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心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93(2000)01—0097—04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民,组织群众,保证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并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工作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其中包括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对这一珍贵的精神财富进行挖掘整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未能被人们自觉地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心理学依据,停留在感性阶段上,难以形成自身的科学体系;心理学则因缺乏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实践支持,削弱了自身的社会实践性。
一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以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为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因而它是专门塑造人们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1 )就两者的功能与目的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整个社会、国家和时代任务,而心理学则着眼于人的个体。思想政治工作是“惊涛骇浪”,而心理学则属于“涓涓流水”。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认识国家形势与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而心理学则是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属于宏观方面的调节;心理学则是使个体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属于微观方面的调节。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会忽视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学往往会忽视政治方面问题。(2 )就两者的原则方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善于主动出击,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心理学则强调自愿性原则,来访上门。前者是教育者找受教育者,后者则是受教育者找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多,如授课、报告、对话、学习与讨论、检查与评比、表扬与批评、参观访问和个别谈话等,而心理学主要采取个别交谈咨询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与教育、言传与身教,而心理学则主要是渲泄与疏导、倾听与情感沟通。(3 )就运行机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采取肯定、奖励、批评、否定、惩处的机制,心理学则是按健康心理标准、模式参照,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接纳的基础上,帮助受教育者构筑健康的心理世界。
2.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1)两者相互依存。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这自然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学则为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提供了具体方法。(2 )两者对象一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对象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3)两者作用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都能促进教育对象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都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都能帮助教育对象适应社会,特别是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及其思想,不但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且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知识,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实际材料,心理学只有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营养,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
二
我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那时环境艰苦危险,不允许革命者过多地考虑自身利益,要求革命者准备为革命贡献一切,包括生命。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使革命者树立革命信念,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使群众提高共产主义觉悟,保持旺盛的斗志。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就是以马列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目标,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形成了不计个人得失,一切以革命利益为重的思想,把追求革命的最终胜利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任何对自我利益的追求都被视为异端,不但要受到批评,而且要成为内省的对象。正是这样一代一代人,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忠实地执行党的各项指示,最终使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党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革命胜利的传家宝,一直坚持了下来。
但是,如果我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实际上它对个人利益是忽视的,有时甚至是否定的。按照常规理解,这种不承认个人自我利益与自我意识的工作方法,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但事实上,人们不但接受了,而且从思想到行动都贯彻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成功了,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除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感召和共产主义的召唤作用外,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即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当时人们的心理结构相适应,即与相对发达的“超我”与相对缺乏的“自我”构成的倾斜的心理结构相适应。
由于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纵向社会交往中,中国人受“忠”、“孝”的影响,没有自我的位置,人们习惯用上级长官的意志来代替自我意志,结果唯上意识取代了自我意识。在横向社会交往中,受“礼”、“义”的影响,人们重义轻利,以道制欲,重人际胜于重个人,处处以“社会是否接纳”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事实上也形成了对自我的否定。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以外在方式长期对人施加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来自民间,而且来自国家机关的强制。顺应则褒,抵触则贬。在革命过程中,这种心理结构显示了其优越性。由于自主人格缺乏,人们不敢公开谋取自我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尽管对自我利益持基本否定态度,也不会受到人们的抵制。相反,异常发达的“超我”却能主动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其影响下,升华为共产主义理想和无私奉献精神。正是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心理结构,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奠定了心理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自我”人格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为动力,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发展机制。一方面,“自我人格”在改革开放后真正走向独立,人们在大胆追求自我利益的过程中,也为社会、国家、集体做出了贡献,为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另一方面,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自我人格”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只求为社会接纳,在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社会中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以“自我”心理为基础,“自我”需要为动力的心理结构已经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逐步成熟起来。人们在实行市场经济中强化发展了“自我”。在这种互相促进下,一方面中国的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也逐渐成熟起来,一种“自我渐趋完善发达、超我适当弱化”的心理结构逐步形成。
在这种心理结构下,再单纯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中国当前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人们心理结构的新特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结合,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的社会主义热情,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
三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的结合,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科学体系。而要实现这种结合,最主要的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个性特点,塑造良好个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人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个性,并不是由思想教育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人们的生活实践环境决定的。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若要了解人的个性,主要应该从三条途径入手。其一,向本人直接了解,即听其言。人是个性的实体,有个性的独特性和区别性。通过向本人询问、调查,一般是可以了解人的个性的。其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即观其行。因为实践是形成个性的基础,检验个性的标准,也是了解个性的途径。其三,通过群众了解,即集众人之见。因为个人观察分析往往是片面的,只有通过群众才能鉴定、把握人的个性。
要塑造良好的个性,思想教育者应注意:首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人的个性不是一时形成和改变的,只有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才能改变不良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其次,要因人施教。个性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只有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要抓住根本。个性的核心是性格,个性的最高调节者是世界观。因此,只有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性格,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并克服不良的个性,强化并发展良好的个性。最后,利用正确的舆论。个性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才能使塑造人的个性工程卓有成效。
2.根据需要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思想和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产生并影响人的思维、情绪和意志。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研究人的需要的实质及其规律。
人的需要有客观性,多样性,反复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着重研究需要的两重性。需要的两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人的需要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这两种成分不但共存于人的需要结构中,而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需要依赖于社会需要。离开社会需要,个人需要就失去合理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也离不开个人需要,它是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个人需要服务的。离开了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其二,人的需要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一般地说,凡是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需要是合理的,相反,就是不合理的。合理的需要产生积极的活动动机,是激励人们不断向上的动力源;不合理的需要产生消极活动的动机,是驱使人后进,甚至是诱发犯罪的根源。其三,人的需要有现实的,也有非现实的。无论社会需要还是个人需要,合理的需要还是非合理的需要,其中都有现实和非现实的。一般来说,凡是建立在充分的主客观条件基础上的需要都是现实的,否则就是幻想或空想。
需要具有两重性这一特点,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人的需要应具体地、辩证地分析,分清哪些属于公共需要,那些属于个人需要;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合理的;那些是现实的,那些是不现实的。通过分析,采取妥善办法予以解决。对现实的、合理的公共需要,教育人们将其摆放在首位。当这种需要与个人现实、合理需要发生矛盾时,要在个人需要无条件地服从公共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需要的原则。
3.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思想问题,还要使人们的心理朝着健康方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影响着人的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而且是个人行为的调节者。因此,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对周围事物有适度的心理反应,才能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从而矫正不良心理,促进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把人生观教育放在首位。这不仅有利于人的思想进步,而且还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2)正视自我、接受现实的自我。 一个人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仅如此,还必须坦然地接受现实中的自我。许多条件,如容貌、家庭出身等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我们只认识自己却不能接受自己,就必然增加自己的不安与痛苦,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或者高傲自大,目空一切;或者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由此带来的必然是不良的心理反应。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人们正视自我并自觉地接受自我,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人的心理不健康,正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引起的。要使人们保持心理健康,必须抓住正确认识自己这个环节。
(3)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人应该有超越现实的理想, 没有理想是不良心理的表现,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明确奋斗的方向,工作才有热情和干劲。但理想不等于空想,不能不切实际地把抱负水平定得很高,也不能过于自卑,把抱负水平定得很低。只有抱负水平适度,才能诱发人的热情和干劲,使人为之而去奋斗。适度的抱负水平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帮助人们分析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