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视域下的人才需求测量与使用评价研究论文

用人单位视域下的人才需求测量与使用评价研究

殷文华

(上海理工大学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上海 200093)

摘 要: 为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和评价,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通过对近三年到上海理工大学进行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围绕用人单位的基本特征、招聘需求、聘用情况、使用评价、岗位要求、招聘合作等六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根据用人单位的建议,高校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完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关键词: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使用评价;毕业生

当前,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与企业成本控制之间、企业人才匮乏和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存在偏差等结构性矛盾突出,需求和供给处于严重错位状态。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在多数岗位上不能很快上手,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再培训,体现不出高校培养的优势[1]。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就业、是否能够找到适合其专业及特长的工作、是否拥有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已成为当前高校普遍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从用人单位视角进行出发,对用人单位招聘渠道和需求、聘用情况、使用评价和满意度、岗位要求、招聘合作等方面开展调研分析(如下图所示),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和评价,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帮助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改进培养内容和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提升本校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功能。

一、研究方式和对象

为本次调查的对象为近三年来上海理工大学招聘的用人单位,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所有的用人单位样本中,有85%聘用过本校的毕业生,共发放问卷793份,回收问卷520份,问卷回收率达65,57%,其中有效问卷为482份,有效率达92.69%。问卷数据通过采用Excel建立好数据库,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基本研究框架图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分布在各行业领域,其中制造业占26%、信息技术服务业占12.1%、建筑业占8.4%;从用人单位所属类型来看,本次调查民营企业占44%,国有企业占21%,外商独资企业占18%,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占9%,港澳台企业占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1%;从用人单位员工规模来看,31.7%的企业员工规模在301—500人之间,21.4%的企业员工规模在3 000人以上,9.6%的企业员工规模在50人以下。从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企业的性质多样,大小规模也比较齐全,具有代表性,数据采集也较为科学、合理。

你看的也许是表象。苏楠说,既然你母亲性格这么好,当初为什么离婚?我这话可能很冒昧,你想一想,有没有道理。离婚的时候,你母亲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里?

以精准对接为目标,推进教育扶贫新方式。建立“深入宣传政策、广泛收集信息、联动精准定位、快速落实政策”工作机制,对全省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到校、到户、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按奖、贷、助、补、免等资助政策给予多元资助,确保帮扶政策及时准确地落到实处,打造贫困学生资助的“基础保障流水线”。强化控辍保学措施,对因病因残无法随班就学的,做到定期送教上门;对厌学的贫困学生,采取单独编班和入读职业学校的方式因学施教。创新推行教育扶贫资助政策落实,由“学生跑”或“家长跑”为“校长跑”,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各种助学政策。

(一)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招聘分析

称取0.25g(精确至0.1mg)试样于150mL烧杯中,加25mL盐酸(1+1)、10mL饱和硼酸溶液,盖上表面皿,低温加热,微沸30min,趁热用快速滤纸过滤,滤液收集于200mL容量瓶中,用水洗烧杯5次、洗沉淀10次,冷却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得试液。

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有46%表示本校应届毕业生在入职一年内有过离职,离职比例与用人单位的规模和招聘人数有关。本校用人单位样本中有较多1 001人以上的大型用人单位(40%),大型用人单位招聘人数较多,可能导致离职比例较高。本校应届毕业生有过离职的用人单位中,有71%的用人单位回答本校应届毕业生发生的离职只是主动离职,3%的只是被雇主解雇,另外26%的用人单位主动离职和被雇主解雇均有。被解雇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能力达不到要求(74%),其中认为最需要加强的能力主要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

2.用人单位愿意与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有71%的用人单位与本校没有过校企合作,这些用人单位中有54%愿意提供实习机会给本校应届毕业生,有20%希望学校提供订单式培养,有13%愿意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有10%愿意为学校提供师资或讲座,有8%愿意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训机会,有6%愿意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对于与本校有校企合作意向的用人单位,学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过去三年的招聘规模建立和健全不同层面上的合作,同时也为本校毕业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频繁毁约会影响个人和学校声誉,甚至对今后本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学校应当对此情况予以重视。一方面,加强在校生职业道德等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其意识到职业道德对个人职业发展、对学校声誉、对师弟师妹找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强求职的法律法规教育,指导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规避求职风险,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但从根本上说,学校应当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实习、讲座等方式引导毕业生建立初步的职业定位,减少求职的盲目性。

4.过去三年累计41%的用人单位表示有应届毕业生毁约的情况,毁约比例与用人单位的规模和招聘人数有关。用人单位员工规模在1 001人以上的大型用人单位占存在毁约单位总量的40%,大型用人单位招聘人数较多,可能导致毁约比例较高。

(二)用人单位对所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使用评价

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3.98%,其中选择“满意”占73.94,“非常满意”占14.04%,但有6.06%对本校应届毕业生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41%的用人单位认为本校应届毕业生表现高于外校应届毕业生平均水平,只有1%的用人单位认为低于外校应届毕业生平均水平。认为低于外校应届毕业生平均水平的一些用人单位一致认为最需要加强的能力中,主要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学习方法。

2.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校园招聘会或大学发布聘用信息”(54%),其次是“通过聘用网站及媒体发布聘用信息”(16%)。虽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用人单位的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最主要渠道均是“通过校园招聘会或大学发布聘用信息”,但在第二渠道上又有所差别。例如,国有企业和3 001人以上的大型用人单位侧重于“通过本公司网站发布聘用信息”,而民营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则侧重于“通过聘用网站及媒体发布聘用信息”。针对用人单位的这些招聘特点,学校可以指导毕业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求职活动,提高求职效率、增加求职机会、降低求职成本。

理想的六维力传感器在输入单维的力/力矩时,输出的应当只有该方向的力/力矩。然而由于结构设计、加工精度等问题,必然会导致其他方向也有力的输出,即产生维间耦合。

(三)用人单位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

2.最需要加强“工程与技术”“机械”“计算机与电子学”三项核心知识。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大学毕业生核心知识方面的需求会因为岗位、行业的差别而各有不同。例如,建筑工程岗位中工程与技术知识是最需要加强的,机械/仪器仪表岗位中机械知识是最需要加强的。又如,“机械制造业”行业类中机械知识是最需要加强的,“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行业类中计算机与电子学知识是最需要加强的。

加盟宏远的这批老队员,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经历。这些人要么是资格最老,要么是工资最高。在当时的体制下,他们已经无法在竞技和经济上更进一步,只剩下退役一条路。“但作为民营俱乐部,宏远可以解决他们退役之后的发展问题,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宽松的打球环境,帮助他们走上另一条路。”

1.最需加强“解决问题能力”“有效的口头沟通”“学习能力”三项基本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力方面的需求会因为岗位、行业的差别而各有不同。例如,机械/仪器仪表岗位中技术设计能力是最需要加强的,销售岗位中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是最需要加强的。又如,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行业类中积极学习能力是最需要加强的,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行业类中解决复杂的问题能力是最需要加强的。这体现出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的需求特点,所以相应地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各学科技能的差异化培养,引导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期望、不同行业期望的学生进行相应技能的培养。用人单位认为工程类岗位最需要加强的基本能力并不仅仅是技术设计,例如,计算机与数据处理、建筑工程岗位最需要加强的基本能力均是解决复杂的问题、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而后两个技能同属于理解与交流能力大类。这就要求学校在相应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各学科技能的综合性培养,即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深度扩展,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理解、交流与自学等方面的能力。

1.用人单位聘用应届毕业生的理由是用人单位录取应届毕业生时最看重的因素,即只有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才可能被录取。用人单位聘用应届毕业生最主要的理由是“专业对口”(71%),其次是“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58%)。为了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最应该重视的就是学生基本能力和知识的提高,可以通过连续跟踪毕业生基本能力和知识的测量来改进教育学方式。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在校实习实践机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聘用理由存在差别。例如,计算机与数据处理、人力资源岗位的第二聘用理由均是“有相关职位的实习经历”,针对有这些岗位求职意向的毕业生,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督促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专业相关的实习,以提高其就业能力。而工业安全与质量、机械/仪器仪表等岗位在能力和知识结构上有较强的要求,需要学校了解这些岗位最需要加强的能力和知识,立足于目前的专业培养,制定更加符合用人单位聘用标准的教学措施。

(四)招聘合作分析

1.来本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有29%与本校有过校企合作。从行业类上看,机械五制造业行业类的用人单位与本校有过校企合作的比例最高,为37%。从用人单位类型上看,民营企业与本校有过校企合作的比例最高,为39%。从用人单位规模上看,301—500人的用人单位与本校有过校企合作的比例最高,为40%。

3.用人单位决定岗位薪资的最主要标准是本职位的市场工资标准(58%),其后是职位相关的实践经验(46%)、本职位在用人单位的重要性(44%)。从岗位上看,决定不同岗位的薪资时用人单位会采取不同的标准。例如,计算机与数据处理更看重职位相关的实践经验,电气/电子(不包括计算机)和人力资源更看重本职位在用人单位的重要性。从行业类上看,不同行业类的第一薪资标准不同。例如,零售商业更看重职位相关的实践经验,而机械五金制造业更看重本职位的市场工资标准。从薪资层次上看,对应届毕业生提供的薪资处于最低的25%的用人单位第一薪资标准为职位相关的实践经验,而薪资处于中间的50%、薪资最高的25%的用人单位第一薪资标准均为本职位的市场工资标准。

3.用人单位希望高校提供的工作支持。为了更好地聘用本校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认为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支持是“提前主动向单位推荐毕业生”,比例为71%;其次是“提前在学校发布单位的用人信息”,比例为59%。对于那些愿意主动促进学校教学和就业的用人单位,学校可以优先给予他们期望的支持。

三、对策与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强化需求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校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进程,学用脱节矛盾突出[1]。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聚焦国家发展需求,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围绕学生发展需求,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方协同”的育人理念。深入分析企业对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照“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主线出[2],结合学校专业发展特色,融入学生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学时学分数,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和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加强协同育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高校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流动策略,让专业教师、生涯教师、辅导员等深入用人单位挂职锻炼、积累实战经验,补齐实践教学短板,提升指导服务能力。同时,到用人单位中聘请行业背景深厚、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条件允许的情况,共同研发培训项目及培训教材,共同开设专业课程,并鼓励企业专家积极参与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从而打造一支能够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以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企业人才工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共同建立内容实、专业强、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方案。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积极开展多渠道、深层次、有特色的就业工作,从而实现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精准对接,形成高质量的人才输送渠道。

2.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合理设置课程结构,重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常规教学环节的内容设计,制定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搭建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类型、深层次、高质量的实践平台,通过增加实践内容的覆盖面,扩大实践学生的参与度,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近几年受旅游业驱动作用的影响,我国酒店业从整体上看发展平稳,但依然存在岗位大量空缺、人力服务质量低下以及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等问题。本文认为,针对此类行业性问题应该尝试从高校教育层面着手探究。我国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虽然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社会认可度尚低,学生对本专业表现出的兴趣度不高。尤其是受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影响,容易引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非理性、歪曲的观念和认知,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不能正视本专业,甚至在就业时选择脱离本行业。因此,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无疑是对获得教育成果的障碍和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生涯发展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优化生涯教育设置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专业介绍、朋辈计划、生涯讲座、行业企业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的自我探索、自我认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社团、科技竞赛、文艺演出等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实践经历,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初步构建职业发展方向。鼓励学生进入目标企业实习或兼职,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同时检验学校所学习的各项技能,发现自身职业能力的不足,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和专业的基础上确定职业定位,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2.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育人成效。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法规,掌握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应聘技巧,明确求职目标,投身招聘活动,了解职场角色定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精神的培养,做好身心健康教育,完善人格品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备就业指导教师,实时跟踪反馈学生就业进展情况,并为学生就业进行答 疑解惑,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姚洁,徐莉.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3,(12):76-79.

[2]柳长安,白逸仙,杨凯.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6,(1):36-41.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7-0131-03

收稿日期: 2019-04-18

基金项目: 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基地资助(HJWX20180104)

作者简介: 殷文华(1988-),男,江西抚州人,助教,硕士,从事大学生就业研究。

[责任编辑 吴 迪]

标签:;  ;  ;  ;  ;  

用人单位视域下的人才需求测量与使用评价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