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伟[1]2001年在《并购财务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企业并购无论是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一种手段,还是市场竞争的一种必然结果,都将在社会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作为企业并购的重要参与者和决策者,企业管理者都必须对企业并购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从财务角度来全面认识企业并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一个企业出现衰败和危机,一般都是首先表现在财务上。正是基于这点认识,才产生了这篇试图从财务角度来构建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的论文。和从其他角度写企业并购一样,从财务角度来构建企业并购理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何谓企业并购?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企业并购看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业交易。另一种是把并购看作是并购企业的一种资本投资方式。显然,这两种理解方式都有其合理性。但比较而言,前一种理解方式视野要开阔得多,也比较符合企业并购的复杂性。既然企业并购是商业交易,它就具有商业交易的一般特点,如商业交易双方一方有对交易标的的需求,另一方能够提供交易标的的供给,交易双方能够就交易标的的价格以及交易条件达成合意等,但与一般的商业交易不同,并购交易的标的是一个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企业与一般商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企业拥有组织资本。那么何谓组织资本呢?这也就是本文的切入点。但是遗憾的是,至今人们尚未对组织资本这一概念达成共识。要理解企业的组织资本,就需要我们回过头来认识企业。现在经济学界对企业理论的研究兴趣正浓,研究成果也很多,但其共性是不再把企业看作为机械的生产单位,也不再把企业看作简单的要素集合体,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和自然人一样,是有生命和“人格”的。比如在法律上企业也是一个民事主体,具有其权利和义务,并受法律保护。企业的组织资本就是对企业生命特征、<WP=3>行为方式以及权利义务等一企业区别于他企业的个性、特点、优势和不足等的总括性概念。我们在引言中对比了企业与一般商品的区别。给出了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是要素组合体、是契约集合体以及其唯一合理目标就是追逐利益等特点。第二章中,我们给出了正式的组织资本的概念,并按存在方式的不同探讨了组织资本的内容,值得提出的是,我们的组织资本概念是从反面给出的,其内容只能用排除法来确定,这就使得组织资本的内容具有兜底的性质。在企业实际中,组织资本的内容是十分繁杂的。小到企业对员工的认识,大到企业的外在形象,都属于组织资本的内容。组织资本和企业并购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企业之所以选择通过并购而不采用购买单项资产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并购可以获得标的企业的组织资本。尤其是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等的并购,获得标的企业的组织资本是企业选择并购的一大动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组织资本都可以毫无破损地进行转移,按照组织资本的可转移性可以把企业的组织资本分为叁类,一是一般组织资本,这类组织资本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转移,二是行业专属组织资本,这类组织资本只能在行业内进行转移,叁是企业专属组织资本,只能在相似或相同的企业间进行转移。组织资本也有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企业并购后新企业的组织资本并不是原来两个企业组织资本的简单组合,一方面原来两个企业的组织资本有一个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并购后新的经营环境、运作方式也导致新的组织资本的出现。由于组织资本的这种复杂性,所以组织资本对企业的作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目了然的,有时候是潜移默化甚至是无意识地在起作用。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在写并购理论时没有按照派别进行阐述,而是按照其对企业的作用分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减小风险叁个方面进行梳理的。这对企业价值分析也有好处。既然企业并购是一种商业交易,那么交易双方就必须能够就标的企业的价值达成一致。这就存在对企业的价值判断问题。企业价值评<WP=4>估方法很多,但在这些评估方法中,折现自由现金流量法特别适合企业并购,主要原因是其两个变量的确定给企业并购双方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把影响企业经营的各种因素充分融合进要评估的企业价值。这就是我们在企业价值评估一节中着重讨论折现自由现金流量法的原因。并购企业是为获利而进行企业并购的,但进行并购也不是毫无成本的,对并购企业来说就需要对并购有一个成本--收益分析。企业并购收益分析我们分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模式,并建议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动态分析方法。但在进行并购决策时,静态分析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静态分析法中,认为企业并购相对于购买单项资源具有叁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是企业并购可以突破企业产品市场容量有限的限制;第二是企业并购可以为并购企业赢得时间,使并购企业抓住有利的商机;第叁是企业并购可以使并购企业获得标的企业的组织资本。在对企业并购进行成本分析时,把企业的并购成本分为了并购完成成本、整合和营运成本、并购退出成本和并购机会成本,这里提醒一点是在实际运作中
程英敏[2]2016年在《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文中指出由于竞争压力大、战略规划需要调整等原因,企业通过采取并购方式达到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实现发展战略扩张等目的。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的过程中,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其中财务风险最为突出。纵观并购未能成功的企业案例,通过分析可以得知,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未重视并购财务风险,也没有充分认识和了解并购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力度不足,最终导致企业并购失败。因此本文试图对并购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得出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WS”)并购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启示。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对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相关方面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的相关概述,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概念、特点、方法、理论基础等内容进行介绍。第叁部分是对WS并购河北大安制药(以下简称“HD”)案例的进行基本情况的介绍,并对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做了简单的阐述,对WS在并购阶段中形成的各种财务风险和WS并购HD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概括。第四部分主要论述WS并购HD的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从对HD的价值评估风险控制、并购筹资方式上的风险控制、并购支付方式上的风险控制及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一部分是WS并购HD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启示。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在全球经济飞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进行并购的浪潮也席卷而来。本文阐述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理论,包括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并购协同理论等。基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理论,本文对HD的价值评估、筹资结构、支付方式选择和财务整合风险的控制进行详尽的剖析。通过观察许多的并购案例,可以了解到,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不准确、筹资方式选取不恰当、支付方式选择不合理、并购整合失败等带来的财务风险是导致引起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有必要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案例中所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这对我国企业在并购中控制财务风险,从而推动企业的并购战略、以及提高企业的实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其并购方式是横向并购,对此案例的研究较少,同时对国内的同行业非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进行探讨,从而获得WS并购失败的启示,以期为其他类似行业及企业提供参考。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受限,本文仅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讨,而且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难以剔除其他外部因素对案例的影响,这是本文的缺陷。
朱育慧[3]2014年在《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一直以来在工业、经济与军事发展中应用广泛,成为决定一国发展的命脉。经济越发展,各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越大。企业要想迅速的发展壮大,获取资源与市场,需要借助对其他企业的兼并和收购。而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管理经验与生产技术的获取要求企业走出国门,具备全球战略眼光。因而,跨国并购无疑成为企业获取资源与技术,快速开拓海外市场的最佳途径。作为国家工业发展支柱的石油行业,必须提升其企业竞争力以在世界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跨国并购是中国石油企业以获取资源、扩大市场为目的的“走出去”战略的主要途径。然而,几乎所有的机遇与收益的背后都潜藏风险与危机,并购各个环节的分毫差池都将为企业并购的成功进行埋下隐患。面对海外并购中的多种风险可能,石油企业当然不会就此放弃未来的良好发展机遇或者无动于衷、坐以待毙,积极寻求并购风险的识别、度量、防范策略与控制方法成为石油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跨国并购决策、实施及整合等阶段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与分析,找出有效的防范策略、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对保证并购顺利完成意义重大。财务风险由于可以进行具体的量化与测评,因而在影响跨国并购能否成功的诸多风险要素中,显得更为明显与直观。此外,由于石油行业的跨国并购涉及的资金额度都比较大,因而其财务风险更是能直接决定并购成败,其影响尤其突出。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通常包括:决策前的目标企业评估与定价风险,实施中的融资、支付与金融风险,以及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风险等。由于我国石油行业地位及其跨国并购过程的特殊性,其面临的财务风险对并购的成败及并购后的企业经营状况影响巨大。本文在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石油行业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理解,并结合典型案例——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进行分析,从并购动机出发,找到这起并购案背后的风险可能,最后将相关理论应用于案例,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提出跨国并购风险防范的措施与建议。
姚俊宇[4]2017年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规避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国企业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海外并购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然而,纵观海外并购的案例可以发现受到财务风险的影响,并购后经营失败的企业比例仍然较大。财务风险贯穿并购活动的始终,对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科学地规避风险能够帮助并购企业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本文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入手,阐述当前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与成因,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科学规避财务风险的建议。
王彦太[5]2015年在《基于产业融合的LS集团并购研究》文中指出产业融合是由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经济领域伴生的新现象。因为先进科技的原因,传媒业、IT业、电信业、出版业、零售业等诸多产业之间的边界不断收缩、模糊,交叉产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发展到今天,由产业融合引发的企业并购现象时有出现,由此给经济领域释放出一个信号,即伴随着新技术革命不断推进,原有的产业分立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和冲击,出现了产业信息化以及信息产业化等经济现象,而且这种经济现象还将不断发展,从而彻底打破原本各个产业之间壁垒分明的情况,从而使产业融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论文选择LS集团的并购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融合背景,分析企业并购动向。利用LS并购LNET和JINGP杂志的实际案例,提出国有企业并购这一案例的特殊性,以此来研究国有企业的并购特点。并基于并购实践,对最新并购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把并购理论进行科学分类,具体分成四个部分:并购动因(源起)、并购过程(经历)、并购价值(结果)和并购整合(发展),由此验证企业并购行为对并购理论的推导作用,以及并购理论在企业并购实践中对企业的指导意义。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是企业在面临市场环境以及产品特征变化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自我成长并快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所采取的企业发展策略,并以此获取企业战略调整和迅速成长资源,从而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现场访谈法、定量计算法等方法进行分析论证,以理论作为研究LS并购案例的基础,以LS并购LNET和JINGP杂志作为相关并购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的依托,理论结合实践剖析国有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可以为LS下一步并购行为以及其它国有企业并购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作用。
李洪亮[6]2010年在《煤炭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但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勘查开发秩序混乱、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仍然突出,必须按照安全、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程度和科技水平,推动现代煤炭产业发展[1]。然而,在煤矿企业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活动中,由并购活动产生的风险却不可避免,其中的财务风险尤为突出,相应的对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煤炭行业的特点,对并购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是在上述背景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来展开对全文研究的,本文首先对并购财务风险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其成因,将煤炭行业并购财务风险分为四大类: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财务整合风险;其次,详细介绍了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特点及并购基本情况;分析了煤炭行业并购动因及主要并购形式;再次,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建立了并购财务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将Fuzzy集合论与AHP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具体并购案例,对并购财务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针对煤炭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煤炭行业防范与控制并购财务风险的能力。
邱毅[7]2006年在《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不断发展,至2000年,跨国并购额已约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1%。跨国并购日益成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获取海外资源的一种手段,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成长战略。中国企业在步入21世纪之后,也开始以跨国并购方式大幅度进攻海外市场。由于多种原因,有些跨国并购取得了成功,而有些跨国并购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甚至以失败而告终。文献显示,跨国并购失败率在50-70%,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合理而有效地整合。有关并购后整合问题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而国内在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改革的推进,一些学者也开始重视并购后的研究。以前研究者大多关注于业务、文化、人员、制度和资产等方面的整合,把并购失败归因于并购双方的战略和组织“适配”、文化冲突、缺乏价值协同效应等问题。作者在整理并购整合理论中发现,很少见到把核心能力转移作为考察对象,认为通过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之间的资源和能力转移,共享知识和资源,能够创造并购价值,实现并购战略协同效应。因此,本文把跨国并购后整合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转移作为本研究的中心议题。研究中隐含着二个假设条件:第一是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之间成功的核心能力转移是并购创造价值的过程,是实现并购战略协同效应的一个主要手段;第二是并购后缺乏核心能力转移是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管理学、金融学、组织行为学和国际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着重从核心能力转移角度,对跨国并购整合过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为从事跨国并购的管理者提供一个理论参考,也能丰富跨国并购整合理论。 本文从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转移是实现并购成功的源泉这个观点出发,将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文中各章也可能称为企业跨国并购整合或跨国并购整合)定义为并购企业根据自身并购前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准则,遵循东道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环境,将目标企业或被并购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公司文化、生产、营销和人员等企业要素重新打破,使之与并购企业的要素融为一体,通过两家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企业组织间的核心能力或战略能力的有效成功转移、扩散和积累,从而达到并购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造企业价值的目标的过程。 能力转移(文中也指知识能力转移)过程,是指跨国并购一方将拥有的能力,通过转移机制传播给或“移植”到或“嫁接”到被并购一方的过程,能力接受者将之与现有的能力相结合内部化为自身核心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接受者的竞争优势得到提升或最终接受者的绩效得以改善,反之亦然。能力转移包括两大类活动:(1)知识能力接收者的接受过程;(2)知识能力提供者的传递过程。 本研究利用国内外文献和实证研究成果,开始从分析跨国并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入手,提出了本文关注的研究问题。 第二章,从理论上对并购动机、并购整合、核心能力理论进行了文献探讨,为以后各章的论述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第叁章,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建立了一个并购整合过程核心能力转移的模型,核心能力转移主要受到能力特性、社会文化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并购战略、能力提供者和接收者的特性、沟通和信赖、转移成本和转移机制等影响。这些因素分为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和技术层面。并提出核心能力转移的一个并购过程的观点,核心能力转移不仅是并购后管理的重点,而且从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开始到并购交易方式的选择,一直到并购结束为止都要高度关注。 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难点、重点部分,主要论述了作为企业资源的知识的特性和分享过程和转移成效。同时分析了知识转移成功的障碍和促进要素。 第五章、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分析了与跨国并购背景下的核心能力转移紧密相关
贾淋[8]2014年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迈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与多国的贸易往来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我国的GDP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以上,这对于国内外的投资者而言相当具有吸引力,国际资本顺势纷纷涌入国内。这些经济现象导致国内资本过剩、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严重。为了缓解这些经济问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项战略的目的在于鼓励有能力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踏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在连续多年的海外投资实践中,国内企业的表现不尽人意。麦肯锡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大型的企业并购案例取得成功的不到50%,而具体就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情况而言,失败率高达67%,商务部的统计更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整合后,处于盈利和持平状态的仅占约30%。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海外并购的失败率如此高?海外并购究竟面临哪些风险?如何控制这些风险、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本文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的方面。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探讨了国外和国内对于海外并购理论的研究。具体从海外并购的动因、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海外并购风险的识别和分类、海外并购风险的控制措施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第叁部分为海外并购的概述。首先,阐述了并购、海外并购、并购风险的基本概念。其次,梳理了海外并购的理论基础: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效率理论、代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再次,对海外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由于并购的动因会影响并购的风险,因此本文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国内外的统计数据,对我国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评价。第四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采用了过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海外并购从筹备到并购实施直至并购整合叁个阶段所面临的并购风险。第五部分为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中国金融史上典型的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中国平安集团并购比利时富通集团的案例进行过程分析,分析平安在并购富通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并购风险。第六部分为总结,通过前面几个章节的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总结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控制并购风险的具体措施。本文在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分析总结,主要贡献如下:文章采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海外并购从并购筹备到并购实施、整合叁个阶段的并购风险,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中国金融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巨亏案即平安集团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的案例进行研究。得出了以如下结论: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所面临的并购风险主要包括:并购前的决策风险、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以及并购完成以后进行整合过程中所面临的整合风险。所谓决策风险,主要指的是并购目标的选择产生的风险。企业在进行并购目标选择的时候,首先要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分析并购对象的经营模式、发展趋势是否与企业的长远目标一致。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并购的估值风险、支付风险与融资风险。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主要包括文化整合、人力整合、运营整合。为了控制这些风险,主要应该从目标企业的选择、融资支付方式的选择、文化人力等几个方面的整合入手。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有限,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本文在对海外并购风险进行分析的时候,只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方面研究不够,没有采用大量的样本数据来支撑所陈述的观点,没有建立创新的模型对海外并购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是文章的一大不足。在以后的海外并购风险的分析中,如果能从建立一个风险评价体系着手对海外并购风险进行量化,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胡雅静[9]2011年在《企业横向拓展战略行为的研究:中国啤酒行业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加入WTO以来,面对全球化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参与中国乃至世界市场和行业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突破市场、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很多行业的企业都在国内市场上进行了横向拓展行为,这使得这些企业在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并且也改善了企业绩效。本文在对制度基础观、产业基础观、资源基础观、企业横向拓展战略行为、企业绩效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初步研究框架。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横向拓展战略行为,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制度基础出来看,由于中国改革的渐近式、放权式和实验式的特点,制度化的一些因素如地方保护导致了国内市场的分割,这将影响企业的横向拓展方式选择。从产业基础观来看,产业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绩效,某一个行业的全球化(全国化)潜力大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横向拓展战略行为。从资源基础观来看,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包括企业传统在内,在环境较为动态的情况下将会影响企业的横向拓展行为。企业的不同横向拓展战略行为表现有全球化(全国化)、跨国化(跨区域)战略、多国化(区域化)战略,同时绩效表现也会有差异。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了中国啤酒行业的叁家企业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中国啤酒行业的全球化(全国化)潜力如何,然后根据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叁家啤酒企业的横向拓展战略行为和绩效表现,并进一步挖掘决定其横向拓展战略行为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叁家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进行了横向拓展,其面临的市场结构特征相同、行业全球化(全国化)潜力大小也相同,但是其战略表现却不同,分别采用的战略是跨区域、全国化、区域化战略,叁家企业的绩效表现在均取得国内市场较高占有率和稳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时分别在不同的方面表现突出。研究进一步发现,在相同的市场结构特征下、相同的行业全球化(全国化)潜力下,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包括成长路径、战略思维模式、组织性资源对企业的横向拓展战略选择起调节作用。本文以中国啤酒行业的企业横向拓展战略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管理领域内的制度基础观、产业基础观、资源基础观等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并引进性地创新应用了全球化战略内的一些理论工具如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行业的全球化潜力等,研究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对企业战略行为的调节作用。发现表明,战略管理领域内的制度基础观、产业基础观、资源基础观等可以充分地解释企业的战略行为,而在中国情景下,资源基础观对企业的横向拓展战略行为的解释力度更强。我们对中国啤酒行业的研究发现对其它行业企业的横向拓展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王晓健[10]2010年在《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文中提出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地域多元化战略是当前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然而,由于中国市场的分散性和复杂性,如何把分散的市场有效地控制运行起来发挥协同效应,成为企业实施地域多元化战略的关键。进而,中国企业要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即构建合适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支撑这种控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理论上,中国市场的分散性现实已得到中国经济学理论界的认可,然而基于这种中国市场分散性的企业战略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迫切需要整合制度基础观(IBV)和资源基础观(RBV)来解释基于这种中国市场分散性的企业战略行为。同时,将一直游离于战略和组织研究之外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整合在战略、控制的框架内是一个可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契机。基于上述现实与理论背景,本文提出以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旨在揭示中国企业是怎样以信息技术能力为支撑实现在国内地域多元化中对异地组织的控制,从而提高地域多元化绩效。即,探讨信息技术能力为企业总部对异地组织实现集权的统一性和分权的灵活性从而实现协同效应的内在机制、分析企业如何发挥信息技术能力以应对中国市场分散的外部制度环境进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了关于地域多元化下的控制机制、信息技术能力与绩效的概念模型,然后采取国际上规范的学术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抽样选取青岛啤酒、中集集团、海尔集团和苏宁电器等四家行业领导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多种方法和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然后采取内容分析、编码、类型匹配分析(Pattern matching)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来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运用多重数据间的叁角验证(triangulation)等方法保证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其后进行文献对话、讨论和对概念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了命题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讨论,获得以下结论:第一,在信息技术能力与制度因素(当地市场化程度)、市场因素(行业一体化潜力)和组织管理传统的交互作用下,企业采取了基于活动的、在不同价值活动集权分权同时并存、动态协调的控制机制。具体而言,当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时,当地市场化程度越高,越可能采取较高程度的集权控制。当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时,行业一体化潜力越高,越可能采取较高程度的集权控制。当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时,企业的集权文化越强,越可能采取较高程度的集权控制。第二,信息技术能力并不直接对控制机制与绩效的关系发生调节作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效能这个中介来发生调节作用。信息技术应用效能正向调节了控制机制与绩效的关系。具体而言,当信息技术应用产生了效率效能时,研发、财务、采购、生产的集权控制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绩效。当信息技术应用产生了快速反应能力效能时,营销/服务的集权控制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提高绩效。第叁,信息技术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在企业地域多元化的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多样化和复杂的各地环境,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控制机制设计相互制约、共同演化,体现在关键价值活动的不同控制程度组合,从而解决了与异地二级组织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但是这个过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国企业在管理问题导向和信息技术导向等两个方面的驱动下呈现出中国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的地域多元化控制机制的演化路径。第四,在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在分散的中国市场中采取母子公司制以满足合法性要求,但实际上以信息技术能力为支撑设计控制机制,使得企业在母子公司体制下产生出总分部的整合效应实现对效率机制的追求,这是企业面对制度压力的主动性战略回应进而获得竞争优势。亦即,企业内部采取基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控制制度安排来追求效率机制,弥补了由于适应外部合法性而造成的组织效率的损失。第五,即使在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环境中面临巨大的制度化压力,企业的战略选择也不单纯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企业对制度的战略选择、适应和回应,以及最终能够获得的竞争优势,还是基于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实现的,这又是符合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本文揭示了中国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的地域多元化控制机制及其演化路径,创新点与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以IBV分析中国企业基于国内市场分散性下某一具体的战略行为在一定程度扩展了IBV对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解释范围,验证了合法性机制理论在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中的应用,这是一种新的情境对象,推动了IBV理论中关于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本文整合RBV观点拓展了IBV的合法性机制在中国企业战略行为解释力度。第叁,本文将战略、控制和信息技术能力以合理的理论逻辑整合在一个框架内,大大丰富了对信息技术的战略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认识,弥补当前对信息技术认识的不足。亦拓展了对控制机制的研究。第四,本文运用国际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揭示“怎样”的内在机制问题,推动了情境嵌入式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研究,对地域多元化研究、组织控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研究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本文在实践上,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了在经济转型同样的阶段、面对同样的制度环境,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够成为“杰出企业”?结构化地呈现并从理论上凝练出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在国内采取地域多元化战略并有效实现整合、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行为规律、特点和路径,这将对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战略决策者具有积极的前瞻性指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并购财务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D]. 陈松伟. 西南财经大学. 2001
[2].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探讨[D]. 程英敏.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3].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D]. 朱育慧. 天津财经大学. 2014
[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规避案例研究[J]. 姚俊宇. 金融经济. 2017
[5]. 基于产业融合的LS集团并购研究[D]. 王彦太. 西安科技大学. 2015
[6]. 煤炭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研究[D]. 李洪亮. 河南理工大学. 2010
[7]. 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D]. 邱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8].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 贾淋.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9]. 企业横向拓展战略行为的研究:中国啤酒行业的案例研究[D]. 胡雅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10]. 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D]. 王晓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标签:会计论文; 财务风险论文; 海外并购论文; 横向并购论文; 企业并购风险论文; 案例分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战略控制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财务战略论文; 控制活动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