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皂角活性多酚提取、纯化与检测技术的研究

水皂角活性多酚提取、纯化与检测技术的研究

刘硕谦[1]2003年在《水皂角活性多酚提取、纯化与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自由基、抗紫外线等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水皂角又名山茶叶、山扁豆,民间应用历史悠久,主要用于清肝明目、和脾利水,散瘀化积,治疗湿热黄疸、暑热吐泻、水肿、目花、夜盲、偏头痛、劳伤积瘀、小儿疳积、脚气等疾病。现代药理以及植物化学研究证明,水皂角多酚是新发现的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它除了具有其它植物多酚的共同特性之外,尤表现出强的脂肪酶抑制作用,能有效防止和治疗肥胖,极具开发潜力。目前,水皂角多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方面,而对其提取、分离纯化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这些方面作了初步探索,首次建立了一套经济、安全、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水皂角多酚提取、分离与检测方法。 本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了水皂角总多酚的测定方法,该法具有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检测速度快,重现性好,灵敏度高,是目前适用于水皂角多酚工业化生产要求的最可行的检测手段。通过对检测波长的选择、标准品的选择、预处理方法、浓度与吸光度相关性的研究,确定了最佳检测波长为λ=760nm,以表儿茶素为标准品,在0.0004~0.0032mg/ml范围内,其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8949 C+0.01585,相关系数达r=0.999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99.5%,99.6%,RSD分别为1.01%,1.02%,1.01%(n=5)。稳定性、精密度和重现性均理想,其RSD分别为0.65%(n=6)、0.20%(n=5)、0.81%(n=5)。测定了不同生长期的水皂角总多酚含量,发现芽期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果期,考虑总多酚含量和生物产量,宜以果期为最佳采集期。 在提取工艺研究中,采用乙醇水溶液为浸提剂,具有安全、无毒、无有害溶剂残留等优点,符合健康食品以及医药品生产要求。以水皂角总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以及方差分析,综合考虑提取效果与生产成本,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为A_3B_2C_1D_2,即乙醇浓度为70%,浸提温度为70℃,浸提时间为5h,固液比为1:10。 本研究采用大孔树脂对水皂角多酚进行富集分离,具有可操作性强、设备简单、质量稳定、经济效益好等特点。根据大孔树脂的吸附机理,本研究从大孔树脂本身的物理、化学特征和吸附介质性质入手,运用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对大孔树脂进行筛选。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以及方差分析确定了水皂角多酚分离纯化的最佳操作条件。静态吸附与解吸中,S-8大孔树脂表现出最好的吸附性能与良好的解吸效果,其饱和静态吸附量为63.23mg/ml,解吸率为97.62%。实验表明,料液浓度、上柱速度以及料液酸碱度明显影响吸附效果,而洗脱效果由乙醇浓度、洗脱速度、洗脱剂酸碱度以及洗脱剂用量来决定。实验确定的最佳吸附条件为A_3B_2C_3,即上柱速度为2.5BV/h,料液浓度为4mg/mL,料液pH值为6.5,最佳洗脱条件为A_2B_3C_2D_1,即乙醇浓度为75%,洗脱流速为ZBVth,洗脱液pH值为8,洗脱体积为3.SBV。工艺放大实验验证了该分离富集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证明 S{动态吸附量达 70mg/ml湿树脂以上,洗脱率可达98%以上,分离纯化后的产品水皂角总多酚含量达65%,较原材料中水皂角多酚含量提高30倍以上。 对水皂角纯化产品进行了谱学测定。首次建立了水皂角提取物的HPLC和HPTLC分离方法,初步建立了水皂角纯化产品的指纹图谱。首次将紫外吸收光谱/它谱/七谱和DEPT谱等波谱技术运用于水皂角纯化产品的定性分析,直接、快速检测到了水皂角纯化产品中的有效组分。

王育红[2]2007年在《大孔树脂吸附苹果多酚特性及苹果多酚功效研究》文中提出苹果多酚是苹果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癌细胞增生、抗过敏、预防龋齿、消臭美白和抑制血压等多种生理功能。大孔树脂是具有大孔网状结构、吸附性能优良的高分子吸附分离材料,目前在天然产物分离和纯化方面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将大孔树脂应用到苹果多酚的分离富集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苹果渣为材料,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以FC—福林法为苹果多酚总酚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研究,筛选确定最适合苹果多酚分离富集的大孔吸附树脂;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树脂动态吸附解吸特性,并优化确定最佳动态吸附工艺条件:采用四种体外研究方法,考察苹果多酚制品的抗氧化活性:腹腔注射构建高铅小鼠动物模型,灌胃饲药探讨苹果多酚是否具有促进排铅功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苹果渣多酚的部分活性成分。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综合研究,所选的16种树脂中NKA—9大孔树脂吸附性能和解吸性能均表现良好,可以作为吸附分离苹果多酚的树脂材料;2、研究NKA—9大孔树脂吸附特性,绘制25℃时NKA—9树脂对苹果多酚的等温吸附线曲线,并与模型相拟合。NKA—9树脂等温吸附线与Langmuir模型等温线的拟合决定系数R~2=0.9902,与Freundlich模型等温线的拟合决定系数R~2=0.9563,说明NKA—9树脂的等温吸附线即符合Langmuir模型又符合Freundlich模型,与Langmuir模型符合度更高,属于单分子层优惠型吸附,并预测静态最大吸附量Q_0=63.69mg/g:3、研究NKA—9大孔树脂吸附特性,绘制25℃时NKA—9树脂对苹果多酚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并与模型相拟合。NKA—9树脂的吸附动力线与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的拟合决定系数R~2=0.9299,计算出NKA—9树脂对苹果多酚的平衡吸附常数,说明NKA—9树脂对苹果多酚的吸附属于慢性吸附;4、选择上样速率、料液浓度和pH值为动态吸附主要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NKA—9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工艺条件,建立回归方程:Y(动态吸附量)=19.19+0.74A+2.33B-1.70A~2+0.74B~2;确定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上样速率为1.14ml/min,料液浓度2.50mg/ml,pH值4.47,树脂的最大理论动态吸附量为22.31mg/g;5、选择洗脱速率、洗脱剂浓度和洗脱剂用量为动态解吸附主要因素,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NKA—9大孔树脂动态解吸附工艺条件,建立回归方程:Y(动态解吸附率)=86.15-7.85A+0.65B+0.58C-6.03A~2-1.73B~2-1.45C~2-0.41AB-0.51AC+1.36BC;确定最佳解吸附工艺条件:洗脱速率0.79ml/min,洗脱剂浓60.18%,洗脱剂用量116.27ml,NKA—9树脂的最优理论动态解吸率为88.2057%:6、分离纯化所得的苹果多酚样品经HPLC分析,苹果多酚样品中已明确含有没食子酸、根皮苷和阿魏酸,其他成分不能确定,还需进一步研究。通过计算,苹果多酚中根皮素占35.5%,阿魏酸占8.9%,没食子酸占5.7%:7、分别采用格里斯试剂比色法、邻苯叁酚自氧化法、Fenton法研究苹果渣中多酚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多酚提取物对O~(2-)·、·OH和NO_2~-的清除率分别高达97.56%、95.65%和76.98%,说明苹果渣中多酚物质对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具有的良好的抗氧化活性:8、采用Rancima法以新鲜轧制花生油的诱导时间(Induction Time)为指标,四种抗氧化剂都能有效地延长花生油的诱导时间,添加等浓度四种抗氧化剂的花生油其抗氧化稳定性顺序是AP>TBHQ>Vc>BHT(p<0.05),说明四种抗氧化剂均表现出较好的氧化抑制活性,其中AP、TBHQ和Vc表现更好,诱导时间均超过20h,是空白油样诱导时间的2.5~3倍。AP与添加BHT相比也有较大提高,诱导时间分别延长了78.12%和23.12%,而且还略长于目前常用的抗氧化剂TBHQ;9、利用滤纸片法以抑菌圈直径为指标,考察了不同浓度的苹果多酚溶液对食品常见污染菌—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在0.1~0.5%的浓度范围内,苹果多酚溶液浓度均表现出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作用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10、观察苹果多酚对铅染毒小鼠体内铅含量的影响,发现铅染毒后,染毒小鼠喂食不同浓度苹果多酚后,血铅、肝脏铅含量和股骨蓄积水平显着降低,而尿铅、粪铅水平显着增加。证明苹果多酚对铅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能够协助动物体排铅。

安晓婷[3]2013年在《蓝莓渣多酚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蓝莓渣多酚的提取工艺,确定了蓝莓渣多酚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对蓝莓渣多酚的最佳纯化条件,使蓝莓渣多酚的纯度大大提高;研究了聚酰胺层析柱对蓝莓渣多酚的初步分离,并利用HPLC-DAD-MS技术对蓝莓渣多酚的具体组成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蓝莓渣多酚粗提物和纯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主要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振荡频率、pH、提取次数等因素对蓝莓渣多酚提取率的影响,使用Design Expert7.0软件设计,通过Plackett Burman试验及响应曲面试验分析确定了乙醇提取蓝莓渣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液料比20(mL/g),提取温度80℃,pH2。在此条件下,蓝莓渣多酚提取率为97.01%。对8种不同型号的大孔树脂进行筛选,AB-8树脂的吸附量为24.48mg/g,解析率为95.49%,并且达到吸附平衡与解析平衡的时间较短,较适合蓝莓渣多酚的纯化。最佳吸附条件为上样溶液多酚浓度2.6mg/mL、pH2、上样速率2mL/min;最佳洗脱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洗脱速率2mL/min,洗脱体积80mL,在此条件下,蓝莓果渣多酚纯度由11.05%提高到59.29%。采用聚酰胺层析柱对蓝莓渣纯化多酚进行初步分离,结合蓝莓渣的HPLC-DAD-MS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鉴定蓝莓果渣中含有16种多酚,分别为:飞燕草色素-3-半乳糖苷,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飞燕草色素3-葡萄糖苷,飞燕草色素3-阿拉伯糖苷,矢车菊色素3-半乳糖苷,牵牛花色素3-半乳糖苷,牵牛花色素3-葡萄糖苷,牵牛花色素3-阿拉伯糖苷,A型原花青素二聚体,锦葵色素3-半乳糖苷,锦葵色素3-葡萄糖苷,芦丁,槲皮素-葡萄糖醛酸,槲皮素和两种未知多酚。通过八种方法比较了蓝莓渣粗提多酚(BPEP).蓝莓渣纯化多酚(BPPP)及芦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在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亚硝酸盐清除能力、ORAC值方面,BPEP与BPPP均高于Rutin或者与其相当。而叁种样品FRAP值和还原力顺序为BPPP>Rutin>BPEP,·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Rutin大于BPPP和BPEP。

周舟[4]2011年在《柿果实多酚含量变化规律、提取纯化及抗氧化研究》文中提出柿树在湖南省栽培比较广泛,是湖南省比较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本文通过现代提取、分离技术对柿果实中的多酚进行提取研究以及初步纯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柿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多酚的含量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并对柿果实和柿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了抗氧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柿果实多酚的提取研究以及含量变化规律研究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柿果实中总酚和缩合多酚的方法。对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柿果实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效果进行了研究。在以下提取条件下多酚类物质提取比较完全:90%乙醇浓度,40倍量的乙醇,40℃下超声提取30min。对13个柿品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柿果实多酚含量在6月左右达到顶峰,此后逐步下降,涩柿类品种多酚含量普遍比甜柿类品种高。故在6月左右采集涩柿类品种柿果实可以作为开发日化产品的原料。2柿果实多酚的初步纯化研究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法对柿果实多酚类物质进行了初步纯化研究。在其吸附原理的基础上,结合静态吸附试验与解吸试验筛选出合适的大孔树脂类型。此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定柿果实多酚类物质初步纯化的最适的纯化方案。在树脂筛选实验中,AB-8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率与解吸率较其它类别的树脂要好。结果显示,AB-8大孔树脂的吸附量和解吸率分别能达到12.03mg/g和95.18%。从实验结果能看出,吸附性能主要由上样浓度和上柱速度决定。在2.0 BV/h上柱速度和0.352 mg/mL样品浓度时,吸附性能最好;而洗脱剂的浓度、洗脱剂用量和洗脱速度则会影响试验的洗脱率。在以80%的洗脱剂浓度,2 BV/h的速度,4.0 BV的洗脱体积洗脱时,解析率最高。3柿果实和柿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通过4种评测体系(ABTS、DPPH、FRAP、羟基自由基)对柿果实和柿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柿果实多酚的抗氧化能力研究中,涩柿类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柿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研究中,各品种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能力。

叶凌[5]2008年在《H_2O_2处理对魔芋多酚氧化酶及相关底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褐变在果蔬的加工、处理和贮藏过程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多酚氧化酶(PPO)被广泛地报道为引起褐变的主要因素。在魔芋精粉的加工过程中,为使产品洁白,针对新鲜魔芋中的多酚氧化酶,采用添加SO_2的方法进行护色,而魔芋精粉中SO_2残留会对产品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找到一种合适的SO_2替代品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一些食品添加剂的制备过程中常常使用H_2O_2进行漂白与脱色处理。研究表明,过氧化氢(H_2O_2)对鲜切果蔬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H_2O_2抑制褐变的机理尚不够清楚。本研究探讨了H_2O_2处理对魔芋PPO及多酚类物质的影响,为H_2O_2抑制褐变的反应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改善魔芋精粉的品质,开拓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论文从白魔芋中提取纯化魔芋PPO及多酚类物质入手,获到纯品,在此基础上用H_2O_2分别与其进行处理,探讨H_2O_2处理对魔芋PPO及魔芋多酚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魔芋多酚氧化酶的纯化:采用新鲜白魔芋制作魔芋丙酮粉,用pH 6.8的0.2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提取PPO粗酶液,经饱和度40%-80%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cryl S200和DEAE-Cellulose-52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后,可得到纯化的PPO,其纯化倍数达到18.65。经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为1条分子量约为31.0kDa的蛋白带。(2)魔芋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9倍体积的50%乙醇溶液,于80℃浸提3h,浸提液中魔芋多酚提取率可达10.64 mg/g原料。其中,各因素对魔芋多酚提取的影响效果主次顺序为:浸提温度>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时间。(3)通过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对5种大孔树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H103型大孔树脂表现出最好的吸附性能和解吸效果,是较好的富集魔芋多酚的树脂。当上样速度为2BV/h左右,上样浓度控制在4.85mg/mL左右时,H103树脂对魔芋多酚的吸附量较大。当用6BV的80%乙醇以1-3BV/h的速度洗脱时,该树脂对魔芋多酚有较好的解吸效果。(4)魔芋PPO在pH为6.0、30℃处有最大酶活性,且在该温度下魔芋PPO稳定性较好。在此条件下,用H_2O_2分别对PPO和多酚进行处理,结果表明:H_2O_2对魔芋PPO有较为明显的破坏作用。当魔芋PPO在H_2O_2与70%乙醇水溶液中反应时,在H_2O_2和70%乙醇水溶液的双重影响下,魔芋PPO的活性几乎丧失。但H_2O_2处理魔芋多酚时,它们的吸光度随着H_2O_2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

曹柏营[6]2006年在《转基因大豆酚类物质、脂肪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鉴于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导入基因表达的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控制的主要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酚类和生物碱,本论文以大豆次生代谢产物酚类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转基因大豆及其亲本和2个常规品种中的酚类物质;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别分析了大豆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与籽粒蛋白中蛋白质分子量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大豆酚类物质,阴离子树脂分离纯化大豆酚酸类物质都能达到理想的分离纯化效果。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及其亲本和常规大豆品种的酚类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别,采用HPLC测定不同大豆材料时都表现出特定图谱,且这种差别同时存在于大豆籽粒的不同分离组分中。 2.大豆在导入EPSP合酶的外源基因后,对大豆油脂中的脂肪酸含量有所影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脂肪酸含量比非转基因大豆的低,但脂肪酸的种类没有太大的差异;大豆油脂用乙醇水溶液提取酚类物质后其脂肪酸组成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脂肪酸的含量减少,且非转基因大豆减少的趋势比较明显。 3.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蛋白质组成存在差异,转基因大豆中出现了40KDa的特殊蛋白质。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与其亲本和两个常规品种在多酚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说明采用酚类HPLC图谱法可用于鉴定不同大豆品种及其制品的来源,包括转基因大豆。这些初步研究结果有可能为转基因大豆鉴定找到一条直接、简便的方法,同时为评价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霍琳琳[7]2006年在《桑椹红色素的提取纯化及结构初步鉴定》文中指出本文系统研究了桑椹渣中花色苷的提取与纯化方法,以及桑椹花色苷的主要结构及基本性质。现将主要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吸光度与桑椹总花色苷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但必须注明所采用的溶剂系统。 2.对桑椹花色苷的提取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比了叁种提取方法,并通过正交和验证性实验确定了提取最佳条件。得率最高得为超声波提取,其优化条件为:乙醇浓度为30%,料液比1:10,在温度40℃下超声波提取30min。在该条件下,得率为3.906mg/g。其次为乙醇提取,其优化条件为:乙醇浓度为30%,料液比1:10,在温度60℃下醇提60min。在该条件下,得率为1.571mg/g。得率最低为酶法提取,即果胶酶浓度为0.2%,在温度50℃下提取2b。在该条件下,得率为0.499mg/g。 3.采用大孔树脂提取桑椹红色素,在AB-8、D-4020、D-101、X-5、X-6这五种树脂中,选择AB-8为最佳实验树脂。其最优吸附条件为:原料浓度40%,pH值为2,吸附流速4.5ml/mim;最优洗脱条件为:洗脱剂(乙醇)浓度50%,pH值为1.5,洗脱流速1.5ml/min。 4.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桑椹红色素:在D152、D151、001-7、D001这四种树脂中,选择D151为最佳实验树脂。其最优吸附条件为:原料浓度40%,pH值为2,吸附流速1.5ml/min;最优洗脱条件为:洗脱剂(乙醇)浓度50%,pH值为2,洗脱流速1.5ml/min。 5.两种树脂均能完全除去半乳糖,对葡萄糖和果糖也有显着的纯化效果,且离子树脂D151比大孔树脂AB-8的纯化除糖效果好。 6.采用纸层析法初步推测桑椹中主要花色苷的结构为矢车菊-3-葡萄糖,光谱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推断。最后,通过受控酸水解产物纸层析验证了初步推论。但进一步验证需质谱或NMR进行。 7.桑椹色素具有强还原能力。另外,低浓度(如0.02%)和高浓度(如1%、5%)的桑椹红色素对猪油氧化均有抑制作用;而在0.02%浓度下,桑椹红色素的抗氧化能力接近于Vc,但不如BHA和BHT。纯化程度越高的桑椹红色素,其抗氧化性能反而越低。

陈庆庆[8]2007年在《豆粕异黄酮酶法提取及生物转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植物雌激素,从豆粕中提取大豆异黄酮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论文对豆粕异黄酮的酶法提取及结构修饰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建立了能够同时快速检出糖苷型和苷元型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40℃,流速1.0mL·min~(-1),流动相为溶剂A(10%乙腈,含0.1%叁氯乙酸)和溶剂B(90%乙腈,含0.1%叁氯乙酸),流动相梯度设置为在30min内,溶剂A从100%下降到30%。该测定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20min),准确地分离出糖苷型和苷元型异黄酮。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糖苷型为主的异黄酮,用HPLC法测定的总异黄酮含量是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的60%左右;对于苷元型为主的异黄酮,用HPLC法测定的总异黄酮含量是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的75%左右。采用薄层层析法定性检测糖苷型和苷元型异黄酮时,选用氯仿:甲醇:水=5:1:0.5作为混合溶剂系统,展开效果较好。其中苷元型异黄酮的R_f值大于糖苷型异黄酮。在研究大豆异黄酮的酶法反应中,根据R_f值可以判断出大豆异黄酮组分是否已由糖苷型转变为苷元型,从而快速地判断出大豆异黄酮结构修饰的进程。采用不同酶制剂对豆粕进行预处理,发现Bacillus sp ZU-4纤维素酶预处理后,豆粕异黄酮的提取得率比常规方法提高了40%;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ZU-7)纤维素酶预处理后,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得率虽然没有改变,但能把以糖苷型为主的异黄酮转变为苷元型为主的异黄酮;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ZU-5)纤维素酶预处理能使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得率提高60%,并能把糖苷型异黄酮转变为具有更高生理活性的苷元型异黄酮;木聚糖酶(200IU/g豆粕)预处理能使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得率提高67%;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豆粕异黄酮的提取得率,当每克豆粕的纤维素酶用量为5FPIU、木聚糖酶为100IU时,处理36h,异黄酮提取得率可提高72%。对黑曲霉菌株(Aspergillus niger ZU-7)固态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海藻酸钙包埋黑曲霉孢子使β-葡萄糖苷酶得到有效的固定。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可专一性地切除糖苷型豆粕异黄酮的葡萄糖基,形成生理活性更高的苷元型异黄酮。在重复分批反应条件下,连续7批的苷元型异黄酮得率均可保持在90%以上。采用连续反应工艺,当稀释率为0.12 h~(-1)时,苷元型异黄酮得率可达95%。确定了提取豆粕中苷元型异黄酮的适宜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为80%,料液比为1:5,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4h,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率为0.31%。采用逆流萃取工艺,在逆流萃取5次的条件下,可以使异黄酮的提取得率从单次的0.31%提高到0.37%。采用搅拌回流法优于浸提法。极性大孔树脂SD200适合于糖苷型异黄酮的精制,其适宜作用条件为:上柱液浓度为0.5 mg/mL,上柱量为7个树脂床体积(BV),上柱液pH为4,上柱吸附流速为1.0 mg/mL:洗脱条件:用80%乙醇作为洗脱剂,解吸流速为2mL/min。精制后糖苷型异黄酮纯度可达53%。弱极性大孔树脂HZ801适合于苷元型异黄酮的精制,适宜作用条件为:上柱液浓度为0.5 mg/mL,上柱量为6BV,上柱液pH为3—4,上柱吸附流速为1.0 mg/mL;洗脱条件:用95%乙醇作为洗脱剂,解吸流速为2.5mL/min。精制后苷元型异黄酮纯度可达55%。本论文在豆粕异黄酮的酶法提取、利用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对糖苷型异黄酮进行定向修饰、以及针对糖苷型和苷元型异黄酮的分离提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拓宽微生物酶制剂的应用领域,促进利用植物原料提取高价值制品的产业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佚名[9]2003年在《《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总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与探讨………………………大豆蛋白替代牛奶发酵的研究(1-17)……………………双酶法生产低苦味大豆多肽研究(4-24)酶法………………………脱除大豆乳腥味因子研究(5-17)连续搅拌罐膜反应器(CSTMR)法生……………………………………………………

参考文献:

[1]. 水皂角活性多酚提取、纯化与检测技术的研究[D]. 刘硕谦.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2]. 大孔树脂吸附苹果多酚特性及苹果多酚功效研究[D]. 王育红. 河南农业大学. 2007

[3]. 蓝莓渣多酚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安晓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4]. 柿果实多酚含量变化规律、提取纯化及抗氧化研究[D]. 周舟. 湖南农业大学. 2011

[5]. H_2O_2处理对魔芋多酚氧化酶及相关底物的影响研究[D]. 叶凌.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6]. 转基因大豆酚类物质、脂肪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研究[D]. 曹柏营. 暨南大学. 2006

[7].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纯化及结构初步鉴定[D]. 霍琳琳. 浙江大学. 2006

[8]. 豆粕异黄酮酶法提取及生物转化的研究[D]. 陈庆庆. 浙江大学. 2007

[9]. 《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总目录[J]. 佚名. 食品工业科技. 2003

标签:;  ;  ;  ;  ;  ;  ;  ;  ;  

水皂角活性多酚提取、纯化与检测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