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诗学:21世纪中国诗歌的展望_艺术论文

网络诗学:21世纪中国诗歌的展望_艺术论文

网路诗学:21世纪汉诗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学论文,网路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人类创作诗的历史,从中国的《诗经》(纪元前11世纪至6世纪)算起,至少有三千多年;关于诗的理论,从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纪元前4世纪)至今也有二千四百多年。不论东方或西方,在这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诗风和诗观在各个时代一脉相承但也同时展现出不同时代的风貌和观点。要而言之,诗史发展的规律,不外乎是“穷则变,变则通”的通变过程,而其中却有其亘古不变的本质。日本俳句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在论及俳句的发展时提出“不易·流行”的理念。所谓“不易”是指超越古新的不变本质,而“流行”是指相应于时代的一时通变。这两者并非绝然对立,而是互为表里,呈现出历史发展过程中动与静的两面。就动的一面而言,在于求新求变,因而呈现出与时俱变的流行性;就静的一面而言,流行一时而为时代所接受的,在本质上必然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易性。因此,“不易”和“流行”是一体之两面,而其根本的一体,亦即俳句的本质,芭蕉称为“风雅之诚”。芭蕉俳句的根本理念虽有种种解释,以我的了解而言,“诚”者,心中的真情,意味“诗言志”,亦即诗在于表现心中的真情;而“风雅”意味艺术的表现风格,亦即诗的语言表现不能没有艺术性。诗的本质在于“言志”;而所谓“言”,意指语言的艺术表现或者表现的艺术技巧。因此,“风雅之诚”可以解释为诗或俳句乃是心中真情的艺术表现。(注:关于“诗言志”的解释,我在其他文章中已有论述,参见汪景寿等著《寻美的旅人——杜国清论》一书。)

进而就诗的基本结构而言,“言”与“志”是构成“诗”的两大要素。前者指表现手法,后者指表现内容。“志者,心之所之。”因此,诗所表现的不外乎心动时产生的七情六欲,亦即诉诸感性和知性的一切心灵活动,包括感觉情绪和精神思考。诗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内容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其变与不变的因素,而每经一变往往需要数百年。就表现技巧而言,从《诗经》的四言表现到汉代《古诗十九首》五言诗确立(2世纪),这中间经过了800年。从汉代古诗到唐代律诗的形成(8世纪),也经过了600年。就表现内容而言,中国诗中悲叹生命的哀调,不见于《诗经》;根据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的观察,要到东汉末年才真正出现。从唐诗到宋词诗情的演变,或者从婉约到豪放词风的转移,也都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追述中国诗史中关于表现技巧和主题变迁的轨迹,而是想在主题和表现技巧“通变”的诗史发展规律中,对今后21世纪汉诗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我们都知道,人类在过去这一世纪中经历了未曾有的战争和科技所主宰的生活方式。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尽力避免另一次大战的发生,可是科技的不断发展,从工业革命到电脑革命,一步步在改变地球的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这20世纪末,人类面临着许多未曾有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战争和现代工业对自然的破坏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危机,以及科技所带来的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国际问题。人与自然或地球环境如何共存,复杂的社会和国际关系中多元文化与异文化间如何互相理解和融合,以及科技的急速进展和世界化所带来的对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冲击如何调适和顺应等等,都是21世纪人类不能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21世纪的诗人对科技、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这些新的问题是不能视若无睹的,也必然在诗中表现出因应时代的感受和思考。对这些问题的关怀和思考必然产生出新的创作主题和表现内容;诗的表现方式由于受到科技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也必然产生出新的创作技巧和诗观。本文探讨的重点在于后者,亦即,由于最近(1995年)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网路(Internet)势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因而可能产生出的一种新的国际网路诗学(Internet Poetics)。

前面说过,诗史的发展有其变的一面也有其不变的一面。变的一面表现在表现技巧和创作主题上,而不变的一面在于诗之为诗的本质。因此,对于诗的本体结构和本质样式,不能不加以探讨。归根结底,诗是什么?诗存在哪儿?诗的存在条件是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诗?诗有什么用?这些问题都以“诗是什么”的看法为前提。我的基本诗观在于上述“诗言志”这句话中,而将芭蕉俳句的根本理念“风雅之诚”作为“诗言志”的一种解释。诚者,心言一致。所谓“风雅之诚”,意指诗是心言一致的艺术表现。因此,诗在结构上最根本的要素有三:心中情志,语言文字和表现技巧。在这三种要素中,诗人所感所思在创作之前只是作为表现对象的个人感情,一经诗人匠心独运创造成诗时,随即转化成表现内容的艺术感情。这个转化过程,亦即艺术的创造。写诗是一种创造的行为,而将个人所感所思的情志转化成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艺术感情,需要高度的创意和技巧。在诗的创造过程中,表现手法往往比表现内容更富有创造的可能性。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经验古今中外都大同小异,而诗的表现方法却是篇篇不同,人人迥异。然则,诗的艺术表现或者表现技巧,到底又有怎样的结构呢?让我们进一步探讨艺术与创造的表现问题。

写诗是以语言或文字为表现媒介的一种创造的艺术。中文“艺术”一词出自《后汉书》,与拉丁语ars或希腊语techné一样,具有学问与技术的双重含义,其本质在于“美”的创造表现。艺术之为艺术,具有三个要素:技术、学问、作品。这三者的综合所构成的表现内容,具有审美的特质。根据一定的材料、技巧和样式,艺术的审美创造在于尽可能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内涵,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是艺术家创造作品的使命。艺术作品的内涵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是以呈现最大限度乃至无限的内容作为艺术作品的最大生命。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指诗艺术创造的极致。优越的诗具有无限可能的解释,而且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正象优越的艺术作品,对于创造者和鉴赏者都是具有无限挑战的永无止境的冒险。

进而言之,“创造”本身意味创出未曾有的新东西。艺术的表现贵在创新,在于思考或发现新奇独创的思想观感或表现方式。人类对于新奇的东西感到惊讶、兴奋、欢喜;这是创新给艺术作品带来的审美价值。艺术家或诗人如何创新呢?由于创造本身受到表现媒介的制约,诗人的创造必须诉诸文字或语言。诗创造的目的不在于创造新的文字或语言,而是将既有的语言文字加以独创的组合排列,以呈现出未曾有的意义和联想以及新的心景或境界。所谓“诗是最佳字句的最佳排列”,意味诗作品在语言文字上的这种创造手法。诗人将既有的语言词汇当作素材加以重新组合配置时,并非毫无规则,而是根据表现意图和审美理想,以独创性的思考制作出具有审美价值和特殊创意的诗句。这种创造性的思考,亦即想象作用。创造亦即想象。或者将过去的经验所唤起的心像加以解体和再构成,或者将一般习惯性联想在一起的东西加以分离、置换、错位,以产生出新的心像,那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或者与现实的存在不同的东西。这种过程叫创造的想象(crcative imagination)。这是诗创造的原动力,也是科学上新发现和艺术上新作品所以产生的精神作用。优越的诗句都是这种创造性想象作用的产物。诗不是白纸黑字,不是分行印刷,而是由文字或语言所唤起的想象。诗存在于想象的世界。诗是具有新创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心像风景或抽象思考。

关于创造的想象和艺术表现,让我们进一步加以探讨。前面说过,创造不外乎是旧材料的新组合。诗创作亦即操作语言文字的这种组合作业。所有旧材料都是既存的、现实的,而新组合所产生的东西是想象的、非现实的。诗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因此都是非现实的;由于想象的飞跃,诗的世界是超现实的世界。然而,没有现实的旧材料,超现实的新世界不能成立。因此,诗是基于现实所产生的超现实的想象世界,其存在的理由是因为人类的灵魂喜新厌旧,喜欢在想象的世界中获得现实不可能的乐趣,而使苦恼升华、情绪净化。诗的世界是现实的模拟,往往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性和完美的憧憬。诗的这种模仿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效用,亚理斯多德早就指出,在于现实中一个“完结的人间行为的模仿”,“引起怜悯和恐怖而使客观的感情净化”。人间的理想只存在于想象,而诗,作为一种艺术,是实现人间理想的人工乐园。

就表现方式而言,艺术的表现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艺术作品以最大限度乃至无限的内涵为最大的生命。为了达到无限的意义和内涵,诗人在表现上必须以简驭繁、寓万于一,因此象征成为最有效的表现手法。象征的基本结构,在于以有限的具体事物暗示无限的抽象存在。由于具体的事物莫不具有形象可以由感官认知,因此,象征必然诉诸意象语或者形象性的隐喻,而以意象或形象暗示诗人的表现意图。在另一方面,由于注重暗示,音乐性也成为象征诗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象征派诗人的一个创作意图在于“从音乐中取回诗人的财富”,致力于以语言的音乐性暗示情调或气氛。意象性与音乐性成为象征诗的两个重要的审美特质。

从形而上的观点看来,象征的结构是建立在宇宙万物莫不互相交感照应这一宇宙观上。《恶之华》中代表象征主义诗观的名作《万物照应》(Correspondances),一开始就宣称“自然是一座神殿,那儿活的柱子不时发出暧昧朦胧的语言”。具有这种宇宙意识才能察觉到万物交感。宇宙间的每一事物都不是孤立绝缘,而是彼此具有内在的照应关系。这种关系只有诗人在创造的灵视中才能感知或推察。宇宙万物间也存在着某种类推的关系。诗人在创造中往往诉诸隐喻,以直觉将彼此隐含类推关系的事物接连在一起。因此,波德莱尔认为“诗人是普遍存在的类推的解读者”。照应和类推是波德莱尔所洞察的象征作用的两个方式,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照应和类推都必须由两端才能成立。在这两端的关系,可能是一与一,也可能是一与多,或者多与一,而在二者之间的照应,亦即象征的世界。呼应波德莱尔的《万物照应》,我曾写了一首诗,题为《万法交彻》,以华严哲学中的“一即多”,“多即一”的观点和《因陀罗网》(Indra's net)的譬喻,对波德莱尔的象征诗观加以阐发。因陀罗原是印度神话中的武勇神,在佛教中称谓帝释天。他的宫殿覆以宝珠缀成的网。在华严教义中,因陀罗网用以比喻宇宙万物缘缘无尽,莫不相关照应。“自然是一座华严的宫殿”,“天穹的罗网 悬挂无数宝珠”,“灿耀出 神明赫赫的星光”、“每一颗珠 互影交照一切珠影”、“传映出其他珠影的珠影的珠影……”。每一颗珠子映照着所有其他珠子的影子,同时本身也映照在所有其他的珠子里。这正是“一即多”、“多即一”的绝妙譬喻:而一颗珠子照出另一颗珠子的影子,另一颗珠子的影子又照出别的一颗珠子的影子,如此层层交迭,不也正是波德莱尔所洞察的万物“类推”的关系吗?总而言之“一即多”,“多即一”,说明了象征之所以成立的根本原理。

以上对诗、艺术、创造、想象以及象征的基本结构做了一些简要的论述,目的在于说明这些观点与今后日趋普遍的网际网路的本质和构成具有相当的类似性,使得这两者的结合可能形成21世纪新兴的网路诗学。在进一步阐述这个诗学的结构特征之前,让我们先探讨一下电脑网路的一些特性。要而言之,由于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软件设计的不断开发,电脑与电脑之间已形成各种网络。由个人电脑连成地区电脑网(LAN),由地区电脑网再扩展到广域地区电脑网(WAN),整个世界已完全笼罩在电脑的天罗地网之中。网中天地,不禁令人联想到华严教义中经常引为譬喻的因陀罗网。电脑网路中的每个电脑,就像因陀罗网中的每颗珠子,莫不彼此关联互相照应。一架电脑可以连通所有的电脑,正像一颗珠子的影子散射照应在所有其他珠子里;反之,所有的电脑上的资料都可以汇集在一架个人电脑,正像所有珠子的影子都汇聚照映在一颗珠子里。个人电脑就像每一个个人;电脑作业有如人生的修行。根据《华严经》,在大乘佛教的世界观中,每个生命基于慈悲而作出种种自利利他的善行,而且不断发愿和修行。电脑网路成为人类欲望的修罗场。每个人的网路上的行为,求知也好,营利也好,娱乐也好,尽量发挥人的一切智能,在人类思考与机械装置之间探求无限的可能,有如众生修行,抱持菩萨心拯救众生的悲壮情怀,在不断受持修行中,看到无限广大辉煌的种种庄严形象。佛家相信,菩萨的一切修行所成就的德,亦即佛的世界,华丽而且庄严;每个广大辉煌的庄严世界,都是华严佛昆芦遮那(“光辉普照”之意)的法身如幻一般显现。

在了解电脑网路与因陀罗网世界的类推关系之后,让我们再探讨一下在表现方式上,电脑网路与诗创造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电脑网路是共享电脑资源的工具,也是检索和整理记录资料的最佳工具。个人电脑只要上网,就可以利用世界上许多资料库,包括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百科全书,以及许多专业机构所编纂的研究资料索引等等。这些资料库的内容范围,上穷碧落下黄泉,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诗的创造,在遣词造句的操作上是既有材料的重新组合。这材料包括既存的所有人类文化遗产和语言文字的记录,当然包括所有典籍名著,图文兼备,巨细靡遗。国际网路上的资料库,可以说是集一切既有材料和记录之大成,储藏所有人类知识的大宝库(repertory)。只要透过国际网路,任何创造所需的素材资料,不论是文字、图片、音响或影像,都可以运于掌上任君取舍。由于电脑的操作速度越来越快,只要按几下滑鼠,马上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利用电脑掌握天下资料,再进而运思谋篇,将是今后诗人写诗的创造方式。

就创造和想象而言,电脑作为工具可以提供的效用更是不可限量。在创造一篇作品时,有了材料以后进而构思,亦即发挥想象作用,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情志捕捉恰当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呈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透过诗人的感官对外在万物加以感性的把握和知性的思考,而在思考中闻出玫瑰的芳香来。透过电脑资料库所提供的素材,诗人的视听感知万物的具体形象,在想象的太空中,“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电脑的画面一再变幻,一旦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情朣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于是心中逐渐浮现出完美恰当的艺术形象,诗人进而搜索词藻,斟酌字句,加以表现。创造对艺术家而言是无止境的探险,以期创造出具有无限意义的艺术作品,让鉴赏者能够无止境地发掘其中的意义。因此,利用电脑网路创作,随着诗人想象的飞跃,诗世界的展现也是无止境的。诗人在操作多媒体的电脑软件时,极尽想象之能事,一再按动滑鼠,于是“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荧幕上一再出现不同的声光变幻,“文(画面)徼徼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好不庄严华丽!电脑网路上的诗,不是平面的、单色的、无声的静止画,而是充满声光变化的动态画,充分发挥音乐性、绘画性、意义性高度展现的三D效果,而达到形音义一体的诗的至高理想。电脑网路上诗人发挥想象作用所构成的虚拟实境,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诗的真正演出,由于逼真、紧张、反应快速,比任何只诉诸文字的诗更能引起“怜悯和恐惧”,而达到人类经验中未曾有的感情净化的艺术作用。由于坚持审美的创造原则以及追求艺术作品的蕴涵意义,我所说的网路诗学与所谓“后现代”的作品是决然异趣的。

此外,从意象与象征的观点,让我们探讨一下电脑网路诗学的基本结构。意象是指一个词在心中唤起的感性知觉。由于感性是基于五官的作用,因此意象可能是视觉的、听觉的,也可能诉诸其他感官的知觉。电脑的多媒体操作目前仍以视觉和听觉的效果为主。能在心中唤起意象的语言,叫意象语。意象语一定含有具体的形象。意象有单纯意象sim-ple imagery和复合意象compound imagery之分。单纯意象是由一个单纯的词所唤起,而复合意象却是至少由两个词结合而成的,“花”是一个单纯意象,而“花容”或“月貌”却都是复合意象。电脑资料库所提供的创作素材有许多是图像graphics,都是构成意象的好材料。因此,电脑网路上的诗倾向于意象性的表现。意象与象征的区别在于是否暗示某种具有普遍性的抽象概念。意象不一定具有象征意义;而象征必然含有意象语,用以暗示某种情境或情调。复合意象由两个意象语所构成,中间形成一个象征的磁场,亦即诗人所企图暗示的情境或气氛。象征之所以成立,是由于“一即多”、“多即一”的宇宙万物存在的原理。一可以寓藏着多,多可以隐含于一,而一与多之间隐藏着照应和类推关系。电脑网路提供大量的图象素材,因此在素材与素材之间,在图象与图象的并置或序列之间,形成一与多共感交照的象征表现。作为电脑操作者,诗人与电脑之间不是一对一而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关系,而是透过连网形成一即多的无限开放关系。因此,在诗人的想象操作与电脑回应的双向互动中,产生出各种繁复多样的艺术造境,而使电脑网路的创作发挥象征表现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创作成为诗人与电脑对话互动,而在自由自在的电脑操作中发挥最大限度的想象力。

以上,从创作、构思、想象、意象、象征各方面探讨了网路诗学的一些特殊性格。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诗的效用和大众化问题。作为艺术作品,诗的效用,不多不少只是艺术的效用,亦即只能以创意和审美价值获得读者的欣赏和喜爱。在国际网路上,诗一旦完成,马上透过网路传达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读者。这是创作和出版同时完成的超时空的写作方式。创作之后立即出版,这简直是诗人在说梦话。如果诗真的能够大众化,透过国际网路将是一个崭新的方式。到了21世纪,诗人都在国际网路上创作,每天有无数的作品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飞驰奔腾,那是古罗马和汉唐都未曾有的盛况。然而,“人间要好诗”,必也具有创意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才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欣赏,其余的再多,恐怕都会马上被扔到电脑上的垃圾筒。但愿创造的诗人,不要变成创造垃圾的诗人!

总而言之,电脑网路的诗创作是人与电脑对话的产物,起于从世界各地的资料库搜集素材,终于将作品传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在结构上可以说是一多相即的双向运作方式。个人电脑普及了电脑的功用,从过去只有政府或大企业才可能拥有的大型电脑,变成今后每个人都可能买得起的个人电脑,其使用,从过去上下纵向的集中管理系统,变成横向发展的分散处理方式,使得人人只要上网连线就可以拥有全球信息和自由发表意见的平等机会。国际网路为资讯共有、情报公开提高了可能的环境,人人可以自由讨论的广场,突破了过去政府或大企业独占信息、掌握权力的权威结构。由于个人电脑性能的提高和普及,国际网路将世界上人们的一切活动纳入网中,形成了地球规模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路世界中的公民(citizen),有人称之为“网民”(netizen)。国际网路给人民以权力(power to the people),人民只要拥有个人电脑就能透过网路获得最大的知识权,享有充分言论自由的市民生活。国际网路作为人人共享的言论表达工具,突破一切人为的限制和壁障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每个人随时都能从不同的立场发言,而且不分权力阶级或社会地位,一视同仁。国际网路形成了一个资讯共有、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commonwealth)。就诗的创造而言,网路世界具有最大的言论出版自由和想象变幻的乐趣。电脑世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和变幻无穷的人士乐园。创作在于发现新的关系,从网路创作的无限可能的想象变幻中,诗人可以获得最大的喜悦。网路上的诗创作是获得喜悦的一种娱乐(amus-ement),极尽声色的耳愉目悦,而且具有绝大的传播效果。在个人电脑上独自创作的乐趣,马上透过国际网路传给世界上成千上万的读者,诗人以之广结独乐不如与众乐的善缘。诗人作为网民,在国际网路上创作,发挥诗的最大效用,供给世人以诗的莫大乐趣,而达到与众生同欢共乐(conviviality)的大乘境界。

展望21世纪的汉诗,我相信网上创作将是未来的一种写作方式。电脑的发展,由抽象的指令改进到由图像视窗的操作方式,让人觉得汉字文化的思考方式,并不因科技的发展而落伍,反而与电脑越来越倚重图像的表现方式更加接近。电脑视窗上的图像(icon)就是基于《六书》中“象形”的原理,而电脑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在于模拟世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间并置的互动关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产生出各种情况和事态,就像中文汉字与汉字的序列产生各种指涉和意义。不论是并置或序列,都需要至少两项,而在两项之间共振出种种暗示和涵义。这是汉人的基本思考模式,其原型也表现在《六书》的“会意”和“指事”这两种造字的方式中。“会意”和“指事”在结构上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组合而成,用以暗示其间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隐喻或象征的结构。总而言之,汉诗由汉字的排列组合而成,与电脑网路上的虚拟世界(virtuality)以映像不断变幻的表现在结构原理上并无二致。21世纪的汉诗,将在国际网路上演出人间的千姿万态,以其不断变幻的图像,向世间芸芸众生昭示:诗存在于种种华丽庄严的形象中,而诸行无常,一切存在都象电脑网路上的影像,莫不瞬间随即幻灭。

标签:;  ;  ;  ;  

网络诗学:21世纪中国诗歌的展望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