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栽培管理技术_黄芩论文

黄芩栽培管理技术_黄芩论文

黄芩的种植管理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芩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地整地

黄芩喜光、怕涝,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无树木遮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钙土或沙质壤土地块。地块确定后,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000公斤,加过磷酸钙30公斤和适量钾肥。深耕土地25厘米~30厘米,耙细耙平,然后做成宽1.2米的平畦备播。

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

①黄芩花期长达2~3个月,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而且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最后可连果枝剪下,晒干收获种子,去净杂质备用。种子的质量要求是:籽料饱满、大小均匀、色泽鲜明、具原品种优良特征,无病虫害、发芽率高、发芽势强。这样的种子播种后生长整齐,便于管理,并可减少田间杂草和病虫为害。

②种子直播,播种期根据当地条件适当掌握,以能达到苗全苗壮为目的。春播在3月~4月,北方夏播一般在雨季7月~8月,也可以冬播(即11月),以春播产量最高。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在雨季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播后轻轻镇压。每亩播种量0.5~0.75公斤。因种子细小,为避免播种不匀,播种时可掺5~10倍细沙混匀后播种。如土壤湿度适中,大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干旱地区雨季播种5~7天出苗。黄芩种子很小,播种时覆土又不能太厚,常因土壤干旱或表土不平而出苗不全,造成连片的缺苗断垅。因此,黄芩种植的关键环节是如何保全苗、保壮苗。各地药农总结为:整地要深耕细耙,地平土细;播种时如过于干旱,播后要及时浇水,苗出全前和苗后一段时间内都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选雨季播种。播种时最好进行催芽处理,以缩短出苗时间,但催芽的种子应播在墒情好的土壤。催芽时,一般用40℃~45℃的温水将种子浸泡5~6小时捞出放在20℃~25℃的条件下保温,每天用清水淋洗2次,待大部分种子胚芽萌动后即可播种。干旱地区,春季播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留湿保墒。有些特别干旱地山坡地,可采用园地育苗,大田移栽的方法。

③育苗移栽选背风向阳的地块作苗圃,于3月播种,亩用种1.5公斤,注意保温、保湿,出苗后及时间苗,株距保持5厘米左右。加强肥水管理,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马上移栽大田,行距18厘米,株距9厘米。育苗面积和大田移栽面积之比一般为1∶5。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成败的关键在于繁殖季节和取条部位。春、夏、秋季都可以进行扦插,以春季五六月份扦插成活率高。黄芩成活后雨季移栽,到冬前形成大苗,便可安全越冬。插条应选茎尖半木质化的幼嫩部位,不用任何处理,扦插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不能用茎的中、下部。扦插基质可用砂、砂掺蛭石或砂抽壤土均可。扦插时,剪取茎端6~10厘米长嫩茎作插条,把下面2节的叶去掉,保留3~4片叶片,按行株距10厘米×5厘米插于准备好的苗床。时间以阴天为好,晴天宜选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扦插,要随剪随插,保持扦条新鲜,插后浇水,并搭阴棚(阴蔽度50%~80%)遮阴。每天早晚浇水,水量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插条腐烂,影响成活。插后40~50天即可移栽大田,株行距以15厘米×30厘米为宜。用扦插育苗法栽植的黄芩,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平均亩产达385公斤,最高亩产700多公斤,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高达13.4%,超过《中国药典》不低于4%的规定,也高于种子繁殖12.9%和野生种9.4%,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繁殖技术。

(3)分株繁殖

可在收获时进行。采收时选取高产优质植株,切取主根留作药用,根头部分供繁殖用。冬季采收的可将根头埋在窖内,第二年春天再分根栽种。若春季采挖,可随挖随栽。为了提高繁殖数量,可根据根头的自然形状,用刀劈成若干个单株,每个单株留3~4个芽眼,然后按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栽于大田。分根繁殖成活率高,生长快,可缩短生产周期。

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出苗后要间去过密的弱苗。当苗高6~7厘米时,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补苗时一定要带土移栽,可把过密的苗移来补苗,栽后浇水。补栽时间要避开中午,宜在下午3点后进行。

(2)中耕

春季需中耕2~3次,中耕宜浅,不能损伤药根。

(3)追肥

定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稀人粪尿500公斤,6~7月追磷酸二铵30公斤。第2年和第3年返青后以及6月下旬封垅前各追一次人粪尿500~1000公斤。开花期进行叶面喷肥,亩用磷酸二氢钾0.6公斤,分3次于晴天喷雾。

(4)排灌

黄芩一般不需浇水,但如遇持续干旱时要适当浇水。黄芩怕涝,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

联系电话:0371-5952932

标签:;  ;  ;  ;  ;  

黄芩栽培管理技术_黄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