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教育课程论文,教材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920(2001)01-0018-03
一、课程教材建设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教育学》“教育基本要素说”,继续教育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培训者、被培训者、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1](p29-31)
为了搞好继续教育,我们应该分析四要素的关系,从四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发现和把握继续教育的规律性,这就是一般系统论要求的:“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还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p427)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目的,选用着教育内容和手段,调节控制着受教育者和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同传统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有着显著的不同。在继续教育中,被培训者主体地位的强化,大大削减了培训者的主导控制职能。被培训者完全可以自己确定培训目的,选用培训内容和手段,调节控制培训过程。
培训目的具体体现在培训内容中,培训过程是培训内容运动的轨迹,培训手段是促使培训内容运动的方式,而课程教材则是培训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以上显而易见的正确命题,我们可以明确:课程教材建设是实施继续教育的关键。
课程教材建设是实施继续教育的关键。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在继续教育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我们在12个继续教育班作过调查,通过座谈,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一致认为,影响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培训内容。在关于继续教育的调查问卷中,对“影响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是:A、培训者,B、被培训者,C、培训内容,D、培训手段”的回答,327份问卷中有284份选择C,占87%,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培训内容是影响继续教高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因素。
课程教材建设是实施继续教育的关键。课程教材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被培训者主要通过课程教材的学习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而且,培训者也需要通过课程教材建设和课程教材学习来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以适应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培训者大多数不能立即适应继续教育的要求,他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需要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水平,需要提高培训能力。所以,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培训者培训”工作。然而,要使“培训者培训”实效显著,就需要学习针对性性强的培训内容,就需要学习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
不仅如此,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还可以成为最好的“培训者培训”工程。继续教育中的培训者应该积极参加课程教材建设,在课程教材建设中,学习继续教育的理论及相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继续教育的概念及目标任务,提高自己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水平和继续教育能力。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直接制约着课程教材建设的方向、思路与方法。必须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建设出具有较强针对性、时代性和较高实效性的继续教育课程教材。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走出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的藩篱,打破以专业学科为主线的结构,建立以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为主线的课程教材结构。
教育学院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承担着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我们曾多次对中小学教师现状进行调查,下面是调查活动中的一次测试结果的分析(某市教委教研室主持测试,路冬梅主持调查及统计分析):
测试结果分析表
内容 教育理论 学科教学理论 教材理解 学科专业知识 教案编制
分数
10 20
5040
30
得分
6.112.9 3324.2
15
说明 1、被测人是某市35岁以下初中骨干教师;2、被测74人,卷面总分150分,平均得分91.2/150即60.8/100。
通过测试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成为教学骨干的这一教师群体,其不足也是十分实出的。他们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小学教师普通存在的问题:知识面狭窄,教师职业技能缺乏,教育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出现这些问题,除与我国师范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有关外,更与课程教材有关。所以,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就必须突破原有的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以专业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教材体系。
建设以培养全体中小学教师素质为中心,以满足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主线的课程教材,就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来确定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
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带来了教育系统内部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教师角色和职责的变化尤为显著,对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知识;不仅要有一般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发现教育教学契机的能力,为学生设计学习程序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促进学生转化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等等。
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中,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仅仅从学科知识系统性的角度决定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取舍,不能过多地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度而忽视广度,不能过分地强调学科的学术性而忽视实践应用。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注重文理渗透,增加交叉学科、邻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内容,增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和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的内容,增加训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容。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依据和原则
(一)课程教材建设的依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依据有: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外继续教育的经验,已有的课程教材建设经验等。
1、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身心健康等。
2、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 包括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总目标,学科性目标,层次性目标,阶段性目标等。
3、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广大中小学教师迫切希望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掌握信息技术和理论,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5、国外继续教育的经验 了解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国际教师终身教育的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
6、已有课程建设的经验 对已有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进行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教材未能处理好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关系,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内驱动力等。
(二)课程教材建设的原则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原则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统一的原则,实效性和前瞻性统一的原则,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1、针对性和先进性统一的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高度,针对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将现代科技、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适当、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教材中。
2、实效性和前瞻性统一的原则 在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中,要注意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相结合,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相结合。既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要认识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问题;既要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又要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3、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的原则 理论性课程要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密切结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认识和掌握理论。实践性课程要注意融入理论的分析和认识,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教育教学实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概括。
4、综合性原则 继续教育课程教材注重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注重各类知识的综合和各种能力的综合,注重理论知识、操作方法和实践活动的综合等。
5、主体性原则 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要有利于发挥被培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发挥被培训教师的潜能,有利于培养被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创造精神和主体意识。
6、多样性原则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应该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多载体的。
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由本体性课程、条件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成。[3]
(一)本体性课程
主要包含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相邻和相关专业知识。
主要知识模块有:学科发展与基础教育,知识拓展与运用,多视角认识的基本知识,多学科的联系与综合等。
(二)条件性课程
主要包含教师职业知识,教育理论,思维训练等。
教师职业类主要知识模块有:教师职业意义和作用,教师职务内容,教师道德,,教育法规,学校和班级管理等。
教育理论类主要模块有: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心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等。
思维训练类主要模块有:教育教学中的辩证法,学科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思维方法,教育系统论,教学控制论,教育信息处理等。
(三)实践性课程
主要包含教育实践基本技术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操作与指导,教育科研等。
教育实践基本技术与方法类主要模块有:学科课程设置,教育心理咨询,品德教育方法,教学技术行为,学生学习方法等。
现代教育技术类主要模块有: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实践操作与指导类主要模块有:课程标准或学科教学大纲学习研究,教材教法指导,必读书目和作品导读,教育教学实习,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研讨,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等。
教育科研类主要模块有:研究方案设计,案例介绍和分析,教育教学实验,教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等。
收稿日期:200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