mousa等,2016)[12]。除了生命周期分析外,Suzuki等 (1998)[13]探讨了投入产出法在建筑领域的碳核算应用,Nässén 等 (2007)[14]针对过程生命周期分析与投入产出法两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进行对比分析;申立银 (2015)[15]、武雨欣 (2016)[16]从系统边界、数据特点和核算准确性等方面,对多种核算方法开展比较研究。

纵观国内外关于建筑碳核算方法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微观视角,基于通用化的技术路线,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法对单体或某类型建筑物的碳排放进行核算。而生命周期分析法系统边界复杂,各个阶段过程数据收集较为困难且耗时长。投入产出法将部门平均化水平用于特定组织核算上,实际结果容易产生偏差,两种方法均无法满足建筑碳交易市场的数据要求。因此,本文基于分类核算和生命周期的思路,提出了适用于建筑物特质、操作性强的简化核算方法。新方法立足于组织层面整体建筑物碳交易的推广需求,尝试解决建筑物碳排放的数据基础问题,能够满足企业组织自身低碳发展诉求,同时推动全国范围内建筑物碳排放量化实践,促进建筑物碳交易市场的推广。

1 建筑物分类碳核算方法框架构建

碳核算是针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GHG)排放进行核算 (张孝存,2018)[10]。本文核算对象为建筑物的碳排放量;主体界定于企业、国家机构等组织,他们通常是碳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本文基于分类核算和生命周期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在组织机构层面建筑物分类碳核算方法(Building Type Carbon Accounting Method,BTCA方法)。该分类核算的思路参考了美国能源部下属统计机构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的做法。EIA负责科学地开展全国性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能耗调查,调查的样本按区域、面积和功能进行多级分类抽样,获取各类建筑物的样本能耗数据,再外推到全国范围的建筑物,从而获得全国整体的建筑能耗数据 (杨秀,2010)[17]。本文的BTCA方法将组织层面的建筑物划分建筑类型进行分组核算,进而推广至组织的所有建筑物。

多数研究结论表明建筑物主要的碳排放源自使用阶段(Gustavsson等,2010;陈莎,2016)[3,6],而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物主体构成,在隐含碳排放上贡献较大 (Davies等,2015[18])。因此本文碳核算范围包含建筑材料产生的隐含碳排放 (Embodied Carbon),以及建筑使用阶段产生的运营碳排放 (Operational Carbon)。与之对应,本文BTCA方法分为两个子框架: (1)建筑材料隐含碳核算方法框架;(2)对建筑使用过程产生的运营碳核算方法框架。

1.1 隐含碳核算方法框架

建筑材料隐含碳核算流程可以简化为5个主要步骤:初始设置和数据清单收集、建筑物分类和整理、数据库选择、隐含碳计算、方法评估,对应的流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BTCA方法隐含碳核算流程

1.1.1 初始设置和数据清单收集

参照隐含碳的核算方法评估,对数据质量、方法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估分析。此外,还需计算出每种类型建筑物的EUI,分析差异并找到有针对性的减排建议。

初始设置包括明确核算目的以及界定核算系统边界。碳核算的目的是指引碳核算工作的宗旨,将会影响后续的系统边界界定和建筑类型划分。本部分隐含碳核算子框架的核算范围仅限于组织机构建筑物所耗建材而产生的隐含碳,不包括建筑施工装饰等现场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表1是建筑数据清单项目以及获取方式。建筑生命周期过程中要素繁杂,实际操作易受客观因素和时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一些影响较小的次要数据进行假设和省略处理,以完成核算分析。

不失一般性,假设最后一个资源余额的分配部门仅在{1,2}中选择且si-≤s≤si+,i=1,2.则应该将余额分给部门i=1,如果

表1 隐含碳数据收集清单

1.1.2 建筑物分类与整理

BTCA方法的精髓在于建筑物的分组,即划分建筑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核算目的对建筑材料、用途功能、地理位置、规模大小、运营情况或使用年限等建筑物属性进行类似的分组。分类节点不仅限于上述属性。建筑物类型划分与碳排放核算的目标密切相关。如核算的目的是确定翻修对建筑物的影响,那么相应地划分已翻修建筑组别和未翻修建筑组别,已翻修建筑物应主要根据翻修年份或风格进行分类,以便在核算中进行比较分析。

在教学德育课程中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视频功能播放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比如:在讲解韩文化时,可以播放一些韩国典型电视剧镜头和流行音乐;在讲解美国文化时,可以播放好莱坞大片和爵士乐;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可以播放皮影、戏剧等;在讲解网络文化时,播放一些二次元图片等,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播放完视频,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留下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怎样追求自己喜欢的文化,以便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

活动当天,赖艺还和现场领导嘉宾一起为蚌埠百大名品中心九周年店庆进行了庆生,送上生日祝福。最后,赖艺不忘来到天王表专柜前签名留影,对天王表品牌专柜进行现场体验和品鉴。

每种建筑物类型需选择一个单体建筑代表值,可以是组内单个最佳代表建筑的数值,也可计算该类型中多个建筑物的平均值来代表该类型的标准值。

1.1.3 碳数据库选择与隐含碳计算

受核算边界、数据来源、时效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数据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核算碳排放时要根据系统边界选择适合的碳数据库。建材碳排放因子乘以对应的建材耗用数量即得到该建材的隐含碳量,计算公式如式 (1)所示。

其中:

按茎段扦插处理的当天为计算时间起点,在扦插后的第10天、30天随机采取样本,主要通过观察试验景天茎段扦插生根的状态,调查记录不同景天品种的生根数量,测量生根长度,计算生根率,并及时剔除腐烂或生根失败的景天茎段插条。

CM 为建筑材料总隐含碳量。

交通局建筑物的材料类别单一,主要材料为混凝土、石材和砖块,存在少量金属板材和木材,建筑物建造年代差距不大,因此示例中的 “材料类型”、“使用年限”节点不适用,可根据建筑用途进行分类。由于建筑用途直接影响建筑能耗,所以分类不是基于运营用途的不同,而是转化为能耗和空间条件特征来分类。交通局建筑物分类树如图3所示,941栋建筑物共分为36种建筑类型。

系统主要由频综、发射机、收/发天线、低噪放、接收机、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显控终端等几部分组成。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mi 为第i 种建材耗用量,单位为kg或m2或m3。

1.1.4 隐含碳核算方法评估

2.1.3 建筑类型差异性评估

图2 建筑物分类树示例图

1.2 运营碳核算方法框架

相比其他阶段碳排放,运营碳排放量是建筑物碳排放的最大组成部分,来源于电力服务、供暖服务、修缮活动以及建筑物运营的其他活动。类似于BTCA隐含碳核算框架,运营碳的核算包含相同的5个步骤,但在所需的数据清单、建筑类型划分方式等环节,与隐含碳核算又存在差异。本部分运营碳核算只涉及能源耗用而产生的碳排放,能源活动数据清单如表2所示。

表2 运营碳数据收集清单

建筑物分类可以参照隐含碳分类方法,结合碳核算的目的确定分类节点。但对于能耗运营碳核算,建筑类型划分可以寻找更适合的方式。美国能源部在评估建筑物能源使用强度 (EUI)时,根据建筑物空调环境和能源需求对建筑物进行分组。如办公楼建筑物环境较好,属于高耗能且高调节的空间环境;而机械工厂、实验室属于高耗能且低调节的空间,不同空间环境能源需求和空气调节程度不同,EUI标准也不同。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公益性事业,也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有益补充,面对当前我国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参差不齐,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发挥应有的监管和引导作用,从诸多方面入手采用多种有效措施,促进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实现良性发展。

收集到能源耗用的活动数据后,运营碳核算通过碳排放因子将运行能源耗用的活动数据转换为碳排放数据。计算公式如式 (2)所示:

为了能更直观地展现建筑分组对核算结果的影响,以原始分类树为比较基数,根据式 (4)计算建筑分组调整后的变化百分比,结果如图5所示。

使用MgO介质层优化的Gr/Si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见图2(a).表1为使用不同厚度(0~1.5 nm)的MgO介质层的器件的光伏性能数据,可以看出随着MgO厚度不同,光伏特性有很大的差异,随MgO厚度增加而光伏特性提高;进一步增加MgO厚度,导致光伏特性变差,变差的原因可能是更厚的MgO导致电阻增加,可从降低的短路电流数据分析可知.研究发现,在MgO厚度为1 nm时器件的综合性能最佳.可见,引入MgO介质层使Gr/Si太阳能电池效率从低于3%显著提高至5.53%,其中电池的VOC提高约100 mV;JSC上升了0.6~2.3 mA/cm2,FF与短路电流呈现相同的趋势.

上文分别核算了隐含碳和运营碳,进一步对这两个阶段的碳排放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年度运营碳排放值在给定时间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假设,给定年限的总碳排放量大致等于隐含碳量加上使用年限内运营碳的总和,计算如式 (3)所示:

2 实例应用与分析

在实例选取过程中,考虑到大型企业组织、国家机构一般拥有数量众多的建筑物,而国家机构更应率先响应政策号召,在碳交易市场做好表率作用 (Wade,2011)[20],建筑碳交易机制实施路线应先把国家机构建筑物纳入强制交易范畴(任宏等,2013)[21]。因此本文选取大型国家机构C市交通局的案例,对BTCA碳核算方法进行解释和评估,并将BTCA方法与现有碳核算基本方法进行测试比较。

C市交通局拥有和经营941座不同大小的建筑物。此次全面的建筑碳排放核算的目的是为了节省941栋建筑的维护费用,改善运营并降低成本,在省市或国家启动建筑碳交易市场之前为机构建立碳排放基准值。

2.1 隐含碳核算

2.1.1 数据收集和建筑分类

Ci 为第i 种建材的碳排放因子,单位为kg CO2eq/kg、 kg CO2eq/m2或 kg CO2eq/m3

2.1.2 隐含碳计算

算例中分别使用CLCD、BELES以及浙江大学建材能耗和碳排放清单3个数据库的碳排放因子。根据式 (1)计算的建筑材料隐含碳总量如图4所示。图中计算结果显示出数据库造成的差异非常明显,结论之间失去了可比性。不同组织机构如果需要做比较,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使用相同数据库。为了推进建筑碳交易市场标准化建设,应考虑建立统一的全国通用或国际标准数据库。

碳排放核算的重点和难点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为了检测核算方法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定量评估至关重要。本文采用Weidema和Wesnæs(1996)创立的谱系矩阵作为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从数据获得方式、来源独立性、统计代表性、时间代表性、地理代表性、技术代表性等属性,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 (王强,2016)[19]。分值从1到 5,分值越小,表示数据质量越高。该评估矩阵比较简化,有利于工程专业以外的人士参阅。此外,计算结果的异常值源自数据收集误差、组内代表值的选取和数据库适用性,需要进行异常值分析和局限性分析。

建议市县财政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巡查工作,加强县市区间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以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不断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 这次巡查工作抽调的人员大多是乡镇财政一线的骨干。县市区之间,可以说有很多地方值得相互借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由于之前这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很少,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相同的业务,不同县市区的处理各不相同、存在差异。建议今后加强这方面的沟通交流,这次巡查的方式就比较受欢迎。

BTCA方法分类过程将会受客观条件和核算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分类最终的建筑类型没有标准定义,需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为了评估建筑分类对核算结果的影响,我们调整本例中建筑物分类树,把原始分类树 (包含36种建筑类型)调整为3个压缩版本分类树,标记为A、B和C分类树,分别包含18、15和10种建筑类型,再根据新的建筑类型重新计算建材隐含碳排放。压缩调整后的3种分类树核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建筑分类树碳核算结果

他抓住了救命稻草,双手死死攥住。在身体的下坠之势下,他的手掌被磨得鲜血淋漓,在绳索上留下了长长的一道血痕。他的身体也随着绳索左右摆荡,与岩壁摩擦,磨得胳膊腿都是伤。但所幸,他最终止住了落势。

建筑类型划分这一过程以分类树的形式呈现。分类树将年限、使用率、用途和规模大小等特征作为节点并进行连续分支,直到形成最末端的建筑类型。基本的分类树示例如图2所示,该图的分类节点只是示例值,实际核算中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来选择分类节点。在建筑物档案管理方面,最好制作每种类型代表建筑物 (或相似建筑物组合)资料卡片,以便优化管理。

其中:α 为原始分类树总碳量;β 为调整分类树总碳量;Δ 为基于原始分类树的碳量变化百分比。

从图5可以看出,CLCD 3种调整分类树的结果变化百分比都是4%,且由于CLCD的碳排放绝对值显著较高,变化幅度较小,而BELES和浙江大学数据库变化幅度较大且变化趋势一致,可看出建筑物重新分组不会影响数据库间的差异。依据此规律,图5中虚线描绘了CLCD数据库的理论预期变化趋势。

图3 C市交通局建筑物分类树

图4 C市交通局隐含碳核算结果

图5 基于原始分类树的碳值变化百分比

由以上分析得出,建筑类型的调整会改变最终的碳排放值,但与数据库不会产生交叉影响。尽管建筑类型最多引起15%的碳核算结果变化,其变化幅度还是远小于数据库差异产生的变化,说明分类核算方法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2.1.4 建筑设计决策分析与建议

在设计阶段,工程师不仅要考虑建筑物业主和使用者的要求,还要考虑资源基础以及建筑材料的开采、制造和加工对社会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在设计阶段将建材生态效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工程师,使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以降低建筑物的隐含碳量。相关研究发现在建筑材料中砖和混凝土 (Hammond等,2008)[22]、钢筋和混凝土 (Shao,2014)[23]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为了描述不同建材碳排放水平而不是碳排放绝对数值,表4展示了在不同数据库核算下每种材料的碳排放百分比与耗用百分比的比率。由表4可看出,构成建筑主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外墙的金属板、波状钢碳排放水平较高,而砂砾、玻璃纤维、玻璃类材料是相对较为低碳的材料。

宣德七年五月丙寅(1432年6月6日),明宣宗“以松花江造船军士多未还,敕海西地面都指挥塔失纳答、野人指挥头目葛郎哥纳等曰:‘比遣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军松花江造船运粮。今各官还朝,而军士未还者五百余人。朕以尔等归心朝廷,野人女直(笔者注:即女真)亦遵法度,未必诱引藏匿。敕至即为寻究,遣人送辽东总兵官处,庶见尔等归向之诚。’”到同年九月,“追取造舡逃军五百余人,凡野人女直所匿者皆已追回,余山寨头目剌令哈等多隐匿不还”。[8]

表4 C市交通局各建材碳排放水平

2.2 运营碳核算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 (2018年)显示,在建筑碳排放全国能源碳排放量中,电力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占比46%。因此本部分的运营碳排放来源只考虑建筑耗用的电力。C市交通局电力活动数据收集的时间跨度是2012~2017年,以此计算出年度平均电力消耗量。交通局的规模总共分为6个区域,C市交通局电力仪表是分区域记录,因此这里采取的措施是以区域划分组别,把单个区域内所有建筑物划分为一组,直接核算电耗带来的碳排放。

为了检测不同来源的碳排放因子对核算结果的影响,案例中使用了3种碳排放因子:华中区域电网、南方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和全国平均值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7年数据)。利用式(2)计算得出的碳排放量如图6所示。此案例地理区域位于华中,因此主要以华中区域电网排放因子的计算结果为准。核算结果差异较大,再次反应了对国家标准数据库的需求和重要性。

图6 电力运营碳排放核算结果

表5计算了电力平均能源强度值。不同区域的能源强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部分原因可以确定为不同区域中运营活动的不同。如平均能源强度很高的区域1,包含许多实验楼,实验室的特点是耗能高但占地面积小。第2区和第4区不是办公中心区,也不是企业总部,这些区域存在许多仓库建筑物,所以能源强度较低。组织应把建筑节能减排重心放在能源强度高的区域。

案例中运营碳核算的局限性体现在核算范围仅仅包含建筑物电力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此外,未能获取区域3和区域6的电耗数据,会对总排放量造成一定影响。

表5 C市交通局区域电力能耗强度

2.3 隐含碳和运营碳对比分析及建议

隐含碳与运营碳是建筑物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案例中已经分别核算两种碳量,接下来根据式 (3)计算总碳排放量以及预测整个寿命年限的碳排放趋势。核算的基期设为2017年即第0年,第20年即为2037年。算例中碳排放趋势如图7、图8所示。显示的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相似 (Ramesh,2010;陈莎等,2016)[4,6],运营碳是建筑物生命周期内总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年的寿命中,C市交通局建筑物运营碳占碳总量的比值大约为93% (BELES数据库),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研究跨期为40年或100年的碳排放,运营碳的比重将会更大。因此,建筑物使用阶段是减排工作的重点,建筑运营主体应秉持低碳绿色运营理念,控制运营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

图7 BELES和浙江大学数据库总碳排放趋势预测

图8 CLCD数据库总碳排放趋势预测

2.4 碳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新方法与现有碳核算方法存在诸多不同,如数据质量方面。假设基于理想状态下的数据资料,分别使用不同方法来对C市交通局建筑物进行碳核算。基于此假设场景,不同方法的数据质量分值矩阵如表6所示。可见BTCA方法的隐含碳和运营碳数据质量矩阵分别为(2,1,1,1,1,2)和(1,1,1,1,1,1),表现都是最佳的。

表6 不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比较

除了数据质量结果不同外,表7对比总结了BTCA方法与常规碳核算方法在耗时程度、核算准确性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出BTCA方法在时间效率和结果准确性上的最佳组合:BTCA方法利用其建筑类型优势,可以在建筑组别层面进行复制,达到快速核算的效果;同一组织机构下选择恰当的类型代表值,对计算组织内建筑物碳排放具有一定准确性。

沃尔顿链[10]是一个结合硬件的IoT应用项目,考虑了IoT数据的产生和管理问题。该团队开发出了区块链读写器,可以把标签数据的哈希值通过读写器直接写入区块链中。同时读写器与标签具有双向认证的功能,可以确保数据的来源是经过认证的。对于数据量较大的问题,该团队构思了跨链架构,希望该架构能承载众多不同形态、不同应用场景的子链。该项目的跨链思路还需要实践检验。

表7 BTCA方法与其他方法比较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立足于组织机构层面构建了具有针对性、可扩展的建筑物BTCA分类碳核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评估验证该核算方法具备可行性。BTCA方法的构建提出了建筑物碳核算方法新思路,丰富了碳核算方法研究内容和空间层次。新方法流程简化、便于操作、易于推广,在实践层面促进建筑碳排放量化工作的实施,为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各方参与者搭建起沟通协作的桥梁,提高大众对碳排放严峻性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认识,促使大家更多的投入到建筑减排的行动中去。

本文提出的新方法框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方法仍属于线性静态模型,由于建筑物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静态模型无法捕捉建筑物动态的碳排放数据。理想的动态模型不是基于一揽子清单数据库来确定碳排放值的,而是基于影响最终碳排放的所有因素变量来核算碳排放。随着BIM和 “云”技术的发展,未来在碳核算方法中应结合新型信息技术加以整合研究,改善数据库和核算模型的时效性和动态特征,构建国家统一标准的动态多层次数据库核算系统。

注释:

①分类树A将原始分类树中每200平方米划分为1个层级的建筑规模大小调整为每400平米划为1个层级;把15种仓库类型重新组合为4种类型。分类树B在分类树A的基础上对建筑用途节点进行删减。分类树C在分类树B的基础上对建筑用途 “独立类型”进行大幅重组删减。各调整分类树图示可供备查追索。

②比率结果为1.00意味着该材料耗用百分比等于该隐含碳排放百分比。如果该比率大于1.00,那么这种材料的隐含碳排放百分比高于材料耗用百分比,说明该材料碳排放高于平均排放水平。低于1.00的比值则表示该类型材料的碳排放较低。

谁都不说未来,到了说分别的时候,却是分不了。方晓倩说别再联系了,林丹放不下,忍了几日打电话给她,一声还没响完就被她接起来,像是一直在等着。通了话,谁都不知道说什么,很久,林丹说:“今天去看你。”她只简单应一声:“哦。”林丹却感觉到她挂电话时爆炸了一般的欢乐。

③3种数据库的数据结果相似,混凝土、混凝土砌块指标数值偏高,其碳排放水平较高,而如玻璃类材料、砂砾指标结果偏低,其碳排放水平较低。

参考文献

[1]冯祥玉,白宏涛,徐鹤.中国建筑业隐含碳排放估算及来源解析 [J].未来与发展,2018,296(7):45~53.

[2]金占勇,田亚鹏,黄春雷.我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 [J].建设科技,2018,(3):36~37.

[3]Gustavsson L, Joelsson A, Sathre R.Life Cycle Primary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of an Eight-Storey Wood-Framed A-partment Building[J].Energy and Buildings, 2010, 42 (2):230~242.

[4]Ramesh T, Prakash R, Shukla K K.Life Cycle Energy Analysis of Buildings: An Overview[J].Energy and Buildings, 2010,42 (10): 1592~1600.

[5]刘燕.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碳排放评价模型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6]陈莎,崔东阁,张慧娟.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方法及案例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6,42(4):594~600.

[7]Dimoudi A,Tompa C.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Related to Construction of Office Building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8, 53 (1-2): 86~95.

[8]Airaksinen M,Matilainen P.A Carbon Footprint of an Office Building[J].Energies, 2011, (4): 1197~1210.

[9]彭渤.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案例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10]张孝存.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计算与低碳建筑结构评价方法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1]黄志甲,赵玲玲,张婷,等.住宅建筑生命周期CO2排放的核算方法 [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33(S2):103~105.

[12]Mousa M,Luo X,Mccabe B.Utilizing BIM and Carbon Estimating Methods for Meaningful Data Representation[J].Procedia Engineering, 2016, 145: 1242~1249.

[13]Suzuki M,Oka T.Estimation of Life Cycl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Emission of Office Buildings in Japan[J].Energy and Buildings, 1998, 28 (1): 33~41.

[14]Nässén J, Holmberg J, Wadeskog A, et al.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Production Phase of Buildings: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 2007, 32(9): 1593~1602.

[15]申立银,陈进道,严行,等.建筑生命周期物化碳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J].建筑科学,2015,31(4):89~95.

[16]武雨欣.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方法浅析 [J].商, 2016, (17): 77~78.

[17]杨秀.美国国家建筑能耗统计概况 [J].建筑科学,2010,26 (4): 8~11.

[18]Davies P J, Emmitt S, Firth S K.Delivering Improved Initial Embodied Energy Efficiency During Construction[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5, 14: 267~279.

[19]王强.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化工建材类产品碳足迹分析[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6.

[20]Wade B A A.Enterprise Audit Modeling of Large-Scale Agencies'Energy and Carbon Dioxide Accounting[D].Kansas:University of Kansas,2011.

[21]任宏,卢媛媛,蔡伟光,等.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框架研究 [J].城市发展研究,2013,21(8):70~76.

[22]Hammond G P,Jones C I.Embodied Energy and Carbon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Energy, 2008, 161 (2): 87~98.

[23]Shao L,Chen G Q,Chen Z M,et al.Systems Accounting fo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By Building[J].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14, 19 (6): 1859~1873.

A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Method of Buildings

Zhang Xiumin1 Wu Zhaohui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2.Finance Department,Shanghai Construction No.4 (Group) Co.LTD,Shanghai 20003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quickly and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large-scale buildings, and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ut carbon emission data of the building carbon trading market,this paper take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uilding carbon accounting method as the entry poin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a Building Type Carbon Accounting method (BTCA) for organizations is constructed.The two sub-method frameworks of building embodied carbon accounting and operational carbon accounting are elaborated, and a practical case is introduced.In the case analysis, emphasis is placed on assessing database differenc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building type partitioning on results,showing that the new method has certain robustness.Comparing the new method with typical carbon accounting methods shows its great advantages that the new method can simplify the process, balance accounting accuracy and improve efficiency.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 analysis, the opinions on emission reduction during the design and use phases of buildings are proposed.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TCA method enriches and improves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carbon accounting methods,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statistical work of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s nationwide.

〔Key words〕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methods; building life cycle; carbon trading market;linear static model;data list

DOI: 10.3969/j.issn.1004-910X.2019.10.004

〔中图分类号〕 F426.92;F20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6-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衡量测度、驱动因素与经济后果”(项目编号:71602058)。

作者简介: 张秀敏,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会计、环境管理和资产定价。吴朝晖,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成本员。研究方向:环境会计、财务会计。

(责任编辑: 史 琳)

标签:;  ;  ;  ;  ;  ;  ;  ;  

建筑物碳排放核算方法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