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常规技术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初探论文_冯庆云

病理科常规技术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初探论文_冯庆云

(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5200)

【摘要】目的:探讨病理科常规技术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方法:针对病理科常规技术工作中一些常见性问题,分析反复出现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法对策。结果:针对病理科常规技术工作当中常见问题,采取有效方法措施,能够显著减少各类常见问题的发生。结论:在病理常规技术工作当中,通过健全工作规章,对标本的固定、取材及保存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保持良好工作作风,准确、真实、客观的进行病理判断,能够有效防范各类责任事故与问题,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病理科;常规技术工作;常见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97-01

病理学诊断能够对疾病性质予以明确,帮助临床医生最佳选择治疗措施与方案,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关键性作用。病理学诊断被业界认定为诊断方法当中最具效用且最权威的“金标准”,西方将其形象的称之为“医生的医生”[1]。至此,病理科工作责任重大,因病理科具有广泛的标本来源,具有较多的中间环节,在采集标本及进行处理时,易出现差错与问题。笔者依据自身实践工作中常遇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现报道如下。

1.常见问题与原因

1.1 标本缺失

病理科日常工作当中,经常出现小标本丢失状况,如纤支镜、肠镜及胃镜等送检标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临床操作人员运用镊子,向固定标本瓶移送小组织时,又顺手将小标本带走,导致标本在还没有送至病理科时,便已经出现丢失情况;取材过程中,错误的把已经包好的标本当作垃圾扔进垃圾桶;在小标本包埋过程中,因镊取小块组织的位置不当或力度不当,可能会导致组织滑落至地面或从镊子中蹦出,进而导致标本出现丢失状况;切片时,存在较大的修片幅度,造成已经包好的小标本,出现被整块切掉状况。

1.2 标本混淆

当多个活检标本同时送检时,工作人员在接受过程中,未能依据相关规范与要求,对标本瓶上及病理申请单上患者的诸如住院号、床号、年龄、姓名、性别及标本类型等信息一致与否进行查。在标本取材过程中,已经取好的标本,未能放进与之对应的包埋盒内;包埋时,将多个组织块取出,此时组织块可能会发生飘逸状况,进而导致标本出现混淆状况;在贴标签时,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状况。

1.3 切片上混入其他组织

标本完成取材之后,未能对工作台及取材工具进行充分冲洗,造成标本出现交叉感染;另外,不干净的包埋机工作台,在实施包埋过程中未能对组织碎屑及时、彻底清除,造成蜡块掉入[2]。

1.4 切片染色不佳,组织处理不良

送检标本未能及时进行固定,或出现固定液不足状况;在溶液试剂配置过程中,将溶液试剂浓度配错或拿错;脱水剂浓度自低至高的浓度阶梯顺序出现错误;长时间使用脱水液,为做到定期更换。以上原因所导致的组织固定不良,乃是造成染色效果不佳的关键要素,而分化的盐酸、染色的苏木素与伊红使用过长时间而未更换,同样会造成染色不佳。

2.防范措施

在小标本接收时,需对标本瓶当中是否存有小组织进行细致观察,针对无组织或者过小而难以进行制片者,需及时联系临床,并保持密切沟通。取材过程中,动作要尽可能轻柔,不可在水龙头下对小组织进行直接冲洗,在组织还未放至包埋盒前,可加入一些伊红染液,便于小标本的分辨。切片及包埋时,需细致,动作不可太猛、太大。

专职从事标本接收的工作人员,需强化自身工作责任心,养成良好习惯,保持优质工作作风,对签收及查对制定严格落实。分配责任,分级、分层落实。在取材及切片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已经排好的顺序开展,且逐一核查各标本,确保无误。在贴标签时,可采取双人核查制度,能够对放错给予有效预防。

及时清洁并保持包埋工作台、取材及操作工具,在裱片过程中,需将前一个标本处理之后留下的多余蜡片及时漂去,防止对后续标本的污染。

及时固定送检的标本,避免标本出现腐败、干枯及自溶状况。定期更换染色试剂及脱水试剂,需指派专人负责溶液试剂的配制工作,顶点放置化学物品,在配置溶液过程中,不可多人参与,需一人完成,一人对溶液试剂的生产有效期、用量、浓度及名称进行认真核对。每日实施染色之前,均采用苏木素染液实施过滤操作,切片切好后,需对组织的染色及脱水效果进行认真检查,若发现问题,需及时解决。

3.讨论

伴随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就医观念上发生了较大高度改变,伴随司法制度的日趋健全,医疗纠纷率持续增加,这对于医务人员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病理诊断作为与患者治疗内容与方案息息相关,与医院安全管理工作紧密相连的重点内容,对于整个医疗工程的持续开展及治疗水准提升意义重大[3-4]。病理技术工作细致而又琐碎,在工作中,若稍有疏忽,便会出现差错,一旦出现差错,便会导致病理误诊,进而给患者带来经济损失与身体痛苦。病理误诊需构建并完善质量控制各项规章及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积极组织科内人员强化各项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质量控制意识及规范化操作水平。需严格依据各项规章制度来落实工作,真正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另外,还需强化各环节的监督与检查工作。病理科尽管不直接接触患者,但不能放松职业道德思想,病理科工作人员需始终秉持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及认真负责的态度,熟练掌握病理知识与技能,总结工作当中的常见性差错,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规避差错。

【参考文献】

[1]杨江辉,周会芹,余琦,等.病理科常规制片过程中差错的规避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5):6130-6131.

[2]代魁,周建云,刘玉山,等.病理科新技术员浅谈常规石蜡制片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3):257-258.

[3]李文军.基层医院病理科常规制片技术的规范和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7):251-252.

[4]成斌,杨佩浓,包卫光,等.电磁炉在病理技术常规包埋中的应急运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214-1215.

论文作者:冯庆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3

标签:;  ;  ;  ;  ;  ;  ;  ;  

病理科常规技术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初探论文_冯庆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