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中心医院 161441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38例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试验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单腔起搏器植入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双腔起搏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7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3.16%,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心排出量分别为(42.08±4.52)%、(74.21±5.47)次/min、(7.57±2.26)L/min;对照组分别为(33.14±4.71)%、(58.65±5.12)次/min、(4.38±1.74)L/min;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双腔心脏起搏器;慢性心律失常
慢性心律失常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1],起搏器已经成为治疗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方法,维持心脏跳动,改善患者症状。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38例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为试验对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等症状,符合《内科学》中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经临床各项检查明确诊断。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中途退出本次试验者。对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男10例,女9例;年龄52~77岁,平均(64.7±2.9)岁;心功能分级:II级患者有4例,III级患者有9例,IV级患者有6例;疾病类型:传导阻滞4例、窦性心律过缓10例、心室自主性心率5例;对照组男11例,女8例;年龄53~75岁,平均(64.3±2.8)岁;心功能分级:II级患者有5例,III级患者有10例,IV级患者有4例;疾病类型:传导阻滞5例、窦性心律过缓9例、心室自主性心率5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于血压、血糖、血脂异常情况及时给予控制;对照组给予患者单腔起搏器植入治疗,选择局部麻醉,穿刺部位为右锁骨下静脉,穿刺达到心室或心房电极处;给予患者皮上组织间囊袋或右侧胸大肌筋膜中将单腔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型号为美国ALT,Medtronic3510;之后电极从右心室流出,固定后调节起搏参数。观察组给予患者双枪起搏器植入治疗,选择局部麻醉,穿刺部位为右锁骨下静脉,穿刺达到心室或心房电极处;给予患者皮上组织间囊袋或右侧胸大肌筋膜中将双腔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型号为XLDC5286,心室电极一根从右心室流出并固定,心房接一根电极,固定在右心耳部,调节参数。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及心排出量的变化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疗效判定:患者各项心律失常症状消失,患者可从事体力劳动,正常生活不受到影响为显效;患者各项心律失常症状有所转好,可从事较轻的体力劳动,对日常生活造成轻微影响为有效;患者各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疗效
观察组显效7例,占36.84%;有效9例,占47.39%;无效3例,占15.79%;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显效4例,占21.05%;有效8例,占42.11%;无效7例,占36.84%;总有效率63.1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心排出量分别为(29.12±4.23)%、(51.25±6.15)次/min、(3.91±1.05)L/min;对照组分别为(29.82±4.54)%、(50.87±6.48)次/min、(3.96±1.14)L/min;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心排出量分别为(42.08±4.52)%、(74.21±5.47)次/min、(7.57±2.26)L/min;对照组分别为(33.14±4.71)%、(58.65±5.12)次/min、(4.38±1.74)L/min;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心律失常为非常多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是指窦房结激动异常,或窦房结传导异常导致的心脏搏动频率异常。心律失常可单独发病,也可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共同发作,同时心律失常和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有关,如控制不佳,部分患者可导致心衰竭,甚至猝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慢性心律失常除药物治疗以外,常见的治疗方式为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单腔起搏器有规定的周长和频率,可有效避免缓慢性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猝死等情况[2],但对心房、心室收缩的同步不能兼顾,效果不够显著。双腔起搏器则可以保持心室、心房同步收缩,可有效维持患者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3]。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总有效率63.16%,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心排出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闵旻,熊世熙.双腔起搏与心室单腔起搏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Meta分析[J].华西医学,2016,(8):1338-1343.
[2]徐敏,李彬彬,吴泳亮,王静.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8,46(4):388-391.
[3]刘会君,张三林,卫世强.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6,(5):55-56.
论文作者:王范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起搏器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心室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率论文; 有效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10期论文;