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2)05-0050-04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有待于不断检验和发展创新的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既要依赖于一定的生产力基础,同时还有赖于社会主义理论自身的不 断完善和发展。“社会现实并不是一个被给定的东西,而是一个其成员不断再创造出永 恒变化着的社会之过程。”[1](P24)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实践相统一的 发展过程。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但这种科学性只 能是相对的,理论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探索、完善和发展。不断完善、发展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这决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代人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 和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不断地大胆探索和创新。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指 出,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 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 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推论,而非经验性证明。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对科学社会主义同样也是实用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深化。“我 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P681 )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已经解决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所有问题,不是关 于解决这一切现实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在于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问 题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不能企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能给我们解决社会主义实践 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还是一个有待于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 创新的理论,而决不是完全设计好了的理论蓝图,只需后人依样画葫芦,就能轻轻松松 地建成社会主义。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蓝图,也不可能有人设计出这样的蓝图。面 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我们若机械地固守于马克思说过的每一句话,事事求助于 马克思,而不是依靠我们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开 拓、创新,最终就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深刻的教训 。
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建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 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 、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3](P369)若是对此持形而上学态度,这就意味着在 我国这样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不该也不能建立社会主义,但实际的发展情况并非如 此。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辩证地历史地对待科 学社会主义的结果。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并非因为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 而是因为这一理论是科学的。我们坚持的是“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 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只 有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学的创新精神,才能确保持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和活力。创新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所以,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这个基本问题不搞清楚,就决不可能建设 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指出,搞社会 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创 造。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 全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 题,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其实,依我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实际 国情,教条地照搬科学社会主义,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 品质,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对科学社会主义既继承又 开拓创新,才能切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不能简单视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能否将马克思所 设想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般特点、共性来对待?实践证明,这是不能绝对化的 ,至少目前还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通过批判、继承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依据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而创立的,并非是对 现实社会主义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概括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或共性,当时还不 具备进行这样概括的基础。是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而得出的关于社会主 义的确切结论,还是依据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分析而得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或规 律,这两者是不一样的,不可用前者来代替后者。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实践 还处于萌芽状态,当时还没有条件和机会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比较全面的检验,某些结 论或原则本质上还是一种设想或推论,这就只能有待于后人来检验。毫无疑问,把这样 一个有待于检验的理论绝对化,并将某些结论或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一般、共性用于指 导社会主义实践,难免出现错误。要概括、总结社会主义的一般、共性,必须对社会主 义的实践进行概括、归纳。“没有比较,没有对相似或相异作出计算的可能,就不可能 有正确的归纳概括,也就是说,不可能有科学。”[4](P107)即使科学社会主义已经为 其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这也只是相对真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还要不断接受再检 验,还须进一步再完善;即使是对社会主义实践概括、归纳出来的一般、共性,随着社 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也还有一个再概括、再归纳的问题。更何况科学社会主义只是正在为 我们的实践所检验,这样若固守于马克思的某一句话、某一思想或原则,岂不是有悖于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结果不是坚持,而很可能是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精神。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辩证实践过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 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贫富差距逐步拉 大,这是客观事实。但不能因此就怀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正确性,从而 否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事实上,不论鼓励与否,只要不是搞平均主义、 大锅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差异,人们之间劳动能力的差别,就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这是正常现象。当前出现的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悬殊的现象,主 要是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一些掌有权力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营私。这与鼓励劳动致富 、一部分人先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致富、先富并没有错,问题不在于是否富,是先富 还是后富,而是“看他们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 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5]当然,对合法的、诚实劳 动致富,也要通过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如增加税收、社会保障事业、遗产税等, 以避免两级分化,但这与鼓励人们致富、先富并不矛盾。
在社会主义的本质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最根本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这是一个逐步实践的辩证过程,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美好的目标还需要依赖于坚强有利的手段才能实现。在我国现实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 况下,必须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发展是硬道理。在解放、发展生产力与 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相比较,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共同富裕。共同 富裕,并非同等或平均富裕。人们怎样富裕起来,富裕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必须紧紧围 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来思考、实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 基础和根本途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赶快发展才是关键,这一点必须牢牢把握住 。马克思、恩格斯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 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 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6](P39)所以,江泽民 同志在“七一”讲话明确提出,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 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 根本要求。他在“五·三一”讲话中又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先进生 产力,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我们的路线方针 政策必须立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决不能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实践社会主义的本 质,这并非某一代人在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任务,就可以达到的目标,而是需要在人 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的 ,是以生产力为基础并伴随着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实践的过程。我国生产力还 比较落后,物质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国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 还有待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教条化、绝 对化,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践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过程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允许一部分 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等,是卓有成效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 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从整体上说,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被简 化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它们是复杂的相互作用。如果一定要说哪个重要,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应该是其决定性的方面。
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既有待于生产力的发展,又依赖于认识的不断 深化
生产关系的变革,一般说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因素,即发展了的生产力 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必须进行改革;二是主观因素,即随着人们对生产力 状况、生产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地改 革。也就是说,即使生产力没有发展或者说并非由于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而提出的变革生 产关系的要求,仅是随着人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也应 该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必须充分认识。说“生产关系是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这决不意味着现实的生产力若没有发展或 者说没有比较大的发展,现实的生产关系就可以不改革。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 展的“生产关系”本身就是不完善的,就是需要不断给予改革的生产关系。由于人们的 理性、认识的有界性,在其现实性上决不可能建立起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完全相适合的 生产关系,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认识障碍。即使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改革 提出的客观要求,也必须通过人们对其正确的认识才能实现。所以,不论现实的生产力 发展与否,只要我们切实认识到了现实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不相适应性,那就应该 果断地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到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的根本转变,主要不是因 为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比较低的现 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是由于我们确实认识到了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 视为洪水猛兽、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错误,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的认识 有了深化、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必然结果,是尽快推进我国比较低的生产力发展 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论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其社会地位和作用都会 发生变化,而人们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也必然要发生转变,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要随着 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深化,并为人们的实践所检验。党的十五大报告正确地指出, 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 论点出发并当作标准。否则,那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和实践标准。恩格斯说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 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 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7](P33) 阻碍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旧的意识形态的障碍,是一些人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产关系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主要不是如通常所说的那样 ,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是由于对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和生 产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当然,我们不否认这其中也 包含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改革。变革生产关系,是主要基于生产力的发展还是 基于对其认识的深化,这两者尽管相互联系,但也是有区别的。正确认识这一点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因为 这可以为推动改革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指导。没有科学的理论,不对教条主义进行否定 ,不转变旧的观念,那就决不会有正确的、进步的行动,就不能推动改革的深化。
四、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只有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没有落后的生产力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存在所谓落后的生产力问题。当判断生产力是先进还是落 后时,相互比较的对象只能是在不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之间、或者一个国家发展的不同 历史阶段之间相对照而言,即这一国家比另一国家或一个国家的这一发展阶段比另一发 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高或低、先进或落后。而就一个国家的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相比较,生产力本身根本无所谓先进或落后。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生产力是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建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和客观 依据。生产力本身就是标准、根据,而没有别的根据或标准。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生产 关系下发展起来的,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而言,以生产力作为判断标准,若说生产 力是先进的,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生产关系也是先进的;若说生产力是落后的,这也就意 味着生产关系也是落后的。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先进或落后与生产关系的先进或落后是 一致的,不会形成矛盾。所以,相对于生产关系来说,我们不能对生产力作出是先进还 是落后的判断。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只有生产关系才有先进与落后之别。相对生产力而言,生产 关系之所以有先进或落后的区别,是因为人们是以现实生产力为基础,是根据生产力的 状况和发展要求来建立其生产关系的。由于受到人们之间不同利益关系、价值观念、认 识的有界性等因素的制约,在现实性上人们不可能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完全相适应 的生产关系。就此意义而言,我们才说生产关系存在着先进或落后的问题。生产关系的 先进或落后的本质含义只能是:相对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是先进的生产关 系,否则就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这也就是所谓“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不论是先进还 是落后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论是在生产力的低水平上还是高水平上,人们所 欲求建立的只能是与现实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使是建立在低生 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只要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就是先进的生产关系。 但是,在这两者之间也决不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 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相适应的矛盾,尽管这不是矛 盾的主要方面。所以,相对于生产关系而言,根本不会有落后的生产力问题,决不可能 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会建立起相对“先进”的生产关系,不会存在“落后” 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为,我们不能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对生 产力作出是先进还是落后的判断。而只能以生产力为标准,对生产关系作出是先进还是 落后的判断。客观上只可能存在落后的生产关系,而不存在落后的生产力。由生产力所 决定的生产关系,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缓慢,原因并非生产 力“落后”,而在生产关系。譬如,我国改革开放前,“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从形式 上看似乎是先进的,但实质上是落后的,因为它不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的先进性首先是表现在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在党的文献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盾”,这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研究,这里“生产力”改为“生产”,虽是 一字之差,但却标志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关系认识的重大飞跃,这里所表达的实质 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要看到,不论是私有制的 落后性还是公有制的先进性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任何一种所有制形式,不论是公 有制还是私有制就其本身来说并无所谓先进或落后,只有与生产力联系、结合起来,以 生产力为标准,才能对一种具体的所有制形式作出先进或落后的判断。我们的根本目的 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所有制形式或公有制 只是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或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只有当公有制是有利于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才是先进的,才有建立公有制的必要 。衡量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准首先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不是 看其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这也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最本质含义。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明确所谓先进的生产关系就是适合于现实生 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若不能满足这一条件,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生产关系都决不可 能是先进的。二是要正确地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不能笼统的给其带上“落后”的帽子, 不论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只要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是先进的生产关系 。三是生产力的发展与否作为现实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从生 产关系方面寻求根本的解决办法。四是要推动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改革是永恒的 主题,制度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和关键。
收稿日期:200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