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132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6)05—0067—05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在八十五年来的辉煌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斗,艰苦创业,勇于探索,开创了人类历史亘古未有的伟业,也铸就了伟大的政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共产党人集体和个体在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精神境界、信仰追求、意志品格、先进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具有整合组织、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动员群众、坚定信念、战胜困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功能。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与民族文化核心的集中体现和象征,亦是21世纪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头和精神动力。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和新任务,深入揭示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形成规律,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培育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总揽和推动党的事业,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一、党的精神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党精神在推动党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中起着灵魂主宰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保持无产阶级“精神上的优势”,事关革命成败、事业进退。我们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的历史重任之艰巨,所处的斗争环境之艰险,党员的成分之广泛,决定了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更加重视精神动力的作用,更加注重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党魂、军魂、国魂,凝聚党心、军心、民心。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隐含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张扬中;磅礴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里;激荡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概中;涵盖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革命精神,无一不是适应中国革命特殊需要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好八连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创业精神,以及在改革时期形成的“特区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期五种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改革创新精神,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执政为民的客观需要,体现了我们党的先锋队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坚 定理想信念和浩然的革命正气,丰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既贯穿于党的理论、政策、路线、方针、策略、原则、经验以及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中,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精神的凝聚;既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化,又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而由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以及焦裕禄、时传祥、王进喜、雷峰、欧阳海、孔繁森、钱学森、牛玉儒、许振超、任长霞等当代共产党人所体现出来的英模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更新、丰富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信仰、理论、意志、品格、追求、价值观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和象征,因而成为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内聚力的思想核心和维系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柱。党的精神建设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作为我们党魂建设的丰硕成果,必将贯穿于党的整个历史进程,并继续对总揽和推动党的伟大事业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党的领袖历来重视培育弘扬政党精神。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政党,要兴旺发达、繁荣昌盛,都需要精神支柱。任何一个人,要永远健康向上、不懈进取,都要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无比高尚而艰难的事业,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懈奋斗精神。毛泽东在以战争与革命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时期,大力倡导党的革命精神。他强调,人总是要有那么一点精神,于革命、搞建设,都要有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股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毛泽东亲手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在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时期,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精神。他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他把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高度概括为“五种革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提出要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和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精神文明的主要精神支柱。江泽民,在以跨世纪发展为鲜明特征的历史时期,特别重视弘扬党的革命和创业精神。他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他亲自概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亲自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取得1998年抗洪的胜利,总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他还把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精神,概括为64字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胡锦涛也多次强调,要实现长期执政的政治目标,必须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始终坚持党对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权,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经受住改革开放和拒腐防变的严峻考验,是否有好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正是由于党的领袖以一贯之地重视加强党的精神建设,才一步步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强大变为物质上的强大,才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

保持精神的先进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条件。精神境界是共产党员先进性形成的开始,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个人一生中追求的既定目标和持久的精神动力,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内容。一个人一旦确立了一定的精神境界,就会沉淀为思想意识的内核,成为精神支柱。在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形成过程中,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过硬的实践本领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构成的基本要素。而崇高的精神境界则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首要条件。如果说物质财富是骨骼,那么精神财富就是血液;如果说信仰是基石,那么精神就是支柱。无论是对每个党组织还是对每个党员来说,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首先就要保持精神上的先进性。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考验着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也提升着每一位共产党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无数事实说明,精神不倒,才能红旗飘飘,永葆先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高度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有一种追求和热情,有一股力量和恒心,就能成就一番事业,从思想上和精神上保持住先进性;反之,就会庸庸碌碌,得过且过,一事无成,甚至会走向反面。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蜕变为腐败分子,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和精神滑坡,抛弃了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上和精神上丧失了先进性。因此,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把培育和弘扬时代精神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党的时代精神建设切实抓紧抓好。

二、党的精神建设是对党的

思想作风建设的整体提升

思想是精神的基础。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在哲学的一般意义上,通常用以表示与思想、观念、意识、理性、理论、学说等概念相一致的概念。但精神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则包括了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涵盖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的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1](P228)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P211—258)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2](P211—258) 共产党作为“共产党人不是与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3](P284),它具有为共产主义彻底斗争的精神,它“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P285) 共产主义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P293) 这些论述充分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说明精神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精神生产以相应的物质生产为基础,它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制约。每一个社会都有和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即精神。社会的精神现象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和反作用。由此可见,一个人所具有的精神,是一个人的主宰和灵魂;一个民族所培育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主宰和灵魂;一个政党所形成的精神,更是一个政党的主宰和灵魂。但作为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行为主体来说,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过硬的实践本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再到实践不断反复和逐渐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员的精神世界以个人思想条件为基础,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着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正确的思想逐渐沉淀为党员的精神内核,错误的思想则逐渐被淘汰过滤。最后,正确思想在被无数次实践反复证明其真理性和崇高性,最终确立为党员个体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成为党员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指路明灯和精神动力。由此可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相似的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最终成长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的。

精神是思想境界和意志品格的升华。精神,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宰和灵魂,它对实践主体的思想境界与品格意志给予了综合反映和积极升华。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是由党所处时代条件、肩负使命、面临任务所决定的,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世界观、价值观在行动中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行为主宰。它为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提供了价值认同与精神动力,更深刻更广泛地融入到党的精神理念的深层,从文化品格上反映出宗旨信仰、思想理论、意志品格和先进追求,从观念形态上体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先进政党的“质”、科学理论的“魂”、理想信念的“核”、民族文化的“根”和人民群众的“源”的精神特质。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正是在主体精神上不断地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意志品格,才为保持先进性奠定了精神基石。

精神对思想作风的支撑及其反作用。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其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增强共产党人的生机活力的生长剂和孵化器,是共产党人的保持先进性的精神武器。它不仅立足现实、反映现实,同时又超越现实,它把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意志态度、理想信仰、先进行为和价值追求内化到了主体精神的高度。而主体精神一旦形成,又会对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支撑作用和反作用。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不仅影响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不仅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先进性、战斗性、民族性和包容性,也成为总揽伟大事业的主宰和灵魂。它的作用综合体现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并按照互为反馈机制的属性要求,在党的主宰各项建设与保持党的先进性中起着统摄作用。历史上我们党所开展的党性教育、整党整风、“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先进性教育等,对提升共产党人的思想觉悟与精神境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党在加强精神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提升共产党人的思想觉悟,并通过精神的主宰作用,将思想觉悟转化为优良作风,才使共产党人保持了思想和作风上的先进性;也正因为党通过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来提升全党的精神境界,才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了思想和精神根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这种品格,既为保持党的先进性赋予了提升精神境界的必要性,又反映了提升精神境界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精神建设,使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觉悟与崇高精神境界,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成功经验,又是总揽和推动党的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

三、必须重视加强党的时代精神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决定党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其悠久历史、熔铸在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之中的性格特征和意志品质,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上看,中华民族精神大致经历了古典民族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几个阶段。古典民族精神反映的是各民族自然经济、宗法社会条件下道德至上、贵和求稳的守成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体现的是各民族在内忧外患挤压下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当代民族精神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开拓创新精神。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看,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等,始终都是贯穿古典、现代、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同时,任何一种民族精神与政党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都是历史的、现实的。正是由于民族精神与政党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才使得民族精神与政党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像一把火炬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像一根柱石挺起了中国人民的脊梁;像一泓清泉滋润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家园。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共产党要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党的精神建设,并努力体现时代的要求。只要这样,共产党员才能在精神实践中体现出先进性,才能为完成党赋予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提供精神动力,走在时代的前列。

加强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的建设内容。当前,党的精神建设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内外腐朽思想文化的沉渣泛起、滋生和渗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对社会文化领域中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和精神滑坡,抛弃了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上和精神上丧失了先进性,致使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提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时代精神建设。当前特别需要创建、培育与弘扬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时代需要而又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所认同与接受的时代政党精神和民族精神;特别需要在科学信仰、文化修养、精神境界、先进思想、团结意识、远大追求、坚强意志、高雅格调等方面,加强以先进性为核心党的精神建设,要把胡锦涛提出的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内容,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党员干部管理教育之中。具体说,一是适应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需要,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大力弘扬培育求真务实精神,努力在提升精神境界和坚定远大追求方面加强建设;二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坚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大力弘扬培育民主法制精神,努力在学习先进思想和树立民主法制意识的方面加强建设;三是适应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大力培育现代科学理性精神,努力在确立科学信仰和增进文化修养的方面加强建设;四是适应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坚持“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大力培育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在增强团结意识和锻造坚强意志的方面加强建设。这四种政党精神的创建、培育和弘扬,这八个方面精神建设内容的展开,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能够为实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提供精神支撑;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精神动力;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方面,能够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创建先进文化提供有力保障。要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始终做到思想先进、信仰科学、精神高尚、意志坚强、目标崇高、团结奋进,成为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精神实体;始终做到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评估自己和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完善自己,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精神实体;始终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成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前进的精神实体。

以精神建设推进党的建设的战略指向。政党精神,重在建设。对中国共产党时代精神的倡导、培育和弘扬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精神建设过程。抓住了精神建设,就等于抓住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灵魂,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宰。加强党的精神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基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以党的组织建设为保证,以党的作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先进性建设为核心,把精神建设的要求贯穿和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精神建设同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一起得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推进,真正起到凝聚全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的作用,起到总揽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确保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首先,党的精神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灵魂所系、精神主宰和动力所在。加强党的精神建设,需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需要健全组织领导体系,重点发挥好“五个作用”,即党的领导的关键作用,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民族精神和政党精神资源的基础作用,党建体系和工作机制的保证作用,“三个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其次,要坚定不移地全面加强党的精神建设。要把以先进性为核心党的精神建设放到当代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考察,放在创新党建新理念、新内容、新机制和新途径中去加强,摆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中去衡量。在加强党的精神建设进程中,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再次,必须坚持加强党的精神建设同党的先进性建设一致性。加强党的精神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发扬光大,必将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又必将使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收稿日期]2006—08—11

[基金项目]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06BDJ033)。

标签:;  ;  ;  ;  

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_中国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