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仁亮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 265600
摘要:目的:讨论应用CT、MRI对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出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实施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诊治处理的患者70例,依据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即A组与B组。A组运用CT检查方式,B组运用MRI检查方式。观察两组的诊断结局,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讨论两组的诊断精准度。结果:入选的70例患者中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对应的例数分别为54例、6例、10例。CT检查的诊断精准度为88.57%,MRI检查的诊断精准度为92.86%,两组的诊断精准度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CT、MRI对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进行诊断,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诊断结局。
关键词:CT;MRI;盆腔;神经鞘膜肿瘤;临床价值
神经鞘膜肿瘤是一种具备隐匿性特征的神经源性肿瘤,发源部位主要为外周神经鞘膜,包含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等三种类型,其中前两者属于良性肿瘤[1]。上肢、头颈部、纵膈等部位是比较常见的神经鞘膜肿瘤的发病部位,而腹膜、盆腔等部位相对少见[2]。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治疗措施
1.1一般资料
筛选出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实施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诊治处理的患者70例,依据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即A组与B组,例数均为70例。入选患者中男女例数之比为38:32,年龄均数为(47.29±7.28)岁。
1.2治疗方法
CT检查过程需借助16排螺旋CT机来实现,检查过程中将给予患者连续扫描处理,由患者的趾骨下缘线部位开始扫描,并对相关的参数进行设定,将层间厚度设置为5mm,螺距设定为1.0。平扫完成后,需对患者实施碘海醇静脉注射处理,给药剂量为100ml,并将注射速率控制在每秒3.5-4ml,注射完成后给予患者增强扫描处理。在MRI检查过程中,给予患者常规的轴位平扫、冠状面平扫、矢状面平扫及增强扫描处理。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应对患者实施Gd-DTPA静脉推注处理,推注剂量为0.1mmol/kg[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诊断结局,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讨论两组的诊断精准度。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作分析处理,分析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性(P<0.05)。
2.结果
2.1 病理学诊断结果
入选的70例患者中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对应的例数分别为54例、6例、10例。恶性神经鞘瘤中包含髂血管区病变26例、膀胱病变6例、直肠病变7例、骶前病变31例。经CT、MRI检查处理可知,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直径较小的偏圆形;神经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且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病灶的边界;恶性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不规则的椭圆形,且边界比较模糊。
表1 两组的诊断精准度对照[例数(%)]
2.2 两组的诊断精准度对照
CT检查的诊断精准度为88.57%,MRI检查的诊断精准度为92.86%,两组的诊断精准度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神经鞘膜肿瘤患者的临床表征主要为排尿艰难、排便不适、下腹疼痛、腰部不适等症状[4]。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鞘膜肿瘤涵盖网状型区及束状型区等两种构成成分,而且对于不同的患者,这两种区型的构成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5]。CT检查技术的分辨率相对较高,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明确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位置,了解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体积及形态。MRI检查技术的组织分辨率相对较高,能够从不同切面、不同角度对患者的病变区域实施扫描处理,有助于鉴别病灶组织及周边的正常组织。盆腔神经鞘膜肿瘤的来源主要为骶神经,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只要能够证明肿瘤与神经相连,就可以明确患者患有盆腔神经鞘膜肿瘤。经CT、MRI影像学检查处理后可知,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发作部位以腰骶旁、骶前区等部位为主,肠道、膀胱及盆腔等部位相对少见。病灶的形态以椭圆形、圆形为主,不规则形态相对少见,密度及信号分布多为不均匀,恶性肿瘤的边界模糊而且极易对周围组织产生侵害作用。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可知,入选的70例患者中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对应的例数分别为54例、6例、10例。经CT、MRI检查处理可知,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直径较小的偏圆形;神经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直径较大的椭圆形,且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病灶的边界;恶性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不规则的椭圆形,且边界比较模糊。CT检查的诊断精准度为88.57%,MRI检查的诊断精准度为92.86%,两组的诊断精准度对照,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应用CT、MRI对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进行诊断,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诊断结局。
参考文献:
[1]邵永良,熊敏荣,陆莉萍,等.CT与MRI诊断盆腔内神经鞘膜肿瘤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3):545-547.
[2]张蔚,陆超,刘剑羽,等.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与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7(7):491-495.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9.07.003.
[3]纪仁浩,樊页川,王斌,等.原发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的CT表现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23(3):207-211.DOI:10.3969/j.issn.1006-5741.2017.03.002.
[4]罗弦,范光明,沈金丹,等.腹膜后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9,35(1):171.DOI:10.3969/j.issn.1002-1671.2019.01.048.
[5]张建巧,郭丽萍,刘海洋,等.腹膜后良性神经鞘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9):1459-1462.DOI:10.3969/j.issn.1672-4992.2017.09.031.
论文作者:汤仁亮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4
标签:神经论文; 盆腔论文; 肿瘤论文; 患者论文; 例数论文; 两组论文; 精准度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