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丕福[1]2002年在《水色遥感机理与悬浮物的卫星遥感信息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体中悬浮物的含量是最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悬浮物,尤其是含沙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水体透明度、浑浊度和水色等光学性质,也影响水生生态条件和河口海岸带冲淤变化过程,因此悬浮物的调查对河口海岸带的水质、地貌、生态、环境的研究以及海岸工程、港口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的调查方法是用船逐点采样、分析,调查速度慢、周期长。这种方法只能获得在时间、空间分布上都很离散的少量点的数据。这种在时、空分布上很离散的采样数据对比精度很差。卫星遥感具有大尺度快速同步的特点。采用遥感定量技术能迅速地获得大面积水域含沙量的资料,瞬间同步性极好,重复获取数据的周期短,能有效地监测含沙量的分布和动态变化,克服了常规方法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要有效地利用卫星遥感提取悬浮泥沙的有关信息,就必须对水色遥感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在对国内外有关利用卫星遥感提取悬浮泥沙方法作了介绍的基础上,本论文先介绍了水色遥感的有关知识,包括纯水的光谱特性、吸收和散射系数,海水光谱特性、光学属性及纯水吸收散射系数与纯海水的扩散衰减系数二者关系等。然后论述了水体的分类及二类水体特点,及悬浮水体的光谱特征,这些为悬浮遥感模型建立打下基础。第叁章先介绍利用卫星遥感方法提取悬浮泥沙信息的理论基础。接着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提取悬浮物浓度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包括利用AVHRR、TM等各种不同卫星传感器的提取方法。第四章介绍了水体光谱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第五章则对神经网络方法的原理结构等进行了描述。第六章介绍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了大连湾水体光谱特征。最后在第七章在多方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方法直接传导悬浮物浓度与卫星图像辐亮度函数之间的关系,来提取悬浮浓度信息。同时也用传统统计方法回归分析进行了计算。再把二者结果进行了比较。由于大连湾是一个赤潮多发区,这个方法对于排除悬浮物的影响,监测赤潮的发生、消亡和运移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实验数据采用1999年5月10日大连湾TM卫图及与卫星同步的化学数据。结果证明神经网络方法在利用卫星遥感提取悬浮物浓度方面确有其优越性。
王繁[2]2008年在《河口水体悬浮物固有光学性质及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口是联系大陆与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地表径流经河口入海,所挟带的泥沙和各种营养元素、有机污染物等对河口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有显着影响。由于近岸河口水域的悬浮泥沙往往具有广泛的时空变异尺度,基于传统方式的监测方法在空间详细和时间频率方面已经无法满足逐渐提高的管理需求,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遥感监测已经成为水体悬浮泥沙监测的重要方式。水体中悬浮泥沙的复杂光学特点导致悬浮泥沙遥感呈现出很强的时态性和区域性,在建立泥沙遥感反演模式时必须深入调查了解当地水体悬浮泥沙的光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考虑海洋动力环境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结合特定海域的悬浮泥沙光学性质和水体反射光谱特征建立反演模型,才能获得较高的悬浮泥沙遥感反演精度和模型推广能力。杭州湾海域由于长期受到长江口南下浑浊水的输沙影响,同时在强潮动力引起的泥沙再悬浮共同作用下,水体悬浮泥沙含量高且具有显着而复杂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杭州湾北岸的乍浦和南岸的慈溪分别布设观测站点,实地连续观测获得时间序列的水体表观光学参数、固有光学参数以及组分浓度叁者的数据集,结合目前水体生物光学理论的成熟模型,根据常用水色传感器的波段设置选择相关性较好的敏感波段,分别建立悬浮物浓度与固有光学性质遥感反演的经验模型和半分析模型,结合潮动力分析了水体悬浮物固有光学性质的短周期变异特征,从浓度和构成两个角度分析其时空变异的影响因素。通过本文研究,除了可以获取典型研究区水体悬浮物的固有光学性质特性外,还将了解其时空变异幅度和变化规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初步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发展出准确程度更高的、能够应用于卫星遥感的分析模型打下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1)实地光谱测量与实验室吸收测量研究。实地光谱测量采用NASA海洋光学测量规范推荐的水面之上光谱测量法,分别测量标准板、水面和天空光的辐照度,计算水面之上遥感反射率。光谱测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光谱具有典型高含沙水体的光谱特征,水面遥感反射率较高,在可见光与近红外光谱范围内出现两个反射峰,且第二反射峰对应波长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出现“红移现象”。另外,实地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吸收光谱测量,其中悬浮物的吸收光谱测量采用定量滤膜技术。吸收测量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中悬浮物的吸收值较高,吸收光谱在可见光范围内符合指数衰减模式。乍浦与慈溪两个站位获取的时间序列数据说明研究区水体悬浮物的浓度和光学性质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异特征。(2)水体悬浮物浓度遥感反演经验模式研究。利用实测光谱数据和浓度数据建立分析数据集,根据常用水色传感器MODIS与MERIS的波段设置,分析悬浮物浓度与对应波段遥感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选择相关系数较高的波段作为敏感波段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将悬浮物的粒径作为遥感反射率的影响因素加入到回归模型中,比较二者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悬浮泥沙浓度在红外和近红外波段的响应度最高;对于单波段简单线性回归而言,指数回归和幂函数回归的拟合效果好于简单线性回归;采用波段组合比值不能完全提高拟合效果;加入粒径因素后拟合精度进一步提高:长波段拟合精度高于短波段,双波段拟合精度高于单波段拟合。另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高混浊海区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采用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中的250m分辨率波段作为神经网络输入,悬浮物浓度作为输出,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性能高于统计回归模型;利用实测遥感反射率模拟MODIS与MERIS波段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也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3)水体悬浮物固有光学性质遥感反演半分析模式研究。利用实测水体组分吸收数据建立分析数据集,分别分析MODIS与MERIS特征波段水体悬浮物吸收系数与悬浮物浓度和遥感反射率的相关性;在生物光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参考Carder-MODIS浮游植物固有光学性质遥感反演半分析算法,选择适合本地水体光学特点的特征波段,建立固有光学参数、表观光学参数以及成分浓度之间的经验模型,基于MODIS特征波段实现杭州湾水体固有光学性质及其浓度的遥感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悬浮物特征波段的吸收系数与浓度之间相关性都较高,相关系数在0.95以上;选择MODIS波段1为主要特征波段,分别拟合固有光学参数与表观光学参数以及悬浮物浓度之间的经验方程式,最终实现悬浮物固有光学参数与浓度的遥感反演。(4)水体悬浮物固有光学性质时空变异特征研究。分析研究区水体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与后向散射系数时序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差异;从悬浮颗粒浓度与构成两个角度初步分析水体固有光学性质时空变异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悬浮物的固有光学性质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变异特点,乍浦与慈溪两个采样站位的悬浮物固有光学性质随着涨落潮周期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短周期波动规律;悬浮物浓度是影响研究区水体悬浮物固有光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因素,粒径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单位吸收系数的影响不明显。
潘德炉, 白雁[3]2008年在《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的新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海洋水色遥感应用工程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包括以应用为导向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各类应用示范系统的开发等。针对当前海洋水色遥感业务化应用服务所面临的问题和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周方方[4]2011年在《水库水体叶绿素a光学性质及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杭州地区代表性水库青山水库为研究对象,根据蓝藻水华形成的不同时期及卫星观测时间,通过野外实验观测,获取了水体表观光学参数、固有光学参数以及组分浓度数据;研究了青山水库水体中各组分光学性质的季节差异性变化规律,并对青山水库水体光谱反射率信息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目前水体生物光学理论的成熟模型,以实测高光谱数据和环境一号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具有较高精度的水体组分浓度遥感反演模型。本研究结果将有益于水库水体中叶绿素a等水色组分浓度的遥感反演模型的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水环境遥感监测的需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1)实地光谱测量与实验室吸收测量研究。实地光谱测量采用NASA海洋光学测量规范推荐的水面之上光谱测量法,分别测量标准板、水面和天空光的辐照度,计算水面之上遥感反射率。实地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水体组分吸收光谱测量,颗粒物的吸收光谱测量采用定量滤膜技术,黄色物质的吸收系数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滤液的光衰减来近似计算,同时测量水体组分浓度。(2)水体组分光学性质季节差异性研究。不同时期测量的水体反射率变化较大,藻类特征较显着。675nm附近叶绿素a的吸收峰和700nm附近叶绿素a的荧光峰在遥感反射率光谱上特征明显,但不同时间测量的遥感反射率值大小不同。由悬浮颗粒物引起的810nm附近的反射峰是水体悬浮无机质存在的重要光谱特征,不同时间测量的810nm反射峰高度基本一致。不同时期测量的水体组分的吸收系数差异较大,其吸收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性。颗粒物吸收类型分为两种,一是在蓝绿光波段颗粒物吸收光谱中非色素颗粒物吸收占主导,颗粒物吸收光谱曲线与非色素颗粒物相似,即随着波长的增大其吸收系数而减小,但在红光波段(650-700nm)颗粒物吸收光谱以色素颗粒物吸收占主导,特别是675nm附近具有明显的叶绿素a吸收峰;二是颗粒物吸收光谱中色素颗粒物吸收占主导,颗粒物吸收光谱曲线与色素颗粒物相似,在440nm和675nm具有明显的叶绿素a吸收峰。CDOM吸收光谱随着波长的增加呈指数规律衰减,在长波700nm左右趋向于零,不同时期测量的CDOM吸收光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短波段,但是差异不大。(3)水体组分浓度遥感反演模型研究。分别以实测高光谱数据和环境一号卫星影像数据作为基础,利用实测光谱数据和叶绿素a浓度数据建立分析数据集,通过对光谱数据进行微分、归一化等处理,分析叶绿素a浓度与遥感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选择相关系数较高的波段作为敏感波段建立统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归一化遥感反射率波段组合比值建立的模型,其拟合精度高于单波段,特别是波段比值R702/R674,其拟合效果最好;基于一阶微分遥感反射率单波段建立的模型,其拟合精度高于波段比值,其中R648的拟合效果最好。同时,以叁波长因子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基于实测光谱数据的叁波长因子反演模型。根据迭代结果,叁波长因子模型反演叶绿素a浓度的叁个最优波段λ1、λ2、λ3分别为680nm、697nm和724nm。利用环境一号卫星影像数据,经过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处理,分析叶绿素a浓度、悬浮物浓度与卫星数据遥感反射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与反射率的相关性较大,而由于采样时间等客观原因,叶绿素a浓度相关性较小,所以最后选择环境卫星数据遥感反射率波段组合(band2/band3)用来建立悬浮物浓度的反演模型,并将模型运用到环境一号卫星遥感影像中进行悬浮物浓度反演,在ArcGIS软件中根据悬浮物浓度进行分级制图。
陈莉琼[5]2011年在《基于辐射传输机理的鄱阳湖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研究》文中提出水色遥感作为一种可以大范围同步获取湖泊水体水色参数信息的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方法水体参数现场观测不便、数据获取难度大的困境,是进行湖泊水环境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可为区域经济社会生产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信息,对我国湖泊功能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湖泊独特的“吞吐性、季节性”特征导致的湖泊面积变化剧烈、水体光学特性复杂、底质类型丰富多变,是进行水色遥感辐射传输机理研究的天然试验场,本文以鄱阳湖最受关注的水体参数——悬浮颗粒物浓度为切入点,针对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较强的季节性与区域性特征,研究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定量反演的机理和方法。本研究所完成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的观测与测量方法研究:通过分析2005年、2008年、2009年、2011年四个航次的观测,研究了鄱阳湖水体观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水面以上观测法是适合鄱阳湖浅水湖泊的遥感反射率观测方法;鄱阳湖水体中大量细小的无机悬浮颗粒物导致目前常用的散射系数观测设备仅在悬浮颗粒物浓度低于75mg/L的水体中适用;相对于目前海洋与湖泊水体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实验室测定中普遍采用的光透射法,光透射.反射法对于高浓度悬浮颗粒物水体中颗粒物光谱的提取更为有效。2.鄱阳湖水体悬浮颗粒物固有光学特性及其对水体光学特性的贡献:对鄱阳湖水体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非藻类颗粒物和藻类颗粒物的吸收特性进行光谱特征分析,获取了鄱阳湖各水体组分吸收系数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季节性差异,研究表明非藻类颗粒物是鄱阳湖水体吸收的主要贡献者,悬浮颗粒物浓度与总颗粒物吸收系数、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对水体总悬浮颗粒物散射系数进行有机颗粒物与无机颗粒物的散射光谱分解发现,鄱阳湖大部分水域无机颗粒物对鄱阳湖水体散射起主导作用。3.水动力学数值模拟与遥感结合的光学浅水区与光学深水区的判别方法研究:针对鄱阳湖水体深度、浑浊度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将水动力模型与遥感相结合进行鄱阳湖水体深度的模拟,并通过分析水体透明度与遥感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水体透明度反演模型,并综合水深模拟结果与透明度反演结果实现了鄱阳湖水体光学浅水区、潜在光学浅水区以及光学深水区的判别,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光学浅水区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南部水域,且随着季节的变化,光学浅水区的分布存在差异。4.基于辐射传输理论的光学浅水区/光学深水区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模型研究:根据鄱阳湖水体光学特性,分别对光学深水区与光学浅水区实测遥感反射率与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定量表达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鄱阳湖水体特征的深水区半分析模型和浅水区迭代优化模型,并根据悬浮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水域与水体固有光学特性的关系,构建了固有光学量与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实测数据构建的辐射传输模型比经验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时相稳定性。5.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模型的遥感实现与误差分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具有同步观测数据的MODIS陆地反射率影像进行大气校正,采用水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与遥感结合的方法对影像上的光学深水区与光学浅水区进行判别:考虑MODIS卫星影像波段设置,在基于实测数据建立的悬浮颗粒物浓度辐射传输反演模型基础上,进行MODIS影像的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利用现场同步观测结果对反演模型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光学浅水区/光学深水区分别计算的辐射传输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反演精度,并具有较好的时相稳定性,基本能够满足湖泊水质监测的应用需求。
李刚[6]2007年在《光学技术在赤潮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加强赤潮生物监测技术研究,对于赤潮预报与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赤潮的监测是一个系统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光学技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广域的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到定点定时的现场仪器测量,光学技术贯穿始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赤潮监测技术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赤潮光学遥感的生物、物理依据,总结了利用卫星光学遥感、航空遥感、现场测量和实验室分析反演赤潮信息的研究成果。设计了以卫星、航空和现场监测为支撑平台的全天候多层次立体赤潮监测系统。并以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围隔实验为例,对赤潮水体的光谱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判定赤潮发生的依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引起的赤潮水体遥感反射率Rrs光谱与叶绿素a浓度均存在一定经验关系,相关性R2均达到0.9以上,伴随着叶绿素浓度的增加,荧光峰的高度和位置均发生变化。
赵冬至[7]2004年在《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与卫星遥感探测模型》文中认为赤潮灾害已成为我国主要海洋灾害之一,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在对赤潮灾害类型和强度划分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1933-2001年间赤潮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指出渤海、长江口外和珠江口东侧海域为我国叁大赤潮多发区;讨论了不同类型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 在现场实测和室内培养的基础上,测定了12种不同叶绿素浓度的赤潮和非赤潮藻类水体光谱曲线,采用表征叶绿素荧光高度的两种模型方法,定量分析了SICF峰高(归一化法和基线法)和位置的变化与叶绿素浓度的关系,并提出了表征水体归一化SICF的优化荧光波段,并依据水色卫星荧光基线算法原理,采用藻类水体高光谱反射率曲线模拟了MODIS、MERIS和GLI的荧光波段,对比分析了叁者的赤潮探测精度。 根据海水温度的赤潮生态学意义,提出了赤潮生消过程中海水温度的变化机制;利用有效积温法则,建立了海水积温预报模型,可预报年内赤潮发生的时间,实现了赤潮灾害的中期预报;同时利用海表温度(SST)卫星遥感探测原理,建立了基于海表温度的赤潮遥感判别模型。 在大量现场-卫星同步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AVHRR的RD-SDD和SDD与浮游植物细胞数关系模型,并通过现场实测的赤潮生消过程资料分析,进一步证明透明度在赤潮遥感识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AVHRR是非常实用的赤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源,本文在现场同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叶绿素a归一化法和差值法遥感模型,并建立了赤潮灾情信息遥感模型,可利用AVHRR数据提取出浮游植物细胞数、赤潮分布范围和细胞增殖速率。 通过以上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赤潮遥感监测模型体系,根据我国 摘要日前的实际情况,完善了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的业务化流程,建立了相应的软硬件系统,井应用到例行的业务化监测工作中,实时发布赤潮卫星遥感监测通报,达到了较高的精度。
胡举波[8]2006年在《黄浦江上游水域水质遥感监测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质监测是水质评价与水污染防治的主要依据,作为常规水质监测方法的必要补充,遥感技术监测水质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和便于长期动态监测的特殊优势。黄浦江的水污染问题是上海市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建立大面积的水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对黄浦江上游水域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文对黄浦江上游的水质做了综合分析与评价,以筛选重点水质参数并了解水质的变化趋势。在现场和实验室进行了水体光谱测定和水质分析,对表面反射光谱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于现场和实验室光谱测定的溶解氧、浊度和叶绿素的水质估测模型。研究了卫星遥感数据的特点和预处理方法,对所获得的以TM数据为主的遥感数据进行了分析,利用回归统计的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水质参数与遥感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重点针对相关性较好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等水质参数建立了基于TM数据的水质估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通用性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550-840nm的光度计透射光谱均适合于估测浊度的含量,且模型精度较高;701nm与675nm的波段反射率比值是估测叶绿素a含量的较佳波段;溶解氧含量与TM4波段和TM2波段反射率的比值相关性较高,化学需氧量含量则与TM5波段和TM1波段反射率的比值相关性较高。本文建立的部分水质模型及其精度如下: Turbidity=354.58×T700+338.19,r=0.95; Chl-a=3.4724×R701/R675-1.5378,r=0.82; DO=6.5088×exp(-0.2322×TM4/TM2),r=0.83; COD=17.007×TM5/TM1+13.393,r=0.84; 利用相关光谱数据与水质实测数据对浊度、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模型进行了通用性验证,浊度模型精度最高,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为6%;溶解氧模型和化学需氧量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分别在20%和17%以内,说明这两个模型的精度满足遥感水质监测的需要。
赵梦莹[9]2016年在《基于GOCI传感器的渤海、北黄海水色要素反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世界首个海色静止卫星COMS(Communication,Ocean&Meteorological Satellite)上搭载的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传感器数据,分别通过GDPS软件和ENVI软件两种方式对其进行大气校正,利用环境卫星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最优大气校正方法。通过与环境卫星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在与环境卫星的遥感反射率Rrs对比中,波段5和波段6上的统计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067和0.7384,具有高度相关性。波段8为中度相关R2=0.5393。由此可见Rrs验证结果是很令人鼓舞。叶绿素Chl-a(Chlorophyll-a),悬浮物SPM(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并称海洋水色叁要素。基于Rrs的结果,通过水色算法反演出渤海与北黄海的水色产品,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hl-a和CDOM与实测数据相关性极低(分别为R2<0.4,R2<0.2),而SPM配对得到了很好的对比结果R2=0.87,其平均相对误差为35%。本文中使用的实测数据均位于沿岸及近海,其结论也只能代表沿岸海域。由于在浑浊水域高浓度的SPM常常会掩盖Chl-a和CDOM在反射光谱上的信号,而成为Chl-a和CDOM低到中等水平估算的根本困难。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处理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2013年1月至12月的GOCI水色数据可以看出,该海域具有明显的分区和季节变化特征。Chl-a、SPM和CDOM浓度分布的共同特征为:受陆源冲淡水的影响,由近岸向深海方向递减,由渤海向北黄海方向递减。季节的变动与之前大量的研究结果吻合:Chl-a浓度在3月受藻类春季大爆发影响,导致全年浓度最高,直至6月浓度最低,秋季迎来另一个Chl-a浓度小高峰期,形成Chl-a的双周期特点,符合北温带海域的生物活动特性。SPM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高夏低,受陆源水影响,其中渤海湾和莱州湾为SPM高浓度地区。CDOM季节性特征表现为秋季高、春季低,这主要与海水动力环境不同有关。Chl-a日变动的整体趋势:一天之中1:00和5:00到6:00之间出现Chl-a浓度的两个峰值,整体处于平缓升降状态。渤海SPM日变动范围较大平均值在9~15(g/m3)之间,而黄海日变动均值只在3~5(g/m3)之间,变化范围和浓度均明显低于渤海。CDOM从00:00点开始便处于持续升高状态,这可能跟外界物理因素如风浪、潮汐和潮流等有关。最后,我们期望将来可以更好的完善GOCI传感器的大气校正部分,提取出更精准的海色数据,为各种长期性、突发性、快速变化的自然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于瑞宏[10]2003年在《乌梁素海水环境评价及遥感解译分析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干旱草型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区,于2002年11月~2003年4月间,分别3次对乌梁素海上均匀分布的37个网格试验控制点进行了现场水质指标测定与水环境、水生植被的实地踏勘;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2003年4月11日乌梁素海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聚类评价与分析,据此将现状乌梁素海的水质状况划分为叁种类型区,各类型区的空间分布与湖中水流形态、水深、水生植被、湖中水流各入出口点的空间位置有对应关系;此外,本文还遴选了1986~2002年间6个典型年的同期多波段ETM、TM遥感图像数据,应用GIS、CPS、RS的集成技术就乌梁素海水环境要素进行了计算机解译及多光谱数据组合运算,评价了湖中水体、湖中植被、悬浮固体浓度与水深的光谱特性;应用光谱混合分析法建立了乌梁素海悬浮固体浓度与不同波段反射率计算求得高浓度比例的关系方程,应用水深遥感原理,建立了水深与TM3、TM2两波段像元亮度比值的对数回归方程,据此计算了2002年11月1日乌梁素海的悬浮固体浓度和水深值,绘制了两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及湖底高程与水深的叁维等值线图,并结合湖中其他信息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乌梁素海1986年以来不同类型区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迭置分析,指出近年来乌梁素海总水域面积和明水区面积趋势减少,相比总水域面积而言,明水区面积的减少速度稍大;人工芦苇区面积趋势增加。最后结合实际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原因,并探讨了乌梁素海水环境恢复的途径和重建技术途径。
参考文献:
[1]. 水色遥感机理与悬浮物的卫星遥感信息识别研究[D]. 丛丕福. 大连海事大学. 2002
[2]. 河口水体悬浮物固有光学性质及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研究[D]. 王繁. 浙江大学. 2008
[3]. 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的新进展[J]. 潘德炉, 白雁. 中国工程科学. 2008
[4]. 水库水体叶绿素a光学性质及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研究[D]. 周方方. 浙江大学. 2011
[5]. 基于辐射传输机理的鄱阳湖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研究[D]. 陈莉琼. 武汉大学. 2011
[6]. 光学技术在赤潮监测中的应用[D]. 李刚. 天津大学. 2007
[7]. 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与卫星遥感探测模型[D]. 赵冬至.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8]. 黄浦江上游水域水质遥感监测模型的研究[D]. 胡举波. 同济大学. 2006
[9]. 基于GOCI传感器的渤海、北黄海水色要素反演研究[D]. 赵梦莹. 大连海洋大学. 2016
[10]. 乌梁素海水环境评价及遥感解译分析研究[D]. 于瑞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论文; 卫星遥感论文; 遥感论文; 反射率论文; 光谱分辨率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赤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