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民主管理,完善校长负责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管理论文,负责制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长负责制赋予了校长管理学校的权力,但权力应该得到相应的制约。如果制约的机制不健全,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人说了算、决策失误、腐败等现象。特别是在那些因某些原因而一身兼数职的校长身上,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情况。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监督机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种监督机制的建立,不是要削减校长的权力,而是要让校长的权力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使校长真正有权但不滥用权力。只有实现民主治校、民主管理,校长才真能做到“号令既出,一呼百应”。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统一对校长负责制中“民主管理”的认识
校长负责制,其本质就是在校长的领导下,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的一项管理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监督机制,首先需要解决对校长负责制中“民主管理”的认识问题。学校的民主管理实质也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后,要不要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人们在思想上产生了种种困惑,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一些误区,需要予以澄清。
误区之一: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而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集中,二者缺乏内在联系。
应该说,校长负责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其涵义包括校长的全面负责、党组织的保证与监督、教职工的民主管理等基本的内容(当然还不止这些)。这三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缺了就不健全。由此可见,校长负责制是建立在集体领导的基础之上的,与集体领导相结合的,与民主集中制相辅相成的,存在着民主与集中、个人负责与集体参与的管理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并不排斥民主集中制原则,相反,校长负责制正是民主集中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误区之二:民主集中制只适用于计划经济中的学校管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行不通。
持这种观点的人仅仅注意和强调了市场经济分散、自主、效率较高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复杂、多变、决策难度增大的一面。面对市场经济社会的千变万化,确实需要学校领导决策及时、果断、高效,但市场经济又是纷繁复杂的,对决策要求高、难度大。学校领导要做出科学可行的决策,单靠校长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依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市场经济的分散、自主原则,在学校工作中也容易导致一些校长滋生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甚至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我行我素、以权谋私等现象。只有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要牢固树立起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思想观念。
误区之三:民主集中制的所有步骤和做法都必须在校长负责制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两个极端:要么一味强调校长个人负责,把民主集中制抛在一边;要么教条式套用民主集中制的一般步骤,不敢越雷池半步。后者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是:不分大事小事,不管轻重缓急,一律集体讨论,集中决策,决策还按“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表决等。这样的做法虽然注重了民主集中制的普遍性,但忽视了其运用的特殊性。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行政系统和党组织系统在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上应该是有一定差别的,因而不能把民主集中制所有的步骤都简单地套用。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基本内容是适用于校长负责制的,而某些原则和特殊的运行机制,如集体领导、按“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表决等,则不能简单地运用到校长负责制的行政决策中来。否则,就曲解了民主集中制,也谈不上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无权负责,也无法负责。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既要全面理解、认真遵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又要根据学校领导体制和具体工作的特点,在运用上与党组织的做法有所区别。
提高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民主管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让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让教职工做到“三了解”。
一是了解上级政策。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民主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即使教职工参与管理也是徒有虚名。因为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具体工作措施,必须依据上级政策,并结合学校实际来制定。教职工了解了有关的政策,不但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还能加快、加深对学校规章制度的理解,减轻宣传解释工作的压力,缓解干群矛盾。因此,校长要注意组织教职工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规定,提高教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政策水平。
二是了解管理常识。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虽然不像学校领导那样要求熟知管理理论,但一点不懂或不关注也不行,因为学校管理必须要科学、慎重,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让教职工群众信服,才能达到最终推动学校工作的目的。校长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教职工学习有关管理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家,激发其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充分了解校情。如何使全体教职工同心同德,就要让广大教职工知校情、监校事,比如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措施和规章制度等。教职工对学校的校情不清楚,不理解,就可能在学校出台新的治校方略、管理制度等时不予关心甚至反对。因此,校长要适时向教职工通报校情,尤其是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以争取大家的支持和理解。教职工熟悉了校情,就会更加自觉地配合学校的管理,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也会积极大胆地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意见和建议,以丰富校长的管理资源。
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校长的机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学校的监督有党组织的监督,又有教代会和教职工个体的民主监督。这样的监督既要有监督的力度,又要讲究监督的方法。监督必须把支持和防范结合统一起来,既要支持校长独立行使职权,又要防止校长个人专断,滥用职权,以保证校长负责制的正确实施。
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校长仍应定期向学校党组织通报工作,学校重大决策要主动向学校党组织通报,请党组织认真讨论、提出意见、参与决策。校长还应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民主权利,积极支持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工作,听取建议和意见,接受评议,认真处理教代会做出的应由校长办理的决议和建议。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制度、书记校长交换意见制度、校长向教代会和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等。只有将这些做法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加上上级主管部门定期的督导评价、宏观调控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及校长的严格自律,才能形成内外结合的制约机制,从而促进校长负责制的不断完善。
另外,推行校务公开是实施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学校应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用“透明”共铸和谐。校务公开是实施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其最大优势在于让教职工知情、参与、监督。“参与权”是以“知情权”为基础的,落实“知情权”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参与权”。要坚持即时公开与定期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将校务公开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工作实效。使教师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接受管理、参与管理,使学校的民主管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